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和HBsAb共阳性与preS区及S区突变关系的研究

    作者:邬兰;杜同信;焦杰;王自正;瞿卫;颜宁;俞杨

    目的 探讨HBsAg、HBsAb共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preS及S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对6例HBsAg、HBsAb共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试验组)、9例HBsAg阳性、HBsAb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照组)进行HBV DNA的提取及HBV基因组preS和S基因的PCR扩增和测序,比较组间突变率差异.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所感染HBV均为B型或C型.试验组未检出preS区缺失突变,对照组检出1例preS1区15 bp缺失.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reS/S、preS、preS1、preS2区核酸点突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S区核酸点突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氨基酸水平上,试验组与对照组preS/S、preS、S、preS1、preS2区及a决定簇点突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BV preS基因的缺失及S基因的氨基酸突变均不是B型或C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HBsAg、HBsAb共阳性的决定性因素.

  •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检验的实习带教

    作者:肖明锋;周迎春;刘基铎;刘光平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突变,以及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导致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发生改变,引起的慢性溶血性贫血[1].临床分为轻型、中间型、重型3种,一般可生存到成年期的为轻型和部分中间型,重型患者常因慢性溶血或者反复感染在幼年期夭折.目前,对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因此,其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检查与产前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广东省是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高发区[2],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检测已列入广东省优生、优育产前筛查的必检项目.做好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检验的实习带教,让学生把学到的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检验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由知识向能力转化,是培养合格检验人才的关键.现对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检验实习带教体会总结如下.

  • 抑癌基因PTEN的突变失活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赵春艳;曲杰;张耀铮

    PTEN是1997年发现的新的抑癌基因,具有双重特异性磷酸酶活性,故可通过磷酸化与去磷酸化的动态变化调节正常细胞的生长.PTEN基因的丢失可能会导致PIP3通路不正常激活,从而使细胞无节制的生长.本文从PTEN的发现、结构、作用底物、功能和抑癌机理以及PTEN缺失与肿瘤的关系方面对PTEN的研究做一综述.

  • 基因缺失与DMD的关系研究及携带者筛查

    作者:曹俊娟;柳青

    目的:为了解国内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患者基因缺失的分布特点;探讨STR位点多态性对DMD基凶携带者的连锁分析.方法:根据DMD基因中外显子缺失的多发位点,在内标引物参照下,建立一个多重PCR体系对40例DMD患者进行多位点检测,同时用4个STR多态位点进行连锁分析.结果:40例患者中有32例为基因缺失.缺失率为80%.在本研究中,所选外显子45、48、51缺失率较高,分别占检出人数的56%、56%、16%.通过STR多态位点连锁分析检测出6名DMD患者母亲均为携带者.结论:本实验所选外显子对确定中国地区DMD患者的基因突变位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应用PCR-STR技术进行连锁分析可对DMD携带者进行筛查.

  • 基于父源差异SNP位点的等位基因特异性实时荧光PCR方法建立及其在α0-地中海贫血无创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刘彦慧;吴亚敏;石少权;娄季武;马秋林;何怡;徐婉芳;林洋洋;周万军

    目的 建立并评价1种纯合α0-地中海贫血排除性无创产前诊断的等位基因特异性实时荧光PCR技术(AS-qPCR).方法 用PCR微测序技术,检测SEA高风险夫妇基因缺失区内9个SNP以确定双亲差异位点;然后以AS-qPCR技术检测孕妇血浆中父源差异SNP位点,判断父方是否将正常单倍型遗传给胎儿.结果 167个家系中,160个家系找到1个或多个有双亲差异的SNP位点,检测率为98.16%;94例检测到父源性正常等位基因SNP而免于创伤性产前诊断,检出率57.67%;所有家系的绒毛或羊水基因检测结果与本方法的符合率为100%.结论 采用AS-qPCR检测孕妇血浆游离DNA中双亲差异SNP位点的方法,在孕早期即可进行纯合α0-地中海贫血的排除性无创产前诊断,可使约50%高风险孕产妇免于创伤性产前诊断.

