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D13与CD34在宫颈癌微血管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牛丽佳;赵春艳;同军;王黎娜

    目的 探讨CD13与CD34在宫颈癌微血管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应用CD13和CD3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P法检测23例宫颈浸润癌和17例宫颈原位癌组织中瘤内微血管密度(IMVD).结果 宫颈浸润癌I 期、II 期和宫颈原位癌中CD13 抗体检测的IMVD 分别为(23.50±2.27)、(28.06±2.71)、(14.12±2.96);CD34抗体检测的IMVD分别为(48.68±2.87)、(49.50±1.85)、(47.41±2.49).CD13标记的IMVD与宫颈癌的分期,I期、II期与0期相比,II期与I期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D34标记的IMVD,I期、II期与0期相比,II期与I期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3标记的IMVD与宫颈癌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D34标记的IMVD与宫颈癌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3标记的IMVD与宫颈癌的高低分化程度,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34标记的IMVD与宫颈癌的高低分化程度,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3、CD34标记的IMVD与宫颈癌病理改变,鳞癌组与腺癌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3抗体对检测肿瘤微血管更具有特异性,CD13标记的IMVD可能为宫颈癌患者预后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 胃癌组织中CD1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周庆;孟翔凌

    目的 观察CD1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4例胃癌组织和16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D13的表达.结果 104例胃癌组织和16例正常胃黏膜中CD1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4%(77/104)和0,CD1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3表达与胃癌患者年龄、性别、淋巴转移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3在胃癌中的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评估胃癌的恶性程度、指导治疗、评价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 氨肽酶N/CD13在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邱谢武;于聪慧;王剑飞;奈超;田玉旺

    目的 探讨氨肽酶N/CD13在肝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40例肝癌患者肝癌组织、10例肝癌患者癌旁组织及10例肝血管瘤患者正常肝组织行单克隆抗体CD13检测.结果 40例(100%)肝癌组织均可见不同程度的CD13阳性表达,肝癌癌旁组织中3例(30%)出现CD13弱阳性表达,10例肝血管瘤患者标本未见表达.CD13表达量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血清AFP值、HbsAg、分化程度、Child分级及TN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3的表达量与患者的血清AFP值、HbsAg、分化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函数图发现CD13与患者生存时间呈反相关,但CD13表达量与患者肿瘤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3可作为肝癌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有望成为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 CD117、CD13、CD33在鉴别诊断AML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郭冬芳

    目的:探讨CD117、CD13、CD33在鉴别诊断AML中的应用评价。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51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或外周血标本的免疫表型。结果:在AML中CD117、CD13和CD33的表达率依次为91.9%、91.6%和94.4%。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相比表达率高,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CD13、CD33和CD117在AML和ALL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CD13表达免疫表型分析

    作者:杨晓红;唐旭东;许勇钢;刘锋;麻柔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cytic leukemia,ALL)伴CD13表达的免疫表型特点,对包括CD33在内的其他抗原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85例初诊ALL患者进行免疫学分型,以是否表达My把B-ALL和T-ALL分为My+ALL和My-ALL,进行组间分析.结果:全部85例B-ALL和T-ALL患者均高表达B系和T系相关抗原(100%,100%).所有的B-ALL均不表达T-ALL相关抗原,所有T-ALL均不表达B-ALL相关抗原.CD13的表达率为31%(B-ALL31.4%,T-ALL 28.6%).My+B-ALL和My+T-ALL患者的CD13阳性细胞的中位数高于My-B-ALL和My-T-ALL患者,P值分别为0.013和0.04.My+B-ALL患者的CD15阳性细胞的中位数高于My-B-ALL患者,P=0.000 1.结论:白血病免疫分型对于白血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很大帮助,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推广将有助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CD13在My+ALL中表达较高(31%),白血病细胞在恶性演变过程中不同时期表现出特征反映,其临床意义有待于重新评价.

