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免疫固定电泳在血清M蛋白鉴定中的应用

    作者:甘勇;汪玄;高学慧;叶阿里

    目的:探讨免疫固定电泳(immunofixation electrophoresis,IFE)在检测M蛋白中的应用,以及在试验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方法:采用琼脂糖凝胶免疫固定电泳法检测500份临床送检血清.结果:检测出M蛋白70例,其中有1例为双克隆表达.这70例M蛋白阳性患者的临床诊断包括:多发性骨髓瘤5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干燥综合征1例,POEMS综合征1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6例和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2例.结论:IFE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是检测和鉴定M蛋白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干扰少,容易鉴别,应加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但也应注意它的一些局限性.

  • 非浓缩尿蛋白电泳的临床应用

    作者:沈霞;张敏华;汪萍;陶美华

    目的尿液中各种蛋白质进行分离,用于区分尿蛋白类型.方法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琼脂糖凝胶进行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对86例肾脏疾病患者尿液样本(其中16例经病理活检确诊)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尿蛋白电泳剖象可以区分为肾小球性、肾小管性、混合性、溢出性及生理性蛋白尿.16例经肾活检患者尿标本,其中肾小球性蛋白尿12例,混合性蛋白尿3例,1例生理性蛋白尿.结论本法具检测敏感性好,诊断符合率高,方法简便,省时,经扫描后可获半定量结果,胶片易于保存等优点.

  • 金纳米探针结合PCR检测HIV-1 p24抗原的研究

    作者:董华凰;刘建礼;朱红;张桂云;孟令章;邢文革;邱茂锋;肖瑶;姚均;潘品良;蒋岩

    目的 建立以金纳米探针结合终端PCR技术超灵敏检测HIV-1 p24抗原的方法.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1G12和1D4建立的夹心ELISA法检测合成的HIV-1 p24抗原.挑选拟南芥基因组中一段47 bp的DNA作为条形码DNA,与5′端修饰巯基的捕获DNA(条形码DNA的互补序列)杂交形成双链DNA.在金纳米粒子表面连接1D4,并与双链DNA通过巯基连接,制成金纳米探针.微孔板上包被1G12,与待检的重组HIV-1 p24抗原及金纳米探针夹心结合.将结合的条形码DNA通过加热解离下来作为检测信号,设计并合成引物进行PCR检测及4%凝胶电泳分析,进而鉴定p24抗原的含量,然后与ELISA法灵敏度进行比较.结果 采用单克隆抗体1G12和1D4建立夹心ELISA法,检测HIV-1 p24抗原低检测限为1000 pg/ml,采用相同抗体对建立金纳米探针法,通过PCR凝胶电泳法间接检测HIV-1 p24抗原,显示PCR产物电泳条带的强弱与所检测p24抗原含量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低检测限可达到1 pg/ml.结论 金纳米探针结合PCR凝胶电泳法可以对HIV-1 p24抗原进行检测,与ELISA法比较,其灵敏度可提高3个数量级.

  • 全自动多通道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在血清蛋白分析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燕;黄泽玉;王雅杰;王苏平;康熙雄

    目的用毛细管区带电泳(CE)技术进行血清蛋白检测结果与琼脂糖凝胶电泳(AGE)技术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CE的临床应用.方法使用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法国Sebia公司的4.51版本Capillarys(R)电泳仪)及相应试剂,在7 kV电压、35.5℃、pH 10的缓冲液条件下,在15.5 cm×25.0 μm硅毛细管内进行血清蛋白电泳,用200 nm波长检测各种蛋白质的百分比浓度.结果与AGE的结果比较相关性,进行CE的精密度、线性检测及干扰实验.CE和AGE比较,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及γ-球蛋白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9、0.924、0.841、0.789和0.926,P<0.001相关性好,无统计学意义.蛋白质含量3个水平不同标本的批内、批间结果,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1-球蛋白、β2-球蛋白和γ-球蛋白的变异系数(CV)值均小于10.08%精密度好.血清总蛋白浓度在71.10~11.16 g/L范围内各种蛋白线性关系良好,白蛋白低检出量为6.87 g/L,γ-球蛋白为1.78 g/L.血清总胆红素含量≤144.7 mmol/L、甘油三酯含量≤8.18 mmol/L时对CE结果无干扰,纤维蛋白原和血红蛋白对CE结果有干扰.结论CE技术是一种灵敏度高、精确度好的血清蛋白检测技术,随着设备自动化的实现,分析操作将更简便、快速,适于临床化学实验室使用.

