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缺血后适应对老年大鼠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与P-Akt的关系
目的:随着我国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各种心脏病逐年发病率升高。更加随着心外科手术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普及,心肌保护及其关键,因此再灌注损伤成为研究的热点,因为其可抵消心脏手术、急诊PCI给患者带来的益处。如何预防及治疗再灌注损伤成为心脏科医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探讨缺血后适应对老年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
-
谷氨酰胺对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线粒体的保护性作用
目的:线粒体损伤是糖尿病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既往实验已经证实谷氨酰胺具有减轻氧化应激所导致的线粒体损伤。谷氨酰胺是否能在糖尿病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保护线粒体的作用尚不可知。
-
80岁以上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3例分析
年龄是影响手术死亡率和近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Benetti成功开展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OPCAB),避免或减少了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体外循环损伤,成为现代微创冠状动脉外科的代表术式,使得老年患者获益更大.2000年3月至2003年12月,我们共对13例80岁以上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现报道如下.
-
骨髓悬液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左-卡尼汀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左-卡尼汀(L-Car)能改善卡尼汀缺乏及慢性心衰病人的心功能,本研究拟观察L-Car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
不同浓度人参皂甙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人参皂甙具有细胞膜稳定性和抗炎作用[1],能改善急性心肌缺血所致的心脏舒张功能低于[2].而人参皂甙的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仍不明确,本研究拟观察不同浓度人参皂甙预处理和后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主动脉隔离装置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护理配合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外科手段.它避免了常规心脏手术带来的体外循环损伤和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了手术死亡率,尤其适合老年病人、低射血分数病人、合并重要脏器功能损伤的病人和其他重症冠心病病人.虽然其技术成熟且疗效显著,但其术后高达14%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仍然影响着远期预后.其原因与升主动脉硬化斑块松动或脱落相关[1].OPCAB传统术式的近端吻合口采用大隐静脉或桡动脉与升主动脉进行吻合,缝合时需用侧壁钳钳夹部分升主动脉,因此可能引起钳夹部位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增加全身栓塞尤其脑栓塞的发生率,同时还可能引起大隐静脉桥阻塞导致围术期心肌梗死[2].
-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观察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由于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补体系统的激活,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等原因常常造成病人术后心功能不全、出血及血栓形成、脑及脏器栓塞等.近年来,微创冠状动脉外科的兴起及特殊的手术器械应用于临床,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占总搭桥术的比例越来越高,达30%~60%,而且由初的仅应用于单支血管发展到多支血管.术后病人恢复快,并发症也明显减少.所以,该手术技术已成为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一种趋势.1997年4月-2000年7月,我科对21例冠心病病人施行了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并对术后早期的一些临床指标进行了监测,现报告如下.
-
氢对家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应用家兔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探讨氢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白兔40只随机分组,正常组(n=10)为假手术组分离但不结扎前降支;模型组结扎60 min再灌注后分别给予静脉盐水(n=5)10 mLkg和腹腔空气(n=5)10 mL/kg;静脉氢盐水组(n=10)结扎60 min再灌注后,静脉泵入氢盐水10 mL/kg;腹腔氢气组(n=10)结扎60 min再灌注后给予腹腔氢气10mL/kg.结果 氢对缺血再灌注家兔心血流动力学的左心收缩压(LVSP)、左心舒张压(LVDP)、左心室舒张压未压(LVEDP)及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压上升大速率(+dp/dtmax)等观察指标产生良好的有益影响,而且除个别指标外,腹腔氢气这种作用优于静脉氢水.结论 氢气对家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脏血流动力学具有一定有益作用.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MIRI组、MIRI后bFGF治疗(MIRI+bFGF)组.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构建MIRI动物模型,随后使用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检测心功能状况,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和每搏输出量(SV);全自动生化检测仪分析心肌酶谱,包括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TTC溶液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TUNEL细胞凋亡检测分析心肌细胞的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炎性因子的含量,包括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与MIRI组比较,bFGF治疗可缓解因MIRI引起的心功能降低、心肌酶谱增高、心肌梗死面积增大、心肌细胞凋亡率增高和血清炎性因子上升.结论bFGF可通过降低心肌细胞的凋亡率和拮抗炎性因子的表达而在MIRI中发挥保护作用.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凋亡 炎性因子 -
白藜芦醇苷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苷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作为模型组;白藜芦醇苷预处理,作为处理组;同时设置对照组.测定左室发展压力(LVDP)、心率(HR)、左心室大收缩速率(+dp/dt)、左心室大舒张速率(-dp/dt),TTC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Cleaved Caspase-3水平,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水平,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处理组LVDP、HR、+dp/ dt、-dp/ dt、SOD活性显著升高(P<0.0l),心肌梗死比例、细胞凋亡率、Cleaved Caspase-3水平、MDA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白藜芦醇苷可能通过影响氧化应激损伤和心肌细胞凋亡来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发挥保护作用.