  • 整合NGR肽抗EGFR单链抗体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作者:盛唯瑾;商悦;甄永苏

    目的:利用大肠埃希菌表达基于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链抗体和靶向CD13环状NGR肽的双靶点重组融合蛋白ER(Fv)-NGR,研究其对肿瘤细胞的亲和能力和体内外抑制作用.方法: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ET-scfv-ngr,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IPTG诱导表达带有His-tag标签肽的重组蛋白ER(Fv) NGR,用Ni离子亲和柱进行纯化.运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ER(Fv)-NGR与肿瘤细胞的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重组蛋白与肿瘤细胞的亲和力;克隆形成实验测定重组蛋白对肿瘤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利用人乳腺癌MCF-7裸鼠移植瘤模型对ER(Fv)-NGR的体内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结果:重组蛋白ER(Fv)-NGR由抗EGFR单链抗体和3个连续的环状NGR肽构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7×104,以包涵体形式在大肠埃希菌内表达,表达量约为5 mg/L.细胞免疫荧光结果表明,重组蛋白与EGFR和CD13皆高表达MCF-7细胞有较强的结合能力,而与正常HEK293细胞结合较弱.ER(Fv)-NGR与MCF-7细胞结合的解离常数为8.4×10-7 nmol/L.ER(Fv)-NGR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作用于MCF-7和A549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2×10-6和4.7×10-6 mol/L.在体内对人乳腺癌MCF-7裸鼠移植瘤有生长抑制作用,在10 mg/kg药物剂量下28 d对照组与实验组瘤体积分别为(1.06±0.17)和(0.63±0.11) cm3,F=18.7,P=0.003;瘤质量分别为(0.95±0.12)和(0.52±0.07)g,F=42.7,P<0.001;抑瘤率为45.4%.结论:成功制备了基于单链抗体和靶向肽的双靶点融合蛋白ER(Fv)-NGR,其对肿瘤细胞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体外增殖抑制作用,能够有效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为研制新型双靶点抗肿瘤药物提供依据.

  • CD13+CD133+和CD13-CD133-肝癌细胞的生物学差异及临床意义

    作者:金世龙;黄中荣;陈华;余天雾;曹洪;龙运全;周健;李鹤;苟毅

    目的 比较HuH7细胞系CD13+CD133+和CD13-CD133-肝细胞癌(HCC)细胞的生物学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对CD13+CD133+ HCC细胞增殖情况、细胞周期、培养10d分化情况、裸鼠体内成瘤能力,以及对5-FU和吡柔比星等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等生物学特征的研究,分析CD13+CD133+HCC细胞亚群的临床意义.结果 CD13+CD133+HCC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快于CD13-CD133-HCC细胞,78.45%的CD13+CD133+HCC细胞处于G0/G1期,2.19%处于G2/M期,19.36%处于S期;62.18%的CD13-CD133-HCC细胞处于G0/G1期,11.88%处于G2/M期,25.95%处于S期.在裸鼠体内,1×103个CD13+CD133+HCC细胞即可成瘤,而1× 105个CD13-CD133-HCC才可成瘤.CD13+CD133+HCC细胞对5-FU和吡柔比星具有抵抗特性,而其他3种亚群较易被杀灭.FACS分选的CD13+CD133+HCC和CD13-CD133-HCC细胞经过10d培养后,CD13+CD133+HCC亚群的CD13、CD133标志表达与HuH7细胞系相近,而CD13-CD133-HCC细胞不具有此能力.结论 CD13+CD133+HCC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特征,可能与临床肝癌复发和转移有关,是临床治疗过程中尤其需要杀灭的细胞.

  • 氨肽酶N:肝癌干细胞的治疗靶点

    作者:孙志朋;王学健;房春燕;戴功;徐文方

    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s,LCSC)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LCSC 具有自我更新和肿瘤起始能力,并且处于静息期、慢生长阶段或低分化状态,与肝癌耐药、复发、转移等关系密切。为研究 LCSC 的生长特点,可以通过特异性标志物分选法鉴别分选 LCSC。早期研究表明,细胞表面抗原分子 CD133、细胞黏附分子免疫球蛋白(CD90、CD44、CD24)、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等均可作为 LCSC 的特异性标志物。近年发现肝癌中表达氨肽酶 N (aminopeptidase N,APN,CD13)的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认为 CD13可作为 LCSC 的特异性标志物。本文将介绍 CD13的结构和主要功能、LCSC 的来源和鉴别、CD13+细胞在肝癌中的作用以及联合用药治疗肝癌等。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CD13双靶点抗体药物偶联物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