  • 血红蛋白分析的方法学评价

    作者:夏勇;熊礼宽

    血红蛋白病是由于正常血红蛋白比例失衡或异常血红蛋白出现所引起的一种遗传性血液病.血红蛋白分析对该病的筛查和诊断有着重要意义.从20世纪初开始,新的血红蛋白分析技术日益广泛应用于临床,包括琼脂糖凝胶电泳、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质谱法也逐渐开始被应用.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合理的联合使用能够使得血红蛋白分析更加科学可靠.

  • 抗Fas mAb和IFN联合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海峰;刘为纹;房殿春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抗Fas单克隆抗体(mAb)和干扰素-γ(IFNγ)诱导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凋亡,并探讨其在胃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细胞形态观察、琼脂糖凝胶电泳、流式细胞光度术检测抗Fas mAb,IFN-γ单独及联合应用诱导的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凋亡,并应用流式细胞光度术检测IFN-γ对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表达Fas抗原的影响.结果抗Fas mAb显著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19.3%),细胞DNA裂解片段呈现典型的"阶梯状"排列的条带.联合应用抗Fas mAb和IFN-γ处理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凋亡率(29.4%)显著高于对照组、IFN-γ及抗Fas mAb处理组(1.2%,1.9%,19.3%,t=17.345,17.276,5.425,P<0.01及P<0.05).IFN-γ处理组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Fas抗原的表达阳性细胞数(59.3%)显著高于对照组(27.1%,t=12.995,P<0.05),抗Fas mAb诱导SGG7901细胞凋亡的敏感性与Fas抗原的表达水平显著相关.结论抗Fas mAb可以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联合应用抗FasmAb和IFN-γ具有协同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干扰素-γ显著上调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Fas抗原的表达水平有关.

  • β淀粉样蛋白诱导体外培养海马神经细胞死亡方式的研究

    作者:王英;苗建亭;李柱一

    目的经β淀粉样蛋白(Aβ)作用后海马神经细胞的死亡方式及其意义.方法观察不同浓度(分为浓度效应组和浓度效应对照组)、不同时间(分为时间效应组和时间效应对照组)Aβ1-40对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细胞的毒性,并用透射电镜、琼脂糖凝胶电泳、荧光染色进行细胞死亡的检测.结果经5、10、20μmol/L Aβ1-40处理12 h后,神经细胞凋亡和胀亡率明显高于浓度效应对照组;给予10μmol/L Aβ1-40处理的条件下,经过6、12、24 h后,神经细胞凋亡和胀亡率明显高于时间效应对照组.结论一定浓度的Aβ1-40对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细胞具有细胞毒性,并且诱导神经细胞死亡具有时间和剂量相关效应.

  • 一氧化氮作用不同时间对食管癌细胞核DNA的损伤作用

    作者:李恩民;杨帆;陈爱云;吴健谊;温博贵;黄革;许丽艳

    目的:研究一定浓度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作用不同时间对食管癌细胞核DNA损伤作用的特征性规律.方法:以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作为NO的体外供体,以食管癌细胞系EC109作为细胞模型,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一定浓度的SNP作用不同时间后,食管癌细胞核DNA被损伤的情况.结果:SNP的浓度无论是250μmol/L还是500μmol/L,随着对食管癌细胞作用时间的延长,彗星状细胞核所占的百分率均越来越高,经x2检验总得来看各组间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食管癌细胞彗星状细胞核生成的百分率与SNP的作用时间之间显著相关.结论:NO对食管癌细胞核DNA的损伤作用具有明显的作用时间依赖性特征,总体规律是,在浓度一定的条件下,NO对细胞作用的时间越长,细胞核DNA所遭受的损伤越重.

