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鼠Lewis肺癌胸膜转移模型建立

    作者:杜秀平;河福金;程志强;牛建昭

    肺癌一旦确诊,70%已届中晚期,但是目前没有理想的和肺癌发展进程一致的模型,尤其是晚期肿瘤模型.传统的方法是将肿瘤移植到动物皮下或采用导管移植到支气管内,但是不能很好地模拟晚期临床特征,如呼吸困难、胸水等.我们采用C57BL纯系小鼠Lewis肺癌细胞胸腔内注射和皮下移植比较,具体方法是取生长良好的Lewis肺癌荷瘤小鼠的肿瘤组织,制备成0.5×106/ml细胞悬液,采用26号细针穿过小鼠腋前线第6肋间,每只胸腔注射0.2 ml,小心快速操作,避免损伤肺脏.该模型在接种第4 d胸腔胸膜有转移结节,第7 d纵隔胸膜出现淋巴结转移,第11 d心包膜出现转移结节和胸腔积液.全部模型接种成功率100%,中位数生存时间16.5(13~22)d.胸腔注射模型组的生存期范围离散程度小,病程中呼吸困难、体重下降、摄食减少、恶病质发生较多,20%小鼠在第11 d出现胸腔积液.通过药物治疗观察可以更好地反映药物治疗效果,为评价药物治疗提供了有用模型,而且操作简单、造价低廉.

  • 奥曲肽联合腺相关病毒介导的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对肝癌的抑制作用

    作者:蔡文松;徐波;朱光辉;沈飞;古维立;李书华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奥曲肽联合PEG启动子调控的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表达重组腺相关病毒系统(rAAV-PEG-MDA-7)对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 构建rAAV-PEG-MDA-7表达系统并建立肝癌细胞株HepG2的NOD-SCID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以尾静脉注射rAAV-PEG空载体+肿瘤周边皮下注射生理盐水为对照,按照尾静脉注分射不同病毒量的rAAV-PEG-MDA-7及肿瘤周边皮下注射不同剂量的奥曲肽组合为8个实验组.注射药物后21d处死小鼠,比较各组小鼠移植瘤质量.结果 单独应用rAAV-PEG-MDA-7或奥曲肽均能抑制小鼠移植瘤的生长.不同剂量的奥曲肽(5μg/kg、30 μg/kg)与低剂量MDA-7(1×1011 particles)联用时,可以增加MDA-7的抑制肿瘤作用[(1.14±0.24)g,(0.98±0.11)g比(1.71±0.26)g,均P<0.05];不同剂量奥曲肽(5 μg/kg、30 μg/kg)与高剂量MDA-7(5×1011 particles)联用时,亦可增加MDA-7的抑制肿瘤作用[(1.05±0.21)g、(0.90±0.18)g比(1.41±0.20)g,均P<O.05].不同剂量MDA-7(1×1011 particles、5×1011particles)与低剂量奥曲肽(5μg/kg)联用时,可以增加奥曲肽的抑制肿瘤作用[(1.14±0.24)g、(1.05±0.21)g比(1.68±0.18)g,均P<0.05];不同剂量MDA-7(1×1011 particles、5×1011particles)与高剂量奥曲肽(30 μg/kg)联用时,亦可增加奥曲肽的抑制肿瘤作用[(0.98±0.11)g、(0.90±0.18)g比(1.34±0.12)g,均P<O.05].结论 MDA-7与奥曲肽联合应用可以增强对小鼠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 鞘氨醇激酶通过调控血管发生促进肝癌转移

    作者:赛岩;代学强;白纪民;刘勇;常菁;范礼斌;崔春萍

    目的 确定鞘氨醇激酶(SPK)在肝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用 Ad-SPK1 腺病毒感染肝癌细胞 LM-3 使其 SPK过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 SPK1 表达及激活情况;Transwell、划痕实验检测肝癌细胞迁移情况.体外管状结构形成实验检测 SPK 对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管状化形成的影响.建立 SPK 过表达裸鼠模型,体内检测肝癌迁移情况.结果 在体外 SPK 对肝癌细胞的迁移无显著影响;Ad-SPK 能够促进 HUVEC 管状结构形成;裸鼠皮下移植瘤结果 显示 Ad-SPK 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结论 鞘氨醇激酶通过调控血管发生促进肝癌转移.

