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发性骨髓瘤微小残留病的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

    作者:刘小兰;关涛;苏丽萍

    微小残留病(MRD)作为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预后因素,其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细胞为基础的检测方法(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和分子学检测方法(包括PCR和基因测序),各检测方法具有明显的优缺点.在临床应用方面,对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传统化疗的患者,MRD阴性均可明显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而且,MRD状态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 CXCR4/CXCL12轴与白血病复发

    作者:姚红章;高瑞兰

    趋化因子受体CXCR4与其特异性配体CXCL12结合,启动下游信号通路形成CXCR4/CXCL12生物轴,在造血干细胞的归巢、再植以及维持正常造血和造血微环境的稳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XCR4/CXCL12轴同时也可促进白血病细胞存活、增殖、转移及耐药,与白血病髓内外复发关系密切.CXCR4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白血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CXCR4抑制剂与常规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是白血病治疗的新方向.

  • 两种肿瘤病儿肿瘤异常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邴振;卢愿;曹永献;仲任;赵艳霞

    目的 探讨肿瘤异常蛋白(TAP)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神经母细胞瘤(NB)病儿中的表达及与化疗效果的相关性,为病儿诊断及疗效评估、肿瘤复发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93例肿瘤病儿,其中ALL病儿67例,NB病儿26例.病儿治疗前均制备外周血涂片测TAP,ALL病儿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NB病儿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治疗完全缓解后,ALL病儿检测血清LDH及行骨髓穿刺检测微小残留病灶(MRD),NB病儿检测血清NSE.结果 ALL新发、缓解病儿TAP阳性率分别为62.50% (20/32)和37.14%(13/35),新发病儿TAP阳性率明显高于缓解病儿(x2=4.30,P<0.05).ALL新发、缓解病儿TAP阳性率与血清LDH检测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临床完全缓解ALL病儿中MRD<10-4/L组的TAP阳性率低于MRD≥10-4/L组(P=0.04).NB新发、缓解病儿TAP阳性率分别为81.25%(13/16)和30.00%(3/10),新发病儿TAP阳性率明显高于缓解病儿(P=0.02).NB新发、缓解病儿TAP阳性率与血清NSE检测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Ⅲ期及Ⅳ期新发NB病儿TAP阳性率分别为75.00%(6/8)和87.50%(7/8),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TAP检测在ALL及NB中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因操作简便、创伤小,可用于这两类常见儿童肿瘤的筛查.TAP检测与肿瘤负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用于治疗缓解后复发监测.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儿微小残留病动态监测及意义

    作者:肖莹莹;卢愿;杨静;孙立荣;仲任;徐慧娟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微小残留病(MRD)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中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ALL病儿75例,在诱导缓解治疗第19、33天及维持治疗过程中通过流式细胞术监测MRD水平,根据MRD水平分为A组(MRD≤10-4)、B组(MRD介于A组与C组间)、C组(MRD≥10-2),根据Kaplan-Meier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诱导缓解治疗第19天,A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B、C组(x 2=6.435、19.795,P<0.05);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C组病儿的生存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x2=5.057、8.346,P<0.05).维持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2年时MRD不同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 2=6.133~22.558,P<0.05);治疗3年时MRD水平对生存率无影响(P>0.05).根据维持治疗过程中MRD≥10-2出现在不同时间点分3组:半年内出现(Ⅰ组)、半年到1年出现(Ⅱ组)、1年后出现(Ⅲ组),Ⅲ组的生存率高于Ⅰ、Ⅱ组(x 2=6.226、7.018,P<0.05).1年内出现MRD≥10-2的病儿中高危型、T细胞系、融合基因阳性的生存率显著降低(x2=5.661~10.682,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导缓解治疗第19天MRD水平是影响病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4.01;95%CI =0.968~8.995,P<0.05).1年内出现MRD≥10-2的病儿,高危型(RR 4.73;95%oo CI=1.316~14.624,P<0.05)、T细胞型(RR 1.78;95% CI=0.101~6.014,P<0.05)、融合基因阳性(RR 0.08;95% CI=0.008~0.801,P<0.05)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动态监测MRD对ALL病儿预后有极大临床指导意义,有助于实施个体化治疗.