  • 中国人散发性大肠癌APEX基因氧化还原功能区中常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作者:汤显斌;谭云山;侯君;周恒花;卢韶华

    目的:了解散发性大肠癌中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APEX,Ape/Ref-1,HAP1)基因氧化还原功能区遗传变异状况.方法:收集散发性大肠癌及相应癌周正常肠黏膜各150例,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变性梯度凝胶泳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筛选、DNA测序的方法检测散发性大肠癌中APEX基因exon1、exon2和exon3的基因变异.结果:4例exon1扩增片段DGGE图谱出现异常条带,经测序证实肿瘤及相应正常组织存在453G→T巅换,基因型均为GT;exon2未发现异常泳动条带;16例exon3扩增片段的DGGE图谱出现异常条带,测序发现exon3存在1 247A→G转换,该变异导致APEX基因第64位密码子由ATC变为GTC,相应的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变为缬氨酸,肿瘤及癌周正常黏膜具有相同基因型.结论:APEX基因氧化还原功能区1 247A→G多态性在中国人散发性大肠癌中的频率远高于国外报道正常人群中的频率,可作为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的候选位点.

  • 细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中模板提取方法的优化

    作者:叶明亮;袁著忻;李晓娣;王全立

    目的:筛选出佳模板提取方法用于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4种方法(挑丝法、沉淀法、加热裂解法和裂解剂裂解法)提取的模板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线扫描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比较其片段大小、纯度及RAPD指纹图差异.结果:挑丝法和沉淀法均可提取出大于23 kb且纯度较高的模板DNA,二者指纹图完全一致且均有2~4 kb的较大片段.加热裂解法和裂解剂裂解法提取的模板有弥散、碎裂的DNA并纯度较差,指纹图上仅有600~2 000 bp的较小片段.结论:用挑丝法或沉淀法提取的模板DNA适于进行RAPD.

  • 氨基酸组成分析直接鉴定SDS-PAGE分离的蛋白质

    作者:成海平;董方霆;王京兰;王鸿丽

    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重要领域。蛋白质组研究的基本技术包括双向凝胶电泳分离技术、蛋白质鉴定技术、计算机图像数据处理与蛋白质组数据库构建等。氨基酸组成分析[1,2]作为蛋白质组研究中的鉴定方法之一,对质谱鉴定、N端氨基酸序列鉴定等具有补充及验证作用。蛋白质是由20种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起来的生物大分子,测定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可获得蛋白质的基本信息。本研究以马心肌红蛋白和细胞色素C为样品,优化实验条件,以此建立一种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鉴定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后的蛋白质点方法。该方法还可用于分析天然蛋白质、基因重组蛋白质。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 试剂丙烯酰胺、过硫酸胺、甘氨酸、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三氟醋酸(TFA)、无水醋酸钠均为国产分析纯;甲叉双丙烯酰胺为进口分装;乙腈、甲醇为色谱纯;邻苯二甲醛(OPA)溶液、氯甲酸芴甲酯(FMOC)溶液、标准氨基酸溶液、硼酸盐缓冲液(pH 10.2)购自Hewlett Packard公司;邻苯二甲醛、马心肌红蛋白、细胞色素C为Sigma公司产品。1.1.2 仪器 Hewlett Packard 1100 HPLC自动氨基酸分析仪;转印仪为Bio-Rad 半干转印仪。1.2 SDS-PAGE电泳 采用15%分离胶,5%浓缩胶;马心肌红蛋白、细胞色素C上样量均为10 μg;聚集电压85 V,1 h;分离电压105 V,3 h;考马斯亮蓝染色。1.3 电转印 转印缓冲液:0.025 mol/L Tris,0.192 mol/L甘氨酸,20%甲醇;电转印条件:恒电压24 V,1 h。当凝胶上的蛋白质点转印到PVDF膜时,将PVDF膜用水多次漂洗,晾干,待用。1.4 酸水解 切割PVDF膜上的蛋白质点,放入小玻璃管中,加6 mol/L盐酸400 μl,封口,110℃水解24 h。1.5 氨基酸的提取 将水解后小玻璃管中的样品转移至1 ml样品管中,用氮气吹尽盐酸,并减压抽干。加170 μl提取溶液(水、乙腈和0.1%TFA的比例为50∶100∶20),充分振摇,超声10 min,除去PVDF膜,冷冻干燥。加40 μl硼酸盐缓冲液,混匀,离心,取上清液,浓缩。1.6 氨基酸的测定 采用OPA/FMOC柱前衍生方法。色谱条件:色谱柱C18 ODS-Hypersil,5 μm,125 mm×4 mm;柱温40℃;检测波长338 nm,226 nm;流速1 ml/min,进样量1 μl。流动相A:0.02 mol/L醋酸钠,0.018%三乙胺,0.3%四氢呋喃,用10%醋酸调pH至7.2。流动相B:0.1 mol/L醋酸钠(pH 7.2)∶乙腈∶甲醇(20∶40∶40)。洗脱梯度:0.0 min,0%B;17 min,60%B;18.0 min,100%B;24.0 min,100%B;25.0 min,0%B。1.7 数据库检索 采用Internet上ExPASy蛋白质数据库检索,软件为AACompIdent,选择匹配模型free constellation,按以下各氨基酸之间的摩尔比值输入计算机,Asx,Glx,Ser,Thr,Ala,Pro,Arg,Val,Ilu,Leu,His,Gly,Tyr,Phe。蛋白质酸水解后Cys和Trp几乎被完全破坏,Met,Lys大部分被破坏,因此不输入计算机。Asn和Gln水解后分别为Asp和Glu。

