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菌药所致获得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一些非心脏病药物能够延长心室复极时间(心电图为QT间期延长),即获得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后者可诱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型室速),尤其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药物间的药代动力学发生相互干扰时出现.这些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H1受体拮抗剂、抗菌药物等.近来一些研究[1~3]发现,抗菌药物也能导致QT间期延长综合征,现复习有关文献并综述如下:
-
运动试验中QT间期离散度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摘要)
编者按代表心室复极时间的QT间期在心电图各导联间存在差异,1990年Day首次提出了QT间期离散度(QTd)的概念,它反映了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不稳定性.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长QT间期综合征、肥厚性心肌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时QTd明显增大.QTd被广泛用于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估计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及评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
-
QRS波群增宽时心室复极时间的判断及JT间期的正确校正
-
低血钾患者心室复极时间与复极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关于低血钾心室复极时间的确定(QT间期还是QU间期),国内外尚未统一认识.低血钾的复极离散度少有报道.本文旨在通过一组典型的低血钾患者的心电图,测量心室复极时间及复极离散度,了解低血钾对心室复极时间影响.
-
急性心肌梗死倍他乐克干预对QT离散度的影响
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差别称为QT离散度(QTd),其反映心室复极时间的局部差异.近年来,许多研究已经证实急性心肌梗死(A MI)后出现QTd延长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且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1].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AMI患者的病死率,且可能与其抗心肌缺血有关[2],但其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目前所知甚少.本文分析AMI患者应用倍他乐克(betaloc,又名美托洛尔)治疗前后Q Td的变化规律,探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对QTd的影响.
-
急诊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AMI对QT离散度影响的临床研究
QT间期反映了心室复极时间,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由于心肌局部缺血、损伤和坏死等病变均可引起心肌一些电生理特征性改变,引起QT离散度(QTd)显著增加,导致严重心律失常.急诊早期快速静脉溶栓治疗AMI对QTd的影响如何,特别是溶栓前、后和溶栓后再通与未通的QTd分别对比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
心电图QT间期的自动检测及其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QT间期是指心电图中从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的时间,包括心室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在心室除极正常时,QT间期已成为反映心室复极时间的常规心电图分析指标.
-
健康人与冠心病人心室复极时间的昼夜节律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和冠心病高危因素对心室复极时间及其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观察冠心病、冠心病高危因素病人、健康人的心室复极时间昼夜分布曲线,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各组均显示J-T间期呈夜长昼短,午后稍回升的节律,经心率校正后,这种节律变小,冠心病人则消失.结论经心率校正后,心室复极时间本身存在夜长昼短节律.冠心病人的心室复极时间昼夜变化消失,与心肌缺血、自主神经病变、心脏结构重构等相关,可能是其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
-
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2例暨文献复习
长QT间期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是由各种原因导致各区域心肌细胞复极不均一性增强、心室复极时间延长而引起的以晕厥或猝死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按发病原因可分为先天性LQTS和获得性LQTS.前者是由于相关基因突变导致QT间期延长,多有家族史,可反复发作;后者是由于某些药物、心脏疾病、电解质紊乱等后天获得因素导致的QT间期延长,无家族史,避免诱发因素刺激,可不复发[1,2].本次研究对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诊治的2例获得性LQTS综合征报道如下.
-
QRS波群增宽时心室复极时间的判断及JT间期的正确校正
目的探讨QRS波群增宽时心室复极时间的判断方法及如何对JT间期进行校正.方法测量计算了26例预激综合征和87例左、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QRS波群时间和QT、JT间期,应用Bazett公式对QT间期进行校正,应用两种不同的公式对JT间期进行校正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校正QT间期较对照组延长,而校正JT间期无差异.Bazett曲线与JTc=JT√RR+QRS√RR-QRS相平行,而与JTc=jT√RR不相平行.结论JT间期是反映心室复极时间的更好指标.JTc=JT√RR+QRS√RR-QRS是校正JT间期的正确公式.
-
继发性长QT综合征的处理要点
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是指心电图QT间期延长,T波异常,易产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严重者发生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LQTS常发生于较年长的患者,常因服用某些药物、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某些器质性心脏病等使心室复极时间延长或伴有心室肌内弥漫性复极不均匀所致.LQTS由于其发病突然,猝死率高而成为心血管领域的一个研究前沿课题.LQTS的佳治疗方案,国内外目前仍未有定论.继发性LQTS的治疗对策首先应是病因的治疗,预防和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则主要以抗肾上腺素能治疗为主,包括β受体阻滞剂和/或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对少数病例还需要辅以起搏器或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
-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对QT离散度的影响
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变化-QT离散度(QTd)反映了心室复极时间的局部差异.我们观察并分析QTd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前后的变化规律,旨在探讨其对冠脉再通及预后的意义.
-
倍他乐克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 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体表心电图标准12导联QT间期的变异即QT离散度(QTd),反映了心室复极时间的局部差异已基本被国内外学者公认[1,2].国内早有报道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1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患者QTd明显增加[3].1999年3月至2000年6月我们采用倍他乐克对66例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LVH)患者治疗8周,观察倍他乐克对LVH患者校正后QT离散度(QTcd)的影响.
-
68例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观察
QT离散度(Q-Td)为心电图不同导联心室复极时间的差异,为进一步了解冠心病患者对Q-Td的影响,作者对6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特发性Q-T延长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特发性Q-T延长综合征(LQTS)是一组有家族(显性/隐性)遗传倾向,以心室复极时间、QT间期延长,且易诱发室速(尖端扭转性室不速)、室颤和心性猝死的综合征,它包括少见的伴有耳聋的染色体隐性遗传的Jervell Lange-Nielsen综合征和较常见的不伴耳聋的染色体显性遗传的Romano-Ward综合征[1,2],LQTS也可能在发生,不伴有遗传性特征,LQTS一般都是在交感神经张力过高情况下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和猝死,但也有少部分却在夜间猝死,国际LQTS研究协作组已登记了5273年家族和479个家族发支始祖[3].现就其流行病学、QT离散度及相关基因的分子遗传研究,作一综述,可以预见LQTS的研究将终解决其相关联的室速和猝死,将是继室上速被根治之后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