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超声表现1例
患者男,26岁.以发现右侧头顶部包块来院就诊.体检:于右侧头顶部可扪及一2.0 cm×3.0 cm的包块,边界较清晰,质较软,无明显压痛.超声检查:头顶部偏右侧见帽状腱膜向上凸起(图1),高约0.5 cm,直径约2.6 cm,该区可见颅骨骨皮质连续性中断(图1),宽度约1.3 cm,破坏区边缘较锐利,凸起的帽状腱膜下方为弱回声区,其后为不均匀中等回声,内可见散在点状强回声.
-
16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多量的Langerhans 细胞增生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预后好,无复发.结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为良性病变, 外科手术治疗对本病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
-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切除15例报告
目的 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skull eosinophilic granuloma,SEG)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9月对15例SEG,术中根据病变浸润、破坏颅骨骨质程度和病灶范围大小,分别采用病灶刮除和切除术,对于颅骨缺损直径>3 cm者,行一期颅骨修补. 结果 10例单纯手术切除,5例病灶刮除;7例行钛网修补.术后未辅助放、化疗.手术时间95 ~ 160 min,(127.8±32.5) min;术中出血93~118 ml,(105±13)ml.术后住院8~10 d.术后病理:黄色肉芽肿,属于嗜酸性肉芽肿黄色肿块期.术后门诊随访1年,头颅CT、MRI检查均未见复发病灶. 结论 SEG经单纯病灶清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复发率低.单发、局限性病灶,无明显全身症状者,可不辅助放、化疗.
-
术前血管栓塞治疗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一例并文献复习
嗜酸性肉芽肿为郎罕氏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angerhans'cell histiocytosis,LCH)的一种,LCH为一组原发性郎罕氏细胞多克隆异常增生的非肿瘤性质的疾病~([1]),临床少见.我科近日收治患儿1例,累及眼眶.考虑到小儿对失血耐受力弱,病变累及较深,手术时间长,给予介入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后再行肿瘤刮除术,术中出血明显减少,且刮除彻底.现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
眶额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手术切除并一期钛网修补缺损六例报告
颅骨是嗜酸性肉芽肿的好发部位,常呈缓慢起病,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多为年龄较小的患者[1],其中发生在额骨的病变居首位,而且该部位病变常常不同程度累及眉弓、眶上壁、眶内侧壁、额窦后壁及鼻根部,对患者的美观及心理均造成严重影响,手术切除为首选方法,同时针对病灶切除后的颅骨缺损进行个性化修补,是决定术后美观度的关键.
-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八例报告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skull eosinophilic granuloma,SEG)又称朗罕细胞组织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ocytosis,LCH).多见于儿童和青年,男性多发,临床上较为少见.SEG好发于额骨,其次为顶骨和枕骨[1].本文收集1995-2007年收治的8例,现报告如下.
-
儿童颅骨嗜酸性肉芽肿
儿童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临床较少见,1999年12月至2005年12月,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经手术后病理证实8例,术后随访10个月至6年均无病灶复发,现报告如下.
-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误诊为骨囊肿1例
1 病历简介女,1.5岁.半年前发现头顶部有一黄豆大小包块,近半年来逐渐长大至蚕豆大小,触摸时患儿无哭闹.饮食如常,玩耍自如,无哭闹、乏力、盗汗、低热等症状.查体:右顶冠状缝后矢状线旁有一1.5 cm×1.5 cm×1.0 cm包块,位于皮下,触之硬,压痛,光滑,无活动,表皮色泽,毛发如常.颈部、耳后淋巴结无肿大.实验室检查:Hb 160 g/L,WBC 10.2×109/L,N 0.289,L 0.523,M 0.189,血沉15 mm/h.颅骨X线片示右顶骨2 cm×2 cm类圆形骨破坏区,边界清,无骨膜反应.诊断:颅骨骨囊肿.术中见骨肿位于板障内,与骨膜脑膜无粘连,颅骨内外板呈蛋壳样改变,病灶组织呈褐色,质脆,有多层包膜.术后病检:嗜酸性肉芽肿.