  • 应用电泳技术分析飞行员富含三酰甘油脂蛋白亚组分及其代谢特征

    作者:王海燕;刘爱兵

    目的 分析富含三酰甘油脂蛋白(TRLs)分子组成及其代谢特征.方法应用脂蛋白电泳技术,对30例飞行员空腹和脂肪负荷餐后血浆做脂蛋白分析,以扫描图面积表示各亚组分构成,观察脂蛋白亚组分变化特点.结果 30例飞行员TRLs清除延迟发生率46.67%.TRLs分子脂蛋白亚组分由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乳糜微粒(CM)和脂蛋白a[LP(a)]组成.TRLs清除延迟典型扫描图特征为LDL左侧区面积增高,呈双峰或多峰.LDL、VLDL区面积增高,伴有高密度脂蛋白(HDL)面积降低.结论 高三酰甘油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是在代谢水平异常所致的TRLs清除延迟,TRLs清除延迟是核心环节.

  • 菲(口罗)啉对不同氧化剂和多柔比星所致CHL细胞DNA链断裂的影响

    作者:李明正;金中初;陈维亚;李红娟

    目的为了研究菲(口罗)啉对2种氧化剂和抗癌药多柔比星诱发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损伤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菲口罗啉预处理CHL细胞30 min, 再分别加入3种不同染毒受试物,共同培养一定时间(0.3 mmol*L-1重铬酸钾:105 min; 0.5 μmol*L-1多柔比星:75 min; 0.4 mmol*L-1过氧化氢(H2O2):25 min)后, 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ASCGE)测定DNA链断裂情况, 并同时以菲口罗啉与二甲亚砜(DMSO,0.33 mol*L-1)比较对H2O2致DNA损伤中*OH的产生和清除.结果 3种染毒受试物均可明显引起CHL细胞DNA链断裂;而当3 μmol*L-1菲口罗啉预处理后, 可使重铬酸钾、H2O2所致DNA迁移长度和细胞拖尾率明显降低, 并超过DMSO降低H2O2的损伤作用, 当菲口罗林浓度升至12 μmol*L-1时, 可完全消除这两种因素所致的DNA链断裂损伤;10 μmol*L-1菲口罗啉可抑制多柔比星所致DNA损伤, 但浓度直至60 μmol*L-1仍不能完全消除多柔比星的损伤作用.结论菲口罗啉对2种氧化剂和多柔比星所致DNA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护作用,同时提示重铬酸钾和H2O2所致的DNA损伤主要与需过渡金属离子参与的*OH产生有关, 而多柔比星所致损伤仅部分与此有关.

  • 大黄素对抗顺铂引起的WI-38细胞凋亡

    作者:代智;仲来福

    目的从细胞水平研究大黄素对顺铂引起WI-38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毒性,用形态学观察、DNA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WI-38细胞经大黄素和顺铂同时处理22 h后,30 mg*L-1大黄素可明显减轻顺铂引起的细胞毒性,其IC50值由(16±3)mg*L-1增加至(34±6)mg*L-1;可明显抑制顺铂引起的细胞形态学改变、核异染色质边集和DNA片段化,使顺铂10和30 mg*L-1导致的细胞凋亡率由35.56%和33.99%降至9.21%和10.25%,S期细胞百分数由62.66%和48.46%降至48.67%和36.18%.结论大黄素可对抗顺铂所致WI-38细胞凋亡, 可能与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有关.

