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2型糖尿病合并肾损害患者血清脂类代谢紊乱表现分析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2DM)合并肾损害患者血清脂类代谢紊乱表现.方法:73例2DM分为合并肾损害组25例(34.25%)、不合并肾损害组48例(65.75%),两组患者均接受血脂检测,并与36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结果:2DM合并肾损害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高于2DM患者和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则明显低于后两组(P均<005~0.01).结论:2DM合并肾损害患者常常伴有明确的血清脂类代谢紊乱.
-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血清脂类代谢紊乱的观察
目的:观察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血清脂类代谢紊乱的表现.方法:47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亢组)治疗前后接受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检测,并与3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结果:甲亢组治疗开始前的血清TC、TG、HDL-C和LDL-C浓度值均明显低于治疗结束后和对照组(P均<0.05~0.01),治疗结束后甲亢组血清TC、TG、HDL-C和LDL-C浓度值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P均>0.05).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血清脂类代谢受抑制,治疗后可恢复到正常水平.
-
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各类血清脂类指标表现调查
目的 调查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脂类指标表现.方法 38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DR)患者接受了血脂检测,并与56例无DR的同龄、同病患者比较.结果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DR患者的血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血清脂蛋白a、载脂蛋白AI和载脂蛋白B浓度均明显高于无DR老年糖尿病组,而前者中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则明显低于后者(P<0.05,P<0.01).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各项血清脂类指标异常是发生DR的危险因素.
-
肝病患者血清脂类检测结果180例分析及临床意义
肝脏在脂类的消化、 吸收、运输、合成及分解等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正常状态下,由于血脂的不断降解和重新合成在正常地进行,并保持动态平衡,血脂含量的变动也就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当肝脏受损伤时,可导致脂类代谢异常,使血脂水平发生改变.本研究对180例不同肝病患者的血清脂类6项指标进行观察,发现其对肝脏损害程度、病情观察、预后估计均有重要意义.
-
血脂及脂蛋白常用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20世纪5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血脂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AS)之间的密切关系,且血清脂类主要有胆固醇(包括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和甘油三酯(TG),故当其中一种或几种脂类升高均称为高脂血症,并将高脂血症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混合型三大类.60年代,明确了血浆脂质是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血脂的异常必然反映为血浆脂蛋白的异常,临床上逐渐用高脂蛋白血症代替高脂血症.目前常用的测定血浆脂蛋白的方法有两种:超速离心法和电泳法.超速离心法是根据脂质和蛋白质密度和比例的差异,将血浆脂蛋白分为4大类: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电泳法的分类基础是依据脂蛋白分子在电场中的迁移率,在常用的以琼脂糖凝胶为支持介质的电泳中,也可将脂蛋白分为四大类:分别为CM、β脂蛋白、前β脂蛋白和α脂蛋白.以临床表现型为基础分为六型,以I、Ⅱa、Ⅱb、Ⅲ、Ⅳ和V来表示.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鉴别诊断与临床治疗的分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以肝内细小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汇管区炎症、慢性胆汁淤积、肝纤维化为特征,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多见于中年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9.本病绝大多数见于中年女性,40~60岁患者占85%~90%.起病隐匿、缓慢,早期症状较轻,瘙痒为本病常见的初发症状,常在黄疸发现前数月至2年左右出现,少数患者瘙痒与黄疸同时出现,先有黄疸后出现瘙痒者少见.黄疸出现后尿色深黄、粪色变浅,皮肤渐有色素沉着.因长期肝内胆汁淤积导致分泌和排泄至肠腔的胆汁减少,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可有脂肪泻和脂肪性维生素吸收障碍,出现皮肤粗糙和夜盲症(维生素A缺乏)、骨软化和骨质疏松(维生素D缺乏)、出血倾向(维生素K缺乏)等.由于胆小管堵塞,血中胆汁含量和胆固醇持续增高,可形成黄瘤(为组织细胞吞噬多量胆固醇所致);黄瘤为黄色扁平斑块,常见于眼睑内眦附近和后发际.当肝功能衰竭时,血清脂类下降,黄瘤亦逐渐消散.
-
高血压儿童血清脂类含量及血脂紊乱的发生情况及意义分析
目的 探讨高血压儿童血清脂类含量及血脂紊乱的发生情况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4月~ 2013年5月100例高血压儿童为高血压组,选取同期体检的10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血脂水平.结果 高血压组与对照组载脂蛋白A (Apo-A)、甘油三酯(TG)及载脂蛋白B(Apo-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儿童具有肥胖倾向,可导致脂代谢紊乱,应加强对血清Apo-A、TG及Apo-B的检测,并及时提出治疗方案和制定合理饮食、运动方案,促进患儿血脂水平下降.
