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DHPLC快速诊断中国人静止型-α4.2地中海贫血

    作者:欧阳鸿;华亮;曹东林;白英明;徐湘民

    目的开发基于断裂点序列信息的-α4.2缺失检测技术.方法对中国人-α4.2基因断裂点区域及其正常同源片断的进行测序获得可用于基因诊断的信息,设计PCR/DHPLC方法快速检测-α4.2基因.结果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1个包含4个单核苷酸位点的单体型存在于所有的10个中国人-α4.2基因中,采用盲法检测了40个样本的基因型以验证DHPLC方法的可靠性,检测结果和Gap-PCR的完全一致.结论 DHPLC是一种快速、敏感和可靠的-α4.2基因检测技术.

  • 一种新的3.8 kb缺失α地贫基因的鉴定

    作者:黄革;郑有为;王景健;吴际;刘胜男

    目的 首次报道一种新的3.8 kb缺失α地贫基因,利用gap-PCR技术建立该缺失片段检测方法.方法 采集先证者及其母亲外周血,进行血液学参数常规地贫基因检测,对常规基因检测结果存在疑问标本重新设计新gap-PCR引物及体系以测试发现证实新的缺失α地贫基因类型.结果 先证者检出新的α珠蛋白基因缺失,缺失片段大小为3814 bp,确认先证者α地贫基因型为-α4.2/-α3.8,其母亲基因型为αα/-α3.8.结论 本研究首例报告了一种新发现的3.8 kb缺失α地贫基因,丰富了世界地中海贫血突变基因数据库,特异性gap-PCR的建立为该类型地贫基因检出提供方便、有效的检测手段.

  • 连接片段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携带者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钟敏;潘速跃;李伟

    目的:探讨连接片段在缺失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携带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个DMD家系和1例DMD散发病例进行研究。DMD家系中以确诊的患者Ⅲ2和待查携带者Ⅱ3为研究对象;散发病例以患者Ⅱ1及其母亲Ⅰ2为研究对象。通过外显子检测确定家系中患者Ⅲ2第31~43外显子缺失,散发病例患者Ⅱ1第45~54外显子缺失。然后以PCR步移法在相应内含子设计引物定位断裂点的位点,后在尽量靠近断裂连接点处设计1对引物直接对患者及其待查女性亲属进行连接片段的PCR扩增。结果对上述DMD家系中待查女性Ⅱ3的检测结果为PCR扩增出与患者Ⅲ2一致的阳性片段,诊断其为DMD携带者。对散发病例患者母亲Ⅰ2的检测结果为PCR反应阴性,而对照的患者Ⅱ1扩增出阳性结果,排除其母亲为DMD携带者。结论利用常规PCR技术直接检测缺失型DMD患者的女性亲属是否带有连接片段,可以同样达到进行携带者检测的目的。该方法有别于目前DMD携带者检测中所使用的各种定量分析方法。

  • Dystrophin基因3~5号外显子缺失连接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作者:钟敏;潘速跃;陆兵勋;姜立;李伟

    目的通过对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3~5号外显子缺失后连接片段的克隆和测序分析,探讨dystrophin基因缺失的发生机制.方法先以外显子PCR反应检测证实1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3~5号外显子缺失,然后在2、5号内含子上用PCR步移方法寻找断裂位点,后用靠近断裂位点处设计的引物,以PCR法直接扩增dystrophin基因的缺失连接片段并测序,测序结果和正常内含子序列作对比分析.结果获得2113 bp PCR产物,本例基因缺失片段长约49 000 bp.5'端断裂点位于2号内含子短散在元件Alu序列内,3'端断裂点在单一序列,附近有TTTAAA序列.断裂点附近有较强的拓扑异构酶Ⅱ酶切位点.连接片段插入了26bp序列并在断裂点周围形成3个13bp的短序列重复(GGCTTATATTTAA)连接断裂点两端.结论推测重复序列、断裂点附近较强的拓扑异构酶Ⅱ酶切位点关联易引起基因的断裂重组,加上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机制等综合因素可能是导致基因缺失的重要原因.

  • 抑癌基因脆性组氨酸三位体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启凤;吴名耀

    脆性组氨酸三位体(FHIT)基因是近年研究比较广泛的一个抑癌基因,普遍认为它与人类的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其主要表现为染色体的缺失、重排.本文就FHIT的表达缺失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 DMD基因内含子的重复序列与内含子不稳定性和基因缺失的关联

