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作者:李竞;毛拓华

    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特异性病变,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包括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心肌病变.糖尿病肾病是导致西方国家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其肾组织早期病理改变为肾小球肥大、细胞外基质聚集、基底膜增厚, 晚期出现弥漫性肾小球硬化, 导致肾功能衰竭[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成为四大致盲原因之一,其主要病理变化是视网膜微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结构改变包括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周细胞减少以及毛细血管微动脉瘤形成,这些结构改变伴随着视网膜血流下降,毛细血管阻塞,新生血管形成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终导致视力的部分或完全丧失[2].糖尿病神经病变组织学可见神经内膜中毛细血管管腔狭窄、血流减少,导致神经细胞缺血性损伤[3,4].糖尿病心肌病变可见细胞外基质显著增多和弥漫性心肌纤维化,引起舒张功能衰竭[5].目前,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的阐述仍不完全,本文就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作一概述.

  • 沐舒坦对大鼠胸部钝性伤后肺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渊;张鹏

    我们通过建立大鼠胸部钝性伤/肺挫伤动物模型,检测肺创伤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观察应用沐舒坦后的变化.

  • 膀胱癌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作者:孔垂泽;张铭铮

      膀胱癌的生物学行为突出表现为易复发、多发、浸润和转移。而肿瘤血管生成几乎贯穿膀胱癌整个发生发展过程。目前,肿瘤血管密度已被用作判断膀胱癌预后的独立指标,高肿瘤血管密度是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膀胱癌浸润生长依赖血管新生,肿瘤血管生成涉及内皮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及血管外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步:(1)肿瘤细胞释放多种血管生成因子;(2)血管内皮细胞因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而激活,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3)血管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释放蛋白溶解酶,降解细胞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4)血管内皮细胞增生;(5)血管内皮细胞从毛细血管后微静脉迁徙出来形成血管新芽;(6)肿瘤微血管分化塑型,形成新生血管网络系统。肿瘤血管形成决定于血管形成调节因子活性,而血管形成促进因子与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是关键环节。当肿瘤细胞或瘤内白细胞释放的促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超过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如血管稳定素,血小板反应素)作用时,肿瘤启动血管生成过程。  一、膀胱癌肿瘤血管生成促进因子  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亦称血管渗透因子,是目前已知的作用强特异性高的血管形成诱导因子之一。VEGF主要与其KDR受体结合以激发信号转导机制,促进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游走,降解细胞间质等机制参与肿瘤血管生成。Wakui等[1]报道鼠膀胱癌组织VEGF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有关,随病理分级的升高而表达增强。Crew[2]研究表明膀胱癌患者尿液中VEGF含量与肿瘤复发有关,尿液中VEGF含量高,术后膀胱癌有较高的复发率,认为尿液VEGF含量可以作为膀胱癌术后的监测指标。O'Brien等[3]研究发现浸润粘膜固有层膀胱癌,在三个月内复发者VEGF表达是未复发的4倍多。膀胱癌VEGF过表达预示着表浅膀胱癌早期复发以及向浸润性肿瘤进展的可能。

  • 水杨酸钠对豚鼠内耳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作者:朱瑾;刘兆华

    目的:探讨水杨酸钠耳毒性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硝酸镧作为示踪剂电镜下观察正常对照组与水杨酸钠组内耳基底膜螺旋血管、血管纹和内淋巴囊毛细血管的血管通透性.结果:正常对照组基底膜内、外螺旋血管、血管纹毛细血管不具有通透性,正常内淋巴囊毛细血管具有一定通透性.水杨酸钠耳毒性发生时上述血管的通透性均增强.结论:水杨酸钠可使内耳血管通透性发生改变,这可能参与了水杨酸钠耳毒性的发生.