  • 长链非编码RNA CCAT1对人宫颈癌 XB1702细胞裸鼠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作者:高金苹;张绍菊;罗志红;李津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结肠癌相关转录因子1(CCAT1)对宫颈癌 XB1702细胞裸鼠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电穿孔法分别将 CCAT1 siRNA和重组表达载体 pcDNA3.1-CCAT1转染人宫颈癌 XB1702细胞后, G418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细胞系,实验分为3组:CCAT1 siRNA 转染组、pcDNA3.1-CCAT1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转染48 h后,RT-PCR检测细胞中 CCAT1 lncRNA表达水平;CCK8检测细胞增殖,TUNEL 法检测细胞凋亡影响;裸鼠移植瘤实验检测上调和下调 RNA CCAT1表达联合 X射线照射对宫颈癌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干扰 XB1702细胞中 CCAT1 lncRNA表达后, XB1702细胞增殖被抑制,细胞凋亡率增加;裸鼠移植瘤平均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正常 XB1702细胞种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上调 XB1702细胞中 CCAT1 lncRNA表达后,XB1702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细胞凋亡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上调组裸鼠皮下种植瘤平均体积较照射前无明显变化。结论下调 CCAT1 mRNA表达能抑制人宫颈癌 XB1702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增强瘤体的放射敏感性。

  • 诺帝对恶性胶质瘤细胞株U87MG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差异表达蛋白质组分析

    作者:许建平;刘宏;卞修武;陈剑鸿;周向东;吴玉章

    目的 观察诺帝对人恶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87MG及其移植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分析和鉴定诺帝诱导U87MG细胞分化时高表达的差异蛋白质.方法 采用自行研制的化合物诺帝(纯度为99.87%)诱导U87MG细胞分化,再用U87MG细胞原位移植瘤模型裸鼠腹腔注射诺帝,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改变.应用蛋白质双向电泳和PDQuest7.1软件对比分析诺帝诱导分化前后表达的差异蛋白质,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功能.结果 诺帝能显著抑制U87MG细胞体外增殖和原位移植瘤的生长(P<0.01)并诱导其分化,U87MG细胞体外分化后高表达的差异蛋白质包括增殖相关基因A、交替拼接因子3、真核转录启动因子5A、丝切蛋白1、β半乳糖苷酶结合凝集素、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α烯醇化酶和一种未知蛋白.结论 诺帝对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87MG具有诱导分化的作用,其过程涉及多种蛋白质的表达改变,其中大部分蛋白质表达下调,这些蛋白质参与细胞增殖、代谢、分化、凋亡及基因转录的调控.

  • 人脐血源性内皮祖细胞血管发生活性及其参与人恶性胶质瘤细胞异种移植瘤血管新生的作用

    作者:张华蓉;陈飞兰;徐承平;卞修武

    目的 观察人脐血源性内皮祖细胞(EPC)血管发生能力和在恶性胶质瘤血管新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新鲜人脐血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EGM-2培养液中培养获得EPC.取生长到第7~10天的细胞进行CD34和VEGFR-2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刺激下EPC增殖活性、迁移能力和体外形成小管样结构的能力.采用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U87在免疫缺陷小鼠进行皮下移植,于接种肿瘤后第7天经尾静脉注射EPC(每只5×103),并于接种肿瘤后第28天取材检测肿瘤微血管和EPC组织分布及定位,采用抗人CD31和抗鼠CD31免疫荧光双标记肿瘤微血管,计算人源性EPC来源的血管占肿瘤血管网的比例.结果 培养的细胞在第7~10天时可见条索样结构,生长并逐渐融合形成铺路石样排列的单层细胞,表达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和VEGFR-2.在VEGF刺激下EPC具有较强的增殖活性、迁移能力和体外形成小管样结构的能力.外源性EPC能特异性归巢到异种移植瘤组织并形成新生血管,占肿瘤血管网的(18.68±1.32)%.结论 EPC在体内外具有形成血管能力,并参与异种移植瘤血管新生,提示其在恶性肿瘤血管新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能参与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异质性.

