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桂枝汤对低体温大鼠下丘脑组织蛋白激酶A和C活性的影响

    作者:周军;李沧海;霍海如;李兰芳;康旭亮;姜楠;姜廷良

    目的:研究低体温大鼠下丘脑蛋白激酶A(PKA)、蛋白激酶C(PKC)活性的变化及桂枝汤的升温作用机理.方法:选用腹腔注射氨基比林低体温大鼠模型,先观测桂枝汤(p.o.)对模型大鼠体温的影响,继而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法,测定给予桂枝汤后低体温大鼠下丘脑组织中PKA、PKC的活性.结果:桂枝汤可使低体温模型大鼠下丘脑组织中受抑的PKA、PKC活性显著增强,促进体温恢复.结论:PKA、PKC参与了大鼠的低体温过程,桂枝汤的升高体温的作用可能与提高下丘脑组织中PKA、PKC活性有关.

  • 丹红注射液联合维生素AD外用治疗新生儿硬肿症35例

    作者:管英伟;李培国;宋俊兰

    新生儿硬肿症,又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被视为新生儿危重症之一,是由于循环障碍,低温致使皮下脂肪凝固变硬,血流不畅,循环阻力增加而引起的[1].主要表现为低体温和皮肤硬肿.我们利用丹红注射液联合维生素AD外用局部按摩,治疗新生儿硬肿症35例,报道如下.

  • 术中复合保温护理干预对高龄普外手术患者术中体温波动及术后寒颤及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顾秀芳

    目的:研究术中复合保温护理干预对高龄普外手术患者术中体温波动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普外科180例行腹部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60岁),依据护理干预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n=90)和观察组(n=90),对照组给予常规保温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术中复合保温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生命体征、术中体温波动变化、术后指征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术毕1h的鼻咽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率、血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氧饱和度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开始、手术开始、手术0.5h、手术1h和麻醉结束体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手术至拔管时间、尿量、引流量均显著短于或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寒颤率、躁动率、低体温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腹部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术中采取复合保护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其围手术期体征波动幅度,缩短患者苏醒、恢复时间,降低术后寒颤、躁动、体低温等并发症,临床意义显著,值得推广.

  •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作者:唐帅;王玲;黄宇光

    围术期低体温会明显增加并发症,包括心脏事件、凝血障碍、伤口感染和术后恢复延迟等,因此有必要在除治疗性低体温以外维持手术患者的核心体温高于36℃.再分布性低体温是椎管内麻醉和全麻后第一个小时内低体温的主要原因.防止围术期体温降低有很多方法,被动隔热可减少皮肤失热30%(一层)到50%(三层),但多数患者需要主动加温来维持体温正常;充气温毯和电热毯是目前有效的无创加温方法;静脉输液的加温能力虽然有限,但当需要输入大量液体时,应该为输入的液体加温.

    关键词: 低体温 围术期 麻醉
  • 巧制降温袋

    作者:黄丽娟

    采用降温袋冷敷降低体温、保护大脑的方法在各级医院广泛应用.以往的病人降温需要病人家属购买冰决,将冰块装入帆布袋中用锤子敲成小块,再放入盆中用水冲去棱角(以免使病人不适或损坏冰袋),制作成降温袋装入套内,置于所需部位,加工不仅麻烦,且给病人增加了经济负担,费力、费时,不但延误病人治疗,而且增加医患纠纷.为此,自制了降温袋,经临床应用,具有经济、适用、省时等优点.

  • 多发伤患者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作者:李辉;陈少军;唐朝晖;邓海;姚尧;张峻菠;王德平;倪柯

    目的 研究多发伤患者伤后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规律及相互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13例创伤患者,其中单发伤患者184例及多发伤患者529例,并依据创伤严重程度将多发伤患者分为普通多发伤组、严重多发伤组及危重多发伤组.观察伤后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的规律,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与休克的关系.结果 多发伤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为8.1%,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7.6%;酸中毒发生率为18.9%,致死性三联征的发生率为7.8%,均高于单发伤组患者(P <0.05,P<0.01).致死性三联征的发生率随着多发伤患者创伤严重的增加而升高,其中在普通多发伤亚组发生率为2.0%,在严重多发伤亚组发生率为7.1%,在危重多发伤亚组发生率为11.1%,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合并休克的多发伤患者,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及致死性三联征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不伴休克的多发伤患者(P<0.01).结论 多发伤患者伤后易出现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而休克是其其主要诱因.