-
p38 MAPK在瑞芬太尼预处理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中的角色
瑞芬太尼可以模拟缺血预处理(IPC)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瑞芬太尼预处理(RPC)对缺血再灌注后心脏保护作用的信号可能是通过激动心脏上的阿片受体而产生的机制,这些保护作用信号通过蛋白激酶C(PKC)传导,终作用于线粒体产生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机制与IPC有相同之处[1-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MAPK)是MAPK家族中重要成员之一,p38 MAPK在IPC的保护作用信号转导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而p38 MAPK在RPC中的作用尚是未知.本研究旨在探讨p38 MAPK在RPC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中的作用.
-
芦丁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芦丁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I)和芦丁组群(Rutin).IRI组和Rutin组无损伤血管夹夹闭冠状动脉左前降支0.5 h构建IRI模型,Sham组只做假手术处理.Rutin组群在缺血前0.5h腹腔分别注射Rutin(20,40 mg·kg-1),Sham组和IRI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再灌注4h后,收集各组大鼠心脏和血清.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脏病理形态;ELISA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巨噬细胞炎症因子1(MCP-1),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脏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表达;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心脏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心脏丙二醛(MDA)含量;RT-PCR检测心脏MCP-1,IL-6和TNF-α的mRNA表达.结果 与Sham组相比,IRI组心脏病理改变明显增加,血清中CK-MB、LDH、MCP-1、IL-6、和TNF-a表达明显增加,心脏PI3K、p-AKT、mTOR、MDA、MCP-1、IL-6和TNF-α表达明显增加,而CAT、GPx与SOD活性明显减少.与IRI组相比,Rutin组心脏病理改变明显减少,血清中CK-MB、LDH、MCP-1、IL-6、和TNF-a表达明显减少,心脏PI3K、p-AKT、mTOR、MDA、MCP-1、IL-6和TNF-α表达明显减少,而CAT、GPx与SOD活性明显增加.此外,3组之间AKT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芦丁预处理可呈剂量依赖性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机制部分是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
-
棉子酚通过干扰氧化应激反应、抑制JNK/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减轻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 研究棉子酚(Gossypol)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空白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MI/R组)、Gossypol高、低剂量组(40、20 mg/L).采用Langendorff法造模,检测Gossypol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及不同时间点各组动物心脏冠脉流出液中心肌酶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检测炎性细胞因子核转录因子(NF)-κ:B、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6生成量,从氧化应激反应、JNK/p38 MAPK信号通路方面探讨Gossypol对早期MI/R的保护机制.结果 各组Gossypol均可显著改善MI/R大鼠的心功能,减少AST、LDH释放,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减少丙二醛的产生,减少再灌注的心肌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生成量.机制研究表明其可能通过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阻断JNK/p38 MAPK信号通路途径的激活缓解心脏缺血再灌注所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和凋亡损伤.结论 Gossypol对MI/R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干扰氧化应激反应及阻断JNK/p38 MAPK信号通路途径的激活有关.
-
JAKs-STATs信号转导通路与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
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尤其是心脏移植后,出现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研究心肌缺血及心脏再灌注损伤机制和心肌保护是当今诸多学者研究追踪的热点.各种原因的心肌缺血均会伴随大量活性氧的增多,诱导促炎症因子如白介素(IL-6、IL-8、IL-18等)、核转录因子(NF-κB)等的释放,激活炎症信号通路的开放,影响包括抑制凋亡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 Bcl-2)和促凋亡基因(Bax)等的表达,激活多种凋亡酶,启动细胞凋亡的发生[1],其中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Janus kinase/signal Wansducer and activatior oftranscri -ption,JAK-STAT)途径越来越多的被证明是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引起凋亡信号通路的关键所在[2-3].
