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后联合入路一期全脊椎切除脊柱重建治疗颈胸交接部脊椎肿瘤

    作者:徐公平;闫景龙;周磊;高君

    目的 探讨颈胸交接部脊椎肿瘤通过前后联合入路一期全椎切除脊柱重建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8例颈胸交接部脊椎肿瘤选用改良的颈胸交接部前方入路及传统后方入路,一期行病椎全椎切除,脊柱重建方法.结果 术后1个月,除1例T2血管瘤神经功能A级恢复至C级,其余患者为E级(3例E级术后未加重).结论 选用改良的颈胸交接部前方入路及传统后方入路,一期行病椎全椎切除、椎体间植骨、前后联合固定重建脊柱,为治疗颈胸交接部脊椎肿瘤的一种可行方法.

  • 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颈胸段脊柱肿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冬月;刘晓光;刘忠军;姜亮;韦峰;于淼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肿瘤全脊椎切除的手术方式、脊柱重建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2013年12月行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颈胸段脊柱肿瘤病例11例,病理诊断包括骨巨细胞瘤5例,骨母细胞瘤l例,Ewing肉瘤l例,浆细胞性骨髓瘤l例,甲状腺滤泡型转移癌2例,前列腺转移癌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疼痛,术前VAS评分为7.45±0.82分;脊髓损伤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l例,C级3例,D级6例,E级l例.所有病例术前根据Tomita脊柱肿瘤外科分期评估均为间室外病变.4例C7~T1段肿瘤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前方钛网、钛板重建;7例T2~T4段肿瘤行单一后路整块全脊椎切除(TES),前方单纯钛网重建.两种术式后方均为钉棒系统重建.观察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脊柱重建稳定性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98~573min,平均423.9min;术中失血量800~3800ml,平均2077ml.4例术中胸膜破裂,2例术后神经功能一过性下降,7例术中结扎病椎神经根,残留轻度胸前区不适.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4.7个月,1例前列腺转移癌患者死亡,其余均无局部复发.术后患者疼痛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7.45±0.82分下降至术后2.55±0.69分(P<0.05).术后神经功能2例(术前D级l例,E级1例)保持原有水平,余均获得改善,均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结论:全脊椎切除治疗颈胸段脊柱肿瘤可以获得满意的局部控制,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应根据肿瘤位于颈胸段脊柱近端(C7~T1)或远端(T2~T4)而制定个体化手术方式及脊柱重建策略.

  • 前路减压Z形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并截瘫

    作者:王思灿;肖文;胡德志;罗霄;张文戈

    胸腰段爆裂型骨折并截瘫在脊柱外科比较常见,其治疗方法多,争论也多.当前对于椎管前方压迫较严重的病例多趋向于行前路脊髓神经减压和脊柱重建.我科自1998年5月~2000年12月,开展前路减压、自体肋骨或髂骨植入融合、Z形钛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并截瘫共17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 第二颈椎肿瘤切除重建术三例

    作者:尚晖;李锋;熊伟;刘铁;方忠;姜复龄

    第二颈椎(C2)肿瘤发生率占高位颈椎肿瘤的80%左右 [1].随着MRI、ECT等检杏手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上颈椎肿瘤被早期发现,为外科切除提供了可能.2005年11月至2007年4月我们共收治C2肿瘤3例,选择前后路联合手术切除并进行脊柱重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 前路清除胸腰椎结核并重建脊柱序列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忠民;金大地;陈建庭

    正确的脊柱结核外科治疗方法有助于脊柱结构和功能的维护,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我们通过总结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行前路手术的12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灶清除与脊柱重建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为今后的脊柱结核外科治疗提供参考.