  • A20基因缺失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冯江龙;杨文秀;王佳蕊;李泊

    目的 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基因(A20基因)缺失情况,探讨A20基因缺失对DLBCL临床过程及预后的影响及其与核因子-κB(NF-κB)通路活化的关系.方法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其A20基因缺失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中A20、Survivin、P65、Ki-67蛋白的表达,TUNEL技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水平,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DLBCL病例A20基因缺失率为21.7%,活化后B细胞样型(ABC)-DLBCL的A20基因缺失率明显高于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GCB)-DLBCL(30.6% vs.8.3%,P<0.05),A20蛋白表达与A20基因缺失呈负相关(r=-0.259,P=0.023),P65蛋白和Survivin蛋白表达与A20基因缺失呈正相关(r=0.280、0.313,P=0.015、0.007);肿瘤细胞凋亡在A20基因缺失的DLBCL病例中较低,在A20蛋白表达阳性病例中明显高于表达阴性病例,在Survivin和P65蛋白阳性表达病例中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病例(P<0.05),而在ABC-DLBCL和GCB-DLBCL病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20基因的缺失、DLBCL类型和Ki67表达是DLBCL独立的生存相关因素;A20基因缺失者的生存状况明显较未缺失者差(P=0.015).结论 A20缺失可能影响A20蛋白表达,使其对NF-κB活化的负调节作用减弱,使Survivin表达上调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A20基因缺失对DLBCL的临床过程和预后有一定影响.

  • 雄激素受体基因c.528C》A变异与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无关

    作者:李华;马明义;杜亭;雷娟;覃维;张宇翔

    雄激素对男性个体发生、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雄激素必须通过靶器官上特异的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而起作用.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AIS)是由于AR基因缺失、突变导致AR功能障碍或缺失引起雄激素的作用减弱或消失.遗传方式为X-连锁隐性遗传,发病率为出生男婴的1/64 000 ~ 1/20 000[1].本研究通过对一AIS个体家系成员AR基因突变的检测,探讨AIS发病的分子病因.

  • DLC1和 RhoA 表达对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影响

    作者:欧小波;周密;冉启梅

    目的:探究肝癌缺失基因1(DLC1)与RhoA表达对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影响。方法收集已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病变组织标本25例,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病变组织标本3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DLC1与RhoA在两组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发生转移和未发生转移的乳腺癌病变组织中DLC1阳性率分别为44.00%和73.33%(χ2=4.889,P=0.027),RhoA阳性率分别为92.00%和50.00%(χ2=11.264,P=0.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DLC1与RhoA在乳腺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454,P=0.000)。结论乳腺癌淋巴道转移与DLC1低表达、RhoA高表达密切相关。

  • 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遗传变异与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肾病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

    作者:贝春华;张瑛;秦林原;杨琳;段洁莹;刘念;余红平;于祥远

    目的 综合评估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ACE)插入/缺失(I/D)遗传变异与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肾病(T2DN) 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应用中国知网(CNKI)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相关文献,截止日期2016年6月1日. 运用Review Manager 5.0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合并OR值及相应95%置信区间(95%CI)评估ACE基因I/D多态 与T2DN的发病风险.结果 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29篇文献4 357例研究对象,包括2 208例T2DN患者和2 149 例2型糖尿病且无DN者纳入本研究.Meta分析显示,与ACE基因I/D多态I等位基因相比,D等位基因可显著增加 T2DM患者发生DN的风险,OR值及相应95%CI为1.44(1.25,1.66);基因型分析显示,在显性和隐性遗传模型下, ACE基因I/D多态位点与中国人群DN发病风险显著相关,相对发病风险的OR及相应95%CI为1.42(1.15,1.76)和 1.75(1.46,2.10).Begg′s检验显示,所纳入研究数据不存在明显发表偏倚.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T2DN 发病风险密切相关,D等位基因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N的危险遗传因素.

