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彩色多普勒诊断肝泡型包虫病并布加氏综合征1例
患者女,79岁.因腹胀,双下肢肿10d入院.体检:腹膨隆,剑下及肝区轻压痛.使用两门子ACUSON Atares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超声所见:肝脏体积增大,右肝前叶为主探及一大小约12.0 cm×11.8 cm×8.5 cm实性团块,浸及部分尾状叶及第二肝门区,与肝组织界限欠清晰.团块内部稍强与稍弱回声间杂,并可见密集点状、小结节状钙化,后方伴明显声衰减及声影,内部未探及血流信号.肝左静脉汇人下腔静脉处狭窄,内径约0.2 cm(图1),局部血流加速,Vmax:2.05 m/s(图2),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显示不清,2支静脉的远端内径增宽、迂曲,管腔内血流呈“自发显影”征象.
-
布加综合征——肝静脉狭窄的彩超诊断1例
患者,女性,32岁.反复腹胀半年,双下肢浮肿5天入院;查体呈慢性病容,皮肤轻度黄染,腹部隆起.肝功能轻度损害,乙肝二对半大三阳,AFP阴性,CT检查为肝脾肿大、腹水;B超检查提示肝硬化、脾大、腹水;X线胸片:心肺正常,双膈位置升高.彩超所见:左肝长14.05cm,厚8.47cm,右肝斜径15.64cm,肝明显肿大,表面光滑,肝实质光点增粗,未见肿物,门脉未见扩张及栓塞物,肝静脉扩张,过于清晰,三支肝静脉近第二肝门区走向失常,肝右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长约3.6cm管腔闭塞呈线状,肝中静脉泄入下腔静脉处见隔膜受阻,致肝右与肝中静脉、肝中与肝左静脉之间分别见一侧支循环内径0.9cm呈弧形管道,即肝右静脉→肝中静脉→肝左静脉→下腔静脉(图1、2),CDFI显示正常肝静脉走向为蓝彩流,侧支循环为红彩流.
-
肝外梗阻性黄疸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肝外梗阻性黄疸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测定23例肝外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肝固有动脉和肝左静脉血流,并与23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和23例正常人对比.结果:肝外梗阻性黄疸患者肝固有动脉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显著高于正常人和单纯胆囊结石患者;而正常人和单纯胆囊结石患者之间无差别.肝左静脉血流测值在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别.结论:梗阻性黄疸时肝固有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多;肝左静脉病变较门静脉轻.
-
肝母细胞瘤超声表现一例
患儿女,3岁,就诊前食欲减退,恶心伴呕吐,消瘦,精神状态欠佳.父母发现患儿腹部增大20 d,伴间断腹泻.查体:消瘦,精神萎靡,轻度贫血外貌,巩膜无黄染,心率95次/min,节律齐;腹部膨隆,肝大,右肋下2 cm,剑下3 cm;右上腹可触及一10.0 cm×10.0 cm包块.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肝脏明显肿大,于肝右叶内见一大小约12.4 cm×9.8 cm×13.0 cm巨大实性肿物(图1,2),几乎占据整个肝右叶,且向肝左内侧叶挤压,肝左静脉被肿物向左侧推移,胆囊、右肾受肿物压迫,肿物轮廓尚规整,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见多个团块状高回声,呈分叶状改变.CDFI显示肿块内丰富的动静脉血流信号,Vmax 0.38 m/s,RI为0.63.超声诊断:肝右叶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肝母细胞瘤可能性大). 术后病理诊断:肝母细胞瘤.
-
布加综合征合并脾动脉瘤一例
患者女,43岁,因“腹壁静脉曲张2年,双下肢间断水肿并色素沉着1年余”于2010年7月26日入院.患者2年前无意中发现腹壁静脉曲张,无明显不适,未治疗.1年前发现腹壁静脉曲张逐渐加重,双下肢出现间断性水肿,踝部出现色素沉着,以左侧明显.入院体检:肝病面容,皮肤黏膜无溃疡、出血点,无肝掌和蜘蛛痣.前胸和腹壁可见数条迂曲增粗的静脉,血流方向向上,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约10 cm,质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轻度水肿,无静脉曲张,足靴区可见色素沉着,以左侧明显.彩超检查:肝脏尾叶增大,包膜欠光滑.肝左静脉和肝中静脉近心端闭塞,肝右静脉内径10 mm,血流通畅;肝内血流经肝右静脉和增粗的尾叶静脉出肝.
-
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再手术一例
患者男性,77岁.因"肝癌合并下腔静脉(IVC)癌栓术后40个月,腹痛、腹胀1周"于2007年11月入院.患者于2004年6月经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左支、肝左静脉、IVC癌栓形成,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
肝段解剖及肝脏外科研究进展
随着对肝脏解剖的认识,外科医生将解剖学与外科学结合而进一步推动了肝脏外科的发展[1].随着肝脏部分切除手术的开展,肝脏的分段解剖也越来越为肝脏外科医生所关注[2].特别是活体肝移植的术前评估,需要更精确的影像学资料来了解患者肝脏的分段及其变异情况[3].一、肝脏分段1951年,瑞士的Horst[4]首次提出肝动脉和肝胆管呈节段性分布,并将肝脏分成内、外、后、前、尾共5个段.Healey和Schroon[5]进一步研究提出了肝脏的两叶、十区[6-7]分段方法.1954年,Couinaud提出肝脏的功能分段.1.Couinaud肝段划分方法基础——Glisson系统:Couinaud的肝段划分方法,是以Glisson系统在肝内的分布为基础,以肝静脉为分段界限[8-10].尾状叶编为Ⅰ段,肝左静脉所在切面将左半肝分为左外叶和左内叶.以门静脉左支主干所在平面为界,左外叶的上部为Ⅱ段,下部为Ⅲ段,左内叶为Ⅳ段.肝右静脉所在切面将右半肝分成右前叶和右后叶.以门静脉右支主干所在平面为界,将右前叶分为下部的V段和上部的Ⅷ段,并将右后叶分为下部的Ⅵ段和上部的Ⅶ段.由于以肝内血管结构作为分段的解剖基础和界线,在CT图像上能够通过辨认肝静脉、门静脉及其他结构,进行肝段的正确定位[11].
