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尼洛替尼衍生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作者:李娜;崔柳苏;杨丽娟;王倩倩;刘巍;孙祥德

    目的 探讨尼洛替尼衍生物4-甲氧基-N-[4-(3-吗啉基丙氧基)苯基]-3-[4-(吡啶-3-基)嘧啶-2-基氨基]苯甲酰胺(lz)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 模拟生理条件(pH=7.4),25、37℃测定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利用Stern-Volmer方程判断荧光猝灭类型;求出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F6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出其作用距离r;根据基本热力学参数△G、△H和△S判断lz和BSA作用力类型;根据同步荧光光谱分析lz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 lz对BSA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动态猝灭作用,并得出了结合常数(Ka)及结合位点数(n),结合作用主要靠氢键和范德华力驱动,结合距离r =3.20 nm,发生能量转移,引起了BSA构象的变化.结论 本研究为进一步改造设计尼洛替尼,寻找新的药物小分子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 功能性CdS量子点合成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作者:闫云辉;郭伟;董丽;席荣英

    目的 合成表面具有功能性基团的CdS量子点(QDs),研究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 室温下水溶液中以硫脲(Tu)、巯摹乙酸(TGA)和L-半胱氨酸(L-Cys)构筑3种功能性CdS QDs,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3种功能性CdS QDs的粒度和形貌;利用荧光光谱测定3种功能性CdS QDs的荧光性能及L-Cys-CdS QDs与BSA的相互作用.结果 该方法可以方便、快捷地得到3种功能性CdS QDs,所制得的功能性CdS QDs具有较稳定的荧光性能,且L-Cys-CdS QDs与BSA分子之间可能存在静电或配位作用.结论 具有功能性的CdS QDs可作为荧光探针选择性的用于生物样品的测定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QDs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

  • 牛血清白蛋白对人肝微粒体 UGT2B7代谢齐多夫定的影响

    作者:汪洋;高洁;乔海灵

    目的:研究牛血清白蛋白对人肝微粒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ridine -5’-diphosphate 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2B7代谢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差速离心法制备人肝微粒体,以齐多夫定(3’-叠氮-3’-脱氧胸苷)为探针,考察人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 UGT2B7代谢活性,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齐多夫定及其代谢物浓度。孵育体系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牛血清白蛋白组(含2%的牛血清白蛋白)。结果在两种人肝微粒体反应体系中, UGT2B7代谢齐多夫定的动力学行为均符合米曼式方程。对照组和牛血清白蛋白组齐多夫定的酶动力学参数如下:Vmax分别为(1359.0±135.8)和(1268.4±300.1)pmol/(min·mg protein),Km 分别为(368.0±64.3)和(111.4±6.9)μM, CLint分别为(3.7±0.4)和(11.4±2.7)μl/(min·mg protein)。与对照组相比,牛血清白蛋白组的 Km 显著降低(P <0.05),CLint明显升高(P <0.05)。结论牛血清白蛋白可显著影响人肝微粒体反应体系 UGT2B7催化活性,使 UGT2B7代谢齐多夫定的 Km 降低、CLint升高。

  • 原花青素对蛋白质硝基化的抑制作用及机理初探

    作者:梁菊;刘秋伟;吴文澜;尹卫平

    目的 研究原花青素对蛋白质硝基化的抑制作用,初步探索其抑制机理.方法 以BSA为硝化底物、ONOO-1为硝化试剂,根据428 nm处吸光度的变化来反映硝基化蛋白含量的变化,进而研究原花青素对蛋白质硝基化的抑制作用.结果 通过对蛋白质硝基化反应各种影响因素的探讨,发现在37℃,pH 7.2,反应时间90 min以及BSA与ONOO-终浓度比为1:6时,硝基化反应进行为完全.分别在硝基化反应前、反应中以及反应后,向反应体系中引入不同浓度的原花青素的无水乙醇溶液,后发现在硝化反应发生前加入抑制剂,抑制硝化反应的效果为明显;当抑制剂终浓度为8.0×10-5mol/L时,抑制率可达66.89%.与褪黑素的比较实验显示,同条件下,二者对蛋白质硝化反应的抑制活性大体相当.抑制机理初步显示原花青素抑制蛋白质硝化反应的机理可能是部分清除ONOO-分解后的·OH或直接与ONOO-反应.结论 原花青素抑制蛋白质硝基化反应可能是其对抗心脑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之一,为进一步开发原花青素成为新的临床药物和保健品提供理论支持.

  • 绿原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酒精对其的影响

    作者:贾昊迪;王建明;刘宪英;房琳琳;秦芳;颜羽;黄芸

    目的 在模拟人体生理pH值条件下,研究绿原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以及酒精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法进行测量.结果 其作用机制属于静态猝灭,二者之间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是一个自发过程,且以静电作用结合为主,酒精的加入使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均增加.结论 绿原酸能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但会受到酒精的影响.

