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脓疱疮一例并文献复习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脓疱疮;肠外表现
近年来,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IBD可伴有多种肠外表现,包括外周性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口腔溃疡等。溃疡性结肠炎为IBD的一种。作者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一例以脓疱疮为肠外表现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例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
中国大陆地区溃疡性结肠炎少见的肠外表现汇总分析
[目的]总结我国大陆地区溃疡性结肠炎少见的肠外表现,通过认识到本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揭示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我国大陆近20年来报道的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进行追溯检索,对符合标准的少见的肠外表现的数据进行摘录、登记、统计分析。[结果]2001-01-2012-12期间符合标准的文献20篇,少见的溃疡性结肠炎肠外表现共28例,涉及皮肤、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肌肉关节系统及血液系统等。[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肠外表现多样,常同时累及多个系统,易导致漏诊;认识溃疡性结肠炎少见的肠外表现,有助于了解其发病机制,并帮助诊治。
-
克罗恩病的发病机理与治疗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 CD)是一种全胃肠道炎性疾病,它与溃疡性结肠炎(UC)同属炎症性肠病.常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任何部位,多伴有肠外表现.疾病似乎呈终生复发性,即使手术切除病变肠段后也不例外,术后3年肠镜下复发率达75%,所以手术不是CD的理想治疗方法.外科手术只是在内科治疗失败或出现如穿孔、大出血、肠狭窄梗阻、肠瘘、腹腔脓肿、或无法与其它腹内炎症鉴别的急腹症、腹部包块及重要肠外并发症时,才不得而为之的对症治疗.要真正改善炎性肠病的现状,必须抓住病因学研究,弄清其发病学的基础、致病环节及控制途径,提高医患对本病的警惕性,及时就医,早期发现,早期控制.
-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
目的:分析我国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临床特点,探讨发生机制.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自1984~2003年期间IBD住院及部分门诊患者152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127例,克罗恩病(CD)25例,分别观察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眼病、肝胆疾病以及皮肤表现,对比UC和CD肠外表现的差异.结果:本组34%IBD患者有肠外表现,CD以口腔溃疡、骨关节病变以及肝胆表现为主,而UC以骨关节病变、皮肤表现为主.CD患者口腔溃疡发生率显著高于UC(P<0.05).结论:我国IBD患者肠外表现也比较常见.
-
炎症性肠病并发症
肠道粘膜的慢性炎症是炎症性肠病的一个特征。炎症性肠病患者除了慢性肠道疾病外,还有肠外表现,如累及关节(周围关节炎、骶髂关节炎、类风湿性脊椎炎)、皮肤(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及肝脏(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由于这些肠道和肠外的表现,继发性的疾病并发症可在第一次发病时就已存在,也可在以后的随访过程中出现。为了便于理解,将这些并发症分为肠道和肠外两类。1 肠道并发症 不同类型的炎症性肠病具有不同的肠道并发症。这一事实可作为Crohn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存在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这一假说的论据。炎症性肠道并发症的特异性有时甚至可用于未定型结肠炎的分型,如肠瘘的存在支持CD病的诊断;有的肠道并发症具有交叉性,如肠道大出血可见于UC和CD病,大肠狭窄有时也可见于UC。1.1 CD CD的肠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有时在整个病程中可发生数次。CD常见的肠道并发症是肠狭窄和肠瘘,与其浸润肠壁全层有关。肠穿孔虽较少见,但可威胁到生命并和病死率有关。曾提议根据反复出现的某些并发症将CD病分成不同的亚型,即穿孔型(或穿透型,或瘘道型)和非穿孔型(或狭窄型,或疤痕型)。这一提议的支持者认为穿孔是一更严重的事件,其严重性超过了可能存在的狭窄。反对者认为穿孔通常与狭窄有关。事实上有关细胞因子表达的资料显示了宿主免疫反应的差别,支持两种亚型的存在[1]。
-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及饮食指导
溃疡性结肠炎(ulcerlative colitis,UC)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主要类型,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多因素、多层次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多数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部分患者有肠外表现,如关节、肝胆管类疾病及眼睛、皮肤的损伤;病程迁延不愈,轻重不等;发病的年龄段主要在20~50岁之间,但无显著性的性别差异.国内外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和和患病率均呈现明显的增高趋势[1],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所以它的治疗及饮食指导极为重要.
