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儿川崎病临床分析与随访
近年,川崎病(KD)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已取代急性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1].据报道,川崎病与风湿热病例数之比为3:1左右[2].该病的冠状动脉病变(CAD)为小儿时期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常见的原因.为探讨KD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预后,本文对2003年3月至2005年10月住院的86例KD患儿进行了临床分析与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川崎病急性期患儿血清活化HUVECs NF-κB并促进MMP-9分泌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 ,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 , MCLS ),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和婴幼儿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病变可累及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尤以冠状动脉为明显,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1]。目前,KD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实验观察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 HUVECs ) NF-κB P65表达及MMP-9分泌的影响,及NF-κB抑制剂四氢化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脂( PDTC)对上述过程的影响。
-
川崎病冠脉损伤高危因素分析(附152例病例报告)
川崎病(KD)是一种急性、有限性的全身血管炎,主要累及婴儿和年幼的儿童[1].心血管损害在血管炎活动期表现明显,冠脉损伤(CAL)及严重程度是决定其预后的主要因素.目前KD已取代急性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2],因此,研究KD合并冠脉损伤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
川崎病43例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是目前导致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免疫机制在其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病病因尚未明确、诊断缺乏特异性,现综合分析43例川崎病(KD)病儿临床诊断及治疗特点,以期探索其中对早期诊断,确定诊断和治疗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
-
超声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化畸形1例
患者女,21岁.活动后胸闷1周就诊.查体发现:动脉瓣区可闻及双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所见:左室56 mm,大动脉短轴切面显示:动脉瓣叶增厚,呈前、后叶结构,而失去正常的三叶式结构,闭合时呈"一"字形(图1),舒张期可见源于瓣口的偏心性大量反流信号,大反流速度4.32 m/s,收缩期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增快,约2.46 m/s.超声诊断: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半月后手术治疗,术中证实上述诊断.
-
川崎病冠状动脉改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
川崎病,亦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多见于婴幼儿.本病可有心血管系统广泛受累,其严重并发症为冠状动脉瘤、血栓性冠状动脉闭塞,心肌梗塞及缺血性心肌病,可造成凶险预后,近年来已取代风湿病成为我国儿童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我们自1992年利用冠状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研究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害情况,其研究结果对临床诊断指导均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围产期心肌病2例报告
围产期心肌病是一种发生在妊娠后期到产后6个月内的心肌病,曾称为产后?热心脏病,属少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本院今年内发现2例,现报道如下.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技术指南
一、引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在中国,其发病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明显上升趋势.
-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脏病变的外科治疗
1989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们共为20例合并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病人施行心脏病变根治及预激综合征旁路切断术,现报道如下.
-
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附18例病例分析)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KD已取代风湿热成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1,2].自1967年日本川崎富报道以来,发病人数呈逐年增多而且有不典型临床表现的倾向[3].现就我院2000~2005年收治的18例非典型KD分析总结如下.
-
川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常见的原因,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近年取得重要进展,现简述如下.
-
川崎病的甲基氢化泼尼松治疗
川崎病是我国儿童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1].目前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病理改变是广泛的血管炎性病变.急性期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川崎病已得到肯定的疗效.泼尼松龙治疗川崎病虽有报道,但疗效始终未得到肯定.我们将川崎病的甲基氢化泼尼松及丙种球蛋白的治疗进行分组比较,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
川崎病专题讨论会纪要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s,K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属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综合征,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1-2],在发达国家或地区,KD所致的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并且可能成为成年后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
超声心动图对川畸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价值
川畸病(kawasaki disease, 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为病理改变的发热性疾病,近年来已取代风湿性心脏病,成为我国儿童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而冠状动脉病变是其严重和常见的并发症[1]。早期正确诊断对KD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超声心动图在KD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回顾分析本院60例KD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旨在提高超声心动图对该病的诊断率。
-
106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小儿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对该病认识的加深,其诊断数量亦明显增多,已成为小儿主要后天性心脏病的原因之一[1].川崎病的主要危害为其心血管并发症,特别是冠状动脉损害.预防川崎病并发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时进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辅以阿司匹林和潘生丁口服.然而,由于川崎病早期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尤其是在出现指(趾)端脱皮之前,给早期治疗带来困难.为加强对该病早期临床特点的认识,本文对我院自1999年1月~2003年9月收治的106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及预后的评价
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可有严重的心血管损害,其所致的冠状动脉病变日益受到重视,是我国儿童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因此准确的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对及时治疗及预后评价至关重要.本文对我院近年来发现的9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进行分析报告.
-
川崎病32例临床分析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易累及中等大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近年来在全球大多数地区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常见病因.
-
川崎病65例临床诊治体会
近年来随着川崎病发病率的增高,川崎病所致的冠状动脉病变已逐渐取代风湿性心脏病而成为青少年、儿童中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由于川崎病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故给早期诊治带来困难.本文综合分析了65例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过,以期发现早期诊断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要点.
-
小儿川崎病的诊治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好发于儿童以全身血管病变为主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本病主要侵及全身大中动脉,其并发症主要是冠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和冠状动脉狭窄,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甚至猝死.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在发达国家KD所致的冠脉损伤已经成为儿童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不完全型KD和IVIG耐受型KD所占比例不断增大.因此,对KD的诊断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不完全型KD的早期诊断.KD的治疗上,目前临床的常规方案是阿司匹林(ASA)和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联合应用.但对IVIG耐受型KD的治疗,却有着不同观点,更需要有新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以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风险.
-
川崎病的早期诊断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967年由日本学者川崎富作首先报道,故称为"川崎病",本病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病因之一,其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日益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