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使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近中期疗效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本科近年使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进行止血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总结rFⅦa在术后使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7月至2017年7月,本科行CABG术后应用rFⅦa共22例患者,其中20例采用体外循环下CABG,2例采用非体外循环下CABG.CABG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生物瓣6例,机械瓣1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1例(机械瓣).给予rFⅦa(初始剂量以35~70μg/kg),记录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桥血管通畅情况采用64排螺旋CT评价.结果 本组患者无二次开胸,应用rFⅦa后第一个小时引流量与应用前一小时引流量相比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止血效果良好.随访0.5~7年,平均随访时间(2.98±2.36)年,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总的桥血管通畅率为94.45%,其中动脉桥通畅率94.11%,静脉桥通畅率96.30%.随访期间无死亡,术后血压、血糖、血脂控制良好,术后未出现明显出血情况;随访期间无新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论 rFⅦa在CABG后渗血的应用中显示出良好的止血效果和安全性.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使用rFⅦa,不影响术后近中期桥血管通畅率,不增加血栓形成及MACE的风险.
-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在心血管外科的应用
由于心肺转流导致血液稀释、血小板破坏以及体温变化、大量凝血因子消耗等,心脏手术易发生严重出血,导致输血量增加,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升高[1].
-
手术联合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治疗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观察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凝血因子Ⅶ治疗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脑出血的疗效,探讨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脑出血的治疗方案.方法 分析1例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治疗经过及预后等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78岁,以头晕起病,病情快速进展至左侧肢体偏瘫及嗜睡,头部CT显示右侧额叶脑出血,予开颅血肿清除术清除血肿.术后血肿脑组织病理显示脑血管壁可见淀粉样蛋白沉积,显示为脑淀粉样血管病,予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2 mg静脉注射1次.术后90 d患者无明显功能障碍,能完成日常工作及生活,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分.结论 手术联合凝血因子Ⅶ治疗可能对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脑出血患者有效.
-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与超早期脑出血的止血治疗
脑出血是致残、致死率极高的疾病,其危害与急性期的再出血密切相关.传统的外科急性期手术治疗效果颇受争议,而近年来临床试验研究初步表明,超早期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治疗能明显抑制脑出血患者的再出血,从而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功能预后,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一步的研究尚在进行中.
-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临床应用进展
出血是临床中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上升,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大量应用血制品不仅存在感染潜在病毒、细菌的风险,也可能导致脏器水肿、功能下降、影响伤口愈合等并发症~([1-3]).
-
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治疗血液病患者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rFⅦa)治疗血液病患者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rFⅦa治疗31例血液病患者共38次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rFⅦa治疗获得性血友病A(AHA)/血友病伴抑制物、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急性非APL白血病患者出血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90%(9/10)、71.4%(5/7)、60.0%(3/5),高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30.8%);rFⅦa治疗评分为2分出血的有效率(100.0%)高于3分(66.7%)及4分(51.6%)出血;5例次颅内出血中2例次(25.0%)有效;9例次血尿中6例次(66.7%)有效;12例次消化道出血中5例次(41.7%)有效.3例次关节及肌肉出血的疗效均为极好,5例次出血部位为皮肤、鼻黏膜、咽部及齿龈,疗效均为极好;移植后患者在出血评分为4分时,高剂量以及多次使用rFⅦa并不一定能取得好的疗效.AHA/血友病伴抑制物及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的出血,在评分为4分时,使用低剂量rFⅦa能取得好的疗效,但低用药剂量(22.5μg/kg)的疗效差.结论 rFⅦa的止血疗效受疾病类型、出血部位以及严重程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rFⅦa对AHA/血友病伴抑制物以及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出血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对移植后患者的出血疗效欠佳.出血早期使用rFⅦa对于疗效至关重要.在止血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VII在脑出血早期的临床应用
传统认为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瞬间事件,由于血块凝固和周围组织的压迫而很快停止,不需应用止血剂.但很多临床研究显示血肿扩大和血肿体积是影响脑出血预后的主要因素,且血肿扩大的发现与首次CT检查的时间明显相关,提示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扩大主要发生在早期,起病0~h,3~h和6~24h的ICH患者血肿分别扩大81%,16%和7%[1],而24h后极少出现血肿扩大.止血的目的是防止血肿进一步扩大.
-
应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治疗有抑制物的血友病A患儿的口腔出血
-
rFⅦa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术中凝血功能及出血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前瞻性地观察使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诺其)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术中的凝血功能及减少术中出血量的有效性.方法: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自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4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实施胰周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rFⅦa组(研究组),一组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和术中出血量.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PT、INR、术中出血量有显著差异(P<0.001),而APTT、FI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FⅦa能改善病人的外源性凝血功能,减少手术中的出血量.
-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在脑出血中的应用
原发性脑出血(PICH)虽只占脑卒中的10%~15%,但其预后却是各型中较差的[1-4].有报道[5]PICH患者30天的死亡率高达34.6%,6月时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比例仅为38.6%.因此,PICH是社会的一个重要负担,而且目前对之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6],近年对重组人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在脑出血中应用的深入研究,给脑出血的早期治疗带来了希望.
