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用于术前预扩容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储靖;陈宁;杨程

    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是等渗等张的醋酸钠林格氏液,与常用的乳酸钠林格氏液相比,多含有Mg2+,另外,Ca2+含量和渗透压也更接近人体细胞外液,并且肝脏代谢更少.这些改变都与凝血功能有着一定关系,而监测术前凝血功能改变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出血以及血栓栓塞发生情况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对于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对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还很少.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可以从一份血样全面评估凝血功能,从检测血小板与纤维蛋白相互反应时间(R),到血凝块形成时间(K),再到检测血栓大幅度(MA),后到血凝块溶解整个过程.故本文研究采用TEG分析以探讨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用于术前预扩容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 大剂量尿激酶溶凝的量效时效及安全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成东;武丽丽;王永和;王玉亭;王喆

    目的 探讨尿激酶溶解血凝块的佳用药剂量、用药时机及药物佳作用时间,为临床一次性清除血肿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2个(4×4)拉丁方设计,分析UK剂量[(1万U/ml、2万U/ml、3万U/ml、4万U/ml)]、用药时机(抽血后2、4、8、16 h)和药物作用时间(加UK后2、4、8、16 h)对溶凝效果的影响.制备家兔脑内血肿模型,对比观察不同剂量尿激酶(10 000 U vs 30 000 U)及等量生理盐水对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结果 UK剂量对溶凝体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8,P=0.010 5),尿激酶10 000 U组的溶凝体积明显低于20 000 U组、30 000 U组或40 000 U组,而后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时机和药物作用时间对溶凝体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83,P=0.242 3;F=2.39,P=0.167 3).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3组标本均出现脑出血后急性期的形态学改变,未见其他的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方面的异常改变.结论 UK剂量是影响溶凝效果的关键因素,20 000~30000 U/ml的UK为佳安全剂量.延迟16 h用药不影响溶凝效果,UK作用2 h足以发挥溶凝效用.

  • 基层医院微创抽吸和血凝块溶解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疗效分析

    作者:温吉海;滕占峰;曲月波

    目的:探讨微创抽吸和血凝块溶解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微创抽吸和血凝块溶解治疗出血性脑卒中43例,小骨窗法手术8例,骨瓣开颅2例,共53例病人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微创法死亡率为11.6%,存活者中Kps 评分70分以上的占64.8%.结论:微创抽吸和血凝块溶解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易、死亡率和致残率低等优势,适合国情,值得推广.

  • 第三代溶栓药物

    作者:徐蜀远;季晓丽

    溶栓药物的应用彻底改革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治疗.链激酶、尿激酶加肝素和阿司匹林,在症状发生后的初始6小时内应用,能使院内死亡率降低一半以上,且大大改善病人的长期生存.虽然这些第一代纤维蛋白溶解剂能有效溶栓,但不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它们也使循环中的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因血栓与血浆中的纤溶酶原处于平衡状态,故血栓内纤溶酶原也逐渐耗竭.此种"纤溶酶原偷窃"可减弱血凝块溶解.且链激酶具有免疫原性,可引起药物抗性、发热和变态反应.为此,开发了链激酶和酰化人纤溶酶原复合物(茴香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活化剂复合物)或阿尼普酶(anistreplase).但临床试验中未能满足与纤维蛋白结合和纤溶效能比链激酶更大的希望,且仍可引起抗原反应.