  • 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治疗高位胸椎血管瘤并脊髓压迫

    作者:李晶;吕国华;王冰;卢畅;马泽民;康意军

    依据与肩胛骨的相对位置关系可将胸椎分为高位和低位胸椎,在肩胛骨下角水平以上的胸椎为高位胸椎,通常为T7以上的椎体(即T1~T6).因为在经侧前方入路开胸处理T1~T6的病变时由于肩胛骨的阻挡显露困难需切断肩胛下肌群,手术创伤较大且术后常出现肩胛区的粘连引起疼痛和活动障碍.虽然完全胸腔镜下手术可大程度上减少对软组织的损伤,但切除椎体操作困难,特别是对出血活跃的椎体血管瘤的切除更加困难.并且无法完成脊柱重建和内固定的操作.而胸腔镜辅助下的小切口术式处理高位胸椎病变既可避免对肩胛下肌群的损伤又能保证对椎体血管瘤切除的彻底性和安全性,同时可方便完成脊柱重建及内固定置入,因而具有较大的优越性.我们对用这一技术治疗的8例合并脊髓压迫的高位胸椎血管瘤病例总结如下.

  • 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疗效观察

    作者:丁安泽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按照完全随机化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对患者发生神经和脊髓压迫的部位进行减压处理,进行植骨和复位治疗。观察组: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减压处理,采用长节段固定以及短节段融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并予以脊柱重建,使得冠状面和矢状面得到平衡。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植骨全部融合,为100%,平均融合时间为(4.1±0.9)个月,手术之后的Cobb角为(11.3+2.5)°;对照组中30例患者植骨完全融合,占总数的66.7%,平均融合时间为(6.7±1.5)个月,手术之后的Cobb角为(19.3+2.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节段固定以及短节段融合治疗脊柱侧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28例脊柱肿瘤术后稳定性重建的护理

    作者:朱锡红

    近几年来脊柱肿瘤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本文介绍28例脊柱肿瘤术后稳定性重建的护理经验,结果显示采用前柱人工椎体+后柱椎弓根钉棒支架系统重建脊柱三柱稳定临床效果佳,为术后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将有效可行的护理方法总结报道如下.

  • 可调式中空钛合金人工椎体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王新伟;赵定麟;陈德玉;羊明智;曹新锋;卢旭华

    目的:观察可调式中空钛合金人工椎体对犬脊柱重建及植骨融合的作用.方法:12只实验犬随机分为对照组(n=3)及实验组(n=9).将其制成腰椎椎体切除模型,对照组植入髂骨,实验组植入填塞有松质骨碎骨块的可调式中空钛合金人工椎体.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6个月摄正、侧位片,观察植入后椎节高度的变化及对植骨融合的影响.术后3个月、6个月将实验犬分批处死,切取相应脊柱单元制成不脱钙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骨融合情况.结果:椎体置换术后即刻椎节高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术后3个月较术后即刻显著下降(P<0.01),但仍不低于术前高度,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个月,人工椎体周围有纤维细胞及少量软骨细胞生成,植入后6个月在人工椎体与骨界面上有大量软骨细胞及部分骨细胞生长.结论:可调式中空钛合金人工椎体植入后可有效重建椎节高度,在犬人工椎体周围有成骨现象;该人工椎体可兼顾术后即刻的稳定性及远期骨性融合的需要.

  • 生物陶瓷材料(八)

    作者:陈德敏

    2.4.2在骨折固定术中辅助加固的应用研究HAC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目前多见于对松质骨骨折内固定的加强.Constantz等将HAC经皮注射到骨折部位,发现在骨折愈合过程中HAC能提供内在的稳定性.在腕部骨折的治疗中其疗效优于目前所用的骨折固定方法.目前HAC已用于胫骨平台骨折、股骨头骨折的修复及髋臼、脊柱重建的临床试验中.

