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1例前臂桡侧游离皮瓣再造阴茎的手术配合
患者男性,21岁,于2006年2月27日不慎被1万伏高压电击中右手、腹部、会阴部及臀部,在外院给予"阴茎阴囊清创切除,膀胱造瘘术"、"右腕部清创植皮术"、"结肠腹壁造瘘"、"臀部肉芽创面刃厚植皮"及"尾骨切除"等手术治疗.
-
直肠肿瘤再手术的会阴肛门重建问题
直肠肿瘤再手术会阴肛门重建,是消化道治疗与康复的新课题,已行腹壁造瘘的部分直肠肿瘤患者要求恢复会阴排便,或保留肛门术后局部复发再手术,仍然要求会阴排便者,可选择性原位肛门重建,本文结合手术体会进行讨论,并报告如下:
-
直肠代膀胱术后病人排尿功能的训练与护理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好发年龄为50岁~70岁,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直肠代膀胱术是采用膀胱全切、直肠代替膀胱功能、乙状结肠腹壁造瘘的手术方式,是泌尿外科采用的一种尿流改道术,适用于复发性、多发性、浸润性膀胱肿瘤或因巨大膀胱阴道瘘、膀胱外翻无法修补的病人[2].
-
介绍一种单"丁"管与引流袋连接方法
单"丁"管主要应用于全膀胱切除、腹壁造瘘病人,在输尿管中起支架、引流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单"丁"管接头与引流袋接头往往不吻合,医生常把单"丁"管接头与引流袋接头剪除,再剪去输液器接头,然后接上12号针头插入单"丁"管内,外缠胶布固定,或者用输液器接头直接连接单"丁"管.两种连接均易漏尿,前者针头容易穿破单"丁"管壁及滑脱误伤病人,同时耗材,使病人医疗费用增加.临床中发现,康维抗反流引流袋中的连接头与单"丁"管接头及引流袋非常吻合,经临床应用20例均无漏尿现象.
-
腹腔镜辅助经肛外翻式直肠癌切除术的护理
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75%发生于直肠的中段或下段.传统的Miles手术由于要进行永久性腹壁造瘘,给病人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极大痛苦.随着人们对直肠癌术后病人生存质量的日益关注,保留肛门功能的直肠癌根治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外科医师的提倡.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概念的提出和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使低位直肠癌在保肛治疗的同时手术的费用有所增加.
-
自制双环集尿器用于尿流改道腹壁造瘘
临床上泌尿系因不同原因,需做尿流改道,如输尿管皮肤造口、回肠膀胱等,需在腹部适当的位置进行腹壁造瘘,让尿由腹壁造瘘口排出体外,由病人佩带集尿器收集尿液.由于一般的集尿器与腹壁造瘘口皮肤接触不紧密,容易漏尿,造成污染,且有异味.而与腹壁造瘘口接触紧密的尿造口袋(如康复宝)因价格高,使一些经济困难的病人难以接受.因此,我科于1982年研制了一种具有实用性的双环集尿器,用于尿流改道腹壁造瘘,经216例病人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
13例老年人升结肠癌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临床分析
1995年2月~2001年10月我院外科共收治了13例患升结肠癌而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老年病人,分析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55~78岁,平均67岁.术后因各种症状复诊而发现升结肠癌,其中表现为右下腹隐痛、不适、右下腹肿块3例,出现粘液血便或黑便的2例,出现贫血、消瘦、乏力的2例,右下腹部疼痛、腹胀、以肠梗阻表现入院的5例.本组13例病人,7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其中2例同时行肝部分切除术,结肠肿瘤姑息切除3例,肿瘤旷置行腹壁造瘘1例,肿瘤腹腔广泛转移剖腹探查术2例.2例病人术后出现肠外瘘.