-
EH患者检测血清脂类和内皮素与尿微量蛋白结果的临床分析
原发性高血压(EH)的发生与发展伴随着对肾脏靶器官的损伤.常用的化学检测法难以确认肾功能的早期损害.我们应用竞争性放射免疫技术测定尿系列微蛋白(m-ALB、β2-MG、α1-MG、IgG)和血清内皮素(ET)及生化自动分析仪测定血清TC、TG、BUN、Cr含量,探讨检测结果的变化对EH肾病早期损害的影响和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
肝脏疾病患者血清脂类及载脂蛋白含量变化的意义
本文对不同类型肝脏疾病病人110例和36例健康人的血清脂类、载脂蛋白测定及相关比值进行计算,结果发现:肝硬化(LC)及肝癌(HCC)时,TG明显升高;慢活肝(CAH)、LC及重症肝炎(FH)时TC明显降低;各类肝脏疾病均表现为HDL-C显著降低;APOAI与HDL-C相类似,APOB与LDL-C变化一致;利用比值测定则更能反映出各类肝病患者血清脂类及载脂蛋白变化规律,提示多项血清脂类测定并进行综合分析,对了解肝脏疾病的动态变化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po C2、apo C3检测的意义
载脂蛋白C是肝脏中合成的水溶性的低分子量蛋白质,包括四种亚型:apo C1、apo C2、apo C3、apo C4,其中apo C4是近新发现的.主要存在于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中,在人体脂质代谢中起重要的作用[1].国内外研究表明,慢性肝病患者,特别是重症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脂质代谢异常[2],血清载脂蛋白的改变常常导致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脂质紊乱.我们检测248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apo C2、apo C3及其它血清脂类指标,探讨载脂蛋白C在慢性肝病患者中的意义.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性狼疮前后血脂、血流变学及血小板凝聚率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性狼疮前后血脂、血流变学、血小板凝聚率变化,借以评价治疗方案的有效性.方法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患者83例,随机分为两组,激素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组和激素联合中草药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6、8周检测血清脂类和脂蛋白;治疗前、治疗后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统计学处理所获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 两组治疗后检测血清脂类比较P<0.01;其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两组治疗后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比较P<0.01,其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理血、调节免疫治疗系统性红斑性狼疮在血脂、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液流变学等方面明显优于六味地黄丸组,值得推广、但药物的剂型有待进一步研究.
-
利培酮及齐拉西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脂类的影响研究
目的:比较利培酮及齐拉西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脂类的影响.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利培酮组和齐拉西酮组,两组均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的患者治疗前后甘油三酯、胆固醇值,以及治疗前后1、2、6、8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值.结果:齐拉西酮组在治疗4周、8周后甘油三酯值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利培酮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两组均能快速起效,PANSS总分比较:治疗第l周与第2周末齐拉西酮组显著低于利培酮组,利培酮组锥体外系反应显著多于奥氮平组.结论:齐拉西酮与利培酮均是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分别选择.
-
儿童急性白血病血清脂类变化的探讨
目的:检测儿童急性白血病血脂水平,探讨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酶学法测定空腹晨血血清总胆固醇(T-Ch)、游离胆固醇(F-Ch)、胆固醇脂(Che)、甘油三脂(TG)、磷脂(PL)、载脂蛋白A1(apo A1)和载脂蛋白B(apo B).结果:化疗前组T-Ch、Che、PL、apo A1比对照组和完全缓解组明显降低,而F-Ch、TG、apo B变化无意义.完全缓解组七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血脂水平无差别.外周血白细胞≥20×109/L组,PL较<20×109/L组低.疗效差的病人T-Ch、PL虽有恢复但apo A1持续降低.结论:儿童急性白血病存在低脂血症,动态观察血脂水平特别是PL、apo A1对了解白血病细胞负荷、估计疗效有帮助.
-
脂肪肝患者血清脂类与脂蛋白分析
血浆中存在的绝大部分载脂蛋白以及与脂代谢密切相关的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胆固醇酯转运蛋白等均由肝脏合成.因此,血浆脂蛋白合成和运转依赖于正常的肝脏功能.在肝内脂肪分解降低或脂肪合成增多而又不能有效地运出时,中性脂肪堆积在肝细胞内形成脂肪肝.本文检测60例脂肪肝患者的血脂结果,初步分析脂肪肝血脂异常的特点.
-
氯氮平、利培酮及奥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脂类的影响
目的探讨氯氮平、利培酮及奥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并分为3个月,每组各30例,分别单一用氯氮平、利培酮及奥氮平治疗.于治疗前、治疗第4周末和第8周末检测甘油三酯、胆固醇及脂蛋白.结果氯氮平、奥氮平组治疗第4周末、8周末甘油三酯值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氯氮平与奥氮平组治疗第8周末甘油三酯有显著差异.氯氮平组治疗第8周末低密度、高密度脂蛋白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奥氮平组治疗第8周末低密度脂蛋白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利培酮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结论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血脂影响大,其次是奥氮平,小是利培酮.对服用氯氮平和奥氮平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脂.
-
肝硬化患者血清脂类及载脂蛋白的变化及意义
本文通过对76例肝硬化患者及50例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血脂及载脂蛋白各项指标检测并分析其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与白蛋白(ALB)、胆红素(TB)合成代谢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脂类及载脂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
-
临床血清脂类与脂蛋白测定比较研究
目的:本文对患有冠心病父母的子女在儿童期内的血清脂类、蛋白质进行了测定,并与对照组中未患冠心病父母的子女在血清脂类与脂蛋白的测定进行比较.方法:研究组和对照组中48例子女均进行空腹抽血,检测血清脂类和脂蛋白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通过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中的血清脂类和蛋白质的测定结果,显示出,研究组中患有冠心病父母的子女的血清TG、LDL-C、APOB-100水平有显著增高,但是HDL-C和APOA-1的水平则明显降低.TG/HDL-C、HDL-C/CH、APOA-1/APOB-100的比值水平与对照组中的比值相比有明显的差异.结论:血清血脂、蛋白质以及载蛋白质的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因而APOA-1、APOB-100、APOA-1与APOB-100的比值可以作为预测冠心病的因素.
-
探讨血清脂类项目在不同检测系统的可比性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各种品牌的全自动生化仪已经普及到各大临床实验室,极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工作效率.然而,使用不同的检测系统(一个检验项目所涉及的仪器、试剂、校准品、质控品、检验程序、保养计划等的组合)对同一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其灵敏度、准确性等存在差异,导致不同检测系统测定结果间存在差异,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因此在不同检测系统中同一检验项目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分析也成为实验室质量管理的终目标[1],成为实验室性能评价要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