  • 前路内镜辅助后路改良一期全脊柱整块切除脊柱重建术治疗胸椎肿瘤

    作者:王增平;刘林;薛文;宋玉鑫;才礼杨;舍炜;钱耀文

    目的 探讨前路内镜辅助后路改良一期全脊柱整块切除脊柱重建术治疗胸椎肿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前路内镜辅助联合后路改良全脊椎整块切除、脊椎重建术治疗4例胸椎肿瘤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观察局部疼痛和脊髓功能恢复以及肿瘤复发、植骨融合、脊柱稳定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250~295(269.3±39.8)min,术中出血量850~1550(1232.5±37.9)ml,输血量300~1000(675±100)ml.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1例发生胸腔积液,经引流抗感染后好转.患者局部疼痛和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肺癌转移患者术后3个月因肺癌复发死亡;其他患者术后3、6、12个月复查未见脊柱肿瘤复发,植骨融合良好,无钛网移位及脊柱失稳,无断钉、断棒现象.结论 前路内镜辅助后路改良一期全脊柱整块切除术能提高胸椎肿瘤病灶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手术安全,效果较好.

  • 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方法探讨

    作者:何晓斌

    目的 探讨胸腰椎肿瘤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7例胸腰椎肿瘤患者行一期后路入径全脊椎分块切除与重建治疗.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疼痛症状缓解,神经功能障碍改善,1例发生重建移位,无不良并发症,无肿瘤复发或死亡.结论 一期后路入径全脊椎分块切除与重建是治疗胸腰椎肿瘤的有效外科手段.

  • 脊柱原发血管外皮瘤的诊治特点

    作者:龚民;刘浩

    目的探讨脊柱原发血管外皮瘤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1例原发腰椎血管外皮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过程,同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明确原发脊柱血管外皮瘤的诊治方法.结果脊柱原发血管外皮瘤呈脊柱原发性肿瘤的临床表现,术前和术中难以明确诊断,术后免疫组化病理检查才能确诊.采取边缘切除肿瘤组织后可以较好地重建脊柱的稳定性.结论脊柱原发血管外皮瘤的诊断主要靠病理免疫组化检查,首先应考虑外科手术切除并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再辅以放疗,如肿瘤病灶不能切除,应首选放疗,化疗的价值还未得到肯定.

  • 生物力学在人工椎体研究中的意义

    作者:叶福标;宋建榕

    自1969年Hamdi首次报道L2浆细胞瘤和转移性腺癌行椎体肿瘤切除、假体替代以来,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人工椎体作为一类有效的椎体替代物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报道的人工椎体模型,经过一系列生物力学测试和临床应用发现,对不同脊柱节段的椎体骨折、不同类型的人工椎体的选择、术中放置人工椎体位置的差异[1],乃至辅加不同类型的内固定物,均可对脊柱重建术后的稳定性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本文对近年来生物力学应用在人工椎体上的研究进行如下的综述.

  • 经后路全脊柱截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晚期后凸畸形

    作者:邹庆;杨永宏;楼肃亮;叶虹;张冬生;钱金黔;郑洁

    [目的]评价经后路全脊柱截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晚期后凸畸形的效果及探讨其手术指征.[方法]28例胸腰椎骨折晚期后凸畸形患者,22例腰背部疼痛剧烈,平卧困难、后凸畸形进行性加重,6例伴有不同程度神经损害症状(Frankel 分级:C级2例,D级4例);术前后凸Cobb′s角32°~60°,平均47.5°.均采用经后路全脊柱截骨术式纠正后凸畸形、植骨内固定稳定脊柱,重建脊柱矢状面平衡.[结果]术后Cobb′s角平均6.8°,胸腰椎后凸畸形纠正率85.7%,重建脊柱矢状面平衡,神经损害症状恢复(Frankel分级C、D级5例神经功能恢复正常,1例C级恢复至D级),外观满意;无神经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平均矫正丢失度数为2.8°.[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晚期后凸畸形僵硬、度数<50°的中老年患者经后路全脊柱截骨术式是理想选择.

