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肠吻合口后间隙全小肠内疝并发扭转一例
患者男,74岁.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剧伴呕吐2h于2004年2月8日入院.呕吐物初为黄色胃内容,后期有少量血性液体,发病后无肛门排气.15年前因胃癌在我院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查体:一般情况好,全腹膨隆,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血常规:WBC:8.7×109/L,N 0.85, HGB 144g/L .尿常规无异常.腹部透视:肠腔积气明显,中下腹见多个阶梯状液平.B超:肝脾未见异常,腹腔积液,肠管扩张,肠腔积气.在全麻下急诊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混浊液体约1000ml,小肠高度扩张,暗红色,全小肠顺时针方向扭转360°.
-
胃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胃部分切除术在治疗早期胃癌中和传统手术方式相比的优势。方法选取2001年12月~2010年12月攀枝花市盐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2组(n=30)。实验组采用胃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术后跟踪随访,统计2组患者术后复发率、转移率、生存率、对比患者术后消化系统功能恢复,体质量变化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3年存活患者28例,生存率93.3%,术后复发及转移1例(占3.3%),术后各类并发症3例(占9.9%);对照组术后3年存活患者28例,生存率93.3%,术后复发及转移2例(占6.6%),术后各类并发症11例(占36%)。2组患者术后3年内生存率、术后转移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术后的消化系统功能恢复情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部分切除术在治疗早期胃癌中与传统的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相比,患者术后恢复好,并发症发生几率小,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继发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继发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滕州市工人医院2007年1月-2013年12月471例行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发生术后继发性肠梗阻(SIO);以是否发生继发性肠梗阻为因变量,以选取的17项相关指标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合并幽门梗阻、精神紧张、术中毕Ⅱ式吻合、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D3)、术后使用镇痛泵、术后血糖水平、术后肠内营养开始时间、术后腹腔感染、术后吻合口瘘是术后发生继发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OR>1,P<0.05),围手术期的血红蛋白水平与总蛋白水平是术后发生继发性肠梗阻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继发性肠梗阻与许多危险因素相关,针对危险因素做出积极的防治工作,对提高治疗水平具体重要意义。
-
肾移植术后特异性感染误诊
【例1】女,48岁。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于1994年2月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术后恢复尚可,尿量正常,多次复查肌酐、尿素氮均正常。出院后长期口服免疫抑制剂治疗。1996年12月中旬起病人出现反复发热、咳嗽,但无痰中带血,无明显消瘦。12月31日X线胸片检查示左下肺后基底段5.0 cm×4.5 cm团块状高密度影,边缘毛糙,密度较均匀,左心膈角处可见斑片状影,考虑周围型肺癌或肺炎性假瘤收入院。查体:体温37.3℃,一般情况尚可,无泌尿外科情况,予积极抗感染治疗。1997年1月11日再次行胸部X线摄片检查,显示左下肺肿块较前略有缩小,密度均匀,边缘尚清,提示炎性肿物,但不排除实性肿瘤。1997年1月21日行左下肺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左下肺背段,直径约4.0 cm,肺门数个淋巴结大,质软,行左下肺叶切除。术后病理报告为肺卡氏囊虫病。术后第5天起患者出现间歇高热伴剧烈头痛,体温高达39.5℃,10天后切口仍未能完全愈合。考虑脑隐球菌感染。2月1日行腰穿,脑脊液常规镜检找到隐球菌,经复查肺病理切片,证实为肺隐球菌病,PAS染色阳性。予氟康唑、伊曲康唑静脉滴注治疗1周,疗效不佳,后改为二性霉素B、氟康唑鞘内注射。3天后病人出现双下肢麻木及感觉消失,脑脊液常规仍见大量隐球菌,病情进一步恶化,自动出院。出院后2周死亡。 【例2】男,36岁。肾移植术后2个月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于1996年7月入院。患者同年5月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恢复良好,并采用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入院当日患者排便时发现黑色稀便、量多伴头晕出冷汗,无腹痛、恶心呕吐及里急后重。查体:脉搏120/min,血压112.5/75.0 mmHg,贫血貌,剑突下偏左处轻压痛,无反跳痛。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3 g/L,大便隐血(4+)。胃镜检查发现胃大弯侧不规则隆起肿物,直径4 cm,活检病理报告为胃粘膜慢性炎症,临床拟诊胃癌(BⅡ)。