    作者:盛文利;陈江瑛;朱良付;刘焯霖

    [目的]为了研究DMD基因内含子的重复序列与内含子不稳定性和基因缺失的关联,我们分析了缺失型DMD病人的连接片段的断裂点并研究了DMD基因内含子结构与内含子不稳定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方法]多重引物PCR法鉴定缺失型DMD患者,分别克隆46和51号外显子缺失后形成的连接片段,测定连接片段的序列;并用计算机分析DMD基因可以获得的全部内含子的结构特点.[结果]对46号和51号外显子缺失后形成的连接片段的序列分析表明,5'和3'端的断裂点均位于重复顺序,断裂点附近无小插入、小缺失或点突变.对连接片段的二级结构分析表明,所有的断裂点均位于单链发夹结构的非匹配区.对DMD基因可以获得的全部内含子的结构分析表明,在DMD基因全长内含子中重复序列占大约34.8%.大量重复序列的存在是许多内含子的重要结构特征.[结论]重复序列是DMD基因多数内含子的关键结构,与内含子的不稳定性相关.在原有DNA序列的基础上,单链发夹结构的形成增加了DMD基因的不稳定性,形成了基因断裂的基础,单链发夹结构的形成导致两个断裂点的靠近,终导致了基因缺失.

  • 定量多重PCR技术在缺失型与重复型迪谢内肌营养不良患者和携带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李少英;孙筱放;黎青;张慧敏

    目的:建立定量多重PCR技术检测缺失型与重复型迪谢内肌营养不良(DMD)患者和携带者.方法:采用定量多重PCR方法(18对引物:exon1、3、4、6、8、12、13、17、19、43、44、45、47、48、50、51、52、60)对80例DMD患者及其母亲和20例正常成年男性进行DMD基因分析.结果:检出率为62%,52%(42/80)的患者为DMD基因缺失,其中40%(17/42)的DMD基因缺失患者的母亲为携带者;9%(7/80)的患者为DMD基因重复,100%(7/7)的DMD基因重复患者的母亲为携带者.结论:定量多重PCR是一种准确、快速、简便检测缺失型和重复型DMD患者及携带者的方法.

  • 血友病的临床分型与实验室诊断

    作者:李晓;浦权

    进修医生教授,请您谈谈血友病(hemophilia)遗传特征的分类好吗?教授血友病是一组古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根据遗传特征分为三个类型:血友病甲系凝血因子Ⅷ基因缺失、突变或重排所致的X染色体性联隐性遗传疾病,占血友病的80%~82%;血友病乙(Christmas病)系凝血因子Ⅸ缺乏、突变或重排所致,亦为X染色体性联隐性遗传疾病,占血友病的11%~15%;血友病丙(Rosenthal综合征)为凝血因子Ⅺ缺乏的常染色体不全性隐性遗传,占血友病的5%~7%.

  • Tip30基因甲基化与肝细胞癌临床预后的关系

    作者:邬国斌;Yunchao Ma;Guobin Wu

    肿瘤细胞DNA甲基化紊乱常表现为癌基因去甲基化和抑癌基因高甲基化,即抑癌基因功能失活是通过表观遗传调控抑制,而不是通过基因缺失或突变.既往研究在肝细胞癌中p16、SOCS-1、TFPI-2、E-cadherin、RASSFIA和NOREIB等抑癌基因常常表现为高甲基化状态,这些基因的高甲基化状态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 GSTT1、GSTM1基因缺失多态性与鼻咽癌的发病关系

    作者:廖芝玲;邓卓霖;韦义萍;谢凯圣;张斌;代宣民;许朝山

    目的:研究解毒酶GSTT1、GSTM1基因多态性与鼻咽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鼻咽癌组和对照组人群GSTM1和GSTT1基因.结果:GSTM1和GSTT1基因缺失率在鼻咽癌组分别为62.5%(50/80)和63.75%(51/80),对照组分别为44.44%(32/72)和40.27%(29/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及GSTT1缺乏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关.结论:广西柳州地区鼻咽癌高发,当地人GSTM1和GSTT1缺失为遗传易感因素,联合环境致癌物作用,成为鼻咽癌主要原因之一.

  •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1基因缺失人群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自光;韦义萍;马韵;邓卓霖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人群GSTT1基因缺失与当地肝细胞癌发生之间的潜在关系.方法:收集外周血标本:53例健康人,51例肝细胞癌患者,46例鼻咽癌患者;3组人群均来自广西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且HBV高流行的同一地区.从白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应用一对特异性引物与PCR技术,检测上述人群的GSTT1基因缺失情况,对肝癌患者进行病例-对照性研究.结果:肝癌组T1基因缺失率为54.9%(28/51);而正常组、鼻咽癌组分别为33.96%(18/53)和60.87%(28/46).肝癌组与正常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GSTT1基因缺失作为暴露因素,肝癌组和鼻咽癌组的危险度分析OR值分别为2.367、3.025.肝癌组与鼻咽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地区肝癌高发与二期解毒酶基因GSTT1缺失有关,GSTT1基因变异可能是肝癌易感性的原因之一.

  • Y染色体AZF基因缺失检测与男性不育

    作者:潘云

    目前世界上已婚育龄夫妇中约10%~15%的夫妇不育,其中男性不育因素约占50%,引起男性不育常见原因有营养不良、内分泌疾病、环境毒物、生殖道炎症、精索静脉曲张、隐睾、核型异常(克氏征)及免疫异常等因素,其中由于遗传缺陷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所引起的精子发生障碍约占30%以上[1].