-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治疗超早期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发病3 h内给予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 Ⅶa)抑制早期血肿增大和改善临床转归的价值.方法:发病3 h内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止血敏对照组、rFⅦa 80 μg/kg组、rFⅦa40 μg/kg组,在不同时间点通过头颅CT、Glasgow昏迷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改良Rankin量表、Barthel指数等对3组患者的血肿变化和总体转归情况进行比较.结果:24 h后总rFⅦa组血肿绝对增加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3.0 mL对8.4 mL,P<0.05),72 h后rFVⅦa组总病变体积与对照组相比减少约9.2 mL;90 d时对照组转归不良率显著高于rFⅦa治疗组(P<0.05),而痊愈率显著低于rFⅦa治疗组(P<0.05).结论:脑出血发病3 h内应用rFⅦa可显著减轻血肿增大,减少脑出血后期病变总体积,并可明显改善总体临床转归.
-
早期应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对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早期应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rFⅦa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治疗组的患者入院时给予rFⅦa 40μg/kg静脉注射;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他治疗均按颅脑外伤常规治疗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0 h)、治疗后第1 d(24 h)、第3 d(72 h)、1周(168 h)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术中出血量、迟发性血肿二次手术率、死亡率、术后3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FⅦa治疗组能明显减低PT、APTT、FDP、DD异常增高的幅度(均P<0.05).rFⅦa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500±194.3)ml]、术后1周内浓缩红细胞输注量[(1.70±1.72)U]、迟发性血肿二次手术率(15%)和术后3个月内死亡率(1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030±427.0)ml,(3.61±1.73)U,45%,45%];GOS评分[(3.20±1.2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35±1.3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早期应用rFⅦa能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显著减少患者的迟发性血肿发生率、二次手术率及死亡率;从而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
超早期运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研究
目的:分析超早期运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患者于发病后3 h内给予止血敏1.0 g静脉注射;研究组于发病后3 h内给予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40μg/kg静脉注射。比较2组患者用药24 h后颅内血肿体积变化情况、用药72 h后颅内总病变体积变化、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前2组血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P>0.05),治疗24 h后,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的血肿体积分别为(30.12±9.21)mL 和(21.91±9.54)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0,P<0.01);治疗72 h后血肿+水肿体积分别为(35.3±10.27)mL和(25.94±10.28)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P<0.01)。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72 h、15 d、9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早期运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继续出血量以减少血肿体积增加和脑神经损伤,增加患者生活能力。
-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在肝移植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前瞻性观察应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减少肝移植手术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肝移植患者术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手术开始前15 min给予rFⅦa 80μg/kg静脉注射,对照组予安慰剂.监测两组病例在手术不同时间点的凝血指标变化,计算手术出血量及浓缩红细胞、血浆及血小板的输注量;统计围手术期治疗费用.结果 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及浓缩红细胞、血浆的输注量[(1245±496)ml,(6.31±4.86)U,(952±814)ml]明显少于对照组[(2496±1713)ml,(10.34±5.36)U,(1849±67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FIB)、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血小板输注量、围手术期治疗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移植术中单剂给予rFⅦa能迅速改善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减少术中出血及输血量,没有明显增加治疗费用.
-
rF Ⅶ a 和APCC治疗血友病的药物经济学分析
目的:比较使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 FⅦa)和致活的前凝血酶元复合浓缩物(APCC)对具有抗体的血友病患者轻-中度出血3种家庭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方法:用基于文献的决策分析模型,用来比较rFⅦa-rFⅦa-rFⅦa、APCC-rFⅦa-rFⅦa和APCC-APCC-rFⅦa3种治疗方案.每个治疗方案都分为3个级别,一级治疗无效则使用二级治疗,二级治疗也也无效则使用三级治疗.使用不久前美国已发表的分析文献中的专家观点来建立模型并录入基础数据.从已发表文献中获得r FⅦa和APCC控制出血的百分数.基础数据模型中的药品成本(2005年美国标准)根据平均批发价确定.使用单变量分析和概率敏感度分析(二级Monte Carlo模拟法)分析疗效、再次出血率、患者体重和给药剂量来探知模型耐用性.结果:在基础数据分析中,rFⅦa-rFⅦa-rFⅦa方案解决出血问题的成本是28 076美元.使用APCC-rFⅦa-rFⅦa方案的平均成本是30 883美元,而APCC-APCC-rFⅦa方案的成本是更高,平均需要32 150美元.仅使用rFⅦa的治疗方案通过避免二级和三级治疗而抵销了整体成本.通过概率灵敏度分析,超过68%的概率表明,全程治疗中仅使用rFⅦa方法的花费少.结论:对轻-中度出血治疗的经济学思考应向初级治疗外扩展,进一步考虑到重复出血和多级治疗方案失败的因素.在大多数病例中,仅使用r FⅦa的治疗方案是经济的选择.
-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收治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6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补液治疗+酚磺乙胺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补液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治疗.治疗24 h后,CT 平扫评估两组血肿体积变化情况,治疗3、7 d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治疗30、90 d后采用Rankin量表(mR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患者的长期预后;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24 h,观察组患者血肿增大体积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和7 d,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观察组患者mRS评分和ADL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恢复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 自发性 脑出血 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 -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治疗以颈内静脉渗血为表现的创伤性凝血病2例报道
分析2例创伤后出血性凝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使用rFⅦa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和临床止血效果.注射诺奇(rFⅦa)5mg后10min即显现显著止血效果,2h后,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率(INR)值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TT)恢复时间延迟至12h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