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发性硬化的治疗进展

    作者:许文莉;韩英丽

    目的:总结多发性硬化的近年治疗方法.方法:复习近年来相关资料.结果:各种治疗方法从不同程度上缓解并减轻病残程度.结论:药物治疗方法是目前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有效方法,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

  • 影响恶性肿瘤患者造血系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因素分析

    作者:肖扬;蒋祖军;林竞韧;肖浩文;李颂文;肖芷芳;严定安

    背景: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造血重建除与疾病本身、预处理方案、移植后支持治疗手段等相关外,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采集和冻存是影响其移植后造血系统顺利重建的关键因素.目的:观察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经动员、采集和冻存后,重新回输至造血系统的重建情况,并分析影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因素.设计:以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为对象的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血液科,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对象:选取2000-02/2004-12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8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年龄16~56岁,其中急性髓性白血病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淋巴瘤白血病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例,多发性骨髓瘤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7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ocyte,中外制药产品,批号N3G31).方法:①全部病例均采用对肿瘤有效的联合化疗方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动员.联合化疗方案:白血病患者第1~3天每隔12 h给予阿糖胞苷2 g/m2,第1~5天给予足叶乙甙200 mg/m2或氟达拉宾50 mg/m2.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给予阿糖胞苷方案同上,第1~2天给予环磷酰胺1 g/m2.淋巴瘤患者第1~2天给予环磷酰胺2 g/m2.各类型患者化疗后白细胞降至1.0×109 L-1以下时开始进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5μg/(kg·d)皮下注射至采集结束.②当白细胞恢复至(4.0~10.0)×109L-1时开始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单个核细胞计数≥4.0×108/kg或CD34+细胞≥2.0x105/kg时结束采集,经程序降温仪处理置入-196℃液氮中保存,37~40℃水浴解冻.③患者病灶部位行局部照射预处理,200 cGy/次,5次/周,连续4周,总剂量40 Gy.结束后48 h回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55.3±28.7)Ml,回输日距采集日平均为(56.5±22.3)d.全部患者于干细胞移植后第1天起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 μg/d,至中性粒细胞≥0.5×109L-1时停止.检测冻存前及解冻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锥虫蓝拒染率、单个核细胞计数、粒-单系祖细胞集落数及CD34+细胞百分率.主要观察指标:①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情况.②冻存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存活率及相关指标检测.③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系统重建情况.结果:18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18例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平均采集时间为化疗后12.6 d,采集次数为1.9次,采集第1天白细胞总数为(8.93+1.27)×10g L-1,单个核细胞采集率为(138.33±28.61)%.②冻存后18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标本锥虫蓝拒染率与冻存前基本相似[(96.26±1.33)%,(92.75±2.04)%,P>0.05].解冻后单个核细胞、CD34+、粒-单系祖细胞回收率分别为(91.96±1.37)%.(85.94±0.64)%,(87.69±4.53)%.骨髓瘤患者的单个核细胞采集率、CD34+细胞百分率及粒-单系祖细胞集落数均明显低于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t=2.524~3.268,P<0.05).③移植后15 d,15例患者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1;移植后20 d,血小板恢复至≥20x109L-1.化疗疗程>10次的5例患者粒-单系祖细胞生长不良.为(18.67~26.82)×105/kg,其中3例出现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延迟.结论:①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大剂量化疗联合的动员方案可缩短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时间,提高单个核细胞采集率.②移植前化疗次数增多可影响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导致造血重建延迟.

  • 超声心动图评价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翔;张彤;李文;杨俊;刘超

    背景:血运重建虽能挽救缺血顿抑心肌及冬眠心肌,却无法促使已梗死的心肌细胞再生,已证实干细胞移植有可能取代受损坏死心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目的:拟通过超声心动图进一步评价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于2005-03/2007-04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完成的病例分析.对象:心肌梗死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53例,年龄<75岁,心肌梗死病史4~12周,左室射血分数50%,对治疗均知情同意.干预:常规治疗组30例,给予支架置入+标准药物治疗;干细胞移植组23例,给予支架置入+标准药物治疗后,经皮冠状动脉内将分离的干细胞悬液经球囊导管中心腔注入梗死相关动脉远端,每次注射5~10mL,球囊封堵3min,间隔3min.主要观察指标:随访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仪观察两组左室容量、室壁运动情况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53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干细胞移植组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常规治疗组仅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高(P<0.01).术后6个月,干细胞移植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t=2.435~2.964, 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结果证实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6个月后,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室容量及室壁运动情况得到明显改善,阻止或延续了左室重构.

