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门诊患者及家属静脉滴注的知信行调查

    作者:巫美娥;范俐

    目的:调查门诊患者及家属对于静脉滴注相关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状况。方法2014年4~6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门诊患者及家属静脉滴注的知信行问卷及便利抽样法调查南平市第二医院门诊部的329名静脉滴注患者及家属,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门诊患者及家属静脉滴注相关知识得分为(20.26±3.65)分,占知识满分的67.5%;信念得分为(11.36±2.42)分,占信念满分的75.7%;行为得分为(9.09±1.75)分,占行为满分的75.8%。(2)门诊患者及家属对于静脉滴注知识、信念和行为三者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3)不同年龄、学历、职业、性别的门诊患者及家属对于静脉滴注的知、信、行得分不同。结论门诊患者及家属在静脉滴注相关知识、信念和行为方面,行为水平高,信念水平次之,知识水平较低,三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社会、医院、护理人员应加强宣教,进一步提高患者对于静脉滴注的认识,以巩固和促进其行为的转变。

  • 儿童静脉留置针家庭护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作者:邱德玉;莫霖

    目的:了解目前门诊静脉留置针患儿家庭护理的现状,为护士开展静脉留置针家庭护理与指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临床观察、访谈等方法,对523例门诊静脉留置针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留置针患儿的家庭护理状况,99.4%家属接受留置针静脉滴注及留置针价格、80.5%使用前理解并知晓留置针的护理、40.5%家属对留置针留置时间长短满意、39.6%留置针被患儿抓扯、36.9%家属满意护士对留置针并发症的处理、23.3%家属认为留置针适宜家庭护理、99.0%家属担心脱针。留置针并发症中,渗漏占14.3%、堵管占6.1%、脱管占7.3%、红肿占12.2%、静脉炎占0.3%。结论目前,门诊静脉滴注患儿留置针家庭护理现状不理想,护士应加强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巧以及系统的健康教育,保证留置针家庭护理安全性,有效降低留置针的并发症,从而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

  • 某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抗肿瘤药物不合理医嘱分析

    作者:赵欢;吴志强;王建华

    目的 促进该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抗肿瘤药物使用安全、有效,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 根据法定药品说明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2010年版)等药学资料,对该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抗肿瘤药物电子医嘱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院抗肿瘤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溶媒选择不当(82.2%)、操作失误(8.8%)、规格选用不当(4.2%)、药物浓度超标(3.9%)及其他方面(0.9%).结论 经过逐月分析和总结,加强药师和临床的面对面沟通,定期向科室反馈不合理医嘱汇总情况,并加快信息系统的建设步伐,可有效提高合理用药率.

  • 中缅边境社区静脉注射吸毒人员高危注射行为对比分析

    作者:薛皓铭;朵林;梅红英;杨海梅;杨丽华;邓玲

    目的 分析中缅边境社区静脉注射吸毒人员(IDUs)高危注射行为情况,为下一步加强边境地区跨境吸毒人员综合干预提供有利依据.方法 2009年在云南2个边境县,采用滚雪球方法选取社区内跨境缅甸籍和中国籍IDUs,知情同意后,采用自行设计并经预测试的双语问卷进行调查并进行血清学检测.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艾滋病知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高危行为等.数据采用Excel2003建库录入,SPSS1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地共调查249例吸毒人员,其中中国籍100例,缅甸籍149例.20.0%中国籍及10.1%缅籍IDUs上月注射时有共针现象,中缅IDUs的HIV感染率分别为32.0%、19.5%.两地吸毒人员上月注射时是否共用针具、或共用过毒品稀释溶液或容器及上次注射使用新针具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控制边境吸毒人员HIV感染传播,加强跨边境吸毒人员的综合干预,特别是边境中国吸毒人员的综合干预十分重要.

  •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74例分析

    作者:王筠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保证用药的安全、合理.方法 参照<药物临床信息参考>(2008 年),并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发ADR 的药物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等,对174 例ADR 报告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 174 例ADR 报告中,由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 居首位(54.60%,95/174),其次为中药制剂(18.97%,33/174);引发ADR 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80.46%,140/174)和口服给药(14.94%,26/174)为主;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34.48%,60/174),临床表现一般为过敏症状;经过对症治疗、停药或换用别的药物后,治愈104 例(59.77%),好转70 例(40.23%),无死亡病例.结论 医院临床用药中,应加强对ADR 的监测,以提高用药安全性和合理性,减少ADR 的发生.