  • 尼莫地平对内耳缺血/再灌注豚鼠耳蜗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作者:权博源;邱建华;刘顺利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对内耳缺血/再灌注后豚鼠耳蜗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随机将32只豚鼠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缺血用药组、缺血对照组、再灌注用药组、再灌注对照组.采用小脑前下动脉FeCl3诱导血栓形成制备耳蜗缺血豚鼠模型,缺血1小时后再经股静脉给予尿激酶溶解血栓制备再灌注模型,分别于缺血后早期及再灌注后静脉注射尼莫地平,各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尼莫地平注射.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仪监测耳蜗血流量(cochlear blood flow,CoBF),测量实验前后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波Ⅲ反应阈值;分别在股静脉推注伊文思蓝2小时后采用荧光定量检测其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变化.结果豚鼠耳蜗发生缺血后早期应用尼莫地平组与缺血对照组伊文思蓝通过血迷路屏障的平均量分别为每只0.245±0.108和0.442±0.153 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蜗发生缺血再灌注后应用尼莫地平组与再灌注对照组,伊文思蓝通过血迷路屏障的平均量分别为每只0.963±0.261和0.620±0.148 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耳缺血早期使用尼莫地平,能减轻血迷路屏障的损伤;但在缺血再灌注后使用尼莫地平,则加重血迷路屏障的损伤,使其通透性增加.

  •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女性盆腔中的应用

    作者:李娜

    磁共振灌注成像(MR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MRPWI)是通过对水分子微量运动特殊敏感的成像序列或对比剂在组织中的早期分布特点来了解组织血管化程度、局部正常或异常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毛细血管通透性等生理信息,从而评价局部组织的活力与功能.MR-PWI依原理不同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通过注射对比剂来研究器官、组织和病灶的微血管灌注情况;另一种是使用一些对水分子微量运动特殊敏感的成像序列来观察微循环的灌注情况[1].目前,MR-PWI已应用于脑、肺、心脏、肝脏、肾及肾上腺等脏器,因其具有无放射线、分辨力高等优点使其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相关文献,重点介绍MR-PWI在女性盆腔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前景.

  • 孤立性脑转移瘤CT灌注成像与VEGF表达对照研究

    作者:张建华;漆剑频;宋金梅;黄文华;肖明;张江帆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的方法获取脑肿瘤组织的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值,探讨PS值所描述的孤立性脑转移瘤血管通透性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空间分布相关性.方法:21例孤立性脑转移患者于术前行多层螺旋CT灌注检查,计算并分析其CT灌注图像和PS值,测定标本VEGF表达.结果:肿瘤强化呈环形16例,结节状5例.在环形强化中肿瘤边缘呈高PS值15例,边缘VEGF高表达13例;在结节状强化中边缘与中心区均表现为高PS值,边缘及中心区VEGF均高表达为5例.结论:孤立性脑转移瘤组织的VEGF表达与PS值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以用于脑转移瘤血管生成调控的监测.

  • 复方敏宁擦剂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及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作者:杨建春;王春艳;张琦;韩淑英

    目的:研究复方敏宁擦剂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及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方法:观察给药前后大鼠腹腔肠系膜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毛细血管口径、毛细血管数量和毛细血管交叉点数等指标的变化,阐明复方敏宁擦剂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检测腹腔及皮肤染料渗出的吸光度,观察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结果:复方敏宁擦剂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与基质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但没有酚妥拉明组显著(P<0.01);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中、高剂量对二甲苯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结论:复方敏宁擦刑具有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局部营养,并有一定的抗渗出、抗炎的药理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20%甘露醇静滴治疗四肢闭合性骨折后肿痛77例体会