经控制出血,数日后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术中见胃前壁体窦交界处大弯侧一4 cm×3 cm大小溃疡,边缘隆起。取胃壁、胃大弯溃疡底部及幽门上下组淋巴结活检。病理报告:胃结核。予抗结核治疗1个月出院。 本文2例误诊原因主要是对肾移植术后特异性病原菌感染认识不足。肾移植病人因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发生感染的机会较多,但引起特异性感染相对较少。例1由于病理科医师误诊而误治,应吸取教训。例2发生胃结核更为罕见。原因是:①胃壁淋巴样组织相对稀少;②胃酸的杀菌作用强;③胃的蠕动功能使结核菌不易在胃内停留。该例可能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使免疫屏障更趋薄弱,给结核菌的侵入提供了条件。由于胃镜活检时未能检出结核病变,导致不必要的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 通过对2例误诊病例的复习,我们认为有必要不断加深对肾移植术后特异性感染的认识,在肾移植术后胃肠道溃疡的鉴别中,应把结核性溃疡列入鉴别之列。
-
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排空障碍分析
施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排空障碍又称"胃瘫"、"功能性残胃无力症"、"残胃排空延迟症",是指不伴有机械性梗阻因素残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我院1997年1月至2005年12月施行各类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412例,术后并发残胃排空障碍16例,分析总结如下.
-
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胃瘫发生率占同期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4.6%(11/238),均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采取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不需再次手术治疗.
-
中药配合肠内营养治疗手术后胃轻瘫
手术后胃轻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syndrome,PGS)是指腹部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肠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亦称功能性排空障碍.PGS是腹部手术,尤其是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PGS一旦发生常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正确诊断和治疗对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再次手术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对2002年以来我科收治的38例PGS患者采用中药配合肠内营养的治疗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胃大部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对胃癌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是常见的胃癌手术方式,沿用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随着外科诊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影响胃癌预后各种因素的进一步认识,人们对胃癌术后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针对施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病人而言,旨在通过改良消化道重建方式,以达到:(1)减少胃大部切除术后各类并发症;(2)改善消化吸收功能,以维持正常的营养吸收;(3)提高术后整体生活质量等目的.无论是根治性近端抑或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由于失去了食道下端或幽门括约肌功能,胰胆汁与十二指肠液反流所引致的食道或残胃黏膜的炎症性改变是常见的远期并发症.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手术的护理配合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作为一种新型微创系统具有安全、高效、局限性低的优势[1].目前,我院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前列腺切除术、活体供肾切除术、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肾上腺肿瘤切除术、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食管癌根治术、肝脏部分切除术、机器人辅助左乳内动脉采集术等.现对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手术时的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
腹部切口骨化一例
患者男,48岁.因胃癌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手术时取上腹正中切口,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发现腹部切口疤痕上部触及5cm×6cm坚硬肿块,活动度差,以"胃癌切口种植"再次手术.术中发现原切口皮下有6cm×4cm肿块,与剑突相连,有类似骨膜骨皮质及骨松质的结构.病理报告:纤维脂肪骨组织中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伴异物巨细胞反应.