-
104例溃疡性结肠炎住院病人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5年来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住院病人104例.结果: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为2.25:1,年龄以20~40岁为主.常见症状为粘液血便或脓血便(75%).严重度分级以中度为主(67.3%),重度(21.15%)次之,轻度仅11.53%.分型以慢性复发型常见(53.84%),其下依次为初发型(26.92%)、慢性持续型(17.3%).肠外表现并非罕见,且均出现在中重度病人.传统的内科治疗大多效果良好.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内科治疗效果好.
-
141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我国南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两院12年来确诊的141例UC.结果 [ HTK〗发现141例UC中,发病以20~45岁为主,在57~67岁有较小的第二发病高峰.症状以腹泻(87.2%)和大便带血(87.9%)为主,严重并发症及结肠癌少见.病变部位,疾病严重度和肠外表现关系密切,有肠外表现的患者患重度UC和全结肠炎的比例比无肠外表现的患者高(P<0.01).结论传统的内科治疗能取得良好效果,但对某些严重和激素依赖病例,应尝试运用免疫抑制剂.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内镜特点-附107例分析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又称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是少见的消化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之一.目前认为FAP患者在未行干预治疗情况下息肉自然癌变率为100%,中位癌变年龄在25~35岁,至40岁时超过四分之三的患者出现癌变,约50%以上的患者第一次结肠镜检查时即已发现息肉癌变,因此,FAP患者的肠道息肉归属于高危癌前病变,一旦确诊须密切随访并视同恶性病变尽早行干预治疗,包括全结肠切除术及全结肠直肠切除术.本病外显率约50%~90%,出现先证者后对患病者家系的结肠镜定向筛查是发现和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 .近年研究发现伴有肠外表现的Gardner综合征;伴发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Crail's综合征(过去称Turcot综合征)及轻表型FAP(AFAP)等均有相同的遗传学背景,均存在APC基因的突变.目前已将上述综合征统一归属于APC范畴[1].
-
第八节溃疡性结肠炎
[诊断]一、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伴腹痛、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体检可有发热、脉速和失水的表现,左下腹或全腹常有压痛,伴肠鸣音亢进,触及变硬的肠管.有肠扩张者常有腹胀、腹部膨隆和腹部压痛.
-
溃疡性结肠炎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属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范畴,是一种主要侵及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常始自左半结肠,可向结肠近端乃至全结肠,以连续方式扩展,临床症状轻重不一,缓解与发作交替进行.患者可仅有结肠局部症状,如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也可伴发全身症状,如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还会出现肠外表现,如结节性红斑、外周关节炎、口腔溃疡等.
-
250例炎症性肠病住院病人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4年来确诊的IBD住院病人250例.结果161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及89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中,均男多于女(1.3~1.9:1),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20~50岁.1%CD有阳性家族史.70%~80%UC患者有腹痛、腹泻、血便和黏液便;UC病变范围分型为直肠炎27例(18%),直肠乙状结肠炎4 0例(26%),左半结肠炎29例(19%),全结肠炎52例(34%),区域性结肠炎4例(3%);病情轻、中、重度分别为67例(42%)、59例(37%)、35例(21%):临床类型为暴发型5例(3%),初发型68例(42%),慢性持续型35例(22%),慢性复发型53例(33%).58%~80%CD患者有腹痛腹泻,28%CD病人有血便;CD病变范围分型为小肠型28例(31%)、结肠型30例(34%)、回结肠型27例(30%)、其他(食道、十二指肠)4例(5%);病情轻、中、重度分别为l 5例(17%)、28例(31%)、46例(52%);疾病表型为非狭窄非穿孔型25例(28%),狭窄型33例(37%),穿孔型31例(35%).肠外表现多累及关节、口腔、皮肤和眼,UC及CD发病率分别为2%、0.6%、0、0和6%、5%、5%、1%.CD并发症较多,主要为肠梗阻、瘘管及穿孔.12例(7%)UC病人因内科治疗无效而行手术,42例(47%)CD病人是经手术确诊为CD,其中13例(15%)初诊为"阑尾炎".结论IBD就诊人数逐年增加.IBD临床表现多样,CD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较UC多见,误诊率较高.