-
直肠癌腹壁造瘘口患者的护理
直肠癌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增加,而其中有一部分是低位肠癌,需要采用腹会阴联合切除直肠腹壁造瘘术(Miles术)达到根治目的.而Miles术后左下腹壁造瘘,成为永久性人工肛门,失去正常的排便方式,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心理压力大,而且护理不当造瘘口易产生漏粪、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所以正确的护理和及时指导患者自身对造瘘口的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直肠腺癌并横结肠粘液癌1例
男性,76岁.间断性大便带血1年余,近期加重,同时伴有腹胀,排便形状改变.肠镜检查:进镜10cm可见直肠壁约3/4有菜花样肿物,再进镜困难.取病理诊断:直肠腺癌.经术前常规检查,肠道准备后行直肠癌根治术.术中探查肝脾无肿瘤,在横结肠中段可见4cm×4cm大小肿瘤,质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结肠其他段无肿瘤和息肉.行直肠癌根治术,直肠乙状结肠端端吻合术、横结肠癌根治术,横结肠近端腹壁造瘘.术后病理诊断:①直肠高分化腺癌.②横结肠粘液癌.
-
直肠癌Miles手术的护理
直肠癌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很高,其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直肠癌Miles手术又称为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此种手术切除范围较大,彻底治愈率高,不足之处是手术损伤较大,必须行永久性腹壁造瘘人工肛门,为了保证此类手术的成功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现对63例患者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家族性大肠腺瘤息肉病二例报道
例1男,16岁.因便血伴腹痛二年而就诊.肛内指诊:距肛缘5cm即触及多枚质软、有弹性、大小不等的瘤状赘生物,退指套有少量新鲜血染.钡剂灌肠片示:整个结肠内有息肉存在,肠腔内多处充盈缺损.纤维结肠镜检查插入18cm处因息肉成团凸向肠腔,不能继续插入.取活检组织两组,病理诊断为:腺体数量增多,上皮细胞形态及染色为不典型改变,核分裂增多,符合腺瘤样息肉.遂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全结肠切除术,直肠粘膜剥脱,腹壁造瘘.半年后行二期回肠直肠吻合术.术后剖开切除肠段,见肠腔内布满息肉,大小不一,串连成堆,集簇成葡萄状,部分已无正常粘膜可见.病理诊断:腺瘤样息肉.随访一年,已复学.
-
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研究进展
直肠癌是常见的胃肠道肿瘤,手术是直肠癌的首选治疗方式.在直肠癌的各种术式中,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而各种保肛手术的比例不断上升.虽然对于各种保肛手术的开展存在较大争议,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但是,低位前切除术( lowanterior resection,LAR),尤其是超低位前切除术和经括约肌切除术,超过90%的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肛门功能障碍,即所谓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2].LARS是一种以便急、便频和气便失禁等为主的一系列症状组成的综合征,在少部分患者也可能表现为便秘或排粪困难等症状.虽然在术后1~2年内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会有所改善,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因为无法耐受这种失常的排粪功能而不得不谋求永久性的腹壁造瘘.现在,关于LARS的确切机制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众多的研究者提出了许多理论和相关因素,本文将综述LARS的研究进展.
-
会阴切开缝合术并发直肠瘘1例
1临床资料患者,20岁.因产后6d大便经切口排出3d.于2010年6月14日入院.患者第一胎足月孕头位在当地卫生院行会阴切开分娩,产后3d发现伤口红肿,拆线时大便经切口排出.诊断为直肠瘘转上级医院治疗,因患者拒绝行"腹壁造瘘"转本院治疗.查体:T36.2℃,P 81次/min,R 20 次/min,BP 100/60mmHg.心肺(-),腹软肝脾未扪及;宫底脐下二横指,子宫无压痛,阴道壁伤口无异常;会阴伤口裂开组织充血水肿,大便经伤口排出,瘘口上缘界限不明,下缘为肛门外括约肌,估计直肠破裂口约3.5cm×3.0cm.肛门被缝闭,肛门括约肌左侧裸露组织水肿.立即用0.05%碘伏冲洗手术野在静脉麻醉下选择肛门括约肌薄弱处(1~2点)用直剪将肛门括约肌及缝线一并剪开,使肛门与直肠破裂口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