  • 宫颈癌根治性放疗后全子宫切除65例临床分析

    作者:徐倩;耿颖春;杨红娟;王丽;刘宁;戴淑真

    目的 探讨宫颈癌根治性放疗后癌残留的高危因素,同时分析宫颈癌根治性放疗后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200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根治性放疗后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的宫颈癌病人6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癌残留的高危因素;记录病人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日、有无并发症;随访术后2年的病人,计算术后2年复发率.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灶直径>4 cm、病理分化级别为高分化、病理类型非鳞癌、以及合并可能导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疾病(如贫血、高血压等)的宫颈癌病人行根治性放疗后,其癌组织残留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直径>4 cm、病理分化级别为高分化是根治性放疗后癌组织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病人平均手术时间为1.87 h,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45.7 mL,平均住院日为9.4d,恢复自主排尿平均时间为术后1.5d,术后2年复发率低.结论 宫颈癌病人病灶直径>4 cm、病理分化级别为高分化是根治性放疗后癌组织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宫颈癌根治性放疗后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可以有效降低放疗后的复发率.放疗后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可行.

  • RUNX1-RUNX1T1融合基因定量监测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珺;陆爱东;张乐萍;贾月萍;左英熹

    目的 研究RUNX1-RUNX1T1融合基因定量监测在伴t(8;21)/RUNX1-RUNX1T1阳性的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2005年8月至2016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伴t(8;21)/RUNX1-RUNX1T1阳性AML患儿共81例,所有患儿于初诊时、治疗结束后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RUNX1-RUNX1T1基因拷贝数,采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患儿的累积复发率(CIR)、无事件生存(EFS)率和总体生存(OS)率,COX回归模型评估预后因素.结果 以初诊时 RUNX1-RUNX1T1基因定量水平为基线,将治疗后基因定量水平是否比诊断时下降3个对数级(3 log)为界,第2次诱导缓解治疗结束后,下降≥3 log者(51例)与<3 log者(28例)相比:5年EFS分别为82.4%及57.6%(χ2=7.454,P<0.01),5年OS率分别为93.6%及59.3%(χ2=9.70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第2次诱导缓解结束后RUNX1-RUNX1T1基因下降是否>3 log水平是影响患儿EFS[风险比(HR)=4.223,95%置信区间(CI):1.507~11.836,P<0.01]与O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5.002,95%CI:1.282~19.516,P<0.05).定期监测RUNX1-RUNX1T1基因,81例患儿中有63例患儿监测6次以上基因定量,将基因定量下降3 log后又上升了1 log水平的患儿分为A组(10例),其余患儿分为B组(53例),A组和B组CI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7%比4.7%,P<0.01).结论 通过qPCR方法检测RUNX1-RUNX1T1基因拷贝数,可以判断伴t(8;21)/RUNX1-RUNX1T1阳性AML患儿的治疗效果,预测患儿的复发及评估长期预后,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愈后发生残余头晕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纪彪

    目的:探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治愈后发生残余头晕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行管石复位术并均复位成功的 BPPV 患者120例,对比头晕组和无头晕组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并发症等。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较高、BBPV 时间较长、治愈次数较多的 BPPV 患者治愈后残余头晕的发生率较高,χ2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OR =1.320,95% CI =1.094~1.594)、BBPV 时间(OR =1.439,95% CI =1.149~1.803)、治愈次数(OR =1.353,95% CI =1.147~1.595)是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愈后发生残余头晕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BBPV 时间、治愈次数是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愈后发生残余头晕的危险因素,管石复位术成功后残余头晕发生率较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利于降低残余头晕的发生率。

  • 二次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显微切除术的临床应用观察

    作者:罗飞

    目的 探讨复发或残余垂体瘤采用二次经鼻蝶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04-2016-04我院收治的68例垂体瘤复发患者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前次手术后经头部MRI复查,显示肿瘤全部切除,激素水平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术后9个月~4 a,出现肿瘤复发,均实施二次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显微切除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头颅MRI检查显示,肿瘤全切43例(63.2%),次全切19例(27.9%),部分切除6例(8.8%);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22例,生长激素腺瘤17例,卵泡刺激素或黄体生成素及两者合并腺瘤17例,泌乳素腺瘤12例.伴有视力及视野障碍症状3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2例术后拔除纱条时,出现轻度脑脊液渗透现象,实施针对性抗生素治疗,并指导其卧床休息后,症状消失.住院时间(5.5±1.9)d,无死亡,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垂体瘤复发或残余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二次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显微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显著,且不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肝动脉栓塞化疗在减少术后复发中的作用

