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成人前臂后区浅层动脉供应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前臂背侧皮瓣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分别由路来金等[1,2]、Penteado等[3]于1986年早描述;另一种是骨间掌侧动脉背侧穿支皮瓣,由Martin等于1989年首先介绍.其中,以骨间后动脉为蒂的前臂背侧逆行岛状皮瓣及复合组织瓣移位术,以其皮瓣质地好、供皮面积大、距离手的受区近、手术操作简单、成活率高、不损伤前臂主要血管等优点,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应用,已成为手部软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的主要方法之一.文献[4,5]多侧重骨间后动脉主干的研究,而前臂后区浅层动脉的来源、分支分布和远端吻合等情况的解剖学资料尚不多.为此,我们在成人尸体标本上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学研究,以期为临床皮瓣设计改进提供形态学依据.
-
生鸡蛋内膜贴敷治疗褥疮
2005年1月~2007年1月,笔者在胸外肿瘤科及骨科病房采用生鸡蛋内膜贴敷溃疡浅层期褥疮创面治疗褥疮,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
派克墨水染色法验证婴儿额部花斑癣一例
花斑癣是由一种嗜脂酵母菌-圆形或卵圆型糠秕孢子菌所致的皮肤浅层角质感染.糠秕孢子菌属于正常皮肤寄生菌,其感染多见于成人,近年婴幼儿发病有上升趋势.漏、误诊时有发生.在治疗前采取切实可行的诊断方法证实花斑癣很重要[1].现将我们发现的以派克墨水染色法验证的婴儿额部花斑癣1例报道如下.
-
功能部位增生性瘢痕浅层 X线治疗的效果分析
因外伤、烧伤或手术而引起的瘢痕异常增生者屡见不鲜 . 其中一部分瘢痕位于关节、功能区或活动部位而致功能障碍 . 患者多伴局部瘙痒、疼痛或容貌受损 , 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 我院已对 42处瘢痕增生部位进行了浅层 X线治疗 (浅疗 ), 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 现报道如下 .
-
皮肤磨削仪在瘢痕整形中的应用
皮肤磨削术是对表皮和真皮浅层进行磨削的一种手术.磨削后残存的皮肤附属器会迅速形成新的表皮,伤口几乎不留或极少留有瘢痕而愈合.痤疮遗留下的凹陷性瘢痕,外伤纹身,烧伤后浅表瘢痕及手术后线条状瘢痕等均可采用磨削治疗.自2001年对23例瘢痕患者采用此法,均取得良好效果.
-
特定电磁波治疗褥疮30例临床观察
褥疮常发生于骶部、肩胛部、鹰嘴突、足跟、踝部及大粗隆等处.一般分为四度:Ⅰ度为淤血红肿期;Ⅱ度为炎症浸润期;Ⅲ度浅层溃疡期;Ⅳ度坏死溃疡期.我科应用特定电磁波治疗30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小结如下.
-
肋间皮样囊肿1例
病人男性,25岁.左上胸前肿块2年,逐渐增大,近1年来肿块增大明显,于2004年12月入院.检查:左上胸锁骨中线内侧第2肋间有一边缘清楚、不活动、表面光滑的3cm×3cm圆形肿块.手术切开皮肤、皮下浅筋膜、深筋膜,见肿块被覆肌纤维,与肌纤维紧密粘连.分开浅层肌纤维后,肿块即呈现,为椭圆形、充盈肋间、深达壁层胸膜的囊性肿物.用钝、锐结合的解剖方法切除囊壁,排出混有团状黑白相间头发的粥样物.病理检查:皮样囊肿.
-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T-Flux植入术临床分析
近年来,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onperfo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NPTS)作为一种新型的抗青光眼手术,在不切穿前房的情况下,精确切除Schlemm管外壁,部分内壁及临近角巩膜组织[2],通过保留菲薄的小梁网-后弹力层膜取得了满意的降眼压效果,明显减少了穿透性小梁手术的常见并发症,被国内外学者陆续报道,手术适应症也在不断扩大.另外,术中植入不同类型的植入物于浅层巩膜瓣下的减压室中,维持了术后的滤过功能,使小梁手术更加安全可靠.我院从2002年11月至2004年2月,施行了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T-Flux植入术12例(17眼),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
全身和局部应用阿昔洛韦治疗深层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由于抗生素的应用,细菌性角膜炎的控制已得到改善,目前眼科常见的角膜炎多是病毒性,特别是深层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不仅难治,且易复发,造成严重的视力威胁.对于浅层单疱病毒角膜炎,一般应用阿昔洛韦(Acyclovir,ACV)眼药水治疗有效.对于深层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我们应用阿昔洛韦局部和全身治疗获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继发青光眼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是眼科常见病,易复发致盲率高.浅层的HSK根据病史及眼部体征诊断多无困难,但继发青光眼的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临床上表现较为复杂,治疗上也较为棘手.现将我院自1995~1999年收入院治疗的24例HSK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随访情况报告如下.