  • 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生长特性观察

    作者:于宝华;周晓燕;张铁成;张太明;施达仁

    目的 建立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LY8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并观察其生长特性,为探讨淋巴瘤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提供手段.方法 将人DLBCL细胞株LY8种植于裸鼠右前肢肩胛背侧皮下,成瘤后无菌套管针抽吸法抽取约1.5 mm×1.5 mm×1.5 mm大小组织块进行皮下种植,观察成瘤率和组织形态特点;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观察白细胞共同抗原(LCA)、CD20、CD79α、Ki-67、CD3、CD45RO、bcl-6、MUM-1、CD10、bcl-2等指标的表达;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检测移植瘤和LY8细胞株的IgH基因克隆性重排和针对3个微卫星位点(D14S68、D18S69、D20S199)的基因组DNA微卫星序列.结果 运用LY8细胞株成功进行了人DLBCL的种植,且生长稳定,已传至第9代,共移植裸鼠124只,其中114只成瘤,成瘤率达91.9%.每代移植瘤的生长特点均相似,于移植后约2周长出,约在3周左右长至大径1.3 cm,随后即进入快速生长期,4周左右达2.0 cm大小.移植瘤形态符合DLBCL,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呈LCA、CD20、CD79α、bcl-6、MUM-1、CD10、bcl-2阳性;裸鼠移植瘤与LY8有相同的IgH基因克隆性重排,经3个位点的微卫星引物扩增后获得相同片段的产物.表明移植瘤与人DLBCL细胞相似,并证实了其生长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结论 建立了可稳定传代的DLBCL的裸鼠模型,为研究人DLBCL的生物学特性及试验治疗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 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的人胃肠道间质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病理学特征分析

    作者:郑松;王孝举;贾静;潘月龙;陶德友;卢洪胜;黄科儿

    目的 通过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细胞系建立人胃肠道间质瘤(GIST)裸鼠移植瘤模型,进一步鉴定和分析其病理学特征,为明确其耐药机制提供一个较理想的实验平台.方法 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的GIST细胞GIST-R、GIST-PR1和GIST-PR2分别接种裸鼠观察成瘤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CD117、结蛋白和myogenin等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检测移植瘤中c-kit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成功地建立了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的人GIST裸鼠移植瘤模型.c-kit和PDGFR-α基因突变分析结果显示,移植瘤的突变类型与接种前细胞系突变类型相一致.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GIST-PR2耐药移植瘤CD117呈阳性表达,而GIST-R移植瘤CD117阴性表达.GIST-PR1耐药移植瘤呈混合细胞型,部分区域可见横纹肌肉瘤分化,横纹肌肉瘤分化区域CD117阴性表达,但是结蛋白和myogenin阳性表达.结论 成功地建立了多个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的人GIST裸鼠移植瘤模型,同时发现其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方面有着不同于耐药前GIST组织的一些特征.可以以此动物模型作为研究平台,为进一步进行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机制的体内外实验研究打下了基础.

  • 不同组织微环境中人胃癌异种移植瘤侵袭性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谱表达的差异

    作者:耿敬姝;宋鸿涛;王吾如

    目的探讨组织微环境对癌细胞侵袭性影响机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意义.方法取人胃腺癌组织移植于裸小鼠皮下,成瘤后进行皮下和腹腔内传代接种,形态学观察2处异种移植瘤侵袭性的不同并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7、MMP-9、MMP-13、TM1-MMP、TM2-MMP、TM3-MMP 7种MMPs在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人胃癌裸小鼠皮下异种移植瘤呈膨胀性生长,侵袭性不明显;除MMP-7外,其他6种MMPs在皮下移植瘤细胞及间质中均无表达.腹腔内移植瘤呈侵袭性生长、纤维间质增多,多种MMPs均在侵袭前沿的肿瘤细胞及间质中表达.同一瘤株来源的人胃癌细胞在裸小鼠不同组织环境中所呈现的侵袭性及MMPs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1)肿瘤细胞与相邻的间质细胞之间存在相互诱导作用,组织环境对肿瘤侵袭表型可有决定性的影响.(2)MMPs 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生长方式及侵袭性有密切联系;肿瘤侵袭前沿的间质细胞产生的MMPs也可能参与肿瘤细胞的侵袭过程.

