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节段腰椎退行性前滑脱的手术治疗

    作者:胡学峰;田先柱;任威;洪建平

    目的 探讨L4、5双节段退行性前滑脱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对L4、5双节段前滑脱6例采用后路彻底减压、撑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cage椎间植骨融合.结果 本组获随访0.5 ~3年,骨折均获得复位,脊柱融合率按Lenke标准评估:A级4例,B级2例.临床疗效按Hendeson标准评价:优5例,良1例.结论 双节段腰椎退行性滑脱的治疗方法与单节段腰椎滑脱不尽相同,后路彻底减压,撵开复位,椎间融合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分次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作者:张栋;王艺苑;鲁齐林;杨欢;甘宁;彭运飞;张巍;程维

    目的 探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分次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老年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2—2017-08采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分次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7例老年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明确责任间隙后再分次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结果 本组第1次手术时间65~92 min,平均82 min;第2次手术时间57~89 min,平均74 min;2次手术间隔时间28~45 d,平均34 d.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2(3~11)个月.第2次术后3个月疗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6例,良1例.1例第1次手术时硬脊膜撕裂,1例(L4、5)第2次手术时发生硬膜外血肿,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分次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老年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创伤小、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

  • 经皮椎间孔镜一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杨欢;肖璟;张栋;程维;甘宁;张巍;戴燚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一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老年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03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66例老年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36例一期双节段同时手术(同期组),30例分期手术(分期组).结果 66例均获得6~12个月随访,同期组随访时间平均8.2个月,分期组随访时间平均11.1个月.同期组与分期组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改良Mac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分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一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老年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分期手术后感觉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同期手术者.

  • 腰椎单节段与双节段椎间融合对脊柱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郑杰;杨永宏;楼肃亮;张冬生;钱金黔;邹庆;赵志芳;汪冉

    目的对腰椎单节段与双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对脊柱的影响进行临床比较研究.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对我院腰椎行单节段固定融合术的302例及双节段固定融合术的215例患者从临床症状(Oswestry评分)、体征(腰椎活动度)、影像学(X线、MRI)三方面进行回顾性临床评估,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1.5-6年,平均随访3.5年,单节段固定融合组在Oswestry评分、腰椎活动度方面均优于双节段固定融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以上的患者在术后1.5-2年均可获得椎间骨性融合;单节段固定融合组中有4例、双段固定融合组有2例在术后1年以上出现了邻近节段症状而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单、双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均可获得理想的手术效果,术后对患者的生活影响不大,对脊柱的活动度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对术前存在退变的相邻节段影响较大,可根据患者意见及椎间盘退变程度决定是否同时行多节段的融合固定或弹性内固定术.

  • 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李佳鸿;杨旭辉;吴永乐;姚豹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T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筛选应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各研究中观察组术式为TDR(TDR组),对照组术式为ACDF(ACDF组);两组病例数均不少于10例;随访时间均不少于2年;术后疗效评价指标至少包括以下指标中的一项:颈痛及上肢痛VAS评分(VAS),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SF-36),术后不良事件(AE)等指标.采用Doowns-Black评分及NOS评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结果:共纳入5篇英文文献,2篇为随机对照研究(RCT),3篇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质量Doowns-Black评分均在18分及以上,NOS评价前瞻性队列研究质量均为6星.共纳入593例患者,其中TDR组314例,ACDF组279例.经Meta分析合并效应指标,末次随访时颈痛VAS评分标准化均数差(SMD)及不良事件发生相对危险度(RR)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DR组上肢痛VAS评分、NDI评分、邻近上节段和下节段屈伸ROM、邻近节段退变低于ACDF组(P<0.05),SF36-PCS躯体健康评分及手术节段屈伸ROM SMD高于ACDF组(P<0.05).结论: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行TDR的疗效较ACDF具有优势,安全性较高,但需要更多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以及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来验证.

  • 椎间盘置换联合邻近节段cage融合治疗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

    作者:任先军;王卫东;初同伟;王建;李长青;蒋涛

    目的:探讨椎问盘置换联合邻近节段cage融合治疗双节段颈椎问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2006年5月~2008年11月手术治疗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35~60岁,平均47岁:以脊髓受压表现为主者6例,神经根性症状为主者7例;病变节段C4/5、C5/6 8例,C5/6、C6/7 3例,C4/5、C6/7 2例.均一期行单节段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和邻近节段cage融合,置换节段和融合节段为相邻间隙11例.非相邻间隙2例.术前、术后进行JOA评分(17分法)和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l)评定,术后进行Odom标准评定,随访观察椎间盘似体稳定性、假体活动度、cage融合状态及cage位移情况等.结果:手术时间90~160min,平均130min;术中m血量50~400ml,平均130ml.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3年,平均19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9.2±3.2分增加至13.5±1.8分(P<0.01),NDI评分由术前40.8±4.7分降至28.5±5.4分(P<0.01),Odom评定结果优6例,良3例,尚可2例,差2例.人工椎间盘稳定,置换节段平均活动度为9.5°,cage植骨全部融合,无cage松动和沉陷.结论:颈椎间盘置换加邻近节段cage融合为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方式,兼顾了颈椎的稳定和运动功能,近期临床效果良好.