-
胃癌根治性远侧胃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原因和治疗
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是以胃排空迟缓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为非机械性梗阻,是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0.47%~28%[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病人324例(其中发生 PGS 者15例)的临床资料,探讨胃瘫发生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
解郁导泄下气汤治疗胃切除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
1 资料和方法行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排空障碍24例,男15例,女9例,27~76岁,平均51.5岁.术前13例有不完全性幽门梗阻(54.2%).手术后发生残胃排空障碍的时间6~13天,平均9.5天.胃癌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13例;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例,其中行毕Ⅰ式1例,毕Ⅱ式4例;胃平滑肌瘤行胃部分切除术1例;晚期胃癌行胃空肠吻合术4例;壶腹部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例,两组均采用了禁食,维护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TPN,H2受体拮抗剂,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等.治疗组加用自拟解郁导泄下气汤:莱服子15g、赤勺15g、桃仁15g、番泻叶9g、乌药15g、木香15g、槟榔15g、大黄15g(后下)、黄芪20g、党参15g,加水1000ml,煎成200ml,分2次经胃管注入,夹管2~3h,第1天半量,第2天2/3量,后为全量,服至胃排空正常后3~5天.对照组加用高渗盐水200ml,地塞米松5ml,庆大霉素16万U,2%碳酸氢钠100ml洗胃,每日胃复安20~40mg静滴或肌注.
-
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的观察及护理
1989~1999年,我院对1012例患者行胃大部切除术(包括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其中18例发生不同程度的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腹壁张力缝线引起小肠切割破裂二例报道
例1:男性,68岁.因胃窦癌经正中切口作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术后6 d发生切口全层裂开.立即在硬麻下行切口冲洗、小肠回纳、腹壁全层10号丝线间断减张缝合术.术后肠蠕动恢复较慢,患者诉有腹胀.至第5 d出现弥漫性腹膜炎,切口有肠液逸出.
-
上腹部手术后胃瘫10例临床诊治体会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病率逐渐上升,尤以上腹部手术后较多见.我院自2000年至2010年共收治10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55岁.本组病例均为上腹部手术后发生,其中,胃癌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7例,十二指肠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
-
胃癌转移致脑膜癌病1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女,51岁.因发热、头痛、呕吐、消瘦一个月余于1999年10月12日入院.患者一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5℃~40℃,钝性头痛,频繁喷射状呕吐,言语不清.既往无外伤、饮酒史.1998年8月患者因患"胃窦癌,伴不完全性幽门梗阻"行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低分化型腺癌,侵犯浆膜层,二级淋巴转移.术后曾用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依托泊苷化学治疗.
-
1034例胃癌的临床及病理学分析
目的探讨胃癌的生物学特性及与临床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34例各期、各个部位的胃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期胃癌148例,占总数的14.3%; 胃体和胃底部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其它部位的胃癌(P<0.0001); 肿瘤直径大的胃癌分化差(P=0.004)、浸润深(P<0.0001),淋巴结转移率也较高(P<0.01).浸润深度较深的胃癌患者平均年龄大于浸润深度较浅的患者(P=0.003),分化差的患者平均年龄低于分化好的患者(P<0.0001).女性患者的肿瘤相当一部分位于胃的近端,男性则以位于胃的远端为多见(P<0.001); 女性患者肿瘤分化差的比例高于男性(P<0.001),淋巴结转移率>30%以上者也比男性高(P=0.01).多因素线性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肿瘤部位(P=0.003)、直径(P<0.0001)、浸润深度(P<0.0001)及分化程度(P<0.001)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女性患者较男性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P<0.001),其中决定淋巴结转移重要的因素是肿瘤浸润胃壁的深度.全胃切除术清扫的淋巴结数多,其次为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的手术是经腹近端胃大部切除术(17%).结论为降低术后复发,对各期胃癌手术时均应进行淋巴结的清扫.
-
误缝胃管1例处理体会
患者,男,56岁.因胃窦癌而行胃窦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术中采用上海产消化道吻合器及缝闭器行胃空肠吻合及残胃口关闭,并采用间断缝合加固浆肌层.术后第4天拔除胃管未能成功.术后第7日行胃镜检查,发现胃管与胃壁(吻合口附近)被一黑色丝线相连,证实胃管被误缝.经胃镜活检钳捆绑一0.15cm×0.1cm剃须刀片伸入胃内拟切断缝线,未能成功,后采用胃管负重持续牵引(牵引重量0.5kg).患者初始感咽部疼痛,后逐渐适应,牵引48小时后胃管自行脱落.患者亦无特殊不适,无腹痛、呕血、黑便及胃肠穿孔体征,进食后亦无异常.再次行胃镜检查,未发现原误缝处有溃疡及出血,3日后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