  •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者66名心理健康调查

    作者:杨孝顺;邓淑芬;阮光萍;叶蕾

    目的了解已作为治疗恶性血液病和某些实体肿瘤常规手段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干细胞供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纳入2001-10/2005-09解放军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成都军区血液中心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者66名为观察对象.男58例,女8例,根据异体移植或自体移植分为两组:异体移植24例,自体移植42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前填写症状自评量表,对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与血小板单采献血者及"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共发放问卷66份,收回完整答卷66份,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外周血干细胞异体移植供者与自体移植患者所有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异体移植供者躯体化、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分值均高于血小板单采献血者(P<0.01),所有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中国正常人常模(P<0.01).③自体移植患者除躯体化外其他因子均显著高于血小板单采献血者(P<0.01),除强迫症状、敌对、精神病性其他因子显著高于常模(P<0.01).结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在移植采集时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加大公共卫生宣传力度,作好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的心理指导和护理,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作者:柴晔;易良才;刘瑛;张连生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评价所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方案的效果、预处理方案的耐受性及移植后造血重建.方法:选择1999-08/2003-12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住院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7例,年龄31~57岁,中位年龄36岁,无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地塞米松,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阿糖胞苷+6-硫甙鸟嘌呤,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干细胞,-80℃低温冰箱冻存,并作单个核细胞计数及CD34+细胞测定,42℃水浴快速解冻,经静脉快速回输.移植后抗白血病治疗用干扰素300万u皮下注射,隔日1次.观察造血重建时间(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1,血小板恢复至20×109L-1);预处理后并发症(感染、出血性膀胱炎、肝静脉闭塞病、间质性肺炎等);细胞遗传学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7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7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1的时间为移植后第9~14天(中位数时间为第10天),血小板恢复至20×109L-1的时间为移植后第8~15天(中位数时间为第10天).②7例患者出现口腔黏膜溃疡4例,腹泻2例,谷丙转氨酶升高2例,感染发烧6例,无出血性膀胱炎、肝静脉闭塞病及间质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无移植相关死亡.③4例获得了部分或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4例生存时间大于5年.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重建快,移植并发症少,移植成功率高,α-干扰素用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可产生一种类移植物抗宿主病反应,预防复发.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无造血干细胞供者的患者,可争取在CR1期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降低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截肢率及截肢平面:30例报告

    作者:许忆峰;杨晓凤;吴雁翔;王红梅;张轶斌;吕欣;张悦;王法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下肢缺血性疾病截肢率及截肢平面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11/2004-07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30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已行单侧下肢截脚术3例,均经药物治疗疼痛及创面无改善,经彩色超声多普勒和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闭塞,临床已诊断以闭塞部位确定截肢平面.施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观察移植治疗后截肢率和截肢平面的降低情况,以及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足部皮温、踝肱比、经皮氧分压、疼痛的改善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降低截肢率情况:27例患者移植后截肢8例,截肢率为30%(8/27),截肢率降低了70%.②截肢患者降低截肢平面情况:3例已截肢患者行再次截肢,8例移植后截肢,移植术后截肢患者11例中拟截肢平面为大腿6例、小腿2例、足3例,实际截肢平面为大腿3例、小腿4例、足趾3例、趾1例.降低截肢平面者8例.③移植前后患足皮温和经皮氧分压变化情况:移植后患者皮温较移植前明显升高[(32.5±1.3),(28.1±1.5)℃,P<0.01],移植后经皮氧分压测定较移植前明显增高[(4.0±0.80),(3.2±0.53)kPa,P<0.01].④移植后3个月局部疼痛及创面愈合情况随访:疼痛消失、创面愈合11例;疼痛减轻,创面面积减少5例;疼痛减轻,创面面积无明显变化7例;无效7例.结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血管病,可促进创面愈合,降低截肢率和降低截肢平面,无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可望成为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方法.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8例报告

