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米力农与卡维地洛联用对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可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力衰竭的症状,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由于40%以上的心力衰竭患者可出现副作用[1],致心力衰竭恶化,所以其应用于严重心力衰竭受到了限制.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米力农可改善心力衰竭症状,对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可产生持续的正性肌力作用[2].本实验旨在观察间断应用米力农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联用卡维地洛后的临床效应.
-
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的护理
目的:探讨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收治重度心理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49例,静脉注射碘胺酮治疗后经过护理人员科学合理的护理后,观察病情恢复情况。结果:积极治疗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49例患者均病情稳定并出院,无并发症,无后遗症。结论:患者实施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于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病情的控制和病程的缩短有积极的作用。
-
重度心衰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重度心力衰竭(CHF)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彩色超声诊断仪等测定按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为 Ⅲ~Ⅳ级的心功能不全患者,将心脏扩大、射血分数(EF)<35%的63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另选25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IL-1)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EF值)及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左室舒张晚期峰值速度(E/A值).结果 CHF患者的HMGB1、TNF-α和IL-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MGB1与心衰的严重程度正相关.结论 CHF患者HMGB1水平明显升高,HMGB1可能参与了心力衰竭的过程,并可作为预测心衰严重性的参考指标.
-
心力衰竭治疗的新希望——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近十年来中重度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有了飞速的发展.其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一种较新的方法,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效果.约有30%的心衰患者由于传导系统阻滞导致心脏收缩不协调或不同步[1,2],这种不同步收缩加重了心室的机械障碍[3],增加心衰患者死亡率[4].
-
心脏再同步化治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重度左心衰竭的血浆BNP水平的评价
目的:利用血浆BNP水平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慢性重度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9-03到2012-07在我科住院符合入选标准的36名慢性重度心力衰竭的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其中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组13例,对照组23例。记录术前、术后3、6、12个月血浆BNP水平。两组随访时间为瓣膜组(19.46±13.17)月,对照组(19.65±12.98)月(P=0.967)。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慢性重度左心衰竭的六分钟步行试验评价
目的:利用六分钟步行试验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慢性重度左心衰竭疗效。
方法:选择2009-03到2012-07在我科住院符合入选标准的36名慢性重度心力衰竭的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其中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组13例,对照组23例。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12个月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两组随访时间为瓣膜组19.46±13.17月,对照组(19.65±12.98)月(P=0.967)。 -
血浆B型利钠肽水平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慢性重度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
目的:利用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慢性重度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科住院符合入选标准的36例慢性重度心力衰竭的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其中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组13例,对照组23例。记录术前、术后3、6、12个月血浆BNP水平。两组随访时间为瓣膜组(19.46±13.17)个月,对照组(19.65±12.98)个月(P=0.967)。 -
监测NT-proBNP水平指导中重度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使用NT-proBNP指导方法与临床经验指导方法治疗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比较,为临床中重度心力衰竭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和监测方法。
方法:收集2009-12至2012-01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中重度心力衰竭(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患者247例,分为临床经验组123例、NT-proBNP组124例。分别按临床症状、患者血浆NT-proBNP变化幅度来指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β受体阻滞剂及ACEI启用的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值、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 -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经导管封堵术效果
目的:室间隔穿孔(VSR)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一种致命性并发症,预后极差,发生VSR后大部分患者立即出现重度心力衰竭甚至心原性休克,如不及时治疗,穿孔之后1周之内病死率达50%,1年之内病死率大于90%。既往此类患者均需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但AMI后3周之内手术患者死亡率高达50%,即使度过初始3周的危险期,手术死亡率仍高达20%。近年来,随着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开展和导管经验的不断积累,经导管封堵术已成为VSR选项之一,然而由于操作风险大,国内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主要探讨经导管VSR封堵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重度左心衰竭的血浆BNP水平的评价
目的:利用血浆BNP水平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慢性重度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科住院符合入选标准的36名慢性重度心力衰竭的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其中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组13例,对照组23例。记录术前、术后3、6、12个月血浆BNP水平。两组随访时间为瓣膜组(19.46±13.17)个月,对照组(19.65±12.98)个月(P=0.967)。 -
