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大脑镰的GT鉴别

    作者:张道熹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大脑纵裂的大脑镰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脑正中部、小脑幕呈线形高密度影的脑出血病人100例.结果 所有病例均有纵裂或大脑镰高密度影,占100%.小脑幕呈线形高密度影为95例,占95%.蛛网膜下腔出血77例,占77%,其中漏诊22例,均为破入脑室的脑内血肿.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内血肿65例,占65%.外侧裂旱高密度影为22例,占22%.脑沟呈高密度影为32例,占32%.脑池呈高密度影为14例,占14%.脑室呈高密度影为36例,占36%.硬膜下血肿8例,占8%.硬膜外血肿11例,占11%.台并硬膜下积水6例,占6%.脑积水1例,占1%.脑梗塞1例,占1%.外伤原因24例,占24%.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CT表现为基底池、外侧裂池、脑沟较为广泛的高密度影.偏密征是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少量积血的一个可靠的CT征象.脑内血肿破入脑室,同样也会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对于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建议一周后复查CT.大脑镶为正中部线形高密度影.

  • 中西医结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60例

    作者:衡向阳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神经科常见病之一,以突发剧烈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使患者痛苦不堪.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因SAH所致头痛60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的40例进行对比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 脑血管病后症状性癫痫33例临床分析

    作者:马莉

    脑血管病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而且症状性癫痫也日益增多.

  • 中风(中经络)的中医护理体会

    作者:何素梅

    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眼歪斜为主症.病位在心、脑、肝、肾.多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加之饮食、情志、劳倦等所致.西医学脑出血、颅内血栓形成、颅内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管痉挛及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等病均属中风范畴.中风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病后多留后遗症.因此,良好的护理对病情的恢复及减少并发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就中风(中经络)的中医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与护理

    作者:卢孟婷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表面或脑实质的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临床上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因为有先天性颅内动脉瘤,脑血管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高血压、脑动脉痉挛、血液病等,发病前多有情绪激动、咳嗽等诱因.各年龄均可发病,好发于30-60岁.

  • 健康教育在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前的应用

    作者:罗婷;高小燕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在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前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2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前实施健康教育.结果 22例患者术前全无再出血的发生,大大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顺利度过术前期.结论 在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前实施健康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 腰大池引流与脑脊液置换治疗SAH的疗效比较

    作者:苗治国;吕聪枝;赵高峰

    目的:探讨腰大池引流与脑脊液置换对SAH(Subarachnoid hemorrhage,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例SAH入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1例,分别行腰大池引流和脑脊液置换,经过7天的治疗后,比较头痛持续时间、脑膜刺激征持续时间、脑脊液廓清时间、CVS(cerebral vasospasm,脑血管痉挛)发生例数、脑积水发生例数以及再出血的发生例数、Glasgow预后评分.结果:腰大池引流术在改善患者头痛、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廓清时间、脑积水和US的发生以及预后方面优于脑脊液置换术,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大池引流术是治疗SAH的适合技术.

  • 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Galen静脉血栓的临床与头CT、MRI表现

    作者:胡金花;张弘;刘晓芳;关迎

    Galen 静脉血栓极少见,现将我科收治1 例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Galen 静脉血栓临床及MRI 特点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45 岁,以突发头痛8 天为主诉于2010 年02月 18 日入院.患者于2 月10 日上午玩双杠用力,约四小时后出现左侧耳内疼痛,疼痛可以忍受,发作性,患者没在意.逐渐出现左侧枕后疼痛,扩展到右侧枕后疼痛,2 月13 日出现全头痛,疼痛难忍,呕吐一次,非喷射性,呕吐物为为内容物.