    作者:李明岳;鲍世韵;刘嘉林;郑锦锋;王春友;余小舫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在减少术后复发中的作用.方法 进入研究180例,根据是否存在肿瘤残留危险因素以及术后有无接受预防性TACE分为Ⅰ、Ⅱ、Ⅲ、Ⅳ四组.其中存在肿瘤残留危险因素者101例,58例曾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Ⅰ组),43例未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Ⅱ组);另外不存在肿瘤残留危险因素者79例,49例曾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Ⅲ组),30例未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Ⅳ组).比较各组病人无瘤生存率及逐年肿瘤复发率,采用Cox回归分析有关因素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Ⅰ、Ⅱ组病人之间总体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组病人之间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病人之间仅第1年肝癌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组病人各年度间的肝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血管侵犯、肿瘤直径及肿瘤数目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ACE是影响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对于合并有肿瘤直径>5 cm、多结节、血管侵犯等肿瘤残留危险因素的肝癌病人,术后预防性TACE能降低1年以内的近期复发率,可作为常规的干预手段.

  • 胆囊切除术后胆道病变22例临床分析

    作者:边明星;崔海潮;周玲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胆道病变的诊治及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胆囊切除术后胆道病变2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胆囊切除术后胆道病变经B型超声、ERCP、MRCP等诊断明确.10例残余胆囊、胆囊管结石及7例胆总管残余结石再次手术均治愈;3例意外胆囊癌中1例非手术治疗者于术后2个月死亡,另2例行肝楔形切除者已分别随访7个月和4个月,无复发现象;1例胆囊残株癌术后1年健在;1例胆囊残留癌再次手术后4个月死亡.结论 预防胆囊切除术后胆道病变重点在于术中仔细探查,准确地处理胆囊管,规范切除胆囊;正确对待胆囊大部切除术;正确看待小切口手术,以术野显露清楚为前提;慎重选择急性炎症期的手术时机.

  • 残胃癌61例诊治体会

    作者:刘雷;卢海明;张其顺;李向红;宁海波;陈际;陈义发

    目的 探讨胃癌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们自1984年6月~2005年2月经病理证实的残胃癌6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未手术组中除1例外均在10个月内死亡,姑息性手术组病例均于16月内死亡;根治性手术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2%、36%、24%.结论 对因胃十二指肠良性疾病而行胃部分切除术后的病人应行胃镜随访,以提高早期诊断率,争取行根治性手术,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 GM-CSF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残留疾病二例

    作者:仲照东;刘仲萍;游泳;朱晓健;王晓庆;谢慧;陈智超;邹萍

    目的 总结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残留疾病两例的经验.方法 例1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在非血缘HSCT后半年出现骨髓病态造血和不完全嵌合状态,停用免疫抑制剂3周,未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例2为B淋巴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移植后30d检测到分子水平的残留疾病.两例均皮下注射GM-CSF 300 μg,隔日1次,应用3周.在此过程中观察患者皮疹情况和肝功能,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和髓系衍生抑制性细胞亚群、树突状细胞(DC)的变化.结果 例1应用GM-CSF 1周后出现皮肤Ⅰ度急性GVHD,3周后出现Ⅱ度(皮肤和肝脏)急性GVHD,停用GM-CSF.治疗1个月时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转为完全供者嵌合状态,给予环孢素A(CsA)、吗替麦考酚酯和甲泼尼龙治疗2周而缓解.例2维持CsA(全血浓度为0.134~0.472 μmol/L)治疗,在使用GM-CSF后第9天,出现Ⅰ度急性GVHD,第11天出现Ⅱ度急性GVHD(皮肤),加用泼尼松30 mg/d,共用5d,其后维持Ⅰ度急性GVHD.第30天复查,为分子生物学缓解.2例治疗前后,未发现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但DC有增加趋势,髓系衍生抑制细胞有减少趋势.结论 GMCSF可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HSCT后残留疾病的治疗.

  • 双色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异性间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作者:张闰;李建勇;潘金兰;肖冰;钱思轩;仇海荣;吴亚芳;洪鸣;吴汉新;薛永权

    目的 探讨双色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在检测异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活标志及微量残留病灶(MRD)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X、Y染色体探针和间期双色间期FISH法检测35例异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移植后不同时期的性染色体荧光杂交信号.并设对照组,分析检测的有效率.结果 35例受者移植后的细胞遗传学及双色间期FISH性染色体分析均可见植入证据.当受者出现原病复发时,双色间期FISH性染色体可检测出受者源克隆的增加;其再次缓解后受者源克隆也相应减少.在移植后不同时间,当染色体分析为100%XX或100%XY结果时,双色间期FISH可显示不同比例的受者源染色体.结论 双色间期FISH应用于异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活标志及MRD检测,操作简单快速,是细胞形态学及细胞遗传学检查很好的补充.