  • 医用胶粘贴法建立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模型

    作者:苏晓妹;魏品康;张涛;程朋;魏东

    目的:建立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方法:用医用胶将裸鼠皮下实体瘤块粘贴在裸鼠胃壁,定时观察裸鼠全身情况,分不同时期处死,观察其生长及转移特性.结果:裸鼠原位成瘤率100%,术后5~6周原位肿瘤逐渐增大,8~10周局部包块透壁可见,有肝肺等脏器转移.10~12周动物极度消瘦,部分动物腹水形成,逐渐衰竭,濒临死亡.结论:通过胶粘贴法构建人胃癌原位移植转移模型,成功率高,能较好地重现胃癌的临床生长过程,为人类研究胃癌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 不同时间再次化疗对裸鼠移植瘤的作用差异的研究

    作者:刘芹;路平;申素芳;华彩虹

    目的:探索当化疗药物对肿瘤的抑制达到一定程度后,残存细胞的增殖规律,回答在何时再次加入药物能取得大杀伤效果.方法:实验中将移植瘤裸鼠随机分为4组,各组分别于初次给药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再次加入顺铂,观察药物对裸鼠移植瘤的作用差异.结果:各组结果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缩短化疗周期可取得更好的化疗效果.

  • 大蒜素对裸鼠胃癌移植瘤生长和端粒酶活性抑制作用的研究

    作者:孙丽;孙三元;卓士超;曹苏生

    目的 探讨大蒜素对裸鼠胃癌移植瘤生长和端粒酶的活性抑制作用.方法 SGC-7901胃癌移植瘤裸鼠被随机分为5组,N组为PBS处理组,P组为氟尿嘧啶组(200 mg/L),L组为低剂量大蒜素组(600 mg/L),M组为中剂量大蒜素组(800 mg/L),H组为高剂量大蒜素组(1000 mg/L).观察荷瘤鼠的生长状态,量取肿瘤的大小,称取瘤重分析其抑瘤作用,应用人端粒酶酶联免疫法测定端粒酶的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大蒜素和氟尿嘧啶均对荷瘤鼠的肿瘤有抑制作用,并且大蒜素的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抑瘤率分别为:H组57.66%、M组17.08%、L组6.85%、P组59.55%;各组对端粒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大蒜素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H组与对照组相比端粒酶的活性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大蒜素对胃癌裸鼠移植瘤和端粒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 人原发性直肠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作者:魏强;刘秋珍;脱朝伟;张宁;杨波;朱希伟;王明耀

    目的:建立人原发性直肠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人直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术中的新鲜瘤组织块植入裸鼠的直肠黏膜层内,观察原位移植的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率.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流式细胞分析.结果:依据WHO新的分类标准,建成l株人直肠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HRBL-0305.移植瘤组织病理学为(非霍奇金B细胞性)高度恶性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示CDl9,CD20,CD22,CD45阳性,CD3,CD7阴性.染色体众数56-69条,流式细胞DI值为1.57-1.61,均为异倍体.HRBL-0305已传至31代;共移植裸鼠187只.其肿瘤移植生长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0%,肝转移率为45.4%,淋巴结和腹腔种植转移率均为38.0%,移植瘤在裸鼠的直肠内自主侵袭性生长,发生血液、淋巴转移和腹腔内种植性转移.移植瘤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的观察,流式细胞DNA含量测定及染色体核型的分析,表明与人源直肠恶性淋巴瘤细胞相一致.结论:HRBL-0305是首次成功建立的人直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完整地重现了人直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自然临床病理过程,且转移模式与临床患者相似,为研究直肠恶性淋巴瘤的生物学特性和治疗提供了理想动物模型平台.

  • 不同组织微环境中人胃癌异种移植瘤生物学行为及明胶酶的表达差异

    作者:李玉莲;耿敬姝

    目的: 探讨不同组织微环境中明胶酶在异种移植瘤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对移植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皮下移植瘤及腹腔移植瘤中MMP-2 mRNA,MMP-9 mRNA的表达情况,并应用常规HE染色观察不同移植瘤的生物学行为表现.结果: 人胃癌裸小鼠皮下异种移植瘤呈膨胀性生长,侵袭性不明显;腹腔内移植瘤呈侵袭性生长;MMP-2及MMP-9 mRNA在皮下移植瘤细胞及间质表达阴性,在腹腔移植瘤为阳性表达,且表达呈部位特异性,即癌巢边缘部位的癌细胞胞质和/或包膜阳性表达.结论: 相同来源的瘤组织在不同的微环境中,生长方式明显不同,组织环境对肿瘤侵袭表型有很大影响;明胶酶的表达与肿瘤生长方式及侵袭性有密切联系.

