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紫外光谱研究中药大黄有效成分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作者:何梅;夏之宁;阴永光;刘峥

    目的用紫外光谱研究大黄有效成分:大黄素、大黄酸和大黄酚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了解大黄有效成分的生物结合活性.方法采用紫外光谱法,通过测量加入牛血清白蛋白后药物吸光度值的变化,以Scatchard方程作图求解.结果大黄三种主要有效成分:大黄素、大黄酸和大黄酚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K=1.47×105,K=5.00×105,K=1.18×104.其中大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与文献值较一致,大黄酸、大黄酚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未见报道.结论从结合机制上对测定结果进行了探讨,大黄类有效成分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能力随其所含极性基团的增多而增强.表明该方法研究药物-蛋白相互作用简便、快速、可行.

  • 牛血清白蛋白阳离子微球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作者:靳美霞;蔡欧;张彦焘;胡巧红

    目的 制备牛血清白蛋白(BSA)口服阳离子微球,考察天然阳离子物质壳聚糖(CHS)的加入对蛋白微球的粒径、电动电势、包封率、栽药量及体外释放情况的影响.方法 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和壳聚糖(CHS)为栽体材料,采用W/O/W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牛血清白蛋白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壳聚糖(PLGA/CHS)阳离子微球,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制备工艺,确定佳处方.建立准确而简便的蛋白含量测定方法 ,并对微球进行体外评价.结果 佳处方为:BSA浓度为150g·L-1、PLGA浓度为8%、外水相体积为80mL、壳聚糖浓度为0.2%.制得的微球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6.9±5.5)μm,为表面荷正电的阳离子微球[ζ电势=(10.0±0.6)mV],包封率为(75.4±4.6)%,载药量为(9.3±0.2)%.体外释放结果 表明,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壳聚糖的加入均能减少突释,延缓药物的释放.结论 与PLGA微球相比,制得的PLGAJCHS阳离子微球表面带正电,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可以延缓药物释放,同时减少突释现象.

  • 牛血清白蛋白手性柱直接拆分亚叶酸钙消旋体

    作者:沈水杰;曾苏

    目的:建立牛血清白蛋白手性柱直接拆分亚叶酸钙消旋体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EC 150/4 RESOLVOSIL BSA-7 (150 mm×4 mm) 手性色谱柱,0.20 mol/L、pH 5.0磷酸盐缓冲液为流动相,对亚叶酸钙消旋体进行拆分,考察了流动相缓冲液浓度、pH值以及柱温对拆分效果的影响.结果:流动相的缓冲液浓度、pH和柱温对亚叶酸钙对映体的容量因子k′,以及分离度Rs,均有较大影响.左旋亚叶酸钙和右旋亚叶酸钙分别在18.5 min和22.6 min出峰,分离度Rs=1.49.结论:用本方法可以成功拆分亚叶酸钙对映体.

  • 茵陈水提物对牛血清白蛋白诱导的肝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吴军;尚瑞

    目的:研究茵陈水提物对牛血清白蛋白所致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90只SD 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大剂量(200 mg·kg-1)、中等剂量(100 mg·kg-1)和小剂量(50 mg·kg-1)茵陈水提物处理组。在造模成功后除对照组和模型组外,给予药物灌胃。在末次给药后取各组大鼠血清和肝组织,检测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酶(HA)及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大剂量药物处理组动物血清ALT、AST、PC-Ⅲ、Ⅳ-C胶原、LN、HA及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103.78±19.83) IU/L、(246.53±36.67) IU/L、(30.34±2.52) ng/ml、(29.54±2.65) ng/m l、(45.34±1.45)ng/m l、(232.51±23.66) ng/ml及(0.85±0.22)μg/mg,中剂量组分别为(124.59±24.41) IU/L、(277.23±36.45)IU/L、(34.57±2.34) ng/ml、(34.90±2.45) ng/ml、(52.13±2.34) ng/ml、(283.14±23.75) ng/ml及(0.96±0.26)μg/mg,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分别为(161.24±26.23) IU/L、(382.45±39.45) IU/L、(41.78±3.12) ng/ml、(42.34±3.25) ng/ml、(65.14±3.81) ng/ml、(383.53±39.35) ng/ml及(1.43±0.17)μg/mg,P均<0.05】;大和中剂量组ALB水平分别为(35.66±2.85) g/L和(35.78±2.64) g/L,均明显高于模型组【(31.32±2.15) g/L,P均<0.05】;大和中剂量组重度纤维化发生率均为13.3%,均明显低于模型组的93.3%(P均<0.05);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与模型组比,大和中剂量组大鼠肝细胞水肿、变性和坏死情况均显著减轻。结论茵陈水提物具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 大鼠原位肠肝血管灌流模型的优化及完善