    作者:盛唯瑾;弓建华;江敏

    目的 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CD13双靶点抗体药物偶联物Fv-LDM-NGR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肺腺癌细胞A549和人微血管内皮细胞(HMEC)-1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实验测定Fv-LDM-NGR对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小管形成(tube formation)实验观察HMEC-1细胞形成的管腔结构.Transwell实验测定Fv-LDM-NGR对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其对细胞内EGFR细胞信号通路、细胞周期信号通路以及凋亡通路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Hoechst染色和Annexin V-FITC/PI双染法观察细胞周期的变化以及细胞凋亡.结果 Fv-LDM-NGR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其对肿瘤细胞MCF-7和A549以及人微血管内皮细胞HMEC-1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27×10-14、4.72×10-13和1.17×10-12mol· L-1.Fv-LDM-NGR能够干扰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管腔结构,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对细胞信号通路具有调节作用;引起细胞周期G2/M期和S期阻滞;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Fv-LDM-NGR通过干扰CD13活性,削弱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阻碍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管腔结构;通过下调EGFR的表达及磷酸化,干扰细胞信号通路,阻滞细胞周期循环和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 CD13/氨基肽酶N在新生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付彤;瞿卫;王峰

    新生血管的发生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起着关键作用.CD13是人类白血病分级的重要谱系特异性标志物,在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上特异性高表达,在静止血管内皮细胞上不表达.利用荧光、核素标记或磁性纳米颗粒耦联CD13单克隆抗体、配体,通过分子成像技术可有效探测新生血管的发生,为研究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影像学依据;CD13的配体——天冬氨酸-甘氨酸-精氨酸与各种抗肿瘤药物构成复合物,然后转运到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与CD13结合,释放抗肿瘤药物治疗肿瘤.CD13在与新生血管相关的各类疾病的认识、诊断、治疗的研究中有着突破性进展和良好的前景.

  • 星形细胞肿瘤中CD13和α-SMA的表达及其与CD31阳性微血管的相互关系

    作者:赵占考;谷彦军;刘燕青;何轩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肿瘤中CD13和α-SMA的表达、分布特点及其与CD31阳性微血管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60例星形细胞肿瘤和10例瘤旁脑组织中CD13、α-SMA和CD31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双染色方法探讨CD13或α-SMA阳性细胞与CD31阳性微血管的分布规律.[结果]在星形细胞肿瘤中CD13和α-SMA特异性的表达于血管壁细胞,CD13和CD31均阳性的微血管占CD31阳性微血管的百分比在瘤旁脑组织、弥漫型星形细胞瘤(WHOⅡ级)、间变型星形细胞瘤(WHOⅢ级)及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中分别为(93.05±6.66)、(56.98±14.03)、(30.12±10.68)和(21.75±5.22),相对应的α-SMA和CD31均阳性的微血管所占百分比分别为(95.14±10.58)、(32.84±11.13)、(18.06±5.04)和(14.27±8.08),随着WHO分级的升高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星形细胞肿瘤中CD13和α-SMA可作为血管周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微血管壁结构的缺陷程度与肿瘤分级有关.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Flk1+CD31-CD34-间充质干细胞中BCR/ABL融合基因的检测

    作者:朱希山;张舸;施薇;台卫平

    背景:免疫表型为Flk1+CD31-CD34-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外实验研究均证实在单细胞水平可以向造血及内皮细胞分化.目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体外培养扩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测定其生长曲线,分析其细胞周期及免疫表型,使用RT-PCR和FISH的方法检测其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的原始间充质干细胞呈成纤维样生长,大部分细胞处于G0/G1期,并且高表达Flk1,CD13,CD29,CD44,用RT-PCR和FISH的方法能够检测出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提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白血病基因转化可能发生在比造血干细胞更高的血液血管干细胞水平上.

