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是一种急性肺部炎症损伤性疾病,以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导致通透性升高,引起肺间质和肺泡水肿,肺泡塌陷和气体交换障碍为特征,临床表现为顽固性低氧血症、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非心源性肺水肿。 ARDS病死率极高,约27%~45%。为了提高ARDS诊断的特异度,2012年美国医学协会杂志出版了修订后的定义,但是修订后的定义没有采用新的生物标志物或参数。随着对ARDS病理生理学认识的进展,炎症反应引起的各种体液因素和来自损伤组织或活化的细胞的分子将可能成为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本文对ARDS潜在的标志物进行综述。
-
当前产科的形势和任务
产科是医学中古老的一门学科,直到公元17世纪才逐步走上科学的道路.经历了18世纪产钳的使用(英国)、19世纪开始有专职训练的助产士的出现(瑞典)及抗产褥感染的消毒接生(欧洲);19世纪至20世纪初剖宫产术的发明及改进;20世纪30~40年代,输血、麻醉及抗生素在产科中的推广应用,20世纪50年代,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e, MMR)有了大幅度的降低.
-
推动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实现对儿童健康的承诺
Child health care in the 21st Century faces many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By the year 2015, the mortality rate of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5 years should be reduced by two thirds and the maternal mortality by three fourth[1], as proposed in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China is a large developing country with more than 300 million children. According to Outline of Health Care Development of the 11th Five-year Plan[2] , by 2010, China's infant mortality rate must be lowered to 14.9‰, the mortality rate of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f age to 17.7‰, and maternal mortality under 0. 0004%. The realization of these objectives will be a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the child health policies of the 21st century in lowering child mortality rate, protecting children, and facilitating their development, as well as safeguarding and promoting children's health.
-
神经源性肺水肿
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NPE) is a type of pulmonary edema that occurs secondary to central nervous sytem (CNS) damage, namely centrogenic pulmonary edema or cerebrogenic pulmonary edema[1,2] NPE is clinically characterized by acute dyspnea and progressive hypoxemia, while tachycardia, hypertension and tachypnea are only nonspecific symptoms in early phase. Early diagnosis of NPE is difficult since chest X-ray shows no remarkable sign or only increased hazy lung markings in early stage[3]. Diagnosis can be made definitely in the late stage of NPE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manifestation : paleness, clamminess, feeling of impending death, rales, frothy pink sputum, hypoxemia and bilateral widespread infiltration on chest roentgenography. However, successful rescue rate is very low and mortality rate could reach as high as 90% at this stage[4-6].
-
关注产科麻醉并发症:麻醉医生应具备的专业视野
1产科麻醉风险1.1孕产妇麻醉相关死亡率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妇幼卫生监测显示,2014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e,MMR)下降至21.7/10万,较1990年下降了75.6%。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报告显示,1915~2003年MMR从600/10万降至7/10万~15/10万[1]。产科麻醉在美国被认为是一个高风险和高法律诉讼的专业。减少孕产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提高产科麻醉安全性的主要目的。虽全球孕产妇死亡率已稳步下降,但与麻醉相关的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并不明显。据美国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1979~1990年,因麻醉引起的产妇死亡排在产科总死亡原因的第6位。1979~2002年,美国麻醉相关产妇死亡率从4.3/100万降至1.0/100万活产,英国由8.7/100万降至3.0/100万活产[2]。2008年美国与英国的新研究报道显示,目前麻醉相关孕产妇死亡率仍在1/100万~3/100万活产之间,产科总死亡原因顺位数下降至第7位[3]。在英格兰和威尔士,麻醉相关孕产妇的死亡中95%被认为是可预防的。
-
医院内感染若干问题探讨
本文对1980~1982年有细菌学证实的56例院内感染和68例院外感染患者的临床及病原菌种类进行了比较;测定了院内外感染菌株对2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度.结果表明,院内感染多为耐药菌株所致,且与外科系统疾病关系密切,其中伤口感染(57.1%)较泌尿及呼吸系统感染更为常见;院内感染常伴严重的基础疾病,其病死率为32.1%,明显高于院外感染者(4.4%,P<0.001).对院内外感染常见致病菌的抗菌药物治疗进行了讨论.
-
中国儿童生存状况:婴幼儿死亡率变化趋势
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应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而其中基本的是生存问题.长期以来,国际上衡量儿童生存状况的主要指标是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IMR).