    作者:杨晓凤;吴雁翔;王红梅;许忆峰;吕欣;张轶斌

    目的: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综合评估.方法:选择2004-01/11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细胞治疗中心收治的自愿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8例,双下肢病变7例,单肢病变1例,共累及15只足,均有严重足部静息痛.其中足趾溃疡2例,坏疽3例.全部患者均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450~600 ?g/d,皮下注射,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5 d,第6天用COBE6.1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干细胞,总量82~106 mL,单个核细胞数(129.8~376.7)×109L-1,CD34+细胞0.32%~0.48%.将干细胞悬液制备为(1~2.8)×1011 L-1细胞浓度,按3 cm×3 cm距离进行缺血肢体移植术.术后对患者经皮氧分压、皮温、踝肱指数和足底深感觉、主观感觉、溃疡及坏疽情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及不良事件和副反应进行综合评估,与移植前进行对照.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随访时间3个月.①经皮氧分压:6例患者干细胞移植3个月后足部经皮氧分压较移植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②皮温:移植后1个月患者皮温均有不同程度上升(1~5℃).③踝肱指数:移植后3个月有3例患者足部血流波幅较移植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为0.22/0.16,0.82/0.43,0.76/0.40).④足底深感觉:移植后3个月有3例患者较移植前轻度改善.⑤主观感觉:7例患者于术后3~21 d疼痛减轻或消失,8例足部冷感在2~28 d明显好转.⑥溃疡及坏疽情况:移植后8~16周2例足部溃疡愈合.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1例患者于干细胞移植后3个月行动脉造影,可见下肢及足部有新生侧支血管形成.⑧不良事件和副反应:6例患者应用细胞动员时感骨骼和肌肉酸痛,移植后3 d 8例患者均感足部及小腿腓肠肌轻度胀痛,但能耐受.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能有效地增加患者的下肢血流量,改善症状,使一部分患者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是一种简便微创并且安全有效的手段.

  • 短串联重复序列监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植入状态及其演变过程

    作者:李桢;邹红岩;邓志辉;程良红;金士正

    目的:监测和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植入状态及其演变过程.方法:于2003-01/2004-12在中国造血干细胞库深圳分库采集完成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的6对供受者标本.采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检测技术,对6对供受者标本移植前后的系列血样进行D8S1179,D21S11,D18S51,D5S818,D13S317,D7S820,D3S1358,vWA,FGA共9个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和Amelogenin性别位点的检测,找出供受者间的差异基因,通过移植后不同时间段患者基因型的转变情况,判断供者细胞是否植入以及嵌合体类型.结果:供受者6对样本均获得满意的9个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和1个性别位点的分型结果.6对移植标本短串联重复序列差异基因由受者型向供者型转化的时间为14~23 d.6对样本间存在明显差异.第3对、第5对在第14天已为供者完全嵌合状态,而第1对在第16天、第4对在第18天尚为供受者混合嵌合体.但6对样本都是一个从混合嵌合向完全嵌合发展的良好趋势.结论:①6对移植标本短串联重复序列差异基因由受者型向供者型转化的时间为14~23 d,6对样本都有从混合嵌合向完全嵌合发展的良好趋势.②采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方法可精确地测量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的数量,描述造血干细胞的植入程度及植入的整个演变过程.

  • 外周静脉穿刺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作者:宋毓敏;刘继琴;周燕;许燕

    静脉置管常用于重危病人抢救或长期输液治疗的病人,也可用于肿瘤化疗给药.一般地,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多行中心静脉置管,我们采用外周静脉穿刺替代中心静脉置管,1999年3月~2000年2月为11例恶性血液病及肿瘤患者行APBSCT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家兔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晓凤;徐波;王慧;许忆峰;张轶斌;王红梅;吴雁翔;王法

    目的探索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于2005-01~2005-04进行家兔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实验研究.建立家兔双后肢缺血动物模型,取经动员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制备成干细胞悬液,注射于右后肢缺血部位,分别于第2、4周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取双侧后肢内收肌和腓肠肌标本,病理切片观察血管新生程度,CD31免疫组化检测毛细血管密度.结果DSA动脉造影及病理切片显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家兔缺血右后肢较左侧肢动脉明显增多,CD31免疫组化标记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方法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方法.