  • 绷带填塞术在肝脏肿瘤切除术中止血的应用

    作者:

    巨大或复杂的肝肿瘤手术切除难度及风险大,手术时间长,术中易发生凝血功能紊乱、低体温、酸中毒等,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此时如何简化手术,贯彻损伤控制,以挽救生命、降低术后并发症成为首要考虑.笔者通过回顾分析近8年本院14例肝脏巨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肝周绷带填塞术以控制出血,探讨该措施在肝脏肿瘤切除术中止血的价值.

  • 损伤控制性理论在胰腺横断伤合并十二指肠裂伤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刘国辉;康新;陈功;王广义;李幼生

    损伤控制性(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论起源于对酸中毒、低体温状态和凝血紊乱"致死三联征"的认识,较早应用于创伤患者,贯彻于其中的理念是在严重创伤或疾病面前,外科首先是挽救性命、保存功能,而非做一个完整的手术[1].

  • 加温后液体复苏对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汪飞翔;张林珍

    对伤情严重且复杂的多发伤患者常需紧急手术止血和容量复苏,但仍有一定的死亡率发生.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有很多,而低体温已被认为是严重创伤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尤其在冬季,创伤手术患者更容易发生低体温,而及时有效的保温措施在紧急抢救此类患者中常容易被忽视.笔者对一些严重创伤失血手术患者在进行容量复苏时给予加温处理,以防止其体温的下降,并对其预后进行了观察.

  • 重视对创伤性凝血病的认识与防治

    作者:徐少文;张茂

    大出血和凝血病(coagulopathy)在严重创伤患者中非常普遍,往往进展为合并低体温、酸中毒的"致死性三联征",具有很高的死亡率.近年来,人们认识到凝血病在创伤早期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因此,尽早诊断和积极处理凝血病有助于更好地控制出血,也是降低创伤死亡率的关键[1].有关专家在2006年发起"针对创伤大出血的教育努力"(eductional initiative on critical bleeding in trauma,EICBT)的国际行动,以提高创伤救治人员对创伤后凝血病的认识和救治水平[2].在我国同样也迫切需要加强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 基于指南的加温输液输血策略对严重创伤伴低体温患者复温效果的研究

    作者:杨旻斐;王钰炜;詹玥;陈芳;陈鹏远;张欢欢

    目的 探讨基于指南的加温输液输血策略对严重创伤伴低体温患者的复温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40例严重创伤伴低体温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保温措施;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来本院就诊的40例严重创伤伴低体温患者作为复温组,在常规复温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加温输液输血.比较两组患者体核体温、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指标、寒颤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改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0.5 h、1.0 h、1.5 h及3.0 h后的体核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h后的凝血酶原时间和寒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温输液输血对严重创伤伴低体温患者具有显著复温效果,并且可以改善凝血障碍状况和降低寒颤发生率,为探索临床简单方便的复温措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 术前联合术中保暖避免全麻手术低体温发生

    作者:朱帅;闵昱源;郑少华;周艳楠;张丽娜;景桂霞

    目的 观察术中保暖联合或不联合术前1 h保暖,对全麻手术患者术中和术后低体温的影响.方法 收集3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I~Ⅱ级女性择期腹部手术常规全身麻醉患者.10例不给于保暖措施(G1组);10例术前1 h联合术中保暖(G2组);10例仅术中保暖(G3组).各组患者每30 min记录体温一次.结果 G2组患者手术2 h内体表和核心体均温高于G1组,其术中90 min和120 min核心体温高于G3组(P<0.05).G2和G3组术后拔管较早且无寒颤反应;G1组手术结束时体温较低且5例患者发生寒颤.结论 术前1 h联合术中保暖能避免全麻手术术中和术后低体温、寒颤发生,给拔管提供良好条件.