    作者:王素军;莫李立;杨本坤;臧林泉;潘雪刁;王桂香;谭毓治;谢海棠

    目的:对大鼠原位肠肝血管灌流模型的灌流液组成成分进行优化,以获取佳灌流液配方.方法:对灌流条件进行优化,分别对Krebs-Ringer(K-R)液加牛血清白蛋白和甘露醇、K-R液加牛血清白蛋白和右旋糖酐T-40二者进行对比,找出佳的灌流介质.然后对佳的灌流介质中牛血清白蛋白的含量进行了优化.结果:K R液加牛血清白蛋白和右旋糖酐T-40组优于K-R液加牛血清白蛋白和甘露醇组;5%牛血清白蛋白的灌流液是一个较为经济理想的灌流液.结论:在灌流介质中5%牛血清白蛋白是一个较为理想和经济的比例.

  • 青蒿琥酯在大鼠体内外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彭龙希;高思楠;王媛;闫静;李艳芸;方步武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 artesunate, Art)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对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 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s)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牛血清白蛋白(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青蒿琥酯低、中、高剂量组;给药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青蒿琥酯灌胃,正常和模型对照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2个月;酸水解法检测其肝组织胶原蛋白含量,测定血清白蛋白( albumin, 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anine amino transfer-ase, 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partate amino trans-ferase, AST)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染色)和胶原染色法对肝组织切片染色。分离大鼠 HSCs,以培养活化 HSCs。用 MTT 法测定 HSCs 增殖率,消化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羟脯氨酸( hydroxypro-line, Hyp)含量,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HSCs p53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Alb水平降低(P<0.05),ALT、AST水平增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青蒿琥酯低、中、高剂量组血清AST水平降低(P<0.05),大鼠肝组织胶原蛋白含量降低(P<0.05)。青蒿琥酯对培养活化的HSCs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0.05);青蒿琥酯作用24 h后,HSCs分泌羟脯氨酸减少( P<0.05), p53 mRNA表达增加( P<0.05)。结论青蒿琥酯在大鼠体内、体外均有抗肝纤维化作用,该作用与其增加HSCs p53的表达有关。

  • 硫酸阿托品拮抗次乌头碱毒性的荧光光谱研究

    作者:崔力剑;黄芸;霍坤;窦玉红;陈晨;王建明;王永利

    目的 研究次乌头碱(H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非共价结合特征,并进一步探讨硫酸阿托品(AT)对HA与BSA结合的影响.方法 模拟人体生理pH条件,应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技术,确定HA与BSA作用方式、作用力类型及AT对它们结合的影响.结果 HA通过动态猝灭机制导致BSA荧光猝灭.HA与BSA表观结合常数K298Kb=1.10×102、K310Kb=3.18×105 L*mol-1,结合位点数n298K=0.59、n310K=1.24;结合距离4.64 nm;主要作用力为疏水力;HA与BSA的结合反应是一个高温自发过程;HA与BSA结合后色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疏水性增强.AT使HA与BSA的Kb和n均减小.结论 HA与BSA作用形成一种超分子.AT能降低二者的结合程度,通过减少HA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加快代谢,发挥解毒作用.