  • 恢复期SARS患者T淋巴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

    作者:金荣华;张永宏;任翊;胡中杰;吴昊;计云霞;武燕琳;孙国平;丁惠国;赵春惠

    目的:探讨SARS的免疫发病机理,研究恢复期SARS患者T淋巴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 方法:流式细胞仪测定15例恢复期SARS患者的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和凋亡相关基因蛋白--CD95、Bcl-2、DR5及人冠状病毒229E受体-CD13表达;并以10例高危、健康的医务人员为对照.结果:恢复期SAR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均恢复正常;CD4/DR5、CD13,CD8/DR5、CD13表达均阴性,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是,恢复期SARS患者CD4、CD8阳性细胞仍明显表达Fas和Bcl-2,其阳性细胞的百分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结论:Fas/FasL途径导致T淋巴细胞凋亡可能是SARS患者的免疫发病机理之一,而恢复期Bcl-2表达增多对抑制T淋巴细胞的进一步凋亡、T淋巴细胞亚群恢复正常可能具有重要作用.SARS患者T淋巴细胞凋亡不通过Trail-DR5-细胞凋亡途径.

  • 夜香树提取物nocturnoside A对移植性人白血病模型小鼠的实验研究

    作者:罗发军;赵世元;钟振国

    目的 研究夜香树提取物nocturnosideA对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人白血病模型的药理学作用及机制.方法 通过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的方法建立SCID小鼠人白血病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环磷酰胺组以及夜香树提取物nocturnoside A组.环磷酰胺组的剂量为每2天20 mg/kg,夜香树提取物noctumoside A组剂量为每2天5 mg/kg.治疗期间每周检测外周血细胞细胞分类计数;30 d后处死小鼠,取下肝、脾、肺脏进行常规病理检查;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肝、脾、肺脏组织的CD13表达率,以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脾脏组织中pAKS473、pAKT308、AKT及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 经夜香树提取物nocturnoside A治疗后,白血病模型小鼠组一般状况明显好于模型组,其肺、肾、脾等脏器的炎症及病理变化减轻.夜香树提取物nocturnoside A各组白细胞总数和CD13阳性表达率明显下降(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夜香树提取物noctumoside A组和环磷酰胺组的pAKs473和pAKT308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而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则明显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夜香树提取物nocturnoside A在体内对髓系白血病K56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下调CD13和阻碍PI3 K/Akt信号通路的形成,从而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对巨噬细胞RAW264.7表达CD91、CD13和分泌TNF-α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太华;刘德芳;王骏;汪晓军;罗陈

    目的 探讨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对巨噬细胞RAW264.7表达CD91、CD13和分泌TNF-α的抑制作用.方法 (1)用6孔板培养巨噬细胞RAW264.7,制作细胞爬片,然后与不同浓度(0、12.5、25、50、100、200 mg/L)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共培养,细胞爬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91和CDl3的表达情况,并采用Media Cybernetics公司的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测量积分光密度(IOD)值.(2)6孔培养板培养巨噬细胞RAW264.7,加入不同浓度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与巨噬细胞共培养1 d后,收集培养孔中的培养液,采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液中TNF-α的含量.结果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均能抑制巨噬细胞表达CD91和CD13,其抑制作用随浓度变化也有不同,苦参碱更明显.不同浓度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对巨噬细胞分泌TNF-α有抑制作用,苦参碱对巨噬细胞RAW264.7分泌TNF-α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结论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对巨噬细胞表达CD91、CD13和分泌TNF-α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人CD13基因克隆及其基因转染细胞株的构建

    作者:杨鹏;葛彦;陆婷;邓云;蒋林华;殷丽丽;居颂文;居颂光

    目的 克隆人CD13全长cDNA,构建稳定表达人CD13 分子的基因转染细胞株.方法 提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RNA,通过RT-PCR 克隆人CD13基因,将人CD13基因重组入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EGZ-Term.将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EGZ-Term/CD13 和辅助病毒载体用脂质体法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收集含有完整重组逆转录病毒颗粒的293T细胞培养上清感染L929细胞,筛选获得Zeocin抗性的基因转染细胞.结果 成功克隆人CD13基因和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pEGZ-Term/ CD13,并成功获得稳定表达人CD13的基因转染细胞株L929/CD13.结论 成功克隆了人CD13基因及其逆转录表达载体,成功制备了稳定表达人CD13的基因转染细胞株,为研究CD13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Bestatin下调卵巢癌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

