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大量心包积液及心肌酶学改变1例

    作者:吴志国;熊尚全

    患者,男,68岁,以"反复头晕10年,胸闷、气促1周"为主诉于2004年4月3日入院.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红艳;赵晓云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病率持续升高,而对AMI的治疗,再灌注治疗的效果与时间呈显著负相关,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对于不典型症状或心电图者AMI诊断更多依赖于心肌酶学,而肌红蛋白(myoglobin,MYO)、肌钙蛋白I(troponin I,cTnI)及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kinasemass.CK-MB)对早期诊断AMI的灵敏度或特异性方面存在缺陷,近年发现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早期诊断缺血性心肌损伤的有效性,现综述如下.

  • 黄芪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附45例分析

    作者:杨顺昱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acute viral myocarditis, AV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2组患者予均卧床休息,镇静,抗病毒,口服维生素C,极化液静脉滴注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黄芪注射液50 mL/d静脉滴注,口服曲美他嗪20 mg,3次/日.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对照组为6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7%,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对AVM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

  • 106例急性胰腺炎心肌酶谱变化分析

    作者:陈世奇

    目的 观察急性胰腺炎(AP)发病时心肌酶学的变化,探讨其对AP预后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10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肌酸磷酸肌酶(CK)、肌酸磷酸肌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羟酶(LDH)、α-羟酸脱氢酶(HBD)对急性胰腺炎的影响.结果 急性胰腺炎轻症组与重症组的心肌酶指标均升高,重症组较轻症组升高明显.结论 AP患者有心肌酶的改变,其中以重症组明显.

  • 蝮蛇咬伤患者肌酸激酶和肌钙蛋白I的变化与心功能相关性研究

    作者:宾文凯;贺华;沈严严;李湘云;曹昕;周克兵

    目的 探讨蝮蛇咬伤患者心肌酶学(CK-MB、CK)和肌钙蛋白I(cTnI)变化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将106例蝮蛇咬伤患者按病情程度分为轻、重、危重型3组,对3组患者的心肌肌钙蛋白I及心肌酶学、左室Tei指数进行测定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危重型组患者的CK、CK-MB、Tei指数、cTnI阳性率均高于轻、重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TnI呈阳性患者的左室Tei指数与CK、CK-MB相关系数为0.311、0.266.结论 cTnI对蝮蛇咬伤患者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CK和CK-MB.蝮蛇咬伤中毒患者心肌酶学升高可以判断骨髂肌损伤程度,只有极少数危型蝮蛇咬伤患者合并有心肌损伤,左室Tei指数测定也证实蝮蛇咬伤cTnI呈阳性者均有心功能受损.

  • 儿童急性肾炎左室舒张功能损害与心肌酶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黄福文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肾炎(AGN)初期左室舒张功能(LVDF)损害与心肌酶同工酶改变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AGN患儿及按病情程度分为轻度、重度两组及28例健康对照,检测11个对LVDF损害有诊断价值的指标和2个对诊断心肌损害敏感度较高的心肌酶同工酶.结果:LVDF损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心肌酶同工酶密切相关.结论:AGN初期检测LVDF和心肌酶同工酶的变化,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对判断AGN初期是否并发LVDF损害及心肌损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分析

    作者:黄伟春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不稳定冠脉疾病的一个类型.发病特点为频发的严重的,发作时间长的心绞痛,常伴有ST段的上升及下降,但无心肌酶学的改变,病情不稳定,极易发展为无Q波或有Q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1].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除了在传统的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基础上,抗凝治疗已应用于临床,并且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将作者自1995年收治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治疗结果分析如下.

  • 心肌肌钙蛋白在心血管病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王耀菊;黄从新;王风

    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在心肌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传统的以检测酶活性的心肌酶学,正逐渐被心肌肌钙蛋白(cTn)所取代.cTn已成为确定心肌损伤的标志物[1],并成为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脓毒症患者血清心肌酶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何煦芳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以期为脓毒症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6~2011年确诊为脓毒症的患者53例为治疗组,另收同期非脓毒症患者3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AST、LDH、CK、CK-MB水平.结果 脓毒症组患者血清AST、LDH、CK、CK-MB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高(P<0.05),与APACHEⅡ评分数值呈明显正相关,且医治无效的脓毒症死亡组血清CK-MB与较存活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心肌酶学水平显著增高,CK-MB水平可作为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 窒息新生儿心肌酶学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姜秋媚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心肌酶浓度变化与窒息程度的关系.方法:BecKmanZX20 全自动生化仪测定窒息新生儿血清心肌酶的浓度.结果:新生儿窒息后血清心肌酶活性显著升高,其升高程度与新生儿窒息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窒息后检测血清心肌酶能发现心肌损害,并判断其严重程度.