-
1例肝静脉下腔静脉撕裂迟发性大出血的抢救体会
肝静脉、肝后下腔静脉、近肝静脉损伤,系肝外伤中难处理的问题,死亡率达80%[1].本例患者属肝左静脉、肝后下腔静脉撕裂,在摔伤后59 h突发大出血,经医护人员紧急抢救成功后,住院39 d痊愈.现报道如下.
-
彩超诊断先天性肝脏血管异常1例
患者,女,32岁,因右上腹不适来院求诊.彩超检查:肝脏体积不大,形态失常,肝包膜光滑,左叶较正常小,肝内光点分布不均,左叶回声稍增强,光点增粗,右叶内回声尚均匀,肝右前支胆管各分支内可见强光点充填,后伴声影,肝内血管网络不清,CDFI示门静脉、肝动脉及肝静脉的正常分支结构消失,门静脉系统于肝外分为左右支(见图1),左支门静脉较细,主干内径约0.6 cm,右支门静脉系统进入肝内后呈"工"字形走行(见图2),似正常门静脉左支走行,进入肝内后右支门静脉内血流明显加速,PFV:0.24 m/s,频谱毛糙,门静脉各级分支内血流充盈好,肝外门静脉主干内血流频谱测值,PFV:0.11 m/s.肝左静脉内径0.3cm,汇入肝中静脉(见图3),肝中静脉内径0.8 cm,肝右静脉内径0.5 cm,二者汇入一段长约3.1 cm的肝静脉主干后入下腔静脉(见图4),该段肝静脉远心端扩张,内径1.3 cm,近心端狭窄,内径0.4 cm,内血流明显加速(见图5),PFV:0.88 m/s.胆囊未显示.睥厚4-3 cm.超声提示:a)先天性门静脉走行变异;b)肝静脉近心端狭窄;c)肝内胆管多发结石;d)胆囊阙如;e)脾稍大.
-
介绍一种新的门体分流术式
笔者近对2例门静脉海绵样变伴上消化道大出血患儿治疗时,采用了一种新的术式,即用胃右静脉或胃冠状静脉与肝左静脉分支吻合的方法,操作方便,分流效果好,介绍如下.
-
活体肝移植肝左静脉的应用解剖
目的:观测肝左静脉的解剖结构,为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和供肝肝左静脉与受体静脉吻合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通过50例成人无病变肝脏剥离解剖,对肝左静脉进行形态学观测,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左静脉(LHV)与肝中静脉(MHV)共干和非共干者分别为80.00%(40/50)和20.00%(10/50);共干血管长度及其近端直径是(5.09±2.78)mm和(12.02±1.91)mm,非共干LHV与MHV开口间距离为(2.00±1.15)mm;LHV肝外段长度为(9.89±4.86)mm;LHV主干(96.00%,48/50)居镰状韧带左侧,成(35.31±16.79)°角;LHV主干长度及其近端直径为(39.1±15.16)mm、(8.44±1.28)mm;LHV的引流段变化较大,依据属支的多少可分5型.结论:LHV多与MHV共干注入IVC,LHV肝外段和外科干长度以及LHV的投影个体差异甚大,活体肝移植前掌握供肝LHV主干及其属支的解剖,有助于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案.
-
严重肝外伤12例诊治体会
病例资料 我科1998年5月至2008年10月期间共收治严重肝外伤患者12例,均为男性,年龄9~56岁,平均29岁.12例均为闭合伤,其中挤压伤5例,重物撞击伤4例,高处跌落伤3例.合并多发肋骨骨折3例,血气胸3例,肾挫伤2例,后腹膜血肿2例,颅脑外伤1例.12例患者根据右上腹部或右下胸背部外伤史、内出血症状、腹膜炎体征及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均确诊为“外伤性肝破裂”,并于入院后在快速液体复苏的同时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肝右叶损伤7例,肝左叶损伤2例,左右叶均损伤3例;合并肝左静脉离断伤1例,肝后下腔静脉裂伤1例,肝中央区严重损伤1例.按Moore分类法:Ⅲ级5例、Ⅳ级3例和Ⅴ级4例.
-
变异肝静脉的临床意义
普外医师熟知划分Couinaud肝段的标准肝静脉即肝右静脉、肝中静脉和肝左静脉,但对变异肝静脉研究不多.事实上肝静脉变异较多,变异肝静脉使Couinaud肝段不能真实反映肝脏解剖,导致影象学定位病变出错和误导术式选择;变异肝静脉的存在对肝移植、肝癌切除等手术也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变异肝静脉对临床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