  • 广西壮族人群NSCLC中PTEN基因表达的研究

    作者:王永勇;陈铭伍;冼磊

    目的 探讨广西壮族人群NSCLC中PTEN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4例壮族人群肺癌组织和14例正常肺组织中PTEN基因表达.结果 肺癌组织中PTEN基因表达率35.0%(12/32),正常肺组织表达92.8%(13/14),两组中PTEN基因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TEN基因缺失与肺癌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有关.结论 NSCLC中存在较高PTEN基因表达缺失,表明PTEN基因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α-地中海贫血分子基础与临床研究现状

    作者:陈萍

    地中海贫血(地贫)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α-地贫是由于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缺陷使α珠蛋白链合成受到部分或完全抑制而引起的.在某些情况下,α地贫亦可为获得性.α地贫主要见于东南亚和地中海地区.在我国以南方地区多见,如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江西、贵州、福建等地亦有报道.

  • 海南省黎族人4种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的研究

    作者:周代锋;蔡望伟;蔡兰洁;邝宇;周玉英

    目的:研究海南省黎族人群的β地中海贫血的分子基础.方法: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筛查海南省白沙县黎族人群中的4种β地中海贫血突变类型:CD41-42(-CTTT)缺失突变、CD17A→T无义突变、TATA盒nt-28A→G突变和CD71-72(+A)移码突变.结果:在321人中发现36例CD41-42(-CTTT)缺失突变杂合子携带者,携带率为11.21%,未发现其它3种突变类型.结论:在海南省白沙县黎族人群中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类型主要为CD41-42(-CTTT)缺失突变.

  • 原发生精障碍者Y染色体AZF区域微缺失基因诊断

    作者:王有良;魏霞;丁显平;罗春艳;张爽

    目的 对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AZF区域微缺失进行基因诊断.方法 采用多重PCR-凝胶电泳技术对23例原发性无精症患者、28例原发性少精症患者和7例正常生育男性对照进行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结果 23例原发性无精子症患者中 ,5例发生了 Y染色体微缺失,缺失率为21.7%,在28例少精症患者中, 有6例发生缺失, 其缺失率为21.4%.其中无精症(AZFa)区 sY86 缺失1例(2.0 %) ;AZFb区 sY127缺失1例(2.0%),sY134 缺失1例(2.0 %),sY127和sY134同时缺失1例(2.0%);AZFc区sY254 缺失1例(2.0 %),sY254 和 sY255 同时缺失4例(8.0%).7例正常生育男性均未检测到 Y染色体微缺失.结论 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AZF区域6 个 STS位点微缺失与男性原发性无精症和少精症密切相关,采用多重 PCR技术进行微缺失分析简便、快速、准确 ,值得推广应用.

  • 厦门地区α-地中海贫血基因缺失及突变类型分析

    作者:邸玥莹;张玲;王厚照

    目的:分析厦门地区α-地中海贫血基因缺失及突变类型和频率。方法采用导流杂交 PCR 方法检测血样中α-地中海贫血3个α-地中海贫血缺失基因、2个α-地中海贫血突变基因。结果在585例患者中,共检测出55例α-地中海贫血基因缺失,阳性检出率为9.40%,2例α-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阳性检出率为0.34%。结论厦门地区α-地中海贫血基因缺失比例较高,占阳性标本的96.5%,基因突变型较少。

  • 人肿瘤中线粒体DNA的缺陷

    作者:余果宇;陈仲;田兴亚

    线粒体DNA(mtDNA)是母系遗传的胞浆DNA,以高拷贝存在于细胞中.自身结构特点决定其在肿瘤中的突变率显著高于核DNA(nDNA),所以研究者们认为mtDNA的缺陷可能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该文就近年来肿瘤中mtDNA的常见缺陷作一综述,以探讨mtDNA缺陷与肿瘤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肿瘤提供参考.

  • 人纤维蛋白原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修才;吴竞生;翟志敏

    人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即凝血因子I,是血浆中含量高的凝血因子,也是凝血系统中的一"中心"蛋白质.凝血的后阶段是凝血酶形成,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除直接参与凝血过程外,还可介导血小板聚集,影响血液粘度,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肿瘤血行转移等病理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Fg基因缺陷可导致先天性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以及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Fg蛋白空间结构的研究对于理解其功能与结构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现对目前Fg的一些研究现状作简要综述.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谢爽;王鸿利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毛细血管扩张和同一部位反复出血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人们对其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近年来,随着基因定位克隆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在分子水平对其进行研究,发现endoglin基因和ALK1基因突变可分别导致该病,并发现了多种突变形式,这将有利于阐明HHT的发病机制,进而为终治愈该病奠定基础.

396 条记录 17/20 页 « 12...1213141516171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