  • 静脉滴注过程中意识丧失18例原因分析

    作者:丁钢

    临床上患者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因药物过敏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原因,常致患者意识丧失[1],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患者死亡等严重后果,引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因此,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显得尤为重要。现对本院2009~2013年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出现意识丧失的18例患者的原因和抢救结果报道如下。

  •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静脉置管方法的改进

    作者:周利影;宋立媛;吴效科;王荣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hyperinsulinemic euglycemic clamp technique)能在胰岛素-葡萄糖代谢平衡状态下精确测定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是目前评价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金标准”[1-2]。需建立2条静脉通路,一条经三通管连接后用于持续输注20%葡萄糖及胰岛素,另一条用于频繁采集血样,每5分钟1次,需要使用静脉置管。置管是否成功是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成败的关键,管道通畅与否将直接影响血样的采集及试验数据的准确性[3]。该技术耗时长、费用高,目前国内尚未广泛开展,在静脉置管方法方面的研究不多。本院开展了该项技术,改进了静脉置管方法,并总结出一套操作规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现报道如下。

  • 生脉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气阴两亏型中暑疗效分析

    作者:祝志勇

    目的 观察生脉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气阴两亏型中暑的疗效.方法 将2011年5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54例急性中暑患者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补充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预防性使用阿米卡星针抗感染、补钾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进行治疗.每组患者除上述治疗外,均辅以饮食调养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4% (27/28),高于对照组的84.6% (2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气阴两亏型中暑有显著疗效,不良反应少.

  • 2016年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和置入

    作者:彭娜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是全球静脉治疗领域中公认的权威机构,专门致力于静脉治疗标准的制定[1].从1980年起至今先后发布了七版静脉输液的标准,尤其是2006年后每 5 年更新 1 版,这充分说明了输液实践在患者输液安全方面的重要性.标准不但保障了患者安全,提升了静脉治疗效果,同时也顺应了静脉治疗领域的发展趋势[2].美国INS 2016年新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共有九部分64个章节,以新临床研究为依据,以循证为基础更新输液理念,同时提供了指导临床安全实践的框架,以保证患者获得好的预后.《新标》中包含了更多的发表研究成果、科学前沿和技术创新,与临床实践息息相关,大大增加了标准的可参考性和专业性. 在现代的输液血管通路领域,医护人员不仅要掌握操作技能,还包括对相关知识的应用,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3].

  • 抗肿瘤药物静脉化疗安全管理研究进展

    作者:刘芳容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逐渐升高,根据《全球癌症报告2014》显示,2012年全球新发及死亡癌症病例数分别为1410万和820万[1],《2015 年中国癌症统计》中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新发与死亡癌症病例数分别为429.2万和281.4万[2],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手段之一,临床上大多数化疗药物需要依靠静脉给药来完成,但在给药期间化疗药物刺激静脉内壁可引起静脉炎,尤其是浅表静脉给药容易发生药物外渗,导致静脉周围组织局部炎性反应,甚至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坏死.因此,加强化疗药物的安全管理,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是对患者的用药效果及用药安全的有效保证.本文综述了抗肿瘤药物静脉化疗应用中的相关概念、安全隐患、应用现状及干预策略,总结静脉化疗安全使用及管理方法,减少静脉化疗使用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确保用药安全,提高静脉治疗质量.

  •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致上腔静脉内血栓1例

    作者:贾玉琼;沈利;张芹;秦英

    1病历介绍患者,女性,41岁,因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4.5年又发现左乳肿块,于2001年11月13日以左乳腺癌收入院,入院后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3d开始化疗,因周围静脉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采用某公司生产的16G、30cm、单腔中心静管导管经右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穿刺置管过程顺利,导管置入长度15cm,用无菌敷料及三九汗莎固定导管,经X线证实导管位置正确.每天从中心静脉导管输注化疗药物及液体,输完后用0.9%生理盐水20ml冲管,再用50U/ml肝素液2ml正压封管,穿刺部位每周换药2次.置管后44d输液时,发现无回血,立即行X线检查,显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退出导管2cm,仍无回血,经导管注入造影剂2ml,导管显影位于上腔静脉内,末端有一长约2cm的漂浮物,部分造影剂从此处外渗,怀疑有导管破裂的可能.经院内外会诊讨论,决定在X线显示局麻下纵行切开右侧颈部皮肤,拔出导管.未发现破裂、折断,导管全长30cm,表面有少许血性粘附物.再次经X线检查,显示上腔静脉内仍有一条形异物残留.为确定性质,行彩超检查,示上腔静脉上段即无名静脉起始部上方有一2mm×18mm条形膜状物悬浮,随心脏跳动而摆动.为预防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嘱病人卧床休息,给予5%GS250ml加肝素50mg抗凝治疗,每天1次,滴注4d,并监测凝血指标,密切观察有无全身出血倾向.4d后复查彩超,示心房、心室内未见异常回声,上腔静脉未见异常,无名静脉内仍可见1mm×15mm条形膜状物,经心内科会诊建议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溶栓治疗,并继续监测凝血指标,观察出血情况,半月后再次复查彩超,无名静脉及上腔静脉内均未发现异常,病人无自觉症状,预后良好.