-
虹膜劈裂症
患者 男 72岁 右眼视物模糊半年余入院.右眼10y前行抗青光眼手术,术后未监测眼压,不规律自行用1%pilocarpine点眼,左眼半年前渐失明.视力:右眼0.12,左眼无光感.眼压:右眼9.8mmHg,左眼42.9mmHg.右眼滤过泡扁平,角膜透明,前房浅,虹膜12点可见根切孔,3点~6:30点处虹膜自瞳孔缘至根部基质层劈裂,浅层基质纤维断裂,游离飘浮于前房,部分与角膜内皮相贴,可见放射状深层基质纤维及色素层.
-
视网膜光损伤凋亡机制研究进展
光对视网膜的损伤包括热灼伤、光化学损伤和机械损伤三种方式.因为眼内组织色素分布的差异,蓝光主要在神经上皮层吸收,主要引起视网膜光化学损伤;绿光在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的吸收相近;黄光主要在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浅层被吸收;红光则作用得更深,主要引起热效应;而高能量的激光可以引起机械损伤.
-
球结膜下注射干扰素治疗浅层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SK)是发病率高、严重致盲的眼病之一,具有病程迁延、易复发等特点.目前治疗HSK药物较多,均有一定疗效,但因用药时间长,易产生耐药性.1997年9月-1999年9月本科应用干扰素球结膜下注射治疗HSK,报道如下.
-
浅层X线治疗腋臭231例疗效观察
腋臭是由于大汗腺排泄的汗液被皮肤表面细菌分解产生,其治疗方法有局部清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但其效果均不理想。我院1974年~1998年采用浅层X线对腋臭进行了彻底根除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总结231例,男性96例,女性135例,年龄12岁~35岁。病变均为双侧,71例为应用其他方法无显著疗效或复发者,发病到就诊时间1a~8a,初诊160例。患者表现为腋部发出特殊臭味,天热汗多时为明显,影响社交活动。1.2 治疗方法:采用英国产PHILIPS和前苏联产PYW-3型浅层X线治疗机,电压97kV~120kV,电流5mA,根据不同部位选用0~0.5mm铝滤过板,管球距皮肤23cm,每次100R,总共1000R,治疗3个月后来科观察疗效,以后定期信件随访3a。1.3 结果:疗效判断标准:治疗后出汗停止,闻不到臭味为痊愈;出汗明显减少,臭味明显减轻为有效;治疗前后病情无改善为无效。本组治愈227例,占98%,其中226例为一次性治愈,1例于3个月后行第二次治疗痊愈;有效4例,占2%,总有效率为100%。随诊3a,痊愈者均无复发,有效者1例复发。2 讨论 腋臭的病因说法不一,多数认为是来源遗传,是由于大汗腺分泌的汗液被皮肤表面细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分解,产生短链脂肪酸所致[1]。青春期开始,女性多于男性,这些与本文相符。腋臭的治疗多以破坏真皮下部的汗腺为目的,治疗方法虽较多,但远期效果及彻底治愈均不理想,易复发,如外用药物及电离子治疗仪的表浅治疗是达不到根治效果的,而冷冻、激光、手术又都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冻伤、烧伤及疤痕挛缩等不良影响,后果严重者影响功能活动。而采用浅层X线治疗是利用X线杀菌、消炎、抑制分泌不良及生长活跃的组织细胞,减少汗腺分泌,使微血管闭塞脱毛等特性能彻底破坏汗腺,又避免了上述多种副作用,是理想的方法。本治疗是一种局部方法,射线能完全被病变组织所吸收,其照射深度可由管电压、滤过板薄厚来控制,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后果[2]。所以,我们认为浅层X线治疗腋臭可达到完全彻底根治的目的,此法简便、安全、治愈率高,有很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
鼻源头面部浅层静脉炎1例
1病历摘要患者:女,54岁,因鼻炎肿痛于2004年7月20日入院.入院前5天在当地医院诊为鼻疖行开排脓后,第二天自行用手指挤压,随即病情恶化、致高热、头痛不能进食.体格检查:患者急性病容、神志尚清,体温39.5C,鼻尖见有黄豆粒大脓肿,鼻疖中部见纵行切口,表面有脓血痂,周围皮肤红肿,鼻尖部及鼻背、眉间红肿、有皮肤破损并脓痂附着,内眦静脉、眶上静脉、滑车上静脉、颞浅静脉前支及发际上静脉明显隆起,呈条索状,色呈褐紫色,周围皮肤红肿,明显压痛.双上睑水肿,眼球不突出,活动尚自如.结膜充血,无水肿,双眼底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白细胞17200个/mm3,中性粒细胞84%.入院后立即给红霉素,卡那霉素静滴.牛黄解毒片口服,局部硫酸镁湿敷,病情逐日好转,住院9天痊愈出院.脓液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随访4日,无后遗症.