  • 银杏叶制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鼠体感诱发电位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作者:孙保亮;夏作理;杨明峰;邱平明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体感诱发电位(SEP)和一氧化氮(NO)变化及银杏叶制剂(EGb)的影响。方法:对假手术对照组、SAH模型组和EGb处理组大鼠检测24 h内局部脑血流量(rCBF)、SEP和血清及脑组织NO含量动态变化。结果:SAH模型组大鼠于SAH后rCBF立即降低,在24 h内无恢复趋势,SEP潜伏期于SAH后1 h开始明显延长,血清和脑组织NO含量于SAH后1 h开始分别显著减少或明显增加,并持续24 h。‘EGb处理组大鼠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均较轻。结论:SEP对SAH后脑缺血损害的判断有重要意义。血清NO减少、脑组织NO增加分别在脑血管痉挛发生及加重脑缺血损害中起重要作用。EGb通过逆转SAH后NO的异常改变而减轻脑血管痉挛及其脑缺血性损伤。

  • 中西医结合方案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围手术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贵福;马朝晖;罗望池;钟经馨;郭建文;李铁林;黄燕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案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围手术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ovasospasm,DCV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63例aSAH住院患者分为试验组31例(介入治疗24例,开颅7例)和对照组32例(介入治疗26例,开颅6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及尼莫地平治疗,试验组加服中药脑脉解痉汤1号和2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第180天DCVS、再出血、脑积水发生率及病死率;入院第1、3、7、14天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脉冲指数(PI)、脑血管痉挛指数(linde-gard指数);入院第1、14、180天中医证候评分、美国国立卫生所卒中量表(NIHSS)及修正的Rankin量表评分.结果 试验组DCVS发生率及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9.0% vs 53.1%,3.2%vs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6.4%vs9.4%)及脑积水发生率(29.0% vs 25.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入院第7天Vm、PI和linde-gard指数以及第14天Vm和linde-gard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入院第14、180天时中医证候评分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降低aSAH患者DCVS的发生率、中医证候评分以及NIHSS评分,改善临床症状.

  • 还元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脂蛋白(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

    作者:张春燕;李亚明

    我们将48h内发病的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还元组和甘露醇组,分别给予还元注射液和甘露醇注射液治疗,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清脂蛋白a〔Lp(a)〕、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含量的变化,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病例选择发病48h内,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急诊科、并留观治疗的脑出血患者45例,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出血量<40cm3。脑干出血、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外伤引起的出血,合并严重肺部感染,心、肝、肾功能衰竭,严重糖尿病者排外。将45例患者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还元组和甘露醇组。还元组22例,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龄53~85岁,平均(72.82±7.63)岁;意识障碍者14例,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为(28.59±11.43)分;甘露醇组23例,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54~84岁,平均(73.04±6.72)岁;意识障碍者15例,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为(29.96±10.63)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病情轻重程度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 2 治疗方法还元组给予还元注射液(由黄芪、生地、牛膝等中药配伍组成,每毫升含生药1g,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制剂科提供)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甘露醇组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根据病情每日2~3次,病情好转后减量至125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辅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注射液)500ml加维生素C 3.0g加10%氯化钾1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以及对症处理(如予降血压、血糖、抗感染等),共治疗2周。

  • 中西医结合治愈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高热、头痛、眼睑下垂1例

    作者:谷万里;李格;贾海忠;史载祥

    史载祥教授等曾以活血化瘀法为主中西医结合治愈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例,现报告如下.

  • 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1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犇;付民

    目的:评价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31例采用动脉瘤栓塞术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观察组),并与同期3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中31例中28例动脉瘤完全闭塞2例残余轻微显影,1例轻瘫;对照组中8例动脉瘤完全闭塞,15例CTA检查显影,7例死亡(合并瘫痪3例),观察组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针刺加血府逐瘀汤治疗症状性脑血管痉挛30例

    作者:谢玉春;任少华;张志刚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皆采用脱水、止血、腰椎穿刺、预防消化道出血等综合治疗措施,然后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血府逐瘀汤+静脉泵入尼莫地平(2~4ml/h),14d 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对照组采用静脉泵入尼莫地平(2~4ml/h),14d 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血府逐瘀汤能有效预防和改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较单纯的西医常规疗效明显。