  • 黄芪总提物对肝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作者:杨雁;陈敏珠

    为研究黄芪总提物(TEA)对肝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分别用D-氨基半乳糖(D-GalN,700 mg*kg-1, ip)+脂多糖(LPS,1 μg*kg-1, ip)诱导小鼠在体肝细胞凋亡和H2O2(0.1 mmol*L-1, 1 h)诱导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凋亡,采用形态学观察, DNA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表明:①TEA (40 mg*kg-1, ig×2, 5 h)使D-GalN+LPS升高的小鼠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和肝脏丙二醛(MDA)含量降低,以及使降低的肝线粒体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活性升高; TEA可明显抑制D-GalN+LPS引起的小鼠肝细胞皱缩变小,核染色质凝聚和DNA片段化. ②TEA(20 mg*L-1)可恢复或减轻由H2O2所致肝细胞增殖受抑和肝细胞MDA含量升高;TEA (40 mg*L-1)可使H2O2致DNA较强的AO荧光染色变淡,TEA(20 mg*L-1)对H2O2所致的DNA片段化有抑制作用,使H2O2升高的大鼠肝细胞DNA亚G1峰(即凋亡峰)明显降低,经DNA软件分析,TEA可使H2O2升高的细胞凋亡率从63.7%降至4.2%. 提示,TEA对体内外肝细胞凋亡均有保护作用,其抗肝损伤作用可能与其抗凋亡和抗氧化作用有关.

  • 二硫化碳对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作者:沈春子;王志萍;孙淑爱

    目的 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检测二硫化碳(carbon disulfide,CS:)致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细胞DNA损伤,探讨其胚胎植人障碍机制.方法 用机械刮取法制备胚胎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单细胞悬液,台盼蓝检测细胞活性,用0、500、1000、2500μmol/L CS_2与细胞共培养1h后进行SCGE实验,采集彗旱图像,CASP系统自动分析各项指标.结果 不同剂量的CS_2染毒对DNA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形成较为典型的正常细胞和彗星细胞图像.与对照组比较,500、1000、2500 μmol/LCS_2染毒组彗星头部DNA含量百分比(HDNA%)分别减少了7.49%、12.19%、2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1000、2500 μmol/LCS_2染毒组彗星尾部DNA含量百分比(TDNA%)、尾长(TL)、Olive尾矩(0TM)分别增加了7.13、11.60、23.18倍,3.68、5.98、9.62倍和9.16、16.84、39.32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500、1000 μmol/L CS_2染毒组比较,2500μml/L CS_2染毒组的TDNA%、TL、彗星全长(CL)、尾矩(TM)、OTM增加了1.98、0.92、1.27、0.52、0.37倍和0.17、5.31、1.90、2.97、1.2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500 μmol/L CS_2染毒组比较,1000μmol/L CS_2染毒组的TDNA%、,TL、CL、TM、OTM增加了0.55、0.49、0.16、1.18、0.7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NA%、TDNA%、TL、TM、OTM与染毒剂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3.78,13.78,0.05,4.38,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S_2致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细胞DNA损伤,随着染毒剂量增加,损伤程度明显增加.CS_2损伤植入期小鼠母体子宫内膜细胞可能是影响胚胎正常植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 免疫抑制治疗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细胞遗传不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张丽红;王慧君;张莉;周康;杨栋林;阎璋松;李洪强;刘庆国;齐军元;刘强;储榆林;张凤奎

