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松萝酸磷脂复合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作者:宋婷;宋丹;管海燕;丁锐;曾珍;胥秀英;赵颖

    目的 研究大鼠ig松萝酸磷脂复合物(UAPC)的药动学和组织分布特征.方法 建立大鼠血浆和各组织中松萝酸(UA)的HPLC测定方法,大鼠分别单次ig给予UA和UAPC(35.0、17.5、11.7 mg/kg,以UA计)后,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和各组织中的UA质量浓度,采用药动学程序软件DAS2.0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与UA相比,UAPC的主要药动学参数:高剂量35.0 mg/kg时Gmax、AUC0~t显著增大(P<0.05),CL显著降低(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77.83%;中剂量17.5 mg/kg时Gmax、AUC0~t显著增大(P<0.05),CL降低明显(P<0.05),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50.27%;低剂量11.7 mg/kg时Cmax、AUC0~t增大,CL降低,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9.67%.UAPC的组织分布特征:高剂量35.0mg/kg时在肝、脾、脑组织中分布较高;中剂量17.5 mg/kg时在肺、脑组织中分布较高;低剂量11.7 mg/kg时在肝、肾组织中分布较高.结论 将UA制成UAPC后提高了UA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改变了其在大鼠某些脏器组织中的分布.

  • 马钱子总碱囊泡凝胶经皮给药后在大鼠组织中的分布研究

    作者:李静雅;苗凤茹;朱丹;林力;林成仁;刘建勋

    目的 研究马钱子总碱囊泡凝胶经皮给药后在大鼠组织中的分布.方法 18只SD大鼠经皮给予马钱子总碱囊泡凝胶后0.5、2、6h,采集大鼠皮肤、骨骼肌、脑、心、肺、肝、脾、肾、胃、小肠、脂肪、睾丸、子宫、关节等组织,以溶剂萃取法对样品进行提取,应用LC-MS/MS联用技术对各组织中的马钱子碱和士的宁进行测定.结果 经皮给药后,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在大鼠体内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肺、肝、肾、小肠,其次为心脏、关节、皮肤等,而在脑、肌肉、脂肪中的分布量较低.结论 马钱子总碱囊泡凝胶能减少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在脑、心脏的分布,有利于降低中枢毒性和心脏毒性.

  • 虎杖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点和组织分布研究

    作者:吕春艳;张兰桐;袁志芳;景秀娟;刘洋;刘伟娜

    目的 建立RP-HPLC测定大鼠血浆及组织样本中虎杖苷的方法,研究虎杖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和组织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水(26∶74)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03 nm.结果 虎杖苷在大鼠血浆及各组织中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高、中、低3种不同质量浓度的回收率及日内、日间精密度均符合方法学要求.大鼠ig虎杖有效部位后,虎杖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在体内分布广泛,以脾、心、肺、胃中分布较高.结论 建立了大鼠血浆及组织匀浆中虎杖苷的RP-HPLC测定方法,此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并首次阐明了虎杖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点和不同组织内的分布情况.

  • 桂枝对麻黄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小鼠脑内分布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曾岑;李睿;曾勇;王平;孟宪丽

    目的 观察桂枝对麻黄Ephedrae Herba中麻黄碱(E)、伪麻黄碱(PE)小鼠脑组织内分布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分别ig给予小鼠麻黄、麻黄桂枝药对水煎液,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脑组织样本,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脑组织中E、PE的经时变化,以Kinetica 5.0.11软件,对脑组织中E、PE进行非房室动力学拟合,计算E、PE的组织动力学参数,从而评价桂枝对麻黄中E、PE在脑组织内分布动力学的影响.结果 麻黄桂枝配伍组中E、PE脑内tmax较麻黄组延迟,AUC0-∞降低,E的MRT0-∞缩短.结论 桂枝配伍麻黄能通过延缓麻黄中E、PE在小鼠脑组织中的分布过程,降低脑内累积分布量,同时加快E、PE在脑内的消除,从而发挥减毒作用,证实桂枝与麻黄间存在相畏、相杀的配伍作用.