  • 水通道蛋白-4在眼的作用

    作者:陈海;孙善全

    眼组织是人体含水丰富的器官,其多项生理功能的完成依赖于快速、高效的细胞水转运.而水通道蛋白是遍布于机体内与水的转运有关的通道蛋白,在眼组织亦有多种类型的水通道蛋白分布.如 AQPO存在于晶状体纤维细胞; AQP1在睫状体和虹膜上皮、角膜及小梁网和 Schlemm管内皮、视网膜等处表达; AQP3位于结膜上皮; AQP4在睫状体非色素上皮细胞和视网膜等多部位表达.近年来,人们在研究脑水肿的形成过程中发现水通道蛋白- 4( AQP- 4)在人体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基因敲除技术研究 AQPs基因缺失鼠的表型分析时发现 AQP- 4基因缺失鼠的听力受损 [1],但各种脑损伤后所引起的脑水肿会有所减轻,说明其在中枢神经系统水平衡中有重要的作用;而研究 AQP- 4基因缺失鼠的视网膜电流图时发现其视网膜电流图上 b波的振幅有较小但却较明显的降低,说明 AQP- 4参与了视细胞的光-电信号传导,对维持视网膜的兴奋性有重要作用.因此,弄清楚 AQP- 4在眼内的表达和调控机制,可能为阐明某些眼内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寻找更恰当的治疗方法提供一个新途径.

  • 舌癌细胞中FHIT基因异常表达的研究

    作者:刘峰;吴军正;孙叶方

    为了检测FHIT基因舌癌Tca8113细胞中的表达,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DNA测序技术检测舌癌Tca8113细胞中FHIT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舌癌细胞系Tca8113细胞中存在FHIT基因部分缺失,产生异常转录本,大小约247bp.FHIT基因m RNA异常转录本为多个外显子缺失所致,E1-E8全部缺失.因此,FHIT基因在舌癌Tca8113细胞中的异常表达可能在舌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46,X,idic(Y)(p11)一例

    作者:朱赛娟;张月萍

    患者 29岁,男性表型,已婚,原发不育1年,性生活正常.因外院染色体检查提示为"46,XX核型"到我院就诊.查体:身高164 cm,体重55 kg,有胡须,见喉结,乳房无异常.阴毛呈男性分布,阴茎9 cm,左侧睾丸10 mL,右侧睾丸12 mL,双侧附睾及输精管无异常.精液检查:10μL精液其见1个活动精子.激素测定:促卵泡激素8 U/L(男性正常参考值为0.8~5 1 U/L),黄体生成素2.5 U/mL(男性正常参考值0.8~6.3 U/nL),睾酮11.6 nmol/L(男性正常参考值10.4~19.8 nmol/L),无精子因子基因(azoospermia factor,AZF)扩增结果未发现该基因缺失.

  • 棒状结构区基因缺失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特征

    作者:王艳云;朱瑜龄;杨娟;李亚勤;孙江文;詹益新;张成

    目的 探讨基因缺失发生于抗肌萎缩蛋白棒状结构区的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12例基因缺失发生于棒状结构区缺失热点的BMD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化检查及心脏功能评估.结果 大多数患者以双下肢无力为主诉,2例患者因双小腿痛、1例患者因显著增高的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值就诊,还有1例以“发现心脏大”为主诉;所有患者CK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高峰值位于15~20岁的患者;7例患者(7/8)心电图提示左室高电位、异常Q波、窦性心动过速等异常;7例患者(7/9)的超声心动图结果提示就诊时已有房室增大的特点.结论 与DMD相比,BMD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基因突变发生于棒状结构区域时尤为显著.肌无力不是BMD患者就诊的唯一主诉.CK中等程度升高不能排除BMD的诊断.对于扩张性心肌病男性患者,应考虑BMD的可能性.