冠状静脉分支内电生理标测指引左心室导线植入在延迟电激动处提高心脏再同步治疗应答率
目的:冠状静脉分支内电生理标测(EPM)指引左室导线植入在延迟电激动处具有可行性。本研究探讨应用该方法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效果。
方法:连续76例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接受CRT治疗的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按患者自愿分为电生理标测组(研究组)和对照组(CG)。MG组29例,男21例,平均年龄(61.6±7.9)岁;CG组47例,男30例,平均年龄(63.1±11.4)岁。研究组患者在CRT术中应用拟置的左室导线作为双极标测电极在冠状静脉分支内进行电生理标测,并将左室导线植入在延迟电激动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CRT。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CRT疗效。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慢性重度左心衰竭的六分钟步行试验评价
目的:利用六分钟步行试验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慢性重度左心衰竭疗效。
方法:选择2009-03到2012-07在我科住院符合入选标准的36例慢性重度心力衰竭的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其中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组13例,对照组23例。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12个月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两组随访时间为瓣膜组(19.46±13.17)个月,对照组(19.65±12.98)个月(P=0.967)。 -
心脏移植
41年前的1967年12月3日,在南非首都开普敦的一家医院,年仅45岁的心外科Christian Bamard医师(图1)为一位57岁重度心力衰竭的患者Louis Washkansky成功地做了人类第一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图2A、B),术后患者虽然仅存活了18天,终死于肺部感染(图2B),但Bamard的这一创举令全世界瞩目和震撼,他不仅开创了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的先河,并向终末期心力衰竭这一医学传统的概念提出了挑战.1个月后,Barnard医师又做了第二例原位心脏移植术,该患者术后生存19个月后死于慢性排斥反应.
-
2014年德国心血管年会热点报道(三)
海德堡大学医院重度心力衰竭研究所(病房)两年的经验报告(作者:Ramon Tshierschke)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存活率在过去几年中明显升高。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迁移及增长导致了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的升高。如果这种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发展恶化为重度心力衰竭( advanced heart failure,AHF)。针对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至今没有系统规范的治疗方案。
-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患病率和病死率的严重疾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美国大约有500万人罹患心力衰竭,每年新增病例55万;全球心力衰竭患病人数高达2 250万,每年新增病例数200万[1-3].我国2003年一项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在35~74岁人群中,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按此比率推算,我国35~74岁人群中约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人[4].心力衰竭的病死率与临床严重程度相关.就中重度心力衰竭而言,5年病死率可达30%~50%[5].与此同时,因心力衰竭引发的医疗花费相当巨大[6].
-
卡维地洛治疗重度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
高血压与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据美国Framingham的心脏研究发现,男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2年内有37%的发生死亡,平均存活时间仅1.7年.高血压作为导致心力衰竭的一种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也备受重视,目前已从简单的治疗进入到以危险因素为基础控制的综合防治阶段,而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也从单纯的改善血液动力学转向全面的交感神经控制.在临床的治疗上不仅注意了改善临床症状的急性治疗,更注重提高生存的慢性生物性治疗.以减少心力衰竭患者的再住院率及减低死亡率为目标的大型临床试验越来越多,并为我们临床预防及治疗心力衰竭提供了循证医学数据.WHO/ISH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指出:能够影响心力衰竭预后的靶器官损害为:(1)左室肥厚(LVH).(2)动脉硬化斑块的超声学或放射学证据.(3)蛋白尿和(或)血浆肌酐的轻度升高.(4)肾动脉中央型狭窄,而高血压是导致这些靶器官损害的重要疾病.
-
左西孟旦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观察左西孟旦在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的应用,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设重度心力衰竭老年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21例行常规米力农治疗,观察组21例行左西孟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较之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心率等指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与参照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6%VS23.81%)(P<0.05).结论 左西孟旦应用于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中疗效确切,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与心率表现,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更高,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
左西孟旦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对在老年重度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中运用左西孟旦进行治疗的疗效以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 在2016年4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重度心力衰竭患者中随机挑选患者120例,使用分层抽样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观察组运用左西孟旦进行治疗,对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7 d后的心率、血压、血浆N末端钠尿肽前体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N末端钠尿肽前体水平降低水平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老年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左西孟旦治疗较常规治疗方式具备更好的临床疗效,且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具备推广价值.
-
重度心力衰竭中镁的治疗价值
近年来,镁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量资料证明心力衰竭病人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内镁显著降低.我院于1999年6月~2005年1月对100例重度心力衰竭住院患者进行了血镁监测,并随机对其中50例进行硫酸镁治疗.现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