  • 脊柱肿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陈阳;韩相珍;吉立新;伏传升

    目的:探讨对于脊柱肿瘤一期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脊柱肿瘤行前、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Ⅰ期全脊椎切除、脊髓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术后11例获得随访,按照Frankel分级较术前均有1级以上提高,所有患者局部疼痛症状消失.术后复查平均植骨融合时间3个月.1例脊索瘤术后1年复发,1例巨细胞瘤术后9个月复发.结论:针对脊柱肿瘤的性质、部位,通过不同的手术入路行一期全脊椎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彻底切除肿瘤,重建脊柱稳定性并体现了个体化的治疗方向.

  • 牛胸腰椎椎体切除后不同内植物的极限力学性能测试

    作者:王新伟;赵定麟;陈德玉;王以进

    目的:测试牛胸腰椎椎体切除后不同内植物重建后标本的极限力学性能.方法:21具标本随机分为对照组、髂骨植骨组、人工椎体替代组、髂骨植骨+前路钢板组、人工椎体+前路钢板组、髂骨植骨+椎弓根钉组及人工椎体+椎弓根钉等7组.测量各组的大载荷及位移.结果:正常小牛胸腰椎标本的极限载荷高.髂骨植骨组的承载能力差,仅有原始标本的45%,单纯钛合金人工椎体组平均破坏载荷比髂骨植骨组高16%,附加前路钢板及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破坏载荷均高于单纯植入者.结论:不管是人工椎体还是髂骨替代其极限载荷及极限位移均小于原始标本,椎体重建的远期目标是融合而不是支撑.

  • 前路减压不同撑开高度影响颈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价

    作者:王良意;陈德玉;郭永飞;王新伟;徐新伟;王以进

    目的:评价颈椎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不同撑开高度对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48具小牛颈椎标本随机平均分为6组,其中1组作为对照组,5组作为实验组.实验组均行颈椎体次全切除后用自行研制的颈前路可调式融合固定器分别撑开0、2、4、6、8mm,测量各组标本在受到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的不同载荷作用下的总体位移和应变变化.结果:撑开高度为4、6mm时颈椎的总体位移和应变明显下降,如果继续增加撑开高度,颈椎稳定性并不随之增加.结论:单椎体次全切除后撑开高度为4~6mm可获得较好的力学稳定性.

  • 人工椎体置换行脊柱重建术

    作者:王新伟;陈德玉;赵定麟;袁文;赵杰

    目的:分析人工椎体行脊柱重建术的手术方法选择和临床效果.方法:1997年8月~2002年12月,应用人工椎体行颈、胸、腰、骶椎椎体重建术31例.观察患者神经症状恢复及椎节高度、椎间角、人工椎体植入位置变化等.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所有患者疼痛缓解或消失,24例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术后早期椎节高度较术前平均增加3mm,术后3个月椎节有不同程度塌陷;术后椎间角较术前平均减少6.6°.人工椎体在椎体中部者14例,中部偏后4例,中部偏前1例,其余12例(39%)人工椎体在椎体侧方或倾斜放置.无人工椎体脱落或滑出.结论:人工椎体置换可满意恢复椎节高度及生理曲度,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但应尽量避免其斜放或偏向一侧放置.人工椎体是否附加内固定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切除范围、患者的年龄、职业、人工椎体种类等.

  • 首次手术失败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再手术分析

    作者:全仁夫;范顺武

    目的:探讨首次手术失败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再手术的意义.方法:9例首次手术失败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经原内固定拆除,前路减压、撑开复位、取髂骨植骨、"Z"形钢板内固定治疗.并对其结果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价.结果:本组病例均经随访,植骨于术后3~4个月骨性融合.恢复之椎间高度不发生再丢失,胸腰椎生理弧度良好,无继发性后凸畸形发生.无钢板、螺钉折断、松动及滑脱等并发症.所有病例至少有Frankel 1级以上的功能恢复.结论:前路减压与脊柱重建是治疗首次手术失败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