  • 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嵌合状态和微量残留病灶

    作者:仇惠英;薛永权;潘金兰;吴亚芳;陈苏宁;孙爱宁;吴德沛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检测供、受者骨髓嵌合状态和微量残留病灶(MRD)的作用.方法 2001年2月至2005年6月对83例患者进行allo-HSCT.对供者为异性的64例受者实施骨髓细胞性染色体着丝粒探针FISH法检测,评价供、受者骨髓嵌合状态及其动态改变;对供、受者性别相同而有特殊染色体异常的19例受者,应用相应的基因探针(BCR/ABL、AML1/ETO和MLL)对骨髓细胞行FISH法检测,评价微量残留病灶的发生.结果 64例异性allo-HSCT的受者中,50例供、受者骨髓嵌合度在99%以上;7例早期嵌合度偏低(96.2%~98.7%),在随访过程中逐渐上升至99%以上,移植后均未复发原病;另外7例嵌合度在随访过程中呈进行性下降,其中3例微量残留病灶在10%以上,均同时出现血液学复发;4例患者微量残留病灶在2%~5%之间,其中2例经快速停用免疫抑制剂后出现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例在免疫抑制剂快速减量后骨髓嵌合度逐步上升至99.9%,目前仍处于完全缓解(CR)状态中;1例持续处于CR状态.19例供、受者性别相同的allo-HSCT受者中,16例移植后未检测到原来的异常核型;1例检测到10%的微量残留病灶,经免疫抑制剂减量4个月后降为1%,移植后1年仍在完全缓解中;2例分别在移植后1个月和4个月时出现原来的染色体异常,复查骨髓为原病复发,再次化疗未缓解.结论 应用FISH法检测allo-HSCT后骨髓嵌合状态和微量残留病灶,对判断植入、复发和指导早期干预性免疫治疗有重要意义.

  • 神经节细胞瘤术后残余病灶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潘静;杨纪亮;杨天佑;胡超;邹焱

    目的 探讨手术在小儿神经节细胞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及术后残余肿瘤的变化.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7例神经节细胞瘤患儿,男3例,女4例,平均年龄5.29岁,对7例患儿的术前影像学检查、手术情况、病理检查结果、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术前6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3例患儿提示神经母细胞瘤,1例提示畸胎瘤或脂肪肉瘤可能.1例患儿穿刺活检后放弃治疗.其余6例患儿行手术切除,2例肿物完整切除,4例有肿瘤残留.术后病理6例患儿均为神经节细胞瘤.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6例患儿随访至今仍存活,生长发育正常.2例术中完整切除肿物的患儿,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4例术中有肿瘤残留的患儿:1例术后复查MRI提示骶孔内走行的神经略增粗;1例术后行超声检查,肿瘤逐渐缩小,至术后18个月、26个月时行超声检查未见明显肿瘤残余迹象;2例术后定期复查超声,残余肿瘤稍缩小.结论 手术是治疗神经节细胞瘤的唯一方法.手术中如肿瘤完整切除困难,可适当残留,以免因损伤重要组织器官及大血管而引起严重并发症;少量的肿瘤残余可逐渐缩小甚至完全消退,对患儿生存无明显影响.

  • MRI对乳腺恶性肿块切除术后残留病灶的评估

    作者:王丽君;汪登斌;李志;阮玫;柴维敏

    目的:探讨乳腺MRI对乳腺恶性肿块切除术后残留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2年9月肿块切除术后病理为恶性,需再次手术的患者共87例,再次手术前均行MRI,运用BI-RADS分类标准对MRI表现进行评估.结果:87例中28例(28/87)经病理证实为病灶残留.BI-RADS分类为Ⅱ类或Ⅲ类的共42例,4例病灶残留,其中21例患者行乳腺保乳手术;BI-RADS分类为Ⅳ类或Ⅴ类的共45例,24例病灶残留,其中4例的患者行乳腺保乳手术.MRI诊断残留病灶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64.4%、53.3%和90.5%.MRI各种征象中导管样强化、节段性强化及结节样强化提示残留病灶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7.8%、71.4%和54.5%.结论:MRI-BI-RADS分类标准有助于乳腺恶性肿块切除术后残留病灶的评估,导管样强化、节段性强化及结节样强化提示病灶残留.