  • 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SMN和NAIP基因拷贝数分析及携带者筛查

    作者:曾光群;郑虹;成静;陈蓉;林鹤;杨季云;张丁丁

    目的 探讨SMN1、SMN2、NAIP、GTF2H2及H4F5基因拷贝数与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患儿临床分型的关系,评估四川地区孕妇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SMN)拷贝数情况及携带者筛查.方法 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确诊的53例SMA患者SMN1、SMN2、NAIP、GTF2H2和H4F5基因拷贝数进行检测,用Fisher精确检验法对SMA临床分型与SMN1基因拷贝数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对四川地区427名孕妇SMN1基因第7外显子进行缺失筛查.结果 53例SMA患者中Ⅰ型、Ⅱ型和Ⅲ型的SMN1基因第7和8外显子均纯合缺失的比例分别为100%、94.44%和87.50%,仅第7外显子纯合缺失的比例分别为0、5.56%和12.50%;SMN2第7外显子拷贝数为1、2、3和4拷贝的比例分别为11.32%、67.92%、13.21%和7.55%;NAIP第5外显子拷贝数为0、1和2拷贝的患者分别为11.32%,62.26%和26.42%.未检测到GTF2H2和H4F5基因缺失.SMN1基因第7外显子在四川地区孕妇人群的杂合缺失率为2.11%.结论 SMA患者的临床分型与SMN2基因和NA IP基因拷贝数有关(P<0.05),而与SMN1基因第7和8外显子缺失模式无关联(P>0.05).通过检测SMN1的拷贝数可辅助筛查SMA携带者.对无SMA家族史的普通群体进行SMA致病基因携带筛查时,应考虑“2+0”型携带者对筛查结果的影响,谨慎地解释筛查结果.

  • dystrophin基因第45~54外显子缺失连接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作者:钟敏;潘速跃;陆兵勋;李伟

    目的通过对dystrophin基因第45~54外显子缺失后连接片段的克隆和测序分析,探讨dystrophin基因缺失的发生机理.方法先以外显子PCR反应检测证实1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患者第45~54外显子缺失,然后在第44和第54内含子上用PCR步移方法寻找断裂位点,后用靠近断裂位点处设计的引物,以PCR法直接扩增dystrophin基因的缺失连接片段并测序,测序结果和正常内含子序列作对比分析.结果对扩增连接片段的PCR产物测序获得2716 bp有效序列,本例基因缺失片段长达402 kb.5'端断裂点位于第44内含子长散在元件(long interspersed elements, LINE)L1序列内,邻近基质附着区(matrix attachment region, MAR),3'端断裂位点在第54内含子较可能形成MAR的一个次级区域内,附近有拓扑异构酶Ⅱ识别位点,断裂点两旁存在6 bp的回文序列.连接片段通过4 bp的微小同源序列AGAG连接断裂点两端.结论由L1重复序列、断裂点附近拓扑异构酶Ⅱ酶切位点、MARs以及微小同源序列的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等综合因素引起的非同源基因重组可能是导致此一大片段基因缺失的重要原因.

  • 男性原发不育与DAZ基因家族部分拷贝缺失

    作者:杨元;肖翠英;张思仲;林立;魏伟

    目的分析原发无精症和严重少精症患者Y染色体无精症因子C区(azoospermia factor C,AZFc)DAZ基因(deleted-in-azoospermia, DAZ)部分拷贝缺失的类型与频率.方法 PCR扩增DAZ基因区域的两个序列标签位点(tag sequence site, STS)sY581与sY587,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检测,未发现DAZ基因家族全部拷贝缺失的197例原发无精症和166例严重少精症患者实验组与210名已正常生育男性对照组,进行DAZ基因家族的部分拷贝缺失分析. 结果在实验组中发现18例无精患者与10例严重少精患者有 DAZ1/DAZ2共缺失,缺失率分别为9.1%与6.0%,而对照组中未见部分基因拷贝缺失.实验组与对照组 DAZ1/DAZ2共缺失率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原发无精和严重少精症存在较高频率的AZFc区DAZ基因的部分缺失,这可能是中国男性原发不育的病因之一.中国人AZFc区 DAZ1/DAZ2的共缺失及其缺失率与白人基本一致.应用PCR-RFLP进行DAZ基因缺失分析可作为AZF区域微缺失常规筛查后的补充.