  • 光谱法研究人面果提取物12b-羟基-去-D-杰氏山竹子素A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作者:帅丽;杨光忠;陈稚;吴都督

    目的 研究傣药人面果的提取物126-羟基-去-D-杰氏山竹子素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 应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测定了12b-羟基-去-D-杰氏山竹子素A与BSA反应的结合平衡常数K、结合位点数n及其相互作用的机理.结果 在生理条件下,12b-羟基-去-D-杰氏山竹子素A与BSA作用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其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其结合常数为:Ka =1.37×10(5)L·mol(-1),结合位点数为:n =0.95.结论 12b-羟基-去-D-杰氏山竹子素A与牛血清白蛋白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能够结合形成较稳定的缔合物.

  • 甘草次酸对中药活性成分与血清蛋白结合的影响

    作者:周能;潘彤;梁逸曾

    目的 研究甘草次酸(GA)对中药活性成分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的影响.方法 利用多种光谱技术和毛细管电泳前沿分析方法测定,用Stern-Volmer方程和Scatchard plot等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得到甘草次酸与BSA的结合常数、位点数等结合特征,中药活性成分与BSA结合的常数和甘草次酸对这些成分结合常数的影响.结论 甘草次酸与牛血清蛋白有高、低两类结合位点,总的结合位点数为8,蛋白与GA浓度之比为0.38时,结合率已高达95%.GA使中药活性成分与牛血清蛋白的结合常数下降大达67%,可能对它们的药理作用产生影响.

  • 金芪降糖片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超滤-色谱联用技术研究

    作者:夏娜;邓雁如;金华;丁菲菲;曹颖

    目的 研究金芪降糖片中成分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方法 采用超滤法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对金芪降糖片、金银花、黄连药材中成分与BSA的结合率进行测定;考察pH值对金芪降糖片、金银花、黄连药材与BSA结合作用的影响.结果 金芪降糖片中9种成分新绿原酸、隐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表小檗碱、黄连碱、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及盐酸小檗碱与BSA结合作用明显;有机酸与生物碱成分与BSA结合存在置换作用.结论 金芪降糖片中成分与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结合.该研究为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及临床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 大黄酸及其金属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作者:周能;覃苑;周振;沈丽

    目的 研究大黄酸(RH)及其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 采用多种光谱技术测定,用Stern-Volmer方程等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大黄酸及其配合物均能显著猝灭BSA的内源荧光并以静态猝灭为主.在293K和300K时,RH-Fe与BSA结合常数分别为3.55×105 L/mol和2.46×105 L/mol,RH-Co与BSA结合常数分别为4.83×105 L/mol和1.87×105 L/mol,RH-Mn与BSA结合常数分别为4.12×105 L/mol和1.83×105L/mol.根据热力学参数判断大黄酸及其配合物间力主要是范德华力和氢键;依据F(O)rster的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大黄酸及其钴、铁、锰配合物在蛋白质中的结合位置与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分别为为2.22,2.57,3.14和2.59 nm.结果还表明在同一温度下,金属离子如钴离子、锰离子、铁离子的存在会影响大黄酸与BSA的结合.结论 大黄酸形成配合物后与BSA的结合显著增强,会对大黄酸及金属离子的储运产生影响.

  • 叶酸介导靶向砒霜纳米粒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海;朱亮

    目的 研究叶酸偶联牛血清白蛋白的合成工艺,制备包裹砒霜的白蛋白纳米粒并检验其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叶酸在缩合剂的作用下与牛血清白蛋白偶联,通过正交设计选择佳配方;用去溶剂法制备包裹砒霜的纳米粒,并观察其对靶细胞特异性杀伤作用.结果 采用佳条件合成的叶酸偶联牛血清白蛋白的偶联率为30.31μg/mg,纳米粒的砒霜包封率为10.3%,对靶细胞杀伤率为97%,对非靶细胞的杀伤力仅为23%.结论 包裹有砒霜的叶酸偶联牛血清白蛋白纳米粒(简称F-BSANP)对靶细胞有特异性杀伤作用.

  • 牛血清白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粒子复合体系对红细胞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张奇峰;韩颖超

    目的 评价牛血清白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粒子复合物(Bovine Serum Albumin/Nano-Hydroxyapatite,BSA/Nano-HAP)在体外实验中对红细胞的影响.方法 溶血实验及渗透脆件实验评价BSA/Nano-HAP对兔红细胞的影响,并对材料与红细胞共培养后做细胞形态学观察,Bradford法检测不同粒径的HAP与BSA的吸附量,绘制吸附等温线,Nano-HAP与BSA共吸附后作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BSA/Nano-HAP与兔红细胞共培养后未引起溶血和细胞聚集现象,Nano-HAP对BSA有强烈的吸附作用,作用位点主要在BSA的酰胺I带、酰胺II带、[COO]基团与羟幕磷灰石的[Ca2+]、[OH-]、[PO43-]基团上.结论 BSA/Nano-HAP与红细胞共培养后,细胞形态正常,并且保持了红细胞正常的悬浮性,有望成为一种血液相容性较为理想的生物材料.