-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28例CT和MR影像分析
目的 分析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7年2月重庆市新桥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28例的影像学资料,其中21例行CT平扫,2例行MR平扫,5例行MR平扫+增强扫描.结果 28例均为单发病灶,发生于额骨20例,顶骨8例;病灶呈圆形或类椭圆形,边界清晰,病变直径0.5~3.5 cm.CT表现为颅骨的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无骨膜反应,部分病灶内可见残存的小骨片,病灶内并可见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形成,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晰;MR表现为颅骨局限性的长T1、长T2信号影,信号不均匀,T2WI可见斑点状低信号影,增强扫描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充分结合CT及MR检查有助于提高对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
-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8例临床分析
骨骼系统的嗜酸性肉芽肿好发于颅骨,临床上较少见.我科自1990年1月~2007年8月共收治颅骨嗜酸性肉芽肿(SEG)8例.现报告如下.
-
“速发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 skull eosinophilic granuloma,SEG)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骨病,属于朗罕细胞组织增生症中常见的一种,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颅骨[1],以额骨、顶骨和枕骨多见,并以骨质破坏、组织细胞增生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为特点。由于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存在较高的误诊可能,须引起广大神经外科医师的高度重视。我院于2014年5月收治“速发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1例,术后已随访1年。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诊断与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诊断与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式.结果 15例患者经术后病检均得以确诊,手术方法包括病变刮除和病变切除,术后随访12个月,全部患者无复发.结论 正确认识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可以减少对该病的误诊,经手术治疗后患者预后良好.
-
36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方法对我科10年来收治的36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多量的Langerhans细胞增生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预后好,无复发.结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为良性病变, CT在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手术能加速病变痊愈,减少并发症.
-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术后吲哚美辛辅助治疗
目的 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5例经病理诊断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病变,术后应用吲哚美辛辅助治疗.结果 15例均手术切除病变颅骨,咬除病变组织直到正常骨缘,侵蚀到硬脑膜者则剪去病变脑膜,术后辅以吲哚美辛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2年,均无复发.结论 手术联合吲哚美辛辅助治疗能加速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痊愈进程,抑制复发.
-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12例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病理学证实的12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均证实为嗜酸性肉芽肿;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缓解;出院后随访1~2年,均预后好,未见复发.结论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为良性病变,彻底清除病灶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诊断
目的 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17例行CT平扫,12例行MR检查,10例行MR增强扫描.结果 21例共发现24个病灶,其中单发19例(眼眶2例,斜坡2例,额骨9例,颞骨1例,顶骨4例,枕骨1例),多发2例.CT像上主要表现为颅骨板障的破坏,边界清楚,部分病灶内可见残留的小骨片以及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MR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CT和MRI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CT和MRI有助于明确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
-
16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分析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 skull eosinophilic granulo-ma,SEG)是指病因不明的良性骨病变,病理学表现为嗜酸性中性粒细胞等组织细胞非肿瘤性增多症,该病好发于颅骨,呈现特有的影像学形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6例病例,综合相关文献、报道,分析其X线以及CT和MRI表现,目的在于进一步增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2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SEG)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颅骨嗜酸性肉芽肿2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均治愈.结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为良性病变,CT在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手术效果好.
-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11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1980至2000年,共收治经病理证实的颅骨嗜酸性肉芽肿11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
海绵状血管瘤误诊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
患者男,22岁,发现额部包块半年。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右额部发迹外可见约4cm×4cm 包块,无红肿,质硬,边界清,无活动,无波动,听诊未闻及杂音。余查体无异常。辅助检查:CT 扫描肿瘤呈稍高密度影,局部颅骨内外板障呈虫蚀样破坏。 MRI 扫描肿瘤组织 T1W1及 T2W1均呈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术前诊断:右额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术前行 CT薄层扫描,确定切除颅骨范围,并根据三维重建结果定制塑形钛网。手术取冠状切口,暴露肿瘤呈灰红色,全切肿瘤及周围1 cm 颅骨,硬脑膜未侵及,钛网一期颅骨成形,术后1周拆线出院。术后病理示:颅骨海绵状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