  • 人结肠鳞癌直肠鳞腺癌SCID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作者:刘秋珍;脱朝伟;王斌;张艳华;吴秉铨

    目的建立人结肠鳞癌直肠鳞腺癌SCID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为探讨理想的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和预防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方法提供实验工具.方法采用组织学完整的结直肠癌手术标本植入SCID鼠结直肠(粘膜层)壁内,观察原位移植的成瘤、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及其形态学特性(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两株人结直肠癌SCID鼠均获原位移植成功.人直肠鳞癌SCID鼠原位移植模型HCS-HMN-1已传至19代,人直肠鳞腺癌SCID鼠原位移植模型HRSA-HMN-2已传至23代,共移植SCID鼠223只,其移植生长率和自发转移率及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移植瘤在结直肠内呈广泛原位侵袭性生长、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和全腹腔癌病.并具有分泌CEA的功能.移植瘤细胞病理学和电镜观察、流式细胞仪DNA含量检测及染色体核型分析与瘤源人结直肠癌细胞完全一致.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两株人结直肠癌SCID鼠高转移模型完整模拟了人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的临床过程,为进一步研究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和预防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方法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 细小病毒H-1非结构蛋白NS1在人肝癌细胞内的超显微结构定位

    作者:施志仪;林万敏;李健宏;罗祖玉

    目的研究细小病毒H-1非结构蛋白NS1对体内人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免疫胶体金标记电镜技术,在感染细小病毒H-1后不同时间,观察了病毒非结构蛋白NS1在人肝癌裸小鼠QGY-9204移植瘤模型细胞内的超显微结构定位.结果研究表明,在感染后4 h,H-1病毒的NS1蛋白主要集中在核仁内;感染后12 h,NS1蛋白由核仁内向常染色区转移;感染后24 h,常染色区的NS1蛋白逐渐增多并且向核外扩散;感染后72 h,核内和胞质内NS1蛋白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细胞核圆缩,核仁消失.H-1 NS1蛋白表达在细胞内的定位过程与H-1DNA复制的定位相一致.用原位杂交研究表明,在感染24 h,阳性杂交颗粒仅在少数细胞核内出现,在感染后72 h,核内阳性杂交颗粒增多并向核外扩散.结论 NS1从核仁扩散到细胞质,辅证了NS-1蛋白在病毒生活周期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中起重要作用.

  • 重组反义c-myc 腺病毒对人胃癌细胞的体内及体外分子治疗

    作者:陈洁平;林晨;徐采朴;张雪艳;付明;邓友平;隗月;吴旻

    目的研究重组反义c-myc腺病毒对胃癌细胞的体内外生物学作用.方法采用LacZ基因X-gal染色、MTT,DNA梯度降解试验、原位末端标记、流式细胞仪、PCR分析、裸鼠致瘤性、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实验等方法,对反义c -myc重组腺病毒在人胃癌SGC7901细胞系中的作用进行体内外研究.结果 Ad-AS c-myc对SGC7901细胞能产生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MT T显示生长抑制率为44.1%. DNA梯度降解试验、原位末端标记、流式细胞仪显示Ad-AS c -myc诱导了SGC7901细胞凋亡. 经Ad-AS c-myc处理的SGC7901细胞裸鼠致瘤性消失 . Ad-AS c-myc对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瘤内注射能有效降低肿瘤的生长速度,生长抑制率为68.9%.结论 Ad-AS c-myc对胃癌细胞具有显著的体内外生长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

  • 地西他滨对人胆管癌CCLP1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王兵;杨锐;李红波;胡走肖;吴越;周顺长;邹声泉

    目的 探讨地西他滨(DAC)对人胆管癌CCLP1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及凋亡发生情况;荧光显微镜观察经DAC作用后细胞的自噬现象.体内试验采用裸鼠CCLP1细胞皮下种植瘤模型,观察DAC对瘤体生长的影响.结果 DAC对人胆管癌CCLP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CCLP1细胞的细胞周期呈现明显的G2/M阻滞,且凋亡细胞明显增多.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经250 μmol/L DAC作用CCLP1细胞后,有明显的自噬现象发生.体内试验证明:当DAC腹腔注射剂量为0.8 mg/kg时,每周给药6次,总给药时间为2周,对裸鼠CCLP1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体内、外实验证明,DAC对胆管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NCAM+c-Kit+胆管癌细胞的肝脏祖细胞特性研究