  • 积雪草苷修饰脂质体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作者:陈静怡;任翔;王晓辉;彭倩;陈莉;张岭;李京洋;张津宁;张莉

    目的 将积雪草苷制成修饰脂质体,考察该制剂在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及组织分布情况.方法 SD大鼠尾iv积雪草苷溶液及经过D-甘露糖或十八胺修饰和未经修饰的脂质体制剂,不同时间点采集大鼠血浆及组织,样品处理后采用HPLC法检测血浆与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绘制药-时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比较积雪草苷剂型间在体内药动学参数和组织分布的差异.结果 积雪草苷、积雪草苷脂质体、D-甘露糖-积雪草苷脂质体、十八胺-积雪草苷脂质体4种制剂的药-时曲线均符合权重为1/C2的单室模型.积雪草苷溶液及各脂质体的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14.52±0.56)、(101.35±12.47)、(149.82±20.00)、(159.58±16.46) min,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 929.70±159.00)、(57 004.35±8 710.89)、(93 736.52±12 710.76)、(64 737.48±6 365.28) min·μg/mL.同时制成脂质体后,积雪草苷在各器官中的质量分数显著上升,在肺部的质量分数由(4.94±0.94) μtg/g升至(39.12±12.04) μg/g.结论 将积雪草苷制成修饰脂质体制剂后,缓释明显,并能增强靶向作用.

  • 华蟾蜍毒素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作者:张磊;张莉;白雪;齐刚

    目的 研究华蟾蜍毒素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大鼠舌下iv 0.5、1mg/kg华蟾蜍毒素.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组织中不同时间点的药物浓度,组织生物样品用液-液萃取法处理.结果 大鼠舌下iv华蟾蜍毒素后,组织分布较快,给药后30 min,除脂肪外其余8个组织均可测到华蟾蜍毒素;给药后60 min,大部分血流丰富组织即达到药物浓度峰值,其中肝脏药物浓度高;当给药浓度成倍增加时,华蟾蜍毒素在各组织中的达峰时间并没有变化,只是相应时间点的药物浓度均略有升高,药物消除的时间也相应延长.结论 华蟾蜍毒素在大鼠组织中分布广泛,吸收和消除均较快,在脑组织中也可达到较高药物浓度.

  • 游泳对慢性低O2高CO2大鼠肺肥大细胞及肺动脉形态的影响

    作者:喻林升;龚永生;梅慧华;郑绿珍;胡良冈

    自Ehrlich第一次描述肥大细胞(Mast Cell,MC)以来,MC的组织分布、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已有许多研究.肺中含MC较多,主要分布在小血管周围,MC颗粒含组胺、5-羟色胺、肝素、血小板激活因子、激肽缓激肽等活性物质,参与重要生理过程.在高原缺O2时及低O2高CO2时,肺MC脱颗粒,影响肺动脉形态结构,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时往往存在缺O2高CO2,运动锻炼是康复疗法之一,但其机理尚未完全清楚.本实验采用本研究室先期建立的慢性低O2高CO2大鼠模型及大鼠游泳锻炼,观察肺MC的形态改变和肺动脉结构功能的影响.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田京发;刘达根;付小兵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能促进创伤愈合,特别是对来自中胚层的神经系统的创伤修复.近几年,bFGF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为此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就bFGF静脉给药后的组织分布、转化、排泄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 进口与国产克拉霉素治疗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比较

    作者:唐宕渌

    克拉霉素是近用于临床的一种抗生素,它与红霉素结构相似,但在酸性环境中极为稳定,口服吸收良好,有组织分布广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对金葡菌、表葡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比红霉素强4倍[1],现国内已有生产,为比较国产和进口克拉霉素的疗效,现将我院呼吸科用该药治疗呼吸道感染的结果报道如下.

  • survivin基因在血液肿瘤细胞株的表达

    作者:薛军;林茂芳

    survivin基因是近年来被发现的凋亡蛋白抑制因子家族(IAP)成员之一,其结构简单,组织分布具有明显的特征.我们研究了其在不同类型血液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现报道如下.