-
核转录因子 Nrf2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氧化应激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降低机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核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属于CNC 亮氨酸拉链转录激活因子家族,与家族中其他成员共有一高度保守的碱性亮氨酸拉链(bZIP)结构,含有7个高度保守的环氧氯丙烷(ECH)相关蛋白同源结构域[1]。其活性主要由抑制蛋白Keap1负性调节[2],是内源性抗氧化途径的中枢转录因子,能调节抗氧化因子的表达,可作为心血管疾病潜在的治疗靶点之一。近年来,有关Nrf2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比较多,现作一综述。
-
蛇床子素预处理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目的:探讨蛇床子素(osthole,Ost)预处理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Ost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手术前1h给予生理盐水(50 mg·kg-,腹腔注射),Ost组缺血前1h给予Ost(50 mg·kg-,腹腔注射),模型组和Ost组血管夹夹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置于32℃温箱30 min后松开血管夹,4h后收集各组大鼠心脏和血清.HE染色后观察心脏病理学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P38,p-P38和p-NF-κB;RT-PCR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oα)的心脏表达和分泌;ELISA检测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IL-6、IL-1β和TNF-α的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病理改变,p-P38、p-NF-κB、LDH、CK-MB、CK、IL-6、IL-1β和TNF-α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但P38和NF-κB表达无明显差异.与模型组比较,Ost组病理改变,p-NF-κB、LDH、CK-MB、CK、IL-6、IL-1β和TNF-α表达明显减少(P<0.05),但p-P38表达进一步增加,而P38和NF-κB表达仍无明显变化.结论:Ost预处理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发挥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促进P38信号通路激活相关.
-
延迟预适应对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心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目前,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被认为是较有潜力的抗I/R的方法.
-
姜黄素通过抑制线粒体凋亡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夹闭大鼠左冠状动脉45min,再灌注2h构建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检测各组大鼠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氧自由基(ROS)、线粒体膜电位、三磷酸腺甙(ATP)、BCL-2、Bax、BCL-XL、Caspase 3、Cleaved-Caspase 3、Caspase 9、Cleaved-Caspase 9和细胞质中AIF和cytochrome C的表达水平、心脏病理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结果:姜黄素可减轻心脏病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减少CK、LDH、ROS、Bax、Cleaved-Caspase 3、Cleaved-Caspase 9和细胞质中AIF和cytochrome C的表达,但可增加线粒体膜电位、BCL-2、BCL-XL、Caspase 3和Caspase 9和ATP的表达.结论:姜黄素预处理可通过抑制ROS介导的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途径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
蛇床子素通过抑制线粒体介导的凋亡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蛇床子素(Ost)预处理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租)、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IRI组)和蛇床子素预处理组(Ost组).Sham组和IRI组于手术前1h给予0.9氯化钠溶液(50 mg/kg,腹腔注射),Ost组手术前1h给予Ost(50 mg/kg,腹腔注射),IRI组和Ost组血管夹夹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置于32℃温箱30 min后松开血管夹.Sham组操作同上,但不夹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再灌注4h后处死大鼠,收集心脏标本.HE染色后观察心脏病理学形态学变化,RT-PCR检测p53、p21、BCL-2、Bax、CytC、AIF mRNA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Wnt、β-catenin、clevage-Caspase3、p53、p21、BCL-2、Bax、AIF和CytC.结果:与Sham组相比,IRI组病理改变,Wnt、β-catenin、clevage-Caspase3、p53、p21、Bax和AIF表达明显增加,而BCL-2明显减少.与IRI组相比,Ost组病理改变,Wnt、β-catenin、clevage-Caspase3、p53、p21、Bax、CytC、AIF明显降低,而BCL-2明显增加.结论:Ost预处理可通过抑制Wnt/β-catenin/p53信号通路激活而抑制线粒体介导的凋亡,进而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