    作者:贺艳玲;徐菁;杨丽红;李灵敏;覃艳红;陈秀花;徐智芳

    目的 检测肝内胆管癌细胞系RBE中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和干细胞因子受体阳性(NCAM+cKit+)细胞亚群的肝脏祖细胞特性.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筛选NCAM+c-Kit+和NCAM-c-Kit-RBE亚群,通过体外培养和体内移植实验检测NCAM+c-Kit+ RBE细胞是否具有肝脏祖细胞特性(体外增殖、克隆形成及体内成瘤能力).结果 NCAM+c-Kit+ RBE亚群体外增殖能力高于NCAM-c-Kit-亚群(F亚群 =23.56,P<0.01).两亚群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培养5d后成球率分别为39.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51,P<0.01).裸鼠移植瘤实验中,1×104个NCAM+c-Kit+细胞接种2周即可成瘤(66.7%),相同条件下NCAM-c-Kit细胞需要1×106接种3周方可成瘤(16.7%),成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 NCAM+ c-Kit+ RBE细胞具有肝脏祖细胞特性.NCAM联合c-Kit可作为分离、纯化胆管癌干/祖细胞的标志物.

  • 野生型轧p53与JunB 融合基因对裸鼠肝细胞肝癌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郭成;段建峰;刘青光;张雷;杨雪;宋涛;姚英民

    目的 探讨野生型(wt)-p53 与JunB 融合基因对裸鼠肝细胞肝癌(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 分别应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 的wt-p53 与JunB 融合基因质粒和脂质体Lipofectmine 2000 (融合基因载体)、携带GFP 的空质粒和Lipofectmine 2000 (空载体) 及单纯Lipofectmine 2000 转染HepG2 肝癌细胞.应用G418 筛选抗生素培养基筛选阳性克隆,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进行阳性克隆鉴定.将18 只BALB/c 裸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 只,分别取融合基因载体、空载体转染的HepG2 肝癌细胞及单纯的HepG2 肝癌细胞接种裸鼠,将2×107 个肿瘤细胞悬液皮下注射至裸鼠右侧背部,于注射后的28 d 处死荷瘤裸鼠,测量肿瘤体积和重量,计算肿瘤抑制率.3 组裸鼠的肿瘤体积和肿瘤重量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 检验.结果 融合基因载体和空载体转染HepG2 肝癌细胞24 h 后,转染效率均达到40豫.G418 筛选抗生素培养基筛选10 d,融合基因载体和空载体转染的HepG2 肝癌细胞出现较大的单细胞阳性克隆,扩大培养后获得稳定表达融合基因的HepG2 细胞.凝胶电泳显示融合基因载体转染的HepG2 肝癌细胞的p53 和JunB 基因表达量较空载体转染的肝癌细胞增高.融合基因载体转染的HepG2 肝癌细胞的p53 基因相对含量为6.09,JunB 为0.13;空载体转染的HepG2 肝癌细胞的p53 基因相对含量为0.42,JunB 为0.04.3 组裸鼠移植瘤位于背侧皮下,实验组裸鼠移植瘤较小,直径为数毫米,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裸鼠移植瘤均明显隆起于裸鼠背部皮下,直径介于十数毫米与数十毫米之间,移植瘤均呈菜花样突出,表面光滑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触之质硬,与深部组织无明显粘连,腹腔各脏器表面光滑,未见有明显的转移灶.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移植瘤的体积分别为(47±21)mm3和(384±166)mm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t=4.638,P<0.05);两者重量分别为(2.6±0.5)g 和(10.1±0.6)g,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LSD-t=19.560,P<0.05).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移植瘤的体积(292±103)mm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t=5.740,P<0.05),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移植瘤的重量(9.6±0.7)g 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LSD-t=27.225,P<0.05).实验组平均肿瘤抑制率为84%.结论 wt-p53 和JunB 融合基因可明显抑制裸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长.

274 条记录 1/14 页 « 12345678...1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