  • 注射用纳米羟基喜树碱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

    作者:阎昭;赵国臣;焦建杰;张瑾;缪玮;娄建石

    目的:观察注射用纳米羟基喜树碱(HCPT纳米针)静脉推注后在家免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和药动学参数以及小鼠体组织分布特征.方法:建立HPLC检测家兔血浆和小鼠各组织中羟基喜树碱含量的方法;绘制3个剂量组(2.5、5.0、7.5mg/kg)家免血浆药-时曲线并采用3p97软件模拟房室模型并计算药动学参数;BALB/c小鼠给予HCPT纳米针(10mg/kg)后,检测15min、1h和2h各组织和血浆中羟基喜树碱的含量.结果:1)HCPT纳米针家免耳静脉单次给药符合1/C2权重的三室模型,AUC和Vd等药动学参数在既定药物浓度范围内呈线性改变.2)HCPT纳米针在肝组织中浓度高,分布顺序:肝>肾>脾>肠>胃>肺>心.3)HCPT纳米针给药后在肝组织保留时间长.结论:HCPT纳米针在肝组织中药物浓度高、存留时间长,具有明确的靶向性.

  • 125I标记注射用干扰素α2b(假单胞菌)研究雾化吸入与肌肉注射的代谢及组织分布差异

    作者:杨翠红;刘金剑;褚丽萍;高红林;郑立运;张崇远;刘利成;张玉民

    目的:比较采用雾化吸入与肌肉注射两种不同方式给药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 (假单胞菌)(IFNα2b),其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差异。方法采用125I标记法对IFNα2b进行放射性核素标记,按45万IU/kg体质量(参考人推荐用量15万IU/kg体重)的剂量分别进行雾化吸入和肌肉注射给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IFNα2b在大耳白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在0.5、2、4、8和12 h通过活体成像和γ计数检测不同组织和肺脏不同部位的干扰素分布情况。结果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肌肉注射组的0~24 h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24)为(39.20±1.89)ng·h-1·ml-1,平均驻留时间(MRT)为(6.90±0.21)h,清除速率(CL)为(0.09±0.004)ml·kg-1·h-1,半衰期(T1/2)为(7.30±0.38)h;雾化吸入组的AUC0-24为(45.10±4.65)ng·h-1·ml-1, MRT为(16.10±1.37)h, CL为(0.06±0.010)ml·kg-1·h-1,T1/2为(12.10±1.19)h。体内组织分布结果表明,雾化吸入给药方式IFNα2b主要分布在肺中,12 h仍可观察到肺中有放射性信号,而肌肉注射方式在2h可观察到肾脏中有较高的放射性信号,之后逐渐减弱。结论雾化吸入给药较肌肉注射给药能够明显延长IFNα2b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且肺部药物浓度更高。与常规肌肉注射相比,雾化吸入IFNα2b的给药方式可能对治疗肺部病毒性感染和呼吸道感染具有更长的药物作用时间和更好的疗效。

  • 杠柳毒苷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作者:高淑红;谢跃生;肖学凤;许妍妍;张智禹;刘昌孝

    目的 考察杠柳毒苷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静脉注射杠柳毒苷后,组织样品中杠柳毒苷的质量浓度.结果 大鼠iv杠柳毒苷0.74 mg/kg,2、10、20 min后肝中杠柳毒苷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447±0.687)、(0.6310±0.272)、(0.2924±0.228)μg/g,在肝中高,其次是肾、心、肺、脾和脑.结论 杠柳毒苷静脉注射后,在大鼠体内分布迅速,主要分布于肝、肾和心中.

  •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与ICH S3B指导原则的对比研究及实施建议

    作者:唐晓闻;吕鹏;董田甜;田心

    对比了《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和ICH S3B,包括组织分布开展条件、研究设计和实施等内容,分析了我国指导原则和ICH S3B的内容差异和技术差异,并为S3B的具体实施提出建议.

  • 加替沙星临床应用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汪循东

    加替沙星(gatifloxacin)是第四代氟喹诺酮类合成抗菌药,其组织分布广泛,在深部组织及痰液中有较高浓度,主要以原形药经肾脏排泄,消除半衰期7~14 h,对革兰阳性细菌、衣原体、支原体、分枝杆菌和厌氧菌等都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临床广泛用于敏感菌所致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和软组织、胃肠道和耳鼻喉等部位的感染.