    目的 研究强烈免疫抑制治疗(IST)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细胞遗传不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彗星试验检测患者骨髓细胞遗传不稳定性,以彗星尾部DNA(TDNA)百分比、尾长(TL)、尾矩(TM)、Olive尾矩(OTM)和彗星细胞率作为分析参数,分别检测IST前后AA患者骨髓细胞,并与对照组结果比较.结果 91例初治从患者TDNA百分比、TL、TM、OTM、彗星细胞率分别为(5.0±4.0)%、11.3±7.2、1.7±2.0、1.5±1.4、(16.8±13.7)%,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58例重型AA(SAA)与33例非重型AA(NSAA)患者彗星试验各项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二组患者各彗星试验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3例SAA患者治疗后3个月TDNA百分比、TL、TM、OTM、彗星细胞率分别为(4.4±3.6)%、10.4±7.5、0.4±1.6、1.3±1.4、(20.2±21.2)%,30例SAA患者治疗后6个月TDNA百分比、TL、TM、OTM、彗星细胞率分别为(3.7±3.3)%、10.0±7.2、1.2±1.8、1.1±1.3、(18.5±19.0)%,结果与58例SAA患者IST前彗星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AA患者骨髓细胞存在遗传不稳定性,IST本身近期并不增加SAA患者细胞遗传不稳定性.提示IST与从患者发生晚期克隆性血液学异常可能无关.

  • 基于毛细管电泳的片段分析和克隆测序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动态突变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陈园园;郝莹;张瑾;张鑫;谢坤铭;丁铭;顾卫红

    目的 探讨基于毛细管电泳的片段分析和克隆测序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动态突变检测中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方法 采用基于毛细管电泳的片段分析和克隆测序对14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患者(包括3例SCA2型、2例SCA7型、7例SCA8型和2例SCA17型)致病基因三核苷酸重复序列进行检测.结果 3例SCA2基因样本基于毛细管电泳的片段分析显示,扩展片段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CAG)重复序列分别为31、30和32次,每例样本取3个菌落进行克隆测序,CAG重复序列分别为37/40/40、37/38/39和38/39/40次;2例SCA7基因样本基于毛细管电泳的片段分析显示,扩展片段CAG重复序列分别为57和34次,1例取3个菌落进行克隆测序,CAG重复序列为69、74和75次,1例为45次;7例SCA8基因样本基于毛细管电泳的片段分析显示,扩展片段胞嘧啶-胸腺嘧啶-腺嘌呤(CTA)/胞嘧啶-胸腺嘧啶-鸟嘌呤(CTG)重复序列分别为99、111、104、92、89、104和75次,克隆测序分别为97、116、104、90、90、102和76次;2例SCA17基因样本基于毛细管电泳的片段分析显示,短片段/扩展片段CAG重复序列为37/50和36/45次,扩展片段分别取3和2个菌落进行克隆测序,CAG重复序列为51/50/52和45/44次.结论 基于毛细管电泳的片段分析在判读重复序列时存在一定偏倚,但可以预估,可重复性佳,不影响基因检测结果的判定;而克隆测序具有明显不稳定性,尤其是SCA2和SCA7基因,可能与其重复序列组成较为单纯有关.克隆测序不适宜作为检测基因动态突变的方法,更不适宜作为判定动态突变序列组成的标准.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GNB3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作者:王惠凌;李震中;陈宁;周岩;张瑞芳;王鸿超;白杰

    目的 探讨GNB3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方法(PCR-RFLP)对110例40岁及以上成年人和92例EH患者GNB3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记录性别、年龄、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并测定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空腹血糖(FPG)浓度.结果 C825T多态性位点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EH患者中CC、CT、TT 3种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32.2%、54.3%,13.0%;对照组3种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30.9%、63.0%、5.5%;两组人群中825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0.2%、37.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NB3基因多态性可能与EH发病无关.

  • 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活性小分子生物效应机制的研究

    作者:庞瑞芳;郝美荣;杨铭

    目的研究小分子化合物大环多胺类MP-A、MP-B和MP-C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的生物活性机制.方法通过核酸Tm测定及圆二色(CD)光谱法观察大环多胺类化合物对聚腺尿苷酸PolyA∶PolyU构象的影响;核酸断裂实验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流式细胞计数法研究其对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计算机分子模型Docking计算从理论上判断其与TAR RNA结合的可能性.结果①MP-A、MP-B和MP-C不仅可引起PolyA∶PolyU构象的变化使其发生断裂,而且可抑制Tat-RNA相互结合.②MP-A、MP-B和MP-C可影响细胞亚二倍体的含量.③分子模型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大环多胺MP-A、MP-B和MP-C可能通过与病毒基因组RNA的作用抑制HIV-1 RNA与Tat蛋白的结合而发挥抗HIV-1的活性.

5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