  • 静脉血栓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邓承祺

    静脉血栓形成(venous thrombosis)是指纤维蛋白、红细胞以及不等量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在静脉内形成凝块.1845年Virchow提出血栓形成三大因素:血管壁损伤、血流改变和血液成分异常.血栓形成为多因素性疾病.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主要包括深部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与急性肺动脉高压症.DVT患者中合并PE者达50%,而PE中15%可发展为肺梗塞(pulmonarg infarct,PI).80%的PE是静脉血栓形成后的血栓栓子脱落所致.

  • 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血小板减少疗效观察

    作者:朱静;周彬;刘健;吴晓丹;龙武彬

    目的研究大剂量免疫球蛋白(HDIVIg)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继发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分组对照研究,对照组36例单用强的松1 mg/(Kg·d)治疗.ⅣIg组28例除给予相同剂量的强的松外,给予连续3~5天的IVIg(20g/d)静脉滴注,观察血小板水平.结果IVIg组治疗在血小板计数峰值和达到峰值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IVIg对SLE伴发的血小板减少症有效,作用迅速.

  • 基层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20例报告

    作者:郭远求;蒋志宏;蒋朴;张胜本

    患者220例,男32例,女188例.大年龄72岁.其中胆囊息肉30例,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12例,过度肥胖者4例,余为胆囊结石合并不同程度炎症.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均康复出院.术中中转15例(7%),其中2例因术中腹肌紧张造成气腹效果不佳,术野显露差;4例为胆囊动脉出血; 1例因胆囊动脉增粗横跨于胆囊管前方,避免误伤中转; 其余8例均为三角区严重粘连.术后出现皮下气肿2例,2天后自行吸收; 术后2天内出现严重腹痛但无腹膜炎体征2例,经对症和静脉内普鲁卡因封闭治疗2天后症状消失,无1例死亡、出血及胆漏等并发症发生.

  • 犬咬伤诱发反复急性肺动脉栓塞外科急诊治疗一例

    作者:魏庆彬;李刚;李君权;成明;田伟臣

    患者女,46岁.1个月前左下肢被犬咬伤,2周后出现发作性胸痛、呼吸困难,伴有濒死感,曾晕厥2次.查体: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弱,双肺底可闻及散在湿啰音.左小腿可见犬咬伤痕迹,局部红肿明显,皮温升高.超声心动图提示:右肺动脉内见大小为1.90 cm×1.17 cm×1.20 cm强回声(图1),上腔静脉及下腔静脉内见长条形强回声影,延续到右心房和右心室内,呈漂浮样运动;左下肢腘静脉内栓子形成,腘静脉黏膜毛糙.胸部X线片示: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稀疏.

  • 不同微泵更换方式在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激素冲击治疗中的药物残留比较

    作者:杨小莉;欧艳;李小琼;张铭光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微泵更换的方式,对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泵入琥珀氢化可的松行激素冲击治疗药物剂量的影响.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6月对20例行激素冲击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便利采样的方法分为2组,分别采用传统更换法(传统组)和改良更换法(改良组)泵入琥珀氢化可的松,比较不同更换方式在1个疗程时空针与导管内的药物残留量.结果 改良组更换法1个疗程后其空针内及压力延长管内药物残留量为0 mg,传统组为(81.5±33.2)m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73,P<0.001).结论 改良组更换法能保证激素冲击治疗重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剂量的准确.

  • 静脉炎实验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宁宁;陈海霞;杨小春

    静脉炎是由于静脉内长期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而引起的化学性或机械性的局部炎症;也可因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而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临床表现为沿浅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1].静脉炎是静脉治疗普遍的并发症,静脉炎的发生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延长了住院时间.因此,有关静脉炎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护理界研究的热点,也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现将静脉炎实验研究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 无痛刮宫手术820例护理配合

    作者:彭慧;孔霞;杨玉霞

    2001年10月以来,我院应用芬太尼和丙泊酚作静脉内全麻的人工流产和诊断性刮宫手术820例,取得了完全无痛和安全的效果[1].现将该手术护理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时间与疗效观察

    作者:张雅萍

    近年来,我们对所有6小时内入院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用国产尿激酶进行静脉内溶栓治疗,发现疗效与溶栓开始时间密切相关,现报告如下.

  • 假性动脉瘤维持长期血液透析的护理

    作者:崔银杰;王冰洁

    尿毒症患者维持长期血液透析的通路绝大多数为动静脉内痿,少数为大静脉插管,而病人由于各种原因造瘘失败或由于经济原因而不愿造瘘和插管者,使血液透析不能继续进行.

1838 条记录 84/92 页 « 12...81828384858687...919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