    作者:蔡卫东;范春明;吴兆勇

    1995年6月~1998年12月,我院应用20%甘露醇静滴治疗四肢闭合性骨折后肿痛7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男56例,女21例,年龄17~66岁。单侧下肢骨折39例,双侧下肢7例,单侧上肢22例,双侧上肢5例,上、下肢复合伤4例。粉碎性骨折55例,其它22例。合并颅内高压表现7例,合并脊髓、神经根受压表现4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表现6例。 二、治疗方法在检查无外固定过紧、无局部受压等情况下,给予补充液体,同时将20%甘露醇250 ml静滴,10~15分钟内滴完,观察2~4小时,如肿痛无缓解可重复应用2~3次。对于患肢开始出现皮肤麻木、皮色由红向白转变、肿胀渐加重等早期骨-筋膜室综合征表现者,可每天应用3~5次,每次间隔2~4小时,可持续应用3~5天,注意补足液体量及电解质,对于合并颅内高压表现者或脊髓、神经根受压者,应用方法类似,同时密切注意颅脑病情变化。 三、结果 本组病例中44例在首次用药后肿痛即明显缓解,另外33例于2~3次重复用药后缓解,皮肤有张力性水泡者于用药后1 2~24小时消失或明显缩小。有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表现者均缓解良好,未行切开减压术,对于合并颅内高压表现及脊髓、神经受压表现者也有明显缓解作用。 讨论 对于骨折后肿痛,传统方法为抬高患肢,促进静脉血及淋巴液回流,但显效慢,效果差,在抬高患肢的同时,降低了患肢小动脉压,减少组织灌流量,造成静脉血液淤积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即渗出增多,加重了组织水肿。因而,临床上需探讨一种更好的治疗方法。 据现代实验研究表明:甘露醇的治疗作用除传统的脱水、利尿、降低颅内压、改善肾功能外,尚具有:①促进血管外液向血管内转移,降低组织压。②增加心输出量,扩张小血管,减少红细胞压积或凝聚,降低血液粘稠度,进一步增加血液灌注量,改善微循环。③可使肾间质脱水,解除肾小管受压,减轻肾血管痉挛使肾小管内流量增加,防止肌红蛋白等形成管型。由此可见,甘露醇可减轻骨折后肿胀。笔者临床运用其治疗77例,结果表明:用20%甘露醇静滴治疗四肢闭合性骨折后肿痛简便、实用、起效快,不耽误病情。同时可缓解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增加,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对早期急性病例,应用本药可能逆转病理过程,避免手术。本文结果还显示,其可减轻颅内高压、缓解脊髓神经根受压,保护肾功能。适于广大基层医院应用。

  • 特重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的护理

    作者:郭金香;王巧玲;李秋香

    严重烧伤后,由于烧伤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大量外渗,使体液减少,水、电解质,酸碱紊乱,血液浓缩,使有效回心血量减少造成低血容量休克.如未能及时治疗,则可发展至不可逆阶段而引起死亡.现将我院2000年至2012年50%以上成人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护理措施进行了总结,仅供同行参考.

  • 腹腔镜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患者肠道黏膜通透性影响的比较

    作者:吴碧胜;向建军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传统开腹行胆囊切除术对患者肠道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2011年1月—2011年12月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LC)组和开腹胆囊切除(0C)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第2,6天测定两组患者尿乳果糖与甘露醇的比值(L/M)、血浆谷氨酰胺(Gin)水平、血浆D-乳酸水平和血清内毒素水平.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L/M,血浆D-乳酸水平,细菌内毒素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浆Gin水平显著降低(P<0.01);术后患者L/M,血浆D-乳酸水平,血清内毒素水平LC组较OC组低,血浆Gin水平LC组较OC组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LC对行胆囊切除术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功能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 β-七叶皂苷钠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信来;刘陶迪;罗力;李得溪;候明星

    目的 研究β-七叶皂苷钠(β-aescin,β-A)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后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8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I/R对照组和I/Rβ-A预处理组,每组按I/R不同时点(0,1,2 h),观察组织病理损害,Haglund评分,肠含水率,肠毛细血管通透性,肠黏膜上皮细胞调亡率,血清TNF-a,IL-6含量变化及生存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预处理组的肠黏膜组织病理损害,肠含水率,毛细血管通透性,血清TNF-a,IL-6水平(P<0.01)及肠黏膜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生存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 B-A对肠I/R后肠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细胞因子,降低I/R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及降低肠黏膜细胞调亡率有关.[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8,17(10):993-997]

  • 脑泰方提取物预处理减轻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研究

    作者:谭琥;葛金文

    目的探讨脑泰方提取物预处理减轻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钳夹双侧颈总动脉建立沙土鼠脑缺血模型,将130只沙土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G),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G组)、脑缺血预处理组(IPG组)、脑泰方提取物预处理组(NPG组),根据再灌注不同时间(24、48、72 h和7 d).将IRG组、IPG组、NPG组各分4个亚组(n=10).观察各时相沙鼠,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脑组织含水量以及脑毛细血管通透性.结果①IPG组、NPG组与IRG组同期比较,脑含水量、伊文思蓝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0.01),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P<0.05);②各组不同时相比较: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脑含水量、伊文思蓝含量测量值于第72 h达到高;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至第7 d达低;③药物预处理组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脑含水量差异不明显(P>0.05),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泰方提取物预处理具有抑制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 LPS预处理PMN提取液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作者:段元冬;尹飞;杨丽芬;董丽芬;彭镜;吴丽文