  • 重组表皮生长因子生物黏附肠溶胶囊在动物体内EGF血药浓度和组织分布

    作者:叶盛英;王世岭;高申

    目的:测定动物口服重组表皮生长因子(rhEGF)生物黏附肠溶胶囊后,对不同时间点的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浓度及组织中的分布,籍以考察rhEGF的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RIA).结果:动物口服rhEGF生物黏附肠溶胶囊后,血清EGF浓度与用药前无明显的变化.动物各脏器中EGF分布与未用药前基本一致.结论:rhEGF通过肠道吸收甚微,未见体内蓄积现象.

  • 伊曲康唑在治疗深部真菌病中的应用

    作者:韩珍;刘士趁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作为三唑类新型抗真菌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抑制和杀灭真菌[1].它具有抗菌谱广、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组织分布广及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在近年的临床实践中,对多数重症系统真菌感染均获得较满意临床疗效,现归纳如下:

  • 蛋白激酶C α结构及其组织分布

    作者:董瓅瑾;赵艳威;杨彩凤;尹行志;秦琴;宋光明

    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 C,PKC)是1977年在鼠脑的胞质成分中发现的一种依赖磷脂和钙的蛋白激酶,是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重要的物质.PKC由多种具有不同生物学特性的同工酶组成,不同的PKC同工酶有着不同的酶学特性,在组织中的表达不同,在细胞信号传递中的作用也有着显著差别.近年来由对PKC整体功能的探索逐步转向到对PKC家族成员进行分别研究.本文就PKCα这种亚型的结构及其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分布作一综述.

  • 氨基酸构型对多肽纳米纤维体内分布的影响

    作者:徐宏艳;张玉民;杨翠红;刘金剑;褚丽萍;闫玉军;刘鉴峰;宋娜玲

    目的:比较由L构型和D构型氨基酸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纤维在体内分布的差异,为不同构型氨基酸自组装纳米多肽的体内应用提供指导。方法固相合成法合成多肽Nap-GFFYGRGD(L-肽)和Nap-GDFDFDYGRGD (D-肽),利用核磁和质谱对多肽分子进行结构表征。多肽溶液通过煮沸、冷却、自组装形成纳米纤维(L-纤维和D-纤维),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纤维的微观形貌。125I标记多肽分子后,由其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纤维通过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分别在1、3、6和12 h采血并处死小鼠,取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肌肉、脑等主要器官,用γ计数仪测量其放射性强度。结果 L-肽和D-肽均可自组装形成纳米纤维,纤维直径约为10~20 nm,且两者微观形貌无明显差异。两种纳米纤维在体内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纤维在注射后1 h的血液浓度为(8.17±0.32)%ID/g,但较迅速地从血液中清除;L-纤维浓度为(5.96±0.30)%ID/g,在注射后6 h基本保持不变。D-纤维主要分布于肝中而L纤维主要分布在胃中。结论氨基酸构型(D/L)对多肽纳米纤维在体内的分布影响显著,在未来的医学应用中考虑氨基酸构型对体内分布的影响有可能更好地指导多肽纳米纤维的应用。

  • 阿霉素与维拉帕米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比较

    作者:安杰;韩淑英;安国斌;朱丽莎;刘淑梅;李淑霞;张文艺

    阿霉素(ardriamycin,ADM)是蒽环类细胞毒抗生素,对多种肿瘤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但临床及基础研究的结果表明,肿瘤细胞对阿霉素产生耐药是限制疗效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维拉帕米具有增强阿霉素在体外培养肿瘤细胞内蓄积的作用,是一个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的耐药逆转剂.但对阿霉素与维拉帕米合用在整体动物体内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的情况,国内未见报道.本实验旨在研究阿霉素与维拉帕米联合用药对整体动物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的影响.为阿霉素合理用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

709 条记录 13/36 页 « 12...10111213141516...353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