  • 黄芩素及黄芩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比较研究及葡萄糖的影响

    作者:黄芸;崔力剑;陈晨;窦玉红;詹文红;王永利

    目的 比较研究黄芩素和黄芩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间的结合作用及机制.方法 通过光谱法比较研究黄芩素和黄芩苷与BSA结合作用,并观察葡萄糖对二者与BSA结合的影响.以能量传递原理和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计算二者与BSA反应的结合常数和结合距离;以热力学参数判断二者与BSA间的作用力类型;以同步荧光技术考察黄芩素和黄芩苷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 黄芩素和黄芩苷与BSA反应的结合常数和结合距离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与黄芩素相比,黄芩苷与BSA的结合距离增大,作用强度减弱.葡萄糖能明显增加二者与BSA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黄芩素与BSA的结合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黄芩苷为静电引力,从而导致BSA内在荧光静态猝灭.黄芩素和黄芩苷均能使BSA构象发生变化,黄芩素还能使BSA 的色氨酸所处环境的疏水性降低.结论 黄芩素分子上糖取代可降低其与BSA之间的结合作用并改变其作用力类型.生理浓度的葡萄糖可明显增加黄芩素和黄芩苷与BSA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

  • 曲克芦丁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作者:王丽娟;李晓蓉;李宇航;徐艳霞;胡小敏;陈怡;樊袁杰;薛明

    目的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曲克芦丁与牛血清白蛋白(BSA) 结合反应的特征.方法 将曲克芦丁对BSA内源性荧光的猝灭数据分别应用Stern-Volmer方程和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计算反应的荧光猝灭常数和结合常数,应用双对数方程计算结合位点数,热力学公式计算二者结合主要作用力类型,在此基础上应用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曲克芦丁与BSA相互结合时给体-受体间的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结果 结果表明曲克芦丁能够有效降低BSA的内源性荧光,其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二者之间的结合力为疏水作用力,二者的结合常数为106数量级,结合位点数为1,作用距离为1.97 nm,能量转移效率为0.529.结论 曲克芦丁可与BSA通过疏水作用结合为复合物,经静态猝灭机制引起BSA内源性荧光的猝灭.

  • 光谱法研究头孢克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作者:刘里;成飞翔

    头孢克肟( cefixime,CE)是常用消炎药,目前未见用光谱法研究CE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相互作用的报道,以往研究药物与BSA相互作用主要集中在猝灭机制探讨上,而本文在优化实验条件的情况下从更多方面系统地研究了CE与BSA的结合反应,除了常规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还深入探讨了3个不同温度下两者的结合位点、结合力类型、结合部位、药物协同作用以及对BSA构象的影响等。这些研究对于阐明CE在机体内的传输、代谢过程及药理作用具有有益的参考意义。

  • 光谱法与分子对接研究柔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作者:居靖;高蒙蒙;何华

    研究血清蛋白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以为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剂型设计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运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研究柔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并用分子模拟技术辅助确定了柔红霉素与蛋白作用位点.以期在分子水平获取柔红霉素体内药物分布、作用位点、代谢机制等信息.

  • 牛血清白蛋白免疫耐受大鼠模型的初步建立

    作者:卢觅佳;吴友苹;陈颖;杨红忠;陈云祥;宣尧仙

    在人源重组多肽类新药的毒理学研究中,绝大多数受试物在实验动物体内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原性,使生物利用度降低和毒性反应被削弱.

  • 光谱法研究头孢尼西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作者:刘里;李艳芳;成飞翔

    目的 运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在不同的温度下去探讨头孢尼西钠(C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 用Stern-Volmer、Lineweaver-Burk和双对数方程计算了速率常数(Kq)、猝灭常数(Ksv)、静态荧光猝灭缔合常数(KLB)、结合位点数(n)和有效结合常数(Kb).结果 CS能结合BSA.由于生成CS-BSA复合物,头孢尼西钠对BSA的猝灭是静态猝灭机制.热力学参数表明是一个自发过程,其作用力类型主要为静电作用力.BSA的亚螺旋域ⅡA是主要结合位置,离酪氨酸残基更近.有药物负协同作用.同步荧光光谱法表明CS能改变BSA的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的微环境.结论 CS与BSA发生了静态相互作用,有一个结合位点,为CS的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荧光猝灭法研究二氢槲皮素和二氢杨梅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作者:樊超;钟艺青;粟芸;李会娟;吴方评;金苹