  • 经鼻中药雾化吸入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患者12例临床观察

    作者:葛琴灵;姜涛;周红燕;张渊;马赟;倪小娟

    目的 观察芳香开窍嗅吸剂雾化吸入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 22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2例和对照组10例.两组均给予20%甘露醇125 ml静脉滴注,每日两次;尼莫地平片口服,每次30 mg,每日3次;氨甲苯酸注射液0.3g静脉滴注,每日1次;头痛评分>3分时予洛芬待因缓释片,每次2片,每日2次,共治疗10天.治疗组入院48 h后,加用芳香开窍嗅吸剂经鼻雾化吸入,每次10~15 min,每日2次,共治疗10天.两组在入院后第2、3、5、7、9、11天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脑血流流速,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头痛评分.结果 两组入院第3天起脑血流流速与第2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入院第5天起脑血流流速较对照组慢(P<0.05).两组患者入院第2天起头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头痛评分在入院第5天起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芳香开窍嗅吸剂雾化吸入能缓解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降低脑血流流速,减轻头痛.

  • 头针滞针法治疗中风偏瘫50例

    作者:黄国明

    脑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中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病因之一.笔者近年来采用头针滞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血府逐瘀汤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

    作者:燕明宗;李君梅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临床表现以急骤起病的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和血性脑脊液为特征.血管痉挛、脑积水及再出血是SAH的三大死因,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脑脊液置换术,结合中药治疗SAH,加速了头痛症状的缓解,减少了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同时未增加再出血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 大黄生地汤治疗出血性中风55例

    作者:曾进德;徐建生

    大黄生地汤治疗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是我院在省卫生厅立项的科研课题。经过1996~2000年5年来的临床研究,现初步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治疗组患者55例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48~70岁,平均57.3岁。对照组49例,男23例,女26例,年龄42~75岁,平均56.6岁。2组病例均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病人,经头颅CT扫描和腰穿行脑脊液检查证实。以上资料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诊断标准:中医参照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西医参照1989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医属中风,中脏腑。治疗组中属脑出血者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7例,对照组属脑出血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按中医辨证分型属风火上扰清窍者治疗组21例,对照组20例;属痰热内闭心窍者治疗组20例,对照组18例;属痰湿蒙蔽清窍者治疗组14例,对照组11例。

  •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姜健;莫莉;华建江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不同分级时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的水平变化及对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94例SAH患者根据Fisher CT分级分组(1级24例、2级27例、3级22例、4级21例),检测其血清中IMA的水平.结果 Fisher CT分级1级、2级、3级、4级时IMA水平分别为36.47±4.05、42.26±4.67、45.71±4.92、79.63±7.28.SAH患者病情轻型组的IMA和中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积分)分别为37.71±4.14、6.38±3.13;中型组为49.24±5.06、24.76±7.53;重型组为78.33±6.94、42.67±9.25.SAH出院时预后良好组IMA和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分别为38.64±4.17、2.85±3.13,预后不良组为60.85±6.01、28.67±8.65.结论 SAH的发病过程中IMA水平明显升高,其水平和SAH的分级和预后有一定关联性,可作为SAH的预后判断指标之一.

  • 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及其对患者血清CRP、S100水平的影响分析

    作者:郎胜坤;马铁柱;郝芊芊;孙艳;王慧敏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其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S100蛋白水平的影响.方 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两组疗程均为两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一疗程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后3d、7d、14d患者血清CRP与S100的水平,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随访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显著高于对照组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S100水平及对照组血清CRP均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均于治疗第7d上升至峰值,而观察组CRP一直呈降低状态,其中观察组治疗后3d、7d、14d的CRP及S100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预后情况比较观察组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疗效显著,同时能有效抑制患者血清CRP及S100水平的上升,并且安全可靠、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6445 条记录 8/323 页 « 12...567891011...3223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