  • 温度干预在婴幼儿全麻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施燕禧

    目的 探讨加温循环水毯、暖风机、液体加温等温度干预措施的综合应用在婴幼儿全身麻醉腹部手术中的保温效果.方法 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用加湿循环水毯、暖风机、液体加湿等干预措施.所有患儿用肛温探头监测病人体温变化,记录两组患儿术前温度、麻醉开始时温度、切皮时温度、手术中30 min、60 min、90 min、手术结束时温度.结果 对照组自切皮后各时间点与术前肛温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术中各时间点与术前肛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儿麻醉后同一时间点温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麻醉和手术过程中进行体温监测,采取温度干预护理措施维持患儿的体温,可以避免因体温下降给患儿带来的危险.

  • 早产儿护理体会

    作者:孙自玉

    早产儿(Preterm Infant),又称未成熟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体质量2500g以下的活产新生儿.早产儿在活产儿中发生率为568%,死亡率为127%~208%.近年来,随着护理质量的提高,早产儿的死亡率正逐年下降.早产儿哭声弱,皮肤红嫩,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易发生低体温;呼吸中枢不成熟,易呼吸暂停,且易发生肺透明膜病;吸吮力弱,胃容量小,易引起溢乳,呛奶而窒息.

  • 综合保温措施在老年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的应用

    作者:林秋霞

    目的 观察综合保温措施对老年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体温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拟行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综合保温组(观察组)和常规保温组(对照组)各30例,用多功能监护仪体温监测模块持续测量直肠温度变化,记录入室时、皮肤消毒后、术中1h、胸腔冲洗后和术毕体温.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1h、胸腔冲洗后和术毕体温分别为(36.6±0.1)℃、(36.4±0.2)℃、(36.3±0.3)℃,对照组分别为(36.2±0.1)℃、(35.4±0.3)℃、(35.1±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9.64,11.03,12.87;P均<0.05).结论 综合保温措施能有效保持患者体温,预防术中低体温发生.

  • 品管圈管理对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余明仙

    目的:探讨品管圈( QCC)活动在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于2012年6-12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前收治的手术患者78例,作为对照组,选择于2013年1-6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收治的手术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2013年1月开始成立QCC小组,由7名护理人员组成,确立“降低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为活动主题,拟订活动计划,通过分析原因设置实施对策,对观察组80例围手术期患者实施QCC活动,比较两组患者的低体温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观察组患者的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率为8.75%,较活动前的35.90%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23,P<0.01)。患者满意度观察组为90.0%,对照组为70.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78,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实施可有效降低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同时规范了护理操作流程,提高了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

  • 品管圈活动对降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低体温率的效果

    作者:李红梅;黄素兰;张倩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TURP)患者低体温率中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主题为“降低TURP患者的低体温发生率”,对TURP患者低体温的现状进行调查及要因分析,设定目标、拟定相应措施、组织实施,并对实施前后患者的低体温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TURP 患者的低体温发生率由实施前的57.5%降至15.0%,目标达成率1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3,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TURP患者的低体温发生率,同时提高了圈员的综合能力。

  • 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

    作者:胡超群;雷凤琼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原因及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方法 综合分析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手术期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针对性给予预防护理措施,将60例手术病例分为常规组及保温组,采用机体局部保暖供热、输注加温液体等措施进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术前、术中、术后的生命体征、尿量变化及术后麻醉清醒恢复情况.结果 与保温组相比,常规组新生儿术后清醒延迟,发生并发症及住院天数等明显高于保温组.结论 术中低体温使术后潜在并发症的发生机会增加,术中局部保暖、输注加温液体等预防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措施可行、有效.

  • 清良贴片在静脉输液中的妙用

    作者:朱雪凤

    小儿退热贴(商品名清良贴片),它以提神醒脑、消除疲劳、降低体温等优点在临床已广泛应用.笔者将其应用到要幼儿静脉输液固定头皮针中.

  • 新生儿静脉给药的护理体会

    作者:薛松梅

    新生儿是尚未完全成熟的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具有特殊性.新生儿口服给药难以估计吸收量,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的吸收主要取决于血液灌注,新生儿常因局部血流灌注不足,肌肉组织或皮下组织少而影响药物的吸收,特别在缺氧、低体温或休克时,肌内注射药物更不可能有效地吸收.

1085 条记录 3/55 页 « 12345678...545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