  • 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连续双节段颈椎病的中长期疗效对比

    作者:段硕;朱震奇;钱亚龙;王凯丰;刘辰君;徐帅;刘海鹰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颈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颈椎椎间融合(Hybrid手术)治疗连续双节段颈椎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3月在我科行ACDF及Hybrid手术治疗的连续双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完整且随访时间>60个月者共68例,其中ACDF 39例(ACDF组),Hybrid手术29例(Hybrid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随访时间、手术节段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整体活动度、C2-C7颈椎曲度、相邻节段活动度、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的JOA、NDI及VAS评分均较同组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Odom标准,Hybrid组的优良率为93.1%,ACDF组为92.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C2-C7曲度较术前均有所恢复,Hybrid组较ACDF组改善更好(P<0.05);Hybrid组整体颈椎活动度及相邻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ACDF组颈椎活动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相邻节段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颈椎X线片评估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Hybrid组17.2%vs ACDF组20.5%,P>0.05);末次随访时Hybrid组人工间盘置换节段异位骨化发生率为34.5% (10/29),其中Mobi-C假体发生率为41.2%(5/12),ProDisc-C假体发生率为29.4%(5/17).结论:Hybrid手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5年以上随访临床疗效及安全有效性与ACDF相当,但Hybrid手术可以更好地重建颈椎曲度,减少邻近节段代偿性活动的同时保持颈椎活动度.

  •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Meta分析

    作者:赵赫;俞兴;唐向盛;贺丰;杨永栋;熊洋;胡振国;徐林

    目的:系统评价前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16年5月1口以前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关于应用ACDR与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及队列研究(cohortstudy)的文献,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改良Jadad量表及MINORS量表评价,提取各研究中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时的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SF-36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再手术率、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数据,并将这些研究的数据通过Review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2570例患者,随访时间24~60个月,ACDR组1601例,ACDF组969例.纳入文献改良Jadad评4分3篇,3分4篇;MINORS评分18分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随访时,ACDR组的NDI[SMD=0.52;95%CI:(0.43,0.62),P<0.00001]、颈痛VAS[SMD=0.19;95%CI:(0.10,0.29),P<0.0001]、上肢痛VAS[SMD=0.15;95%CI:(0.06,0.25),P=0.002]、SF-36生理健康评分(PCS) [SMD=0.35;95%CI:(0.25,0.44),P<0.00001]改善均优于ACDF组;神经功能改善率[RR=1.01;95%CI:(0.97,1.05),P=0.5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上位椎间盘退变[RR=0.43;95%CI:(0.37,0.51),P<0.00001]、下位椎间盘退变[RR=0.35;95%CI:(0.19,0.66),P=0.001]、再手术率[RR--0.30;95%CI:(0.23,0.40),P<0.0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RR=0.72;95%CI:(0.58,0.89),P=0.003]、满意度[RR=1.08;95% CI:(1.04,1.11),P<0.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DR组均优于ACDF组.结论:ACDR和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一致,但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前者优于后者.

  • 后路显微内镜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体会

    作者:黎庆初;覃海飚;刘雄文;谭斌;胡辉林

    目的 探讨后路显微内镜配置改良工作通道经椎板间隙入路潜式椎管扩大术治疗退变性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技巧及可行性. 方法 2002年7月~2006年9月,对41例连续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采用后路显微内镜配置改良工作通道行椎管减压术.通过调整工作通道并用不同角度椎板咬骨钳潜式减压对侧侧隐窝,扩大中央管和神经根管,一间隙完成后拔出工作通道,通过皮肤牵拉建立另一工作通道,相同方法进行减压. 结果 手术中因粘连严重转开放1例,硬脊膜撕破1例,定位错误1例,无神经根损伤.36例随访3~48个月,平均26个月.疗效按Nakai标准评定:优19例,良13例,可4例.优良率88.9%(32/36).18例术后CT显示中央管及神经根管减压充分. 结论 后路显微内镜配置改良工作通道潜式减压治疗退变性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手术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对腰椎后柱结构破坏小,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 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李建波;吕昕刚;刘民义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诊治的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根据实际所行术式不同分为开窗组(21例)与椎间孔镜组(39例),分别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时腰部及腿部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开窗组手术时间短于椎间孔镜组(P<0.01),椎间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窗组(P<0.01);两组术后1个月、6个月时前腰疼及腿痛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下降(P<0.01),术后1个月、6个月时评分椎间孔镜组低于开窗组(P<0.01).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创伤性小,能达到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同样疗效,同时在减轻术后腰腿痛方面更具有优势.