  • 自发性脑室出血的治疗

    作者:郭宗杨;李勇;徐锋;渠敬峰;周炳华

    我院自1997年3月至2000年3月,对52例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IVH)采取颅骨钻孔加注尿激酶脑室外引流术等综合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33~70岁,60岁以上29例。GCS<8分11例,8~10分29例,11~15分12例。CT扫描单侧IVH 8例,双侧IVH 30例,全脑室出血铸型14例。其中12例非高血压性IVH,单纯IVH 5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2例前纵裂积血及5例顶枕叶脑内血肿破入脑室,7例在3周后行DSA示2例动静脉畸形(AVM),5例动脉瘤。发病至手术6小时以内28例,6~12小时12例,12~24小时7例,24小时以上5例。 均在局麻下行颅骨钻孔脑室额角或枕角置硅胶管外接无菌引流瓶,引流管高于脑室15cm。成功后均有陈旧性血肿及血性CSF涌出。6小时后向脑室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1~2万U/ml,夹闭1~2小时后开放引流管,CT动态观察血肿清除及脑受压情况,持续外引流7~14天,确认血肿消失,拔除引流管,拔管前先夹闭24小时,若不能耐受则改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本组2例)。并发多功能脏器衰竭5例,均系高龄且全脑室出血。上消化道出血5例,肺部感染5例,肾功能不全2例,糖尿病1例。死亡8例。44例随访3个月以上,恢复工作25例,生活自理12例,偏瘫5例,植物生存2例。讨论 一、发病情况:自发性IVH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急症之一,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本组常见原因高血压40例,AVM 7例,动脉瘤5例。高血压性IVH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多见32例。 二、治疗: 1.手术治疗:采用单或双侧脑室外引流,6小时后每6~8小时向脑室内注入尿激酶1~2万U/5ml。明显加快脑室内血凝块溶解清除,改善病人预后无一例再出血。尿激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有较强的溶解血肿作用,还可清除抑制因子对纤溶酶的抑制作用。血凝块中所含的无活性的纤溶酶原,只要注入足量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转变为有活性的纤溶酶,足以将血凝块溶解。而在IVH的自然病程中,因CSF中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极低,若将血块完全溶解,时间约3周。由于血块长期存在,一方面脑室持续扩张,引起脑室周围组织顺应性下降,产生不可逆的脑室扩张。另造成CSF中RBC分解释放的毒性物质聚集,引起脑血管痉挛。 2.解除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是SAH的常见并发症,严重的血管痉挛会引起脑缺血、脑梗死及继发性脑水肿,预后差。本组11例自发性IVH伴有SAH。IVH也可继发于SAH,同时IVH发生后脑室内血凝块可沿CSF循环通路进入基底池和蛛网膜下腔。本组对11例存在SAH的病人术后立即运用Ca2+通道拮抗剂尼莫通缓慢静滴,无脑血管痉挛发生。

  • 尿激酶体外溶凝量效与时效的实验观察

    作者:王永和;王成东;武丽丽;王道奎;张振兴

    目的观察UK体外溶凝的佳量效和时效,以指导临床合理有效地应用Uk.方法采用4×4拉丁方设计,分析UK剂量(1万,2万,3万,4万)用药时机(抽血后2h,4h,8h,16h)和溶凝时间(加UK后2h,4h,8h,16h)对溶凝效果的影响.抽取脑出血患者1ml静脉血制备血凝块,试验管加1ml UK溶液,对照管加等体积生理盐水,在各时间点测定血凝块体积.结果UK剂量对溶凝体积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9.58,P=0.0105),1万组溶凝体积(101,25ul)明显低于2万(237.75ul).3万(233.50ul)或4万组(317.25ul),而后3组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用药时机和溶凝时间对溶凝体积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F=1.83,p=0.2423;F=2.39,P=0.1673).结论UK 溶凝的佳有效制量为2万ml,延迟16h用药不影响溶凝效果,溶凝2h足以发挥作用.