  • NT-proBNP、心肌酶及炎性细胞因子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红梅;崔海涛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酶学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响(CAG)确诊的ACS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变程度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8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41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51例,另选取同期行CAG阴性患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标准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多体位投照确定冠脉病变程度,于入院时采集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荧光免疫吸附法测定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化学发光法测定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酶联免疫法测定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对照组、UAP组、NSTEMI组、STEMI组血清NT-proBNP、CK-MB、cTnI、hs-CRP、IL-18、TNF-α和MMP-9水平呈依次增高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NT-proBNP、CK-MB、cTnI、hs-CRP、IL-18、TNF-α、MMP-9联合检测对ACS的诊断、严重程度评估、危险分层、治疗方案制定等有重要意义.

  • 同型半胱氨酸在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左室重构和心肌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伟;王志永;王雪艳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在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左室重构和心肌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8年3月至2012年6月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衰患者89例,按照HCY水平分为HCY正常组43例和HCY升高组46例,观察血清HCY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短轴缩短率和左室后壁厚度以及心肌酶学、血清肌钙蛋白的关系.结果 与HCY正常组比较HCY升高组的LVEDV显著升高(P<0.01),LVEF、LVFS和LVPW显著降低(P.<0.05),HCY升高组的CK-MB、AST和LDH水平显著升高(P<0.05),cTnT和cTnI水平显著升高(P<0.01),以上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HCY可作为DCM心力衰竭左室重构和心肌损伤严重程度的有效评价指标.

  • 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SV、ScVO2、乳酸清除率、心肌酶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矛;姜悦;黄樱菲;江其影;许丽清;谢欢欢

    目的 研究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每搏输出量(SV)、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乳酸清除率和心肌酶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ICU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125例,根据预后分为两组,其中存活组78例,死亡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入ICU时的SV、ScVO2、血清乳酸浓度、6 h乳酸清除率和心肌酶学等指标.结果 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入ICU时的SV、ScV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入ICU时的血清乳酸浓度为(5.17±1.23) mmol/L,低于死亡组的(5.51±1.33) mmol/L,谷草转氨酶(AST)为(165.4±23.8) U/L,低于死亡组的(185.2±24.6) U/L,LDH、CK、CK-MB等心肌酶学等指标也均低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h,存活组患者的SV、ScVO2较入ICU时有明显提高,血清乳酸浓度明显降低,6 h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6 h后的心肌酶学等指标与入ICU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入ICU时SV、ScVO2与预后无关,与心肌酶学有关;入ICU 6 h SV、ScVO2、乳酸浓度、乳酸清除率与预后密切相关.

  • 低钾伴极短联律间期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作者:巫奇;文书银;阎国礼;门前秀

    患者女性,48岁.因反复抽搐2±小时以“癫痫大发作?”收入神经内科,给“安定”治疗无效,后心内科诊断“阿-斯综合征”.查体:P 90次/分,R 22次/分,BP 14/8Kpa,发作间隙神智清楚,双肺、心脏、腹部无异常,四肢肌张力无异常、肌力V级,病理征阴性,无脑膜刺激征.发作前心电图: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V1-3ST不抬高,QT=0.4S,V6有小u波.发作时Ⅱ导联记录: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联律间期极短0.32S且恒定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QT=0.4S,给维拉帕米、硫酸镁、利多卡因静注治疗无效,电复律2次成功,后改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心率控制在100-120次/分室性心律失常完全消失,此时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阻滞,V2-4出现大U波,TU融合,QTU明显延长.急查电解质K+2.87mmol/L、Na+ 137.6mmol/L、CL 100.0mmol/L、Ca2+ 2.24mmol/L Mg2+ 0.8mmol/L,心肌酶学无异常,超声心动图无异常.补钾治疗,血钾正常后停异丙肾上腺素,证状未再发,动态心电图未发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