  • 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在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朱文辉;陈岩岩

    目的:探讨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应用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且需行手术治疗的98例双节段LSS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行传统后正中入路术式,观察组行微创Wiltse入路术式。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等手术指标,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腰、腿痛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依次为(4.72±1.23)cm、(153.45±23.66)ml、(95.86±12.75)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前腰椎ODI及腰、腿痛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3个月、半年腰椎ODI及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改善(P<0.01);两组术后3个月、半年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半年腰椎ODI及腰痛VAS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节段LSS患者行微创Wiltse入路术式创伤小,有利于术后恢复及减少腰背痛的发生。

  • 腰椎后路植骨并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症状性双节段峡部裂

    作者:邹德波;张凯宁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植骨并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症状性双节段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腰椎后路手术治疗的12例有临床症状的双节段腰椎峡部裂患者,采用JOA腰痛评分标准、Smiley-Webster功能评分法、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aillard指数综合、Lenke脊柱植骨融合评价标准评定术后疗效。结果术后JOA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aillard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Smiley-Webster功能评分结果:优8例,良3例,可1例。Lenke评价植骨融合结果:A级20个节段, B级4个节段。结论腰椎后路峡部植骨或椎体间融合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是治疗症状性双节段峡部裂的有效方法,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

  • 双节段椎融合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伴邻近节段不稳定

    作者:贺永雄;刘斌;王东升;东家茂;包昌盛;刘聪;玉海;张连生;王永东

    目的:探讨双节段椎融合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伴邻近节段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颈椎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伴邻近一个节段不稳患者18例,男12例,女6例,所有病例均为颈椎双节病变,临床表现为脊髓受压伴交感神经症状,病变在C4/5、C5/6节段10例,C3/4,C4/5节段3例,C5/6,C6/7节段5例.对病变双节段行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术中对影像学上表现为椎间盘突出的病例均彻底切除病变椎间隙处后纵韧带,邻近不稳定节段只做间盘切除处理,不干扰后纵韧带;评估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法和交感神经症状20分法和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标准,随访记录脊髓神经功能和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根据X线片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8例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神经和血管损伤,脑脊液漏.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8个月,平均为12个月.JOA评分术前8.8±2.0分,术后1周12.6±2.2分,末次随访13.0±2.2分.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术前8.8±2.3分,术后1周1.8±2.0分,末次随访时2.0±1.8分,患者主观满意率84%;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和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手术节段椎间隙植骨全部融合,颈椎内固定无脱落、断裂,椎间高度维持良好.结论:颈椎前路双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伴邻近节段不稳定的有效方式.

  • 轴向载荷对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邻下位关节突关节压力的影响

    作者:陈雷;李宜照;赵秀文;李康华

    背景:国内外尚未见双节段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测量研究.目的:观察轴向载荷对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对邻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影响,以期为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对比观察,生物力学测定实验,于2006-01/02在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取新鲜人体尸体颈椎标本11具,节段包括C_3T_1),剔除肌肉组织保留椎间盘、韧带和关节囊结构的完整.方法:取11具新鲜完整的成人下颈段标本,分别制成C_(4~5),C_(5~6)椎间盘完整、椎间盘置换、椎间融合3个模型组,在标本上施加轴向分级载荷,将微型阻电式压力传感器置入C_(5~6),C_(6~7)关节突关节内.主要观察指标:测量各组于25,50,75,100,125和150 N载荷下C_(5~6),C_(6~7)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结果:在轴向加载下,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随着施加载荷的增大而增大.C_(4~5),C_(5~6)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组与椎间盘完整组相比,下位置换节段和邻近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变化相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_(4~5),C_(5~6)椎间融合组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椎间盘完整组相比邻近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显著增高(P<0.05).结论:颈椎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后置换下位节段和邻近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与完整标本相近,提示颈椎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能够重建颈椎生物力学性能.颈椎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压力增加,可能是多节段颈椎融合后邻近节段发生退行性变或退行性变加速的原因之一.