    目的 探讨脂多糖(LPS)预处理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提取液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通透性改变的影响及感染性脑水肿时血脑屏障(BBB)通透性改变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提纯PMN,测定上清液谷氨酸(Glu)浓度;培养大鼠BMEC,评价BMEC通透性;检测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I)的表达变化.结果 LPS预处理PMN 5min亚组Glu浓度高;LPS预处理PMN提取液组BMEC的通透性增加,与其它实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PS预处理PMN提取液可使BMEC的NMDAR1表达上调.结论 LPS预处理可以使PMN释放高浓度Glu,同时其Glu可导致BMEC通透性增高并破坏BBB,其机制可能与BMEC上的NMDAR1的表达上调有关.

  • 黄连解毒汤有效部位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作者:吴彦;孙建宁;张爱林;邓云;石任兵;谭涛;孙文燕

    目的:观察黄连解毒汤有效部位(HLJDTAF)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三氯化铁所致大鼠单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观察HLJDTAF对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CCAO)模型研究药物对脑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采用小鼠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CCAORR)模型观察药物对模型断头张口喘气时间、脑指数与脑含水量的影响.结果:HLJDTAF可明显减轻MCAO大鼠神经症状,减少脑梗塞范围(P<0.05,P<0.01);HLJDTAF还能显著降低CCAO大鼠血脑屏障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脑组织EB含量(P<0.05,P<0.01);该有效部位还可以延长CCAORR的断头张口喘气时间,降低脑指数,减轻脑水肿(P<0.05,P<0.01).结论:HLJDTAF具有很好的脑保护作用.

  • 兔胸腹部爆炸伤后的血液浓缩与肺微血管通透性改变

    作者:王建民;王正国;朱佩芳;李兵仓;张良潮

    目的: 探讨爆炸冲击伤后血液浓缩的特点及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方法: 采用雷管对兔的爆炸性冲击损伤模型与[125I]-白蛋白标记的方法,观察爆炸性冲击波对兔肺微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结果: 距爆源20 cm处的爆炸冲击波压力平均峰值为174.4 kPa,红细胞压积的增加为14.9%,白蛋白漏出率为伤前的1.3倍,左肺组织中残留放射性较对照组增加约18%. 结论: 100 kPa以上的爆炸冲击波能引起红细胞压积与肺组织中的残留放射性的明显增加.

  • 血管通透性的调节和游离微血管技术在其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王述昀;赵克森

    微循环中的血管十分纤细,口径在100-200μm以下,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因此它的研究一般是在组织原位(in situ)进行,保持了全身的神经和体液调节,也使微血管和其相邻的组织细胞保持原位.多年来这种研究对阐明微循环的生理、病理及临床意义累计了大量科学资料,形成了一门跨学科的新型科学.然而随着医学生物学的进展,整体组织原位观察难以使研究工作深入到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随之产生了一种新的技术-游离微血管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微血管研究.

  • 促血管生成素-1与血管通透性调节

    作者:乐飞;金惠铭

    微血管通透性调节是血管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 血管内皮-钙粘附素/连环蛋白复合体在炎症微血管通透性方面的作用

    作者:高宏凯;陈友岱;周总光

    血管内皮-钙粘附素(vasoendothelial-cadherin,VE-cadherin)属于钙粘附素家族成员,它存在于不同类型血管的内皮细胞,可与细胞内介导蛋白相互作用而形成血管内皮-钙粘附素/连环蛋白复合体.血管内皮-钙粘附素/连环蛋白复合体是粘附连接(adherens junctions, AJ)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调节微血管内皮通透性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 黑面神水提物抗炎作用实验研究

    作者:彭伟文;谭泳怡;梅全喜;戴卫波

    目的 探讨黑面神水提物的抗炎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 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及腹腔注射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实验,观察黑面神水提物对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 黑面神水提物高、低剂量组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及由醋酸引起的组织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均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黑面神水提液具有明显的抗急性炎症作用.

314 条记录 12/16 页 « 12...891011121314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