    作者:陆恬;葛彦;居颂文;蒋林华;张弛;孙雪薇;居颂光

    目的 探讨氨肽酶N抑制剂Bestatin对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的生物学效应及机理.方法 将Bestatin 加入PHA刺激新鲜分离的卵巢癌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Foxp3和CTLA-4的表达.进而分析Bestatin对Treg细胞抑制CD4+CD25T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结果 Bestatin可抑制Treg细胞表达Foxp3和CTLA-4,并促进Treg细胞和CD4+CD25T细胞的体外共培养体系中T细胞的增殖.结论 抑制氨肽酶N可下调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对肿瘤治疗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关键词: 氨肽酶N CD13 bestatin Treg
  • 重组质粒转染293细胞及表达

    作者:叶小姣;黄琼芳

    目的:探究通过脂质体转染技术介导重组质粒pSecTag2HygroC/CD13-1/RFP转染293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Lipofectamine 2000方法将包含目的基因pSecTag2HygroC/CD13-1/RFP的质粒转染293细胞.在转染24 h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红色荧光出现情况.收集并浓缩稳定转染后293细胞的上清液,提取细胞膜蛋白和胞浆蛋白,采用Western b1ot方式判断转染细胞是否表达目的蛋白.结果:①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红色荧光蛋白(RFP)发出红色荧光.②Western b1ot鉴定结果:提取稳定转染的293细胞胞浆蛋白Western b1ot鉴定可见到大小为62 kD左右的条带.浓缩的上清蛋白与提取的胞膜蛋白Western b1ot鉴定未见到目的蛋白表达.结论:应用脂质体转染技术,成功介导目的基因pSecTag2HygroC/CD13-1/RFP转染到293细胞中,为进一步研究重组CD13单链抗体对血液肿瘤的靶向杀伤作用打下了实验基础.

  • 重组CD13单链抗体/蝎毒素AGAP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作者:骆超;倪吴花;胡永仙;谭映霞;沈志坚;江松福;俞康

    目的:构建pRSETA/AGAP/CD13scFv重组表达质粒,为重组CD13单链抗体/蝎毒素AGAP融合蛋白的表达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利用RT-PCR法从东亚钳蝎尾腺中获得AGAP目的基因,并与克隆质粒TOPO载体连接转入DH5α菌,用EcoR I和Hind III将目的基因从克隆质粒上切下并与同样双酶切后的表达质粒 pRSETA连接;在含CD13单链抗体(CD13scFv)的pSecTag2HygroC/CD13 -1/RFP质粒中获得CD13scFv目的基因,用EcoR I、Xho I双酶切并与同样双酶切后的pRSETA/AGAP连接转入DH5α菌,提取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及测序鉴定.结果:目的基因AGAP与表达质粒pRSETA连接,成功构建了pRSETA/AGAP重组质粒;目的基因CD13scFv再与该重组质粒连接,成功构建了pRSETA/AGAP/CD13scFv.结论:AGAP目的基因能经RT-PCR法获得,并能成功与表达质粒连接,构建pRSETA/AGAP;目的基因CD13scFv能由pSecTag2HygroC质粒中获得,并成功与pRSETA/AGAP连接,得pRSETA/AGAP/CD13scFv重组质粒.为该重组质粒体外融合蛋白的表达及今后研究CD13scFv和蝎毒素AGAP协同性杀伤CD13阳性肿瘤细胞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

  • CD13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万丽娟;吴楠;尚丽新;高桂卿

    目的:探讨CD13在宫颈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宫颈癌、6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3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CD13表达情况.结果:CD13在宫颈癌、CIN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81.7%、31.7%、20.0%,CD13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CIN及正常组织(P均<0.05).CD13表达与宫颈癌患者年龄无相关性(P>0.05),而与淋巴转移、临床分期以及分化程度有相关性(P<0.05).结论:CD13在宫颈癌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评估宫颈癌的恶性程度、指导治疗、评价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