  • 血清肌钙蛋白T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冯毅

    心肌酶学标志物测定是多年来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监测其病程与评价顶后的重要指标.但ck-MB尚有灵敏度较低,升高持续较短等不足,终导致大约10%的AMI患者被漏诊[1].而肌钙蛋白T(cTnT)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并能反映心肌损害的血清标志物,具有在血中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 益气活血保心汤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维浩;邢之华;刘卫平;彭伟军;聂课朝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保心汤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活血保心汤低剂量组、益气活血保心汤高剂量组和复方丹参滴丸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于不同时间点分别比较大鼠心电图的变化情况,采用TTC染色法记录心肌梗死面积,并测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的血清浓度.结果 实验过程中大鼠先后死亡共计5只,死亡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其中模型组、益气活血低剂量组各2只,益气活血低剂量组1只,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高的特点.与结扎前比较,在结扎即刻模型组、益气活血保心汤高剂量组、益气活血保心汤低剂量组以及复方丹参滴丸组J点抬高均≥ 0.1 mV,提示造模成功.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结扎24 h后△J明显抬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J明显降低(P<0.01或P<0.05),其中益气活血保心汤高剂量组、复方丹参滴丸组为明显(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LDH、CK-MB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保心汤高剂量组与复方丹参滴丸组均显著降低LDH、CK-MB的血清浓度(P<0.01);益气活血保心汤低剂量组可降低CK-MB浓度(P<0.05),但LDH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NF-α、CRP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显著降低血清TNF-α、CRP的浓度(P<0.01或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梗面积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心梗面积明显减小(P<0.01或P<0.05).益气活血保心汤高剂量组与复方丹参滴丸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电图J点出现异常变化,血清心肌酶学明显升高.益气活血保心汤能够有效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对大鼠造成的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反应,降低TNF-α、CRP水平有关.

  • 心绞痛贴膏穴位贴敷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清心肌酶及TNF-α、IL-6的影响

    作者:王帅;王凤荣

    目的 观察“心绞痛贴膏”穴位贴敷预处理对急性心梗大鼠的干预效应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5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正常组10只,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5只.在清洁级实验室以普通饲料饲养.对照组于胸前区贴硝酸甘油贴膜0.3 mg,治疗组予心绞痛贴膏穴位贴敷于心俞、膻中、神阙、后三里穴(每穴0.1g),每日1次,每穴1贴,维持4~6h,疗程10d.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均每日2 mg/kg多点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 10d.第10日于实验结束时,查各组大鼠心电图,以ST段明显上抬或下移为造模成功的初步判断标准,取腹主动脉光镜下观察心肌病理学形态,检测大鼠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对照组和治疗组心肌细胞损伤坏死较模型组轻,但也可见少量断裂、缺损及空白区着色不均匀出现.模型组心肌细胞坏死严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心肌酶学水平、TNF-α、IL-6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心绞痛贴膏穴位贴敷预处理能够减轻AMI大鼠心肌损伤坏死程度,并可能通过抑制大鼠TNF-α、IL-6的表达减少炎症细胞浸润,从而起到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 血生化及心肌酶学检测对于早期发现支原体肺炎患儿心肌损害的临床价值

    作者:辛英莉

    目的:比较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血生化及心肌酶学检测指标与普通肺炎患儿之间的区别,观察肺炎支原体感染对患儿的心肌损害并寻找早期预警指标。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航空总医院进行治疗的45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观察组,另选45例普通肺炎患儿为对照组。采集两组患儿静脉血,并对其总蛋白(T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等指标进行检测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ALT、CK-MB、LDH、AST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心肌损害普遍重于普通肺炎患儿,治疗期间应注意监测ALT、CK-MB、LDH、AST等指标,防止严重心肌损害的发生。

  •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超敏C反应蛋白及心肌酶学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曙平

    目的:探讨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对不同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该院住院且经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的ACS患者105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35例、急性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组(STEMI组)35例及急性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组(NSTEMI组)35例;另选取同期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NT‐proBNP、hs‐CRP、CK‐MB及cTnI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CS患者血清 NT‐proB‐NP、hs‐CRP、CK‐MB和cTnI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间NT‐proBNP及hs‐CRP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T‐proBNP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621,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NT‐proBNP、hs‐CRP联合检测可作为传统心肌酶谱检测的补充,对判断ACS的严重程度及指导早期行有创检查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蛇咬伤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及对心脏损伤的预后诊断价值

    作者:阳吾君;曾宪飞

    目的 分析蛇咬伤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探讨标志物对心脏损伤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武警8710部队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毒蛇咬伤患者394例作为研究对象(蛇伤组),按蛇咬伤就诊时间和入院时病情进行分组;以急性期病毒性心肌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05例作为心肌损伤对照组(心损组),体检健康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全血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结果 蛇伤组患者中死亡13例,心脏预后不良37例.心肌标志物水平高峰为就诊24~48 h;24~48 h组各标志物水平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48 h组CK-MB、cTnI、AST与心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标志物水平与蛇咬伤病情程度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I 预测心脏损伤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高为0.898(95%CI为0.820~0.975),Cut-off值2.86 ng/mL,其预测蛇咬伤后不良预后的敏感性为0.805,特异性为0.926.结论 传统心肌酶谱标志物用于判断蛇咬伤后心肌损伤具有局限性,对损伤预后的诊断能力较弱;cTnI可反映蛇咬伤后病情变化,对于预测心脏损伤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232 条记录 10/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