    目的 研究二氢槲皮素和二氢杨梅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 运用荧光光谱法结合Stern-Volmer方程和Line Weaver-Burk双倒数函数计算出BSA与二氢槲皮素和二氢杨梅素相互作用的猝灭常数和结合常数,通过反应前后热力学参数如焓变ΔH和熵变ΔS的大小对作用力类别进行判断.结果 测得二氢槲皮素与BSA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293 K为2. 27×104L·mol-1,298 K为2. 06×104L·mol-1,303 K为1. 89×104L·mol-1,二氢杨梅素与BSA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293 K为2. 43×104L·mol-1,298 K为2. 39×104L·mol-1,303 K为2. 13×104L·mol-1.确定其使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的过程为静态猝灭过程,通过热力学参数确定其结合力主要为疏水作用.结论 应用荧光猝灭法了解二氢槲皮素和二氢杨梅素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有较强的结合反应,结合力以疏水作用力为主.

  • 人类PrP合成肽抗原构建及应用

    作者:刘松岩;林世和;刘淑玲

    目的为提高Prion病诊断率,解决PrP抗原来源不足,人工合成人类PrP多肽用于抗体制备。方法应用固相合成法合成15个氨基酸残基的人类PrP多肽,并利用碳二亚胺法将其与牛血清白蛋白偶连制成免疫原,应用于动物免疫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结果偶连后PrP多肽具有免疫原性,并获得了抗PrP多克隆抗体。结论人类PrP合成肽抗原的获得和应用,可以部分替代天然抗原,为进一步单克隆抗体制备,以及Prion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 金合欢素-7-O-葡萄糖苷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法研究

    作者:丁可;杜迎翔;汪豪;谢玉荣;罗天雪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金合欢素-7-O-葡萄糖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 表明,其对BSA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过程,并求得结合常数Ka为8.57×104L·mol-1,结合位点数n为1.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其与BSA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为静电作用力.采用同步荧光考察了药物对BSA构象的影响.此外,讨论了共存离子Cu2+,Al3+,Zn2+,Mg2+对药物与BSA结合作用的影响.

  • 木犀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法研究

    作者:蔡静;杜迎翔;汪豪;谢玉荣;罗天雪;丁可

    本文首次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传统中药白毛夏枯草中活性成分木犀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猝灭机制.实验研究了木犀草素在291 k和310 k条件下与BSA的猝灭情况,通过计算求得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参数.结果 表明未犀草素对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过程,二者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范德华力和氢键.此外,实验还考察了木犀草素对BSA构象的影响.

  • 荧光光谱法研究忍冬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作者:谢玉荣;杜迎翔;汪豪

    本文首次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忍冬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的相互作用.结果 表明忍冬苷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属于静态猝灭,且296K下结合常数Ka为3.82×10<'5>L·mol<'-1>结合位点数n为1.16;热力学分析表明二者主要靠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位点竞争实验则显示忍冬苷主要通过Site I与BSA相结合;后还考察了几种常见的共存离子对相互作用的影响.

  • 载牛血清白蛋白PLGA微球的包封率测定及体外表征

    作者:陆春燕;龙伟;温露;刘素娜;陈钢

    目的: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制备载牛血清白蛋白(BSA)PLGA微球,测定包封率,并表征其体外性质。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载BSA PLGA微球,联合应用硫酸钠沉淀聚乙烯醇(PVA)和二喹啉甲酸(BCA)法测定其包封率,光学显微镜观察形态,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大小及分布,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结果制得微球形态圆整、无粘连,微球平均粒径为103μm,包封率为(98.5±0.68)%。体外释放试验表明有较好的缓释性能,且符合Ritger-Peppas模型。结论制备得到包封率高,有明显缓释效果的BSA PLGA微球,且硫酸钠的使用可显著消除乳化剂PVA对包封率测定的干扰。

  • 荧光光谱法研究芒柄花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作者:罗天雪;杜迎翔;汪豪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研究芒柄花素(hq-2)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结果 表明,芒柄花素对BSA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并求得结合常数Ka为5.27×104L·mol-1,结合位点数为1.热力学数据表明该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且二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为静电引力,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芒柄花素对BSA构象的影响.分别以华法林和布洛芬(分别为site Ⅰ和SiteⅡ探针)为标记药物研究芒柄花素在BSA上的结合位点,结果表明,芒柄花素结合在BSA疏水空腔的Site Ⅱ位点.

302 条记录 9/16 页 « 12...6789101112...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