-
为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而努力
围产儿死亡率(perinatal mortality rate,PMR)、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e,MMR)和人平均期望寿命值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状况的客观指标,也是间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状况的客观指标.解放后,上海市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卫生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PMR及MMR明显下降,人平均期望寿命值明显上升,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某些发达国家已将PMR降至由孕24周开始计算,在1995年即已达到5‰或更低的水平.因此实际上,我们的卫生工作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承认不足,才能有所进步,本文将重点-探讨上海市PMR的现状及如何进一步降低PMR和提高围产儿的出生质量.
-
控制多重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
心血管病(CVD)是导致人类病残和死亡的主要疾病,其发生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有密切关系.CVD的危险建立在心血管事件链基础上,由心血管危险因素产生靶器官损害,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或左心室肥厚,然后导致冠心病及脑卒中事件,直至心力衰竭和死亡.这个概念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到应该通过控制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来减少CVD.
-
关于降低上海市孕产妇死亡率和剖宫产率的几点意见
今天,我们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的门槛.回顾二十世纪的后二十年,全世界都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e,MMR)及围产儿死亡率(perinatal mortality rate,PMR)作出巨大的努力;与二十世纪初相比,进步是十分巨大的,但又是不平衡的.就发达国家而论,例如美国,在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MMR为400 /10万,至九十年代已降至8 /10万以下,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几个国家已经降至2~4/10万;而在发展中国家,因政治、经济等种种原因,有些国家如孟加拉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其MMR截至九十年代仍在500/10万~1000/10万.
-
如何使产科麻醉更安全——美国的经验和教训
提高产科麻醉安全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孕产妇及胎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005年全球有53600个孕产妇死于妊娠期间和分娩后42 d内[1],即每100000个成活婴儿就会有400个孕产妇死亡.另外,每天还有超过1500个孕产妇和超过10000个新生儿死于可以预防的并发症[2].中国在提高孕产妇健康和安全方面成效巨大,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e,MMR)从1980年的144~187/100000降至2008年的35~46/100 000,但仍高于发达国家的4~13/100000[3].有文献显示,1996~2005年,全国共有2949例孕产妇死亡,其中2540(86.1%)是可以预防的[4].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附27例报告)
本文分析了27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提出发病的年龄、患儿体重及围产期并发症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影响甚大.指出其手术指征为①全身情况恶化,②大量血便,③保守治疗超过48小时腹胀不减轻,④局限性腹膜炎.⑤腹穿镜检有大量脓球,⑥X线表现门静脉积气、肠梗阻及气腹征.其中关键的指征为腹胀.并主张早期造瘘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
小儿感染、免疫与多器官衰竭
小儿体表软组织非特异性化脓性感染,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严重者可引起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而致死亡.
-
新生儿皮下坏疽的临床分型及治疗(附162例报告)
1975年11月至1984年5月我院共收治新生儿皮下坏疽188例,占同期新生几外科住院患几的22.3%.现将资料完整的162例进行分析,并着重讨论其分型和治疗.
-
儿童外伤性颅内血肿某些临床特点(附145例分析)
我院自1960~1983年5月共收治小儿外伤性颅内血肿145例,占同期外伤性颅内血肿的12.7%.本组死亡率为31%(45例).本文就儿童外伤性颅内血肿某些临床特点:颅内血肿类型与年龄关系,临床特征及影响死亡率主要因素进行讨论.
-
胎粪性腹膜炎84例远期疗效
我们对1960~1982年2月,22年间治愈出院的165例胎粪性腹膜炎,普遍进行了随访,获随访84例,随访率为50.90%,其中男66例,女18例.腹膜炎型14例,肠梗阻型70例,治疗方法见(附表).
-
小儿阿米巴性腹膜炎(附12例报告)
小儿阿米巴性腹膜炎比较少见,诊断和治疗上易致延误,临床上病死率高.我院自1959~1981年共收治12例,现报告如下.
-
小儿破伤风117例临床治疗体会
破伤风在农村中,是较为常见的创伤性急性传染病及严重并发症.国内外其死亡率过去为20~40%,近年来仍在10~20%(1,2).我院自1972年1月至1981年12月除新生儿破伤风外共收治117例小儿破伤风,现对临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
小儿肝母细胞瘤肝大部分切除术
小儿肝脏恶性肿瘤临床较为少见.近年来由于血清甲胎蛋白的测定、肝血管造影以及肝CT扫描的开展,本病的早期诊断有很大提高.
-
新生儿麻醉手术后一周内死亡原因分析
本文自1981年1月~1984年底,共作新生儿麻醉手,254例, 1周内死亡31例.作者提出:患儿原发病愈重,体重愈轻,体格情况愈差,则病死率愈高.并认为:应加强术前、中、后监测与管理,采取综合措施,以防治并发症,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