  • 单个核细胞计数对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预测研究

    作者:王亮;朱康儿;张涛;陈洁;钟隽

    目的 探讨单个核细胞(MNC)计数作为造血干(祖)细胞含量的独立指标预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造血重建的可行性.方法 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120例allo-PBSCT患者分为MNC组(83例)和CD34~+细胞组(37例),MNC组以≥4×10~8/kg为采集目标,CD34~+细胞组以≥4 × 10~6/kg CD34~+细胞为采集目标.比较两种计数指标对造血重建和供者采集次数的影响,并分析不同MNC剂量对造血重建的影响.结果 MNC组受者输入MNC的中位数为6.81×10~8/kg,CD34~+细胞组受者输入CD34~+细胞的中位数为5.05×106/kg;两组造血重建率均为100%;两组中性粒细胞植活的中位时间均为移植后第11天(P>0.05),血小板植活的中位时间均为移植后第12天(P>0.05);两组供者1次采集率分别为100%和37.84%(P<0.05);MNC组中HLA全相合与不全相合移植受者中性粒细胞植活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11天和移植后第12天(P>0.05),血小板植活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12天和移植后第14天(P>0.05);MNC剂量在(3~5.99)× 10~8/kg递增时,剂量与造血重建呈正相关,而MNC剂量在达到6×10~8/kg后递增,则并未使植活时间随之进一步缩短.结论 MNC计数单独作为造血干(祖)细胞含量的计数指标,不仅能可靠预示allo-PBSCT(包括HLA全相合与不全相合移植)后造血重建,其植活率和植活速度可与CD34~+细胞相比拟,而且其供者1次采集率(100%)显著高于后者(37.84%),allo-PBSCT时MNC计数可取代CD34~+细胞作为造血干(祖)细胞含量的独立指标.

  •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新进展

    作者:达万明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近30年来血液学重大进展的领域,是目前国内外临床医学热门的课题之一,其持续深入的发展不仅成为治疗乃至治愈恶性血液病有效的方法,也是治疗某些免疫异常疾病、遗传性疾病、代谢疾病,尤其某些实体瘤的根本途径,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基础医学的许多方面(如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肿瘤学、放射医学等)乃至对生命起源基本规律的认识.据统计1997年全世界范围内约进行异基因HSCT 4.25万例,自体HSCT 6×104余例,且每年以15%~20%的高速率发展[1].其进展的主要特点是:①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对造血及造血细胞生物特性的认识以及造血细胞检测、鉴别、分离、定向扩增和改造(基因修饰和免疫性能改变)等,直接促进了临床应用;②移植技术的精益求精,包括移植前准备,移植物的动员、采集,干细胞分离纯化、HLA分型技术的进步、移植物中残留肿瘤细胞的检测和净化、预处理方案的完善、GVHD的防治、细胞因子的应用、移植后支持治疗以及近远期并发症的防治等各个环节上都有显著的改进;③移植适应证的扩大使更多患者从中受益,例如对一些难治性免疫异常疾病甚至AIDS病患者也进行了十分有效的尝试.40岁以上受体比例不断增加,1997年在自体和异体移植人群中已分别占70%和30%左右,间接反映了支持措施的进步和移植相关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减少;④移植干细胞来源的扩大,HLA部分相合同胞、表型相合无关供体、脐带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例逐年增加,例如1996~1997年间IBMTR无关供体移植的病例约占同期异体移植的25%,病例数较10年前增加3倍之多.期间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技术迅速发展,截止目前已占自体HSCT的90%以上,异体HSCT的20%以上.无关供体脐血移植的数量约达千余例.另外富集纯化的CD34+细胞移植技术也应运而生;⑤移植相关并发症和病死率显著下降,疗效不断提高.目前HLA相合异体移植治疗首次缓解AML、ALL和慢性期CML的3年无病存活分别达57%、56%和67%以上,自体移植治疗首次缓解霍奇金淋巴瘤(HL)、低恶组非HL(NHL)、中高恶组HL及Ⅱ期乳腺癌的3年无病存活分别为84%、78%、70%和75%左右.下面重点介绍几个方面:

  • 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

    作者:鹿全意;郭勇;牛小青;张鹏;赵江宁;王昭;蔡玉贤

    1 资料和方法1.1 患儿男,13岁,因面色苍白、乏力2个月,于2004年6月就诊外院;查血常规,Hb 56g/L,PLT 61×109/L,WBC 3.8×109/L.骨髓原始细胞0.21(非红系分类),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EBt).诊断后以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AG)联合化疗1疗程,复查血象、骨髓无好转,2004年7月转我院治疗.入院后给予三氧化二砷(7.5mg/d)、高三尖杉酯碱(1mg/d)治疗3周.复查血常规:Hb 115g/L,PLT 87×109/L,WBC 4.9×109/L,骨髓象检查:增生活跃,原始细胞0.02,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获得血液学缓解.2004年8月再次给予三氧化二砷(7.5mg/d)巩固治疗,但血象、骨髓象无进一步改善.患儿HLA分型结果为A,2、11,B 13、75,DR9 8,血型AB;其母43岁,HLA分型结果为A11、24,B13、54,DR11 8,血型B.经患儿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决定以母亲为供者,进行半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2004年9月23日移植完成.