  • 双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对颈椎矢状面平衡的作用

    作者:孙柏寒;刘永涛;刘猛;郭开今;黄栋;辛兵

    背景:颈椎后路相关手术可以对颈椎矢状平衡产生明显的影响,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作为颈椎病治疗的"金标准",有关其对颈椎矢状平衡影响的研究却少有报道.目的:分析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对颈椎矢状平衡的影响,以及比较两种不同前路置入移植物固定治疗后恢复生物学功能的组间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相邻两节段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患者共45例,其中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组21例,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组24例.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X射线片影像学参数的变化,包括C2-7 Cobb角、C2-7矢状位轴向距离、T1倾斜角及节段角度.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目测类比评分评价患者颈部及上肢疼痛程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各时间点影像学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为(14.21±5.73)个月.在末次随访时两组各影像学参数(除T1倾斜角外)较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间同时间点各影像学参数(除T1倾斜角外)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在末次随访时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术前水平,各时间点较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影像学参数Pearson分析结果示:C2-7矢状位轴向距离与C2-7 Cobb角呈负相关(r=-0.55,P<0.05);C2-7 Cobb角与节段角度呈正相关(r=0.40,P<0.05).结果证实,颈椎前路手术对T1倾斜角影响较小,术后颈椎前倾不大,前路术式通过人为的增加颈椎曲度来恢复矢状面平衡.两种颈前路术式均可恢复手术节段角度、颈椎曲度及有效的改善神经功能,但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较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在维持术后手术节段角度及颈椎前凸角度方面更具优势.

  • 腰椎间盘镜手术治疗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韦世杰;黄承军;梁超明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腰椎间盘镜手术治疗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73.4 min,平均出血量为54.8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6.6 d,随访时间为6个月~5年,平均14.7个月.按macnab标准改良统计,优良率为91.94%.结论:后路腰椎间盘镜手术治疗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操作方便、安全性高等特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 改良Jaslow技术治疗成人双节段腰椎滑脱症

    作者:冯虎;张伟军;赵杰;郭开今;邓斌;蒋允昌;丁亚军;章浩杰;夏震

    目的 探讨成人双节段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3月至2010年11月,双节段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患者30例,实施改良Jaslow技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以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Lenke脊柱植骨融合评价标准、Henderson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椎间隙高度指数、Taillard指数综合评定术后疗效.结果 术后30例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复位,手术平均复位率(43.60±25.29)%.椎间隙高度指数由术前(17.68±6.67)%,至术后1周(50.99±4.94)%及末次随访(44.37±5.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aillard指数由术前(20.91±7.11)%,至术后1周(10.23±2.16)%和末次随访(11.8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植骨融合结果:Lenke A级49个节段,B级11个节段;临床JOA评分术前9.60±1.89,至术后6个月22.40±2.06和末次随访22.70±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DI由术前34.90±5.56,至术后6个月11.80±1.81和末次随访10.70±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疗效Henderson评价结果:优19例,良8例,可3例.结论 腰后路彻底减压、改良Jaslow技术复位、椎弓根内固定及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成人双节段峡部裂型腰椎滑脱临床疗效满意.

  • 经单切口行双节段MED的可行性研究及疗效分析

    作者:于一帆;王宸;吴小涛;茅祖斌;陈辉;孔翔飞

    目的:探讨经单切口行邻近双节段后路显微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MED)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行双节段MED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单切口和双切口组,应用MacNab评分标准进行术后疗效评估.选取我院2010年1月50名成年人的腰椎MRI资料,测量腰椎相邻两椎间隙中线在皮肤上交点的距离.结果:50名成年人腰椎相邻两椎间隙(L4/L5、L5/S1)中线在皮肤上交点的距离为(9.59±1.59)mm;单切口组为(13.14±5.44)mm、双切口组为(12.84±4.50)mm.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数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各与总体间分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患者手术疗效单切口组优良率为88.9%,双切口组为91.7%.结论:经单切口行邻近双节段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行有效.

  • 儿童双节段颈椎间盘钙化1例报道

    作者:钱三祥;赵文

    儿童颈椎间盘钙化已有报道,但非相邻节段椎间盘钙化的病例并不多见,本院诊治1例儿童双节段椎间盘钙化,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岁,因"颈部疼痛活动受限4d"入院.患者及家属诉2012年7月24日出现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否认有外伤史,就诊于当地医院,行颈椎正侧位片(见图1)检查疑似颈第4/5颈椎先天性变异,遂于2012年7月28日就诊于我院,行颈椎CT(见图2)检查提示颈4/5、颈7/胸1椎间盘钙化,即以颈椎病变收治入院.入院后查体提示:颈椎前屈生理弧度消失,颈椎前屈、后伸及旋转活动受限,双上肢未见明显感觉及运动障碍.颈椎MRI(见图3)提示颈椎弧度略变直.血液检查:血常规、血沉、类风湿因子及C反应蛋白正常.经卧床休息并行牵引治疗,症状消失后出院.

  • 不同方案治疗轻中度不稳定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对比

    作者:胡泊

    目的 比较单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和双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轻中度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轻中度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采取单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对照组采取双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对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2个月的伤椎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比值、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1周到术后12个月伤椎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比值、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与组内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和出血量优于对照组(t=2.723、3.445、4.595,均P<0.05).结论 轻中度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无论是采用单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还是双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其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单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手术时间更短,切口及出血量更少.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