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鼻咽癌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基因表达的研究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高发恶性肿瘤,为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其发生发展和转移涉及多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近年来新发现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in chromosome 10/ mutated in multiple advanded cancer/TEP1,TGF beta regulated and epithelial cell enriched phosphatase 1,PTEN/MMAC1/TEP1,以下简称PTEN)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肿瘤抑癌基因[1],其表达蛋白在人体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调控中起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超敏免疫组化技术(ultrasensitive immunohistochemistry,SP法),对40例鼻咽癌进行PTEN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检测,以探讨该基因在鼻咽癌发生中的作用.
-
060 扫描新的药物分子
蛋白酪氨酸磷酶抑制剂 蛋白酪氨酸磷酶(PTP)和酪氨酸磷酶调节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成为控制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机制之一.
-
三羟异黄酮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大豆高消费的亚洲居民乳腺癌、前列腺癌、大肠癌等的发病率与西方国家比相对较低,且豆制品的消耗量与这些癌的发病率呈负相关[1].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大豆中的抗癌活性成分主要是三羟异黄酮(genistein),作为一种植物雌激素,它对多种肿瘤具有多重抗癌效应,其抑癌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弱的雌激素样作用和抗雌激素作用、抑制拓扑异构酶的活性、抑制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抗氧化作用、抑制肿瘤的血管形成和转移[2]、诱导癌细胞的凋亡[3]等,研究认为三羟异黄酮在低剂量(5~10μg/ml)时主要抑制细胞的增生,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而在高剂量(20~30μg/ml)时则扰乱S期的进行,并诱导细胞凋亡[4].
-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一种表面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通过破坏Hela细胞的肌动蛋白纤维诱导细胞分裂
-
红细胞胞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活性的测定及初步应用
近研究表明胰岛素刺激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是通过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受体底物1、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葡萄糖转运蛋白等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完成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通过对磷酸酪氨酸的去磷酸化,调节胰岛素受体活性,从而影响胰岛素信号转导[1,2].我们利用宝灵曼公司的检测盒,设计了红细胞胞质PTP活性的测定方法,并初步应用于临床,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基因抑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多因素、多阶段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癌基因的激活与抑癌基因的失活被认为是其中重要的事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是继P53和Rb基因之后,与肿瘤发生关系密切的一种抑癌基因,是至今发现的第一个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随着对PTEN研究的深入,对其结构特点、功能机制及信号转导途径等的认识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
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与乳腺癌细胞株抗失巢凋亡特性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正常上皮或内皮细胞脱离与细胞外基质的联系时会发生失巢凋亡(anoikis),而大多数来源于上皮或内皮的肿瘤细胞则丧失了这种特性,多数相关研究表明肿瘤细胞的抗失巢凋失特性与细胞信号转导的异常密切相关.本研究初步探讨信号分子的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与肿瘤细胞抗失巢凋亡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梯状带,用流式细胞术以及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等方法观察正常狗肾脏上皮细胞株MDCK(Madin-Darby canine kidney)和3种乳腺癌细胞株MCF-7、Bcap-37以及MDA-MB-231的抗失巢凋亡特性.同时分析广谱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染料木黄酮(genistein)对肿瘤细胞这种特性的抑制作用,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3种乳腺癌细胞在悬浮培养与贴壁培养时总体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差异.结果:3种乳腺癌细胞均表现出明显的抗失巢凋亡特性,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这种特性可被染料木黄酮所抑制.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与贴壁培养时相比,在悬浮培养的MDCK细胞中所有的蛋白酪氨酸的磷酸化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而在肿瘤细胞中,尽管大多数蛋白质酪氨酸的磷酸化水平下降,但是可见有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异常增高的蛋白条带(幅度3.5~6.5倍).结论:3种乳腺癌细胞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失巢凋亡特性,而信号蛋白酪氨酸的异常磷酸化与这些肿瘤细胞的抗失巢凋亡特性有关.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物的免疫净化研究及进展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是保证大剂量化疗和放疗安全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措施.但不论是自体骨髓移植还是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中残留肿瘤细胞对移植后复发和总体治疗疗效均有直接影响.因此如何清除移植物中污染的肿瘤细胞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应用的体外净化的方法较多,主要有物理学(高温、冷冻、微波、光等)、化学(各种化疗药物)、生物学(长期液体培养、反义技术、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物)、免疫学等方法.本文就近年来免疫净化方法(immunologic purging)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