-
英语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语感作为对语言的直觉,它是对阅读心理的一种描述.它以感觉为起点,即以语言表层意义的感受为起点,将现实现象与音义结合,形成浅层直觉;浅层直觉通过各种途径(如下所述)得到深化,达到对语言的深层意义的理解.这种理解经过强化,在言语主体内部成为一种条件反射性的语言习惯和心理习惯,使表层意义立即反映到与之对应深层意义上,形成语感.这一完整而具体的过程是瞬间完成的.作为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是经过感官化了的;而真实思想的注入,又扬弃了浅薄的感官的追求,感官又反过来提升思想,终在感官上留下真实的思想情感的内涵.也可以说,浅层直觉是在定式化的感觉器官中产生的,是发现基本功的直觉;而深层直觉是激发出来,并伴随着感觉器官功能的高速过程而产生的,是顿司式的直觉.
-
改进法制作婴儿大脑动脉标本
制作保留脑组织的大脑血管标本时,文献报道常采用成人头颈部材料,经灌注后用锯颅法打开颅骨取脑[1~4].但由于成人颅骨钙化程度高、骨质致密,此法操作难度大,且容易伤及脑组织.我们通过比较研究,选用婴儿头颈部材料,以改良环氧树脂作填充材料,结合使用硫酸腐蚀法和甘油透明显示法,制作出婴儿大脑血管标本;此法具有操作简便,制作时间短,且能保留脑组织,大脑浅层血管显示效果好,解剖定位明确,标本质量佳等优点.以大脑浅层动脉血管标本的制作为例,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
下牙槽血管神经及牙根标本制作方法
(1)局部解剖用过的旧头部标本,清除面部浅层软组织,包括腮腺、咬肌、口轮匝肌等,将下颌骨充分暴露,用流水冲洗.
-
右侧胸肌变异一例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右侧胸大肌起点表面附着扁平状肌肉1块,现报道如下。
在该例标本中,右侧胸大肌比左侧肥厚约2倍,而左侧胸大肌明显右移至胸骨前面。在右侧胸大肌起点表面发现一扁平状肌肉:该变异肌一部分以扁腱附着于胸锁关节附近,另一部分以腱膜连在胸骨及左胸大肌起始处表面的筋膜,肌束以2层形式覆于右胸大肌表面;该肌的另一端附着点,浅层附着于第4、5肋水平的胸大肌表面筋膜,深层以扁腱连于胸大肌起始处腱膜。浅层肌长约91 mm,宽处约22 mm,厚处约3.5 mm;深层肌长约135 mm,宽处约35 mm,窄处约17 mm,厚处约2 mm。 -
双侧示指伸肌先天性缺如一例
笔者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对一老年男性标本解剖时,发现其双侧示指伸肌缺如。现报道如下。
该标本双侧示指背侧仅见1条来自浅层指伸肌的肌腱,两侧来自指伸肌的肌腱粗细、附着与正常标本无差别。仔细解剖双侧指伸肌的深面、拇长伸肌内侧,均无起自尺、桡骨及骨间膜至示指的肌腱,故认为双侧示指伸肌先天性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