  • 超声引导下Mammotome旋切术用于早期乳腺癌治疗的临床效果

    作者:薛丹青;方琦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Mammotome旋切术用于早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6月接受超声引导下Mammotome旋切术完全切除病灶,术后病理确诊为早期乳腺癌并接受根治手术的患者51例患者资料,分析残腔边缘肿瘤残留情况及残腔肿瘤残留的危险因素.结果:51例患者中15例(29.4%)有肿瘤残留.确诊为乳腺癌后,37例患者接受乳房切除术,14例患者接受保乳根治术并切除针道,病理提示14例患者的针道中均未见癌细胞残留.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病史,肿瘤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激素受体及腋窝淋巴结状态对肿瘤残留无影响(均P>0.05);肿块直径(P=0.046),年龄(P=0.036)和Ki-67高表达(P=0.039)与肿瘤残留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Ki-67高表达是独立的危险因素(OR=4.83,P=0.038).结论:超声引导下Mammotome旋切术切除早期乳腺癌存在较高的肿瘤残留率,故须严格控制适应证来降低残留率,但其临床应用价值需进一步评估.

  • 急性髓系白血病流式微小残留病与形态学缓解度、遗传学相关性研究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作者:莫伟明;刘军;窦琳琳;陈琴琴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首次化疗后流式微小残留病(MRD)与细胞形态学、遗传学相关性研究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探讨.方法 收集105例AML(非M3)为研究对象,评价首次化疗后MRD水平与细胞形态学缓解度、遗传学的相关性分布状况;对其中78例完全缓解(CR)的患者依据不同MRD水平分组,评价一年期复发率.结果 105例AML首次化疗后MRD水平与形态学缓解度相关性分布评价中,细胞形态学78例(74.29%)CR,27例(25.71%)部分缓解(PR)或无缓解(NR);其78例CR中,MRD(-)66.67%(52/78),MRD(+)33.33% (26/78);而27例NR或PR,MRD(+)100.00% (27/27).MRD水平与细胞遗传学相关性分布评价中,首次化疗后细胞遗传学预后较好组、预后中等组、预后较差组MRD(-)率分别为66.67%、45.90%、35.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78例AML-CR依据MRD水平分组评价一年期复发率,MRD(+)组复发率明显高于M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血液学的发展,CR含义的不断深入,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RD,MRD(+)比传统细胞形态学复发出现早,对指导治疗及早期预测复发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

  • 食管鳞癌切除术后切缘癌残留的影响因素及预后

    作者:郑斌;胡祎;王军业;杨弘;林鹏;傅剑华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切除术后切缘癌残留的影响因素和预后,评价术后补救性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7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收治的1074例行食管鳞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分析肿瘤分化程度、部位、病变长度、切口选择、吻合位置、T分期、N分期与切缘癌残留发生率的关系,并通过生存分析探讨补救性治疗的方式.结果 本组44例(4.3%)出现切缘癌残留.食管端切缘癌残留在病变位于胸上段时发生率为6.5%;胃端切缘癌残留在病变位于胸下段时发生率为0.8%.切缘癌残留发生率随T分期和N分期的增加而升高(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分期和N分期是术后切缘癌残留发生的危险因素.切缘癌残留患者3年生存率为22.7%.生存时间(25.2±3.3)个月.术后行补救性治疗者20例(45.5%,其中行放疗18例,行联合放化疗2例):另24例(54.5%)未行补救性治疗.术后行补救性治疗与未行补救性治疗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53.2%与7.8%(P=0.027).结论 肿瘤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是食管鳞癌切除术后切缘癌残留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后行补救性治疗可明显提高生存率.

  • 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的病理特点

    作者:李威;孙晓卫;詹友庆;关远祥;陈映波;徐大志

    目的 了解胃癌手术切缘癌残留的病理特点,以探讨相应预防对策.方法 整理分析1964年12月至2004年12月间胃癌术后108例发生切端残留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8例手术切端残留癌患者占同期有完整资料的胃癌手术患者1670例的6.5%.男女比例为1.4:1.0:年龄23~82(中位年龄54)岁.根治性、姑息性胃癌切除术切端残留癌发生率分别为3.6%(48/1333)和17.8%(60/337)(P=0.000).早期和进展期胃癌切除术切端残留癌发生率分别为2.3%(3/129)和6.8(105/1541)(P=0.046).远、近端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率分别为4.5%(37/815)和8.0%(55/689)(P=0.000).胃上部癌、Borrmann Ⅲ、Ⅳ型、进展期癌、癌肿直径大于或等于5 cm、低和未分化癌以及癌肿侵破浆膜者,易发生癌残留(均P<0.05).结论 癌残留与患者病期及肿瘤的Borrmann分型、大小、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

99 条记录 4/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