  • 乳猪肝细胞分离方法的建立

    作者:张金卷;舒桂明;李涛;杜智;王毅军;聂福华;付丽;宋继昌

    生物性人工肝作为暴发性肝衰竭的一种治疗手段正在不断的发展,理想的具有完整代谢活性的肝细胞是其关键的组成部分。我们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1,2],建立起一种乳猪肝细胞的分离方法,现报道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液体的配制:(1)细胞分离液配制:A液:含NaCl 120 mmol/L、NaHCO3 25 mmol/L 、KCl 4.8 mmol/L、MgSO4 1.2 mmol/L、KH2PO4 1.2 mmol/L。B液:含CaCl2 1.33 mmol/L、体积分数为1.6%牛血清白蛋白的A液。C液:含葡萄糖5.6 m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5 mmol/L的A液。D液:含CaCl2 1.25 mmol/L、2.4%牛血清白蛋白、Ⅳ型胶原酶(Si gma公司)0.05%的C液。(2)细胞培养液配制:Williams'E培养液含:胰岛素200 U/L、表皮生长因子10 μg/L、胰高血糖素50 μg/L、氟美松2.5 mg/L、青霉素15万U/L、链霉素100 mg/L。  2.乳猪肝细胞的分离:新生雄性乳猪,腹正中切口,暴露分离腹主动脉,插管固定,以一定的压力向腹主动脉内推注含肝素(100 U/kg体重)的4 ℃ C液,同时迅速切开胸腔,夹闭胸主动脉剪开心脏,即快速推注C液300 ml,推注同时切开门静脉,插管固定,快速推注4 ℃ C液100 ml。在肾静脉以上水平剪开下腔静脉,插管固定,夹闭肝上下腔静脉,将门静脉插管连接驱动泵输出端,形成门静脉-肝脏-腔静脉循环,循环D液30 min(37 ℃,95%O2,5%CO2),流速50 ml/min,取下肝脏, B液中轻轻剥离肝包膜,以肝上下腔静脉为中心用小木梳轻轻快速梳下肝细胞,经4层纱布滤过即得较稠厚肝细胞悬液。将肝细胞悬液在4 ℃、50 g条件离心2.5 min,弃上清, 4 ℃ B液洗2次,Willianms'E 培养液洗1次,分别以50 g条件离心2.0、1.5、1.0 min,即得较理想肝细胞悬液。  3.肝细胞存活率测定:少量肝细胞悬液与等量0.4% 台盼蓝液混合,静置1 min,显微镜下计数200个细胞,细胞核着色者为死细胞,不着色者为活细胞。  二、结果  平均肝细胞产量为(12.94±1.29) ml (含肝细胞7×1010个/L),肝细胞存活率为90.90%。  光镜下观察,肝细胞形态完整,以单个游离肝细胞存在。  三、讨论  和大鼠相比,利用乳猪作为肝细胞来源能提供更多的肝细胞,更适合于实验研究的应用,而且和成熟肝细胞比较,乳猪肝细胞富含肝细胞再生刺激因子(包括肝细胞生长因子、肝源性肝细胞刺激物质及肝细胞生成素),这些因子能在肝细胞培养过程中修复分离时部分受损的肝细胞,从而提高了肝细胞的活性率。更有利于维持肝细胞的活性[3],这对肝细胞的培养以及应用于生物人工肝比较有利。  利用含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平衡盐溶液较以往应用生理盐水灌洗,减轻了血细胞的聚集,更有利于祛除血管里的血细胞,使灌洗更充分、彻底,经腹主动脉进入的灌洗液一部分直接入肝,一部分经胃肠道系统循环后入门静脉达肝脏,符合肝脏的生理条件,对肝细胞起保护作用,经腹主动脉、门静脉双重灌洗,较单一血管灌流更均匀、彻底。  在肝细胞制备过程中维持37 ℃恒温及95%O2、5%CO2混合通气减少了细胞的代谢损伤,这对维持肝细胞的活性非常必要,充分洗涤可以除去残的胶原酶和细胞碎片,减少胶原酶对肝细胞的影响,特别是应用Willianms'E 培养液洗涤,提高肝细胞的存活率。  本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建立的原位胶原酶经腹主动脉、门静脉双重灌洗分离乳猪肝细胞能提供高产量、高活性的肝细胞。