  • 缺失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缺失热区内含子断裂点分子结构特点的对比分析

    作者:盛文利;陈江瑛;潘速跃;张成;刘焯霖

    目的对比分析缺失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缺失热区第46号和51号外显子缺失后形成的连接片段的断裂点的分子结构特点,以研究DMD基因外显子的缺失机理.方法多重引物PCR法鉴定缺失型DMD患者,分别克隆第46、51号外显子缺失后形成的连接片段,测定断裂点侧翼的核苷酸序列.结果第46号外显子缺失后,5′端断裂点位于45号内含子的AT富含区内.3′端断裂点位于46号内含子的中等重复序列(medium reiteration repeats,MER1)内.连接片段有两个bp的连接同源序列ta,局部无小的缺失、插入和碱基的置换.第51号外显子缺失后,5′端断裂点位于50号内含子的人类类转座因子(transposon-like human elements,THE1)序列内.3′端短裂点位于51号内含子L2序列内.连接片段有3个bp的连接同源序列cta,局部无小的缺失、插入和碱基的置换.第46、51号外显子缺失后连接片段的断裂点的二级结构分析示断裂点均位于单链发夹环的非匹配区.结论对比第46、51号外显子缺失后形成的连接片段,其断裂点的共同特征是均位于重复序列,这些重复序列形成的单链发夹结构,使DNA结构具有不稳定性,易于断裂并导致外显子缺失.

  • 44号内含子并非是dystrophin基因中央缺失热区不稳定的内含子

    作者:潘速跃;谢咏梅;张成;刘焯霖;陈国俊;卢锡林

    目的了解Duchenne/Becher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DMD/BMD)患者中央缺失热区44~51内含子断裂点分布情况,并结合内含子长度,在排除了内含子长度的影响因素后对中央缺失热区各内含子的不稳定性进行分析。方法 PCR检测59例DMD/BMD患者dystrophin蛋白基因44~52号9个外显子,分析44~51号内含子断裂点的分布,并计算各内含子的长度预测值及实际断裂点数与长度预测值的比值。结果 44号内含子断裂点多,占整个中央缺失热区断裂点总数的30.8%。50号内含子次之,占23.1%。51号、45号、48号内含子内的断裂点分别占17.9%、10.3%、10.3%。44号内含子内的实际断裂点数小于长度预测值,实际断裂点数/长度预测值之比值为0.7倍。48号、50号、51号、45号内含子内的实际断裂点数大于长度预测值,分别是长度预测值的2.7、2.0、1.9、1.1倍。结论 44号内含子的稳定性要高于整个中央缺失热区分子结构的稳定性。48号、50号、51号内含子是中央缺失热区较不稳定的几个内含子,50号内含子的不稳定性存在种族差异。

  • 脊髓性肌萎缩患儿的NAIP基因分析

    作者:麻宏伟;王阳;宓真;武盈玉;赵颇;赵淑霞;姜梅;李永昕

    目的 探讨脊髓性肌萎缩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survival motor neurone,SMN)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技术对13例运动神经元型基因缺失的脊髓性肌萎缩患儿进一步进行神经原性细胞凋亡抑制蛋白(neuronal apoptosis inhibitory protein NAIP)基因分析(Ⅰ型5例,Ⅱ型4例,Ⅲ型4例).结果 2例Ⅰ型患儿携有NAIP基因缺失(2/5,40%).结论 NAIP基因缺失可能与脊髓性肌萎缩的临床表型严重程度有关.

  • 基因定量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马慧莉;陈彪

    基因定量检测已经成为研究基因组变异以及由于基因重组所引起的相关疾病的重要手段.大片段的基因组的重复和缺失可以引起致病突变.使用PCR和测序等定性检测方法很难探测到杂合状态的缺失和重复,因此探寻高效、可靠、灵敏的基因定量检测方法是当务之急.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相继出现了一些自动高效的技术方法.现在可用的基因定量方法大致可以分成3类:DNA印迹技术,细胞遗传学方法和以PCR扩增为基础的定量.本文对基因定量的新进展作一综述,探讨其优缺点以期对定量研究方法的选择有所帮助.

396 条记录 18/20 页 « 12...1213141516171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