  • 泮托拉唑持续泵入用于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止血效果观察

    作者:刘北京;宋建华;王丽双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质子泵抑制剂能快速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血凝块溶解[1],是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止血药物。但是不同给药方法的止血效果存在差异。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们观察了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不同给药方法的止血效果,现报告如下。

  • 经皮腔内流变血栓清除术原理及应用

    作者:朱康顺;单鸿

    1 血栓清除术的过去与现在血栓清除术应追溯到1932年Lahey报道的外科性血栓清除术,他成功地经股动脉切开取出了股动脉内栓子。1960年Greenfield在X线透视下采用股静脉切开经导管成功抽吸出肺动脉栓子,开始了应用X线设备和导管抽吸血栓的先例。1978年Horvath提出对球囊血管成形术后所致的急性血栓采用导管抽吸的方法加以清除,此后,经皮导管血栓清除术得到了不断改进与发展。初,应用与一般造影导管无明显差异的抽吸导管外加外套管对血栓进行抽吸即经皮抽吸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 aspriration thrombectomy,PAT),在下肢急性血栓性闭塞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较外科Fogarty导管明显减少了手术创伤程度和对血管壁的损伤。但此技术需要反复推进与抽出导管,抽吸导管的移动容易导致血管内膜撕裂(内膜夹层是其主要并发症)和栓子的脱落(远端栓塞),其次,此种抽吸方法因受到抽吸导管管径的限制难以清除大量的血栓。因此,在大血管栓塞(如主动脉、腔静脉、肺动脉等)中不适合。此后,很多学者应用物理学原理对抽吸导管进行了改进,概括起来主要有机械血栓清除术、超声溶血栓术及流变溶栓术。其中机械血栓清除术又因导管端推进器的设计不同而有很多种类型[1~4],主要有Amplatz血栓消融术(amplatz thrombectomy device,ATD)、旋转血栓切除术(rotational thrombectomy)、Gunther抽吸血栓清除术(gunther aspriation thrombectomy)。这些技术清除血栓的原理主要是应用导管端推进器高速旋转产生强大的涡流来促使血凝块溶解,使之变成微小颗粒(主要为正常形态的红细胞及血凝块残渣)。超声溶血栓术是应用超声探头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的振动波使没有弹性、僵硬的血凝块破裂,而不损伤具有顺应性的正常血管壁。此技术的缺点是导管僵硬、直径太粗以及超声探头不能随意操作,限制了血栓清除术的应用。流变溶栓术(hydrolyser thrombectomy)早是Drassler等[5]于1992年提出,并设计了一种相应的流变溶栓导管,其治疗的基本原理是运用高速高压盐水冲刷血栓,并经同一导管抽吸出被冲刷下来的血栓碎块,使栓塞的血管获得再通。Muller等于1996年对其溶栓导管进行了改进,在单轴导管内额外加入导丝,这样可使导管重复通过栓塞的血管,并将直头导管改成30°弯头导管,以便冲刷附壁血栓。这种导管不受管径限制,避免了其他溶栓术众多的并发症,如血管损伤大出血、远端栓塞等,对大、小血管栓塞都可进行治疗,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护理

    作者:梁雪萍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内、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内科治疗采用的方法一般是自然降压、止血脱水等.而外科的治疗方法分为定向穿刺血肿抽取、血凝块溶解及开颅清除血肿的方式.本组手术治疗的方法是血肿清除术.手术指征是出血量在30~40 ml,GCS计分6~7分以上,病变占位较明显,中线移位,并且出现神经症状,意识状态的改变.术后由于并发症所引起死亡的因素较多,对这类病人加强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是很重要的.现将我院1994年以来1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护理体会如下.

  • D-二聚体检测在尿激酶溶解血凝块体外实验中的应用

    作者:任光阳;代垠

    目的 通过D-二聚体定量分析,探讨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的佳浓度和佳作用时间.方法 采用6×6拉丁方设计,通过测定D-二聚体浓度,分析不同浓度尿激酶、不同作用时间对不同时间血凝块溶解效果的影响.结果 尿激酶浓度和作用时间对血凝块溶解效果有显著影响(F=113.776,P<0.01;F=14.612,P<0.01),而血凝块形成时间对血凝块溶解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0.733,P=0.607);50 000 IU/ml和100 000 IU/ml尿激酶浓度以及6、12 h和24 h作用时间的血凝块溶解效果明显高于其他组别(P<0.05).结论 50 000 IU/ml为尿激酶溶解血凝块的佳浓度,6 h为佳作用时间.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