  • 荧光光谱法研究顺铂与牛血清白蛋白的键合

    作者:郑茂东;颜娟;庞茜茜;梁江;赵秀花;张鹤鸣

    目的::探讨在人体生理条件下顺铂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的结合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顺铂与BSA的作用机制;考察其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和作用力类型;考察顺铂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顺铂对BSA的猝灭过程是形成基态复合物的静态猝灭,顺铂与BSA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分别为1.36×104 L·mol-1和0.991,两者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同步荧光表明两者结合作用影响色氨酸残基所处的微环境。结论:顺铂能与BSA结合并改变BSA的构象。

  • 地高辛人工抗原的合成、鉴定与免疫效价的测定

    作者:华小黎;廖婧;胡丽玲;于丽秀;黄璞;陈东生

    目的:制备地高辛(digoxin,Dig)的人工抗原及抗血清.方法:采用高碘酸钠氧化法将半抗原Dig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鸡卵清白蛋白(OVA)反应偶联,制得Dig-BSA人工抗原和Dig-OVA包被抗原后,通过紫外光谱(UV)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该人工抗原并测定其中结合的半抗原数目;以此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血清,以Dig-OVA作包被抗原,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抗体效价.结果:合成的人工抗原Dig BSA中Dig与BSA的结合比约为5:1;免疫小鼠得到特异针对Dig的抗血清,Dig抗体的效价达到了1:62 500.结论:成功地合成了Dig人工抗原,且该抗原免疫原性良好.

  • 乳酸羟乙醇酸共聚物微球中蛋白包封率的测定

    作者:郑彩虹;梁文权;虞和永

    目的:寻求一种合适的方法测定蛋白在乳酸羟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球中的包封率.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BSA的PLGA微球,应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总蛋白浓度,根据文献报道的7种不同方法进行包封率测定.结果:不同的测定方法对PLGA微球中真实的药物包封率的反映程度不同,相互间差异很大.结论:以水解法测定BSA在PLGA微球中包封率的方法提取完全.水解法中,又以乙腈作溶剂、再用氢氧化钠水解两步提取法为简便、快速、准确.

  • 光谱法研究2-环己氨基噻吩并[2,3-d]嘧啶-4(3H)-酮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作者:孙绍发;毛艳平;刘洁;李为娇;孙亮

    目的 为新型噻吩并嘧啶的开发与应用提供重要信息.方法 应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方法研究了2-环己氨基噻吩并[2,3-d]嘧啶-4(3H)-酮(HJ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 HJA能强烈猝灭BSA的荧光强度,其荧光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二者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等.结论 HJA分子与BSA分子以摩尔比1:1结合,其结合反应主要是熵驱动,主要作用力是疏水力.

  • 连翘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作者:张玉霖;陈莉

    目的:研究连翘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光谱法测定不同温度(302K、310K)时连翘苷对BSA的猝灭光谱,根据Stern-Volmer方程求得302K、310K时连翘苷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速率常数kq ,并计算二者的结合位点数n。结果302K、310K时连翘苷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速率常数kq 分别为1.26541×1012 L/(mol· s),1.24196×1012 L/(mol· s),二者的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9410、1.0395。结论连翘苷对BSA荧光的猝灭属静态猝灭,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结合位点。

  • 荧光猝灭法快速测定芦荟大黄素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研究

    作者:陈瑛;王平;陈小睿;曾勇;孟宪丽

    目的:建立荧光猝灭法快速测定芦荟大黄素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学.方法: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荧光剂,芦荟大黄素为荧光猝灭剂,研究激发波长280nm下的荧光光谱.结果:芦荟大黄素和BSA的荧光猝灭是静态猝灭过程,其结合常数K30℃=6.024×104 L·mol-1和K37℃=5.104×104 L·mol-1;结合分子数n30℃=0.9776和n37℃=1.0548;相互作用力主要是静电作用;同时建立了预测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理论模型,并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了芦荟大黄素浓度与BSA浓度动态变化时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全程规律.结论:不同蛋白质浓度与药物浓度条件下血浆蛋白结合率处于动态变化中,血浆蛋白结合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减少.

  • 青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作者:魏海;魏霞

    利用荧光光谱研究了青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由Lineweave-Burk双倒数图,求出了在281nm波长激发下,青霉素与BSA作用的结合常数k=3.347×10-3 K/mol;依据Stern-Volmer方程,以F0/F-1对c(Q)作图,推导出青霉素与BSA作用的双分子猝灭常数kq=2.46×1012mol/L·s.

  • 直接电位法研究铅离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作者:江书庆;信建豪;窦运修

    利用铅离子选择性电极研究铅离子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在有缓冲溶液、离子强度调节剂存在和恒速搅拌下,铅离子选择性电极体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利用Klotz方程测得铅离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位数为10,其初级结合常数K=4.42×10 7.该方法快速、方便、准确,结果令人满意.

302 条记录 11/16 页 « 12...891011121314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