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术前窦旁脑膜瘤影像表现与手术指导意义
脑膜瘤是一种发生在颅内仅次于胶质瘤的常见良性肿瘤,居颅内肿瘤第2位.它起源于颅内蛛网膜颗粒,极少数发生于硬膜和软脑膜,此肿瘤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发生静脉窦旁时,肿瘤容易侵犯窦壁和窦腔,不仅改变窦的正常解剖,同时又可累及周围的颅骨、静脉系统等,从而使手术全切技术难度增加.如果侧支循环尚未建立充分,盲目手术往往引起脑组织局部或大面积水肿,可导致患者暂时或永久性瘫痪、颅内压增高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肿瘤能否完全切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肿瘤生长位置及对窦壁侵及程度,术前评估肿瘤周围静脉对手术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本篇就术前影像检查方法来评估静脉窦状况,并指导显微外科手术做一综述.
-
周围静脉输液中技巧的运用
目的 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康复,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提高输液质量,本文针对周围静脉输液中输液排气、周围静脉暴露、静脉穿刺、穿破血管后的补救、输液针头的固定、输液后拔针及按压等操作技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就周围静脉输液中应掌握的一些技巧与大家探讨.
-
纳洛酮抢救急性海洛因中毒昏迷20例报告
我所1995年1月至1998年1月应用纳洛酮静脉注射抢救急性海洛因中毒20例,成功18例,死亡2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例中,男18例,女2例;年龄16~43岁.1.2临床表现20例均有昏迷、发绀、呼吸抑制.19例肢体湿冷、瞳孔缩小:1例瞳孔散大;5例有脑水肿征象;5例有肺水肿征象;呼吸≤10次/分8例,11~12次/分12例;低血压8例;心律失常4例;5例尿潴留;4例潮式呼吸.20例下肢、手背及肘静脉等周围静脉有新旧注射痕迹.尿液定性检测查到海洛因.既往有心脏病史1例、胃病史4例.
-
右心导管检查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治中的应用
右心导管检查是将一特制的、不透X线的导管经周围静脉送到右心各腔室、肺动脉及其分支,对相应部位的压力、压力曲线、血氧含量等进行测定和记录,借以了解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一种检查法.
-
髂股静脉血栓支架治疗与抗凝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由Dotter首创于1968年,用于下肢动脉.1978年Gruntzig发明球囊导管并用于冠状动脉和肾动脉,30余年来PTA发展迅猛,然而并非从出现时就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今天PTA术后良好的血管通畅率是血管腔内支架和抗凝药物广泛应用的结果.现在PTA技术已经代替了近半数的周围动脉重建手术,而周围静脉系统的PTA治疗还只是刚刚开始,提高周围静脉PTA术后通畅率同样是该技术发展的关键.本文仅以髂股型深静脉血栓的PTA治疗为例论述周围静脉系统PTA治疗中血管腔内支架的应用和术后抗凝治疗的特点.
-
老年人头皮静脉留置针的应用
我们县医院内科是一个综合大内科,老年危重病人多,病种复杂,住院时间长.有的病人长期卧床,恶液质,有的全身水肿,有的四肢肌肉萎缩、屈曲、内收,有的周围循环衰竭、周围静脉萎陷,血管难以寻找,静脉穿刺给临床工作带来很大困惑,使抢救或危重病人的治疗不能顺利进行.我科在普通静脉留置针和颈外静脉留置针的基础上,于2008年4月开展了老年人头皮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解决了四肢穿刺困难的问题并且减少了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也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
-
肘部静脉输液固定托垫的研制与应用
目前,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基本的护理操作之一,有些药液输入人体有更为严格的要求。例如:心内科常用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胺碘酮等,由于其pH值偏酸,对外周血管刺激性较大,容易发生静脉炎,从而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1],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康复极为不利。为缩短此类药物在局部停留时间,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在周围静脉使用此类药物时,往往选择更为适宜的肘部静脉进行输液;但由于患者肘部易活动,容易引起液体外渗,且多路静脉同时输液时管路易散乱,为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特研制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用效果显著的肘部静脉输液固定托垫。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适用于长期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以及其他高渗、刺激性强液体及老年病人输液等,还可于NICU的病人[1].对于上述病人来讲,建立一条高质量的、可重复使用的静脉通道,不仅可以减少病人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避免特殊药液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对局部组织的刺激,而且具有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
小儿手部静脉输液保暖固定法
小儿在接受静脉输液治疗时,除选择头皮静脉外,常选用四肢周围静脉进行穿刺,尤以手部静脉居多。良好的穿刺水平和妥善的固定方法是保证治疗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临床上常使用传统的夹板固定法,即将小儿手指伸直,平放在夹板上固定。对于≤4岁的小儿,由于缺乏自主表达能力,自制力低,加之血管细小、输液速度相对缓慢、时间长、好动等原因,常常在穿刺成功后因挣扎、抵抗,使胶布松脱导致针头移位、输液外渗,特别在秋冬季节,因外界气温较低,输液过程中小儿手部又需长时间暴露在外,穿刺侧手部寒冷不适,导致小儿烦躁、哭闹,使得手部与夹板之间的抵触进一步加重,针头滑脱后液体外渗,重复穿刺率明显提高。输液渗漏引起的反复穿刺是儿科护患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寒冷季节如何妥善保暖固定,提高舒适度,降低二次穿刺率,是儿科护理人员探讨的重点内容之一。我科于2013年11月~2014年3月对≤4岁的小儿手部静脉输液固定方法进行了改良,经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化疗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经静脉给予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目前被临床广泛应用,中心静脉置管可以避免静脉炎的发生,但是在基层医院,为了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多采用周围静脉穿刺化疗的方法。
-
1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头端误入颈内静脉的护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r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从周围静脉导入,并将导管头端置于上腔静脉的方法,它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方便、易掌握的置管技术,目前已在临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1].