  •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防治策略

    作者:王智明;陈晓霞;徐丹丹;罗贤生;孟娟;李兴;王琳;吴琴;王云英;黄姿英;黎丽琼

    目的 探讨外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后出血性膀胱炎(HV)的防治策略.方法 对22例PBSCT患者采用充分水化、碱化,加强利尿,应用芙司钠及抗病毒药,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3例出现迟发性HC,经水化、碱化、利尿及抗病毒联合治疗后痊愈.结论 充分水化、碱化,加强利尿,使用美司钠及抗病毒药预防及治疗HC具有明显的疗效.

  • 1例儿童外干移植小供大外干采集体会

    作者:叶俊;冯晴;殷国美;郑悦;黄爱平

    基于采集方便、排斥反应小、造血免疫功能恢复快等优势,当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rtataion,PBSCT)已广泛地应用于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的治疗,采集足够数量的外周血干细胞是保证移植成功的重要环节,目前在成人干细胞采集方面已积累了较多丰富经验,儿童PBSC采集的过程及技术与成人的相似,但由于儿童年龄小、体重低、静脉细、不容易配合等因素,加之目前血液技术的飞速发展,血细胞分离机和采集软件的不断升级换代,儿童PBSC采集技术仍有待进一步积累经验和完善[1][5]。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护理

    作者:付阿丹;毛志锦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护理流程与体会.方法 治疗前向患者详细介绍这项新技术的实施方法,安全性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患者对治疗过程有充分了解及心理准备.经过粒细胞刺激因子动员5d,动员期间注意应用动员剂的护理,加强病情观察预防栓塞的发生.于动员第5日行外周干细胞采集,采集后在静脉麻醉下将干细胞悬液多点分层注射在缺血下肢肌内.移植后常规吸氧、心电监护、肢体保暖、加强护理、防止感染及出血,并对其进行了治疗疗效评估.结果 20例患者治疗后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 治疗前充分的准备,动员期间密切的观察,保证动员期间的安全,移植后细致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 MN基因定型在恶性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植活证据检测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沈晓梅;马燕;杨艳梅;陆洁;史克倩;赵仁彬;张晓明;杨昕;赖洵

    目的 探讨MN基因型定型在恶性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植活证据检测中简单可行的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例患者恶性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资料.方法 分别采取受者和供者移植前及移植后14天及365天的血液标本,根据已知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采取PCR-SSP的方法检测方法的检测受者和供者移植后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结果 10例患者MN为5例,MM为3例、NN为2例或MGMG2例,MTMT1例,MGMT6例,MTN1例.与血清学结果完全吻合.显示两组样本的表型与基因型吻合很好,资料的说明性较好(P>0.05).结论 血型基因检测的证据表明在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血型基因型可以作为早期监测的指标、标本用量少、科学敏感性强.

  • 网红参数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陈莉;凌励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是肿瘤有效的根治性方法,目前经常被选择治疗许多威胁生命的疾病,包括血液病、实体瘤、遗传病和免疫疾患.

  • Sysmex SE-9500血细胞分析仪对异常形态细胞提示的可信性分析

    作者:崔颖鹏;俞纯山;陈冬梅;胡玲;钟武平

    目的对SysmexSE-9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做出的异常形态细胞提示进行可信性分析,及初步评价其测定干细胞(HPC)的能力.方法随机抽取本院332例住院患者的静脉抗凝血用SE-9500血细胞分析仪测试,同时每份标本都推片镜检,对SE-9500做出的异常形态细胞提示进行分析;选取做自身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肿瘤患者5例,在经过干细胞动员后抽取其血样本同时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CD34+细胞和用SE-9500的IMI通道测定HPC.结果SE-9500对原始细胞、未成熟粒细胞、核左移、异形淋巴和有核红细胞提示的灵敏度分别为100%、92.9%、92.1%、65.9%、73.2%;特异性分别为90.8%、77.1%、70.9%、95.4%、96.0%.5例自身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外周血中都可以用SE-9500的IMI通道检测出HPCC细胞.结论SE-9500对异常形态细胞的提示具有一定程度的可信性,但是不能够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SE-9500有望在未来的自身干细胞移植中发挥作用.

  •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白燕妮;付菊芳;王小方;李蕊;方惠涛

    近年来,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血液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我科于1998~2000年成功为4例淋巴瘤患者进行了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272 条记录 6/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