-
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治疗指南美国结直肠医师协会推荐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1、在治疗前先就本病的性质、病史、肠外表现以及需要服从治疗和监测进行咨询.
-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理及临床特点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直肠和结肠黏膜下层的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肠道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侵及全部结肠和末端回肠.临床表现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或里急后重为主;部分病例有发热、体重减轻、贫血等全身症状.少数伴有肠道外疾病如关节炎、脊柱炎、结节性红斑、心肌病变、口腔溃疡、虹膜睫状体炎等.新近肠外表现的研究集中在良性颅内压增高和心血管病变,包括大动脉炎和心内膜炎等[1].
-
炎性肠病的肠外表现研究进展
炎性肠病(IBD )是以反复发作的慢性肠道炎性反应为特点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 )和克罗恩病(C D ),多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炎性肠病常伴发一些肠外表现,有些肠外表现可在肠道表现之前出现。有文献报道IBD患者的肠外表现发生率高达21.9%~42.9%[1]。近年研究发现,肠外表现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机体免疫反应、肠道炎性活动、肠道功能紊乱、药物副作用、遗传等因素有关。炎性肠病的肠外改变几乎可累及所有器官系统,常见肠外表现包括口腔表现、眼部表现、皮肤表现、肝胆表现、骨关节表现、血液系统表现等,现就炎性肠病的常见肠外表现作一综述。
-
106例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肠外损伤表现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轮状病毒腹泻并发肠外表现的临床特点.方法本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收住院大便轮状病毒抗体IgM阳性腹泻患儿106例,分析其肠外表现.结果轮状病毒肠炎合并有肠外表现的发病率依次为心肌损害、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肝脏损害,住院过程给予对症治疗后均预后良好.结论轮状病毒腹泻不仅有胃肠道症状,还可以有其它系统的损害.
-
克罗恩病31例临床分析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系因病因尚未明确的亚急性及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往往由于症状不典型或因肠外表现突出而对肠道本身症状未给予足够认识,诊断贻误时间较长.现收集我院1993~2003年间经内镜、放射、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克罗恩病住院患者进行分析.
-
以关节症状为肠外表现的克隆氏病1例
患者,女,26岁.因不洁饮食后发病,出现腹泻,继之反复便血,色暗红,量多,伴有颈部及头枕痛,不能低头或转头、弯腰,上臂抬举亦受限.体温38.5℃,纳差,消瘦约8 kg,多次查WBC波动在11~14×109/L,中性80%~ 92%,Hb波动在40~77 g/L;结核抗体、PPD试验、血培养均阴性;脑脊液病毒:阴性;头颅MRI、脑电Hloter正常;血沉:100 mm/h;外院按"病毒性脑炎"治疗效果不佳.2011-12-30(入)我科.查体:体温38.2℃,心率125/min,贫血貌,营养差,精神差,头枕、颈部僵硬,颈活动度小,不能转头,双侧肩关节活动度小,上臂不能抬至肩平面以上.心、肺无异常.
-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主要类型,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多因素、多层次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多数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部分患者有肠外表现,如关节、肝胆管类疾病及眼睛、皮肤的损伤[1];病程迁延不愈,轻重不等;发病的年龄段主要在20~50岁之间,但无显著性的性别差异.
-
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致胃肠外脏器损害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对胃肠外脏器损害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 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07年1月~2009年10月收住院276例急性腹泻患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粪便RV抗体,IgM阳性腹泻患儿为观察组112例与同期其他原因所致的腹泻患儿为对照组164例,对两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一般情况、肠道症状、肠外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两组胃肠外脏器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 1),通过比较两组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的发生率(P<0.05),无明显差异,提示胃肠外脏器损害发生率与病情轻重无关;比较观察组不同年龄段(≤1岁和>1岁)发生肝脏损害的发生率(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年龄越小患儿,发生肝脏损害的几率越高;两组相应受累脏器损害的发生率一一比较,结果显示均有差异.结论 RV感染引起的胃肠外脏器损伤临床上多表现为潜伏型及亚临床型,在诊治时,应重视肠外脏器有无受损情况,并给予积极有效对症治疗,一般患儿均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