-
采用负压方式再通静脉置管中的血栓性堵塞
血液病患儿需多疗程反复进行化疗及静脉营养支持等治疗,反复穿刺及药物的理化刺激对血管损伤很大.应用血管通道装置如深静脉穿刺置管(Hiekmen)、经周围静脉插入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植入式静脉输液泵(Port)可将各种药物直接输送到中心静脉处,既可防止刺激性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又为患儿输注液体提供了良好通道,而且大大减轻了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的痛苦.但长时间静脉置管易产生血栓性堵塞现象,如不及时处理会导致置管失败,盲目推挤又会造成血栓进入血液循环而引发严重后果.我科采用小剂量尿激酶加负压方式再通血栓性堵塞,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
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导管堵塞原因及对策探索
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导管,是将导管由肘前静脉插入至上腔静脉,PICC具有穿刺方便、局部损伤小、能避免多次静脉穿刺、能避免高浓度、强刺激药物对周围静脉的损害,尽可能的保护血管以及留置时间长、疗效好等优点,PICC留置期间发生导管堵塞的几率也很大,为尽可能的减少堵管的发生,大限度地降低患者再次插管的痛苦.笔者于2005年1~2006年12月对我科应用PICC的70例患者进行了观察,现将导管堵塞原因分析及采取的有效对策报道如下.
-
PICC维护记录表的设计与应用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定期进行PICC维护是预防导管感染,减少并发症发生,延长导管在体内留置时间的重要措施.我院自行设计了PICC维护记录表,经临床使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
28例高危新生儿周围静脉全胃肠道外营养的应用
①目的探讨全胃肠外营养(TPN)对高危新生儿应用的临床价值.②方法全部选择周围静脉输注含有电解质、维生素、氨基酸、脂肪乳的全营养混合液.③结果应用TPN治疗的28例高危新生儿全部存活.TPN应用时间短4d,长14d.体重均有增加,实验室检查肝功能、GPT、BUN、肌酐、胆固醇均在正常范围,未出现与TPN有关的感染、胆汁淤积与脂肪肝等并发症.④结论静脉营养对提高高危新生儿救治成功率、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小儿生存质量有显著作用.
-
妊娠剧吐应用TPN的临床护理体会
全胃肠外营养(TPN)是用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插管的输液技术输入氨基酸、糖、脂肪、电解质及微量元素,对于不能经消化道摄取营养或长期摄入量不足处于消耗状态的病人的一种治疗方法[1].妊娠期妇女由于要满足母婴的营养需求,因而对孕妇的营养支持是很重要的,慢性或长期的母亲营养不良常导致胎儿不良的预后,妊娠剧吐是妊娠早期常见的并发症,持续的妊娠剧吐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和营养不良,严重者影响宫内胎儿生长发育,可选用TPN.
-
门诊PICC患者的综合护理管理实践
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适用于长期肿瘤化疗、静脉输液、老年病人输液、肠外营养[1]。由于患者带管时间长,在留置导管期间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处理不当则会缩短导管的使用时问,影响患者治疗[2],因此充分发挥导管优势的关键在于良好的日常维护。我院于2010年1月设立PICC维护门诊,为已出院的置管患者提供PICC导管维护以及相关知识的咨询和健康教育,每月服务患者数为300-400人。现将有关门诊综合护理管理实践报道如下。
-
马铃薯薄片外敷预防华蟾素致周围静脉 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马铃薯薄片外敷预防华蟾素致周围静脉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宫颈癌术后患者1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将新鲜马铃薯薄片从静脉穿刺点上方开始,沿血管走行进行外敷,以预防静脉的不良反应,对照组只进行常规输液处理,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滴速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静脉炎及血管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马铃薯薄片外敷对预防华蟾素引起的静脉炎 、疼痛 、静滴不畅等不良反应行之有效,不会对患者造成困扰,值得推广应用.
-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导管的护理体会
近年来, 中心静脉穿刺置入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因其能够大大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周围静脉的损伤,同时也能为危重患者的抢救提供可靠而良好的静脉给药途径,故而该方法在目前临床上极为推崇.
-
早产儿应用腋静脉留置输注营养液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应用腋静脉输注营养液的效果.[方法]对92例静脉输注营养液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观察组使用腋静脉输注,对照组使用周围静脉输注,对两组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腋静脉留置时间长,且未发现液体渗漏、静脉炎、针头脱出或血栓阻塞等并发症.[结论] 腋静脉输注营养液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替代周围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