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MET和COX-2在肝细胞癌中表达的意义及其相关性

    作者:卢长伟;董家鸿

    目的 探讨c-MET和COX-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 将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患者28例分为肝硬化组和非肝硬化组,再根据癌肿的大小分为大于5 cm组和小于5 cm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28例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进行染色,利用美国SimplePCI6专业图像分析系统截取显微镜下的10~15个视野,测算c-MET和COX-2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 肝硬化组的c-MET和COX-2平均光密度值均比非肝硬化组高;大于5 cm组的c-MET和COX-2平均光密度值均比小于5 cm组高; c-MET和COX-2呈正相关.结论 HGF-c-MET-COX-2-VEGF通路可能是促进肝细胞癌血管生成的一个潜在通路,为肝细胞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策略提供新的靶点.

  • 肝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表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喜术;孙玉春;李延军;孙熹旻;裴骏;马宽生;夏锋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及复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不同表型循环肿瘤细胞(CTCs)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8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科收治的11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56例复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Canpatrol CTCs分型检测系统检测外周血上皮-间质表型CTCs,比较原发性与复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各表型CTCs阳性率差异;分析原发性及复发性肝癌患者各表型CTCs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根据上皮及间质标志物将CTCs分为上皮型、间质型及混合型三种表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上皮型CTCs、混合型CTCs、间质型CTCs的阳性率分别为30.63%(34/111)、86.49%(96/111)、46.85%(52/111);复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上皮型CTCs、混合型CTCs、间质型CTCs阳性率分别为46.43%(26/56)、26.79%(15/56)、85.71%(48/56);原发性及复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上皮型、混合型、间质型CTC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35、23.406、59.522,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上皮型CTCs与门静脉癌栓及微血管癌栓均呈正相关(r=0.309和0.330,P<0.05),与肝硬化程度呈负相关(r=-0.466,P<0.05);混合型CTCs与微血管癌栓及门静脉癌栓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r=0.236、-0.383,P<0.05);间质型CTCs与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微血管癌栓、及巴塞罗那分期呈正相关(r=0.757、0.210、0.708、0.401,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243,P<0.05).复发性肝癌患者的上皮型CTCs与AFP及肿瘤个数呈正相关(r=0.620、0.391,P<0.05);间质型CTCs与肿瘤大小、肿瘤个数呈负相关(r=-0.335、-0.354,P<0.05);混合型CTCs与肿瘤大小及AFP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r=0.643、-0.349,P<0.05).结论 肝癌患者CTCs不同表型的阳性率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预测肝癌术后复发和评估疗效的辅助指标.

  • 小波分析技术在肝肿瘤超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倩云;温雪娟;陆婉玲

    目的:探讨小波分析技术在肝肿瘤超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超声获取的肝肿瘤组织图像,经Photoshop技术变换后的小波系数与图像的组织纹理空间分布及局部特征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即行细节按列排序、列细节按行排序及对角线细节按Z排序。结果:通过小波分析技术对肝肿瘤组织纹理图像的量化分析,提供了频谱数据及图像的纹理分析信息,获取了病灶区域与正常组织纹理定量的数据描述。结论:小波分析技术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肝肿瘤提供了分辨、分析病灶性质及程度的可靠依据。

  • MRI在肝脏小结节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晖;周航;姜飚;刘宁;孙毅

    目的:探讨肝脏小结节病变的磁共振(MRI)不同表现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经黑龙江省医院临床证实的直径≤3 cm肝脏小结节病变的76例患者,采用美国GE公司双梯度Signa3.0T HD MRI,先行平扫,通过注射钆喷酸葡胺进行增强扫描,分析肝脏结节的MRI表现。结果:各种疾病在MRI的T1WI和T2WI表现上各有特点,加之钆剂增强不同的强化特点,对肝脏小结节病变基本可以给出正确的诊断,经MRI诊断出原发肝细胞癌(HCC)15例,转移癌12例,再生性结节(RN)40例,肝细胞腺瘤(HAC)6例,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3例。其中,原发肝细胞癌和转移癌与病理验证相符。结论:MRI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小结节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较高。

  • 反复发作化脓性胆管炎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表现分析

    作者:任玉清

    目的:探讨反复发作化脓性胆管炎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选取64例反复发作化脓性胆管炎、经病理和MRI证实为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病例资料,探讨其MRI表现.结果:萎缩肝叶与非萎缩肝叶比较,其胆管细胞癌的发病率较高(x2=30.637,P<0.001);门静脉阻塞或狭窄与非门静脉阻塞或狭窄的肝叶比较,肝叶胆管细胞癌在门静脉阻塞或狭窄的发病率较高(x2=30.637,P<0.001);有肝内胆管结石的与无肝内胆管结石肝叶比较,有肝内胆管结石的肝叶胆管细胞癌的发病率较高(x2=10.165,P<0.001).结论:反复发作化脓性胆管炎并肝内胆管细胞癌主要发生在萎缩肝叶、门静脉阻塞或狭窄的肝叶以及有肝内胆管结石的肝叶.肝内胆管癌的MRI主要表现为血供少,但有极少部分肿瘤表现为血供多.

  • 彩色多普勒超声三种成像检查在肝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姚彬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应用于肝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04例影像学确诊的肝肿瘤患者,分别进行CDFI、超声弹性成像(UE)及超声造影(CEUS)检查,将其影像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三种检查手段对肝肿瘤定性诊断的价值。结果:对104例患者的115个肿物经组织病理检查提示,肝恶性肿物97个(占84.34%),肝良性肿物18个(占15.66%)。CDFI对肝脏肿瘤的诊断符合率良性为55.56%,恶性为74.23%;CDFI对良性肝肿瘤的诊断符合率与CEUS、UE相比均无差异;在良性、恶性肝脏肿瘤的诊断符合率方面,CEUS高于CDFI和UE。CDFI联合UE和CDFI联合CESU检查对肝肿瘤的诊断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x2=2.20,P>0.05)。结论:CDFI是肝肿瘤定性诊断的基础性方法,对于肝脏不典型或微小病灶,可结合运用CEUS或UE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 刺参酸性黏多糖对小鼠H22肝癌移植瘤Bcl-2和Bax基因表达影响

    作者:陈丹丹;宋扬;代海华

    目的 探讨刺参酸性黏多糖(SJAMP)对小鼠H22肝癌移植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接种H22肝癌细胞于昆明种小鼠右前肢腋部皮下,建立H22肝癌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SJAMP高、中、低剂量组.无菌条件下取肿瘤组织,计算抑瘤率;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细胞超微结构;Real-time 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肿瘤组织中Bcl-2和Bax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SJAMP各剂量组肿瘤质量均小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0.56,q=2.36~10.02,P<0.05).SJAMP各剂量组肿瘤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凋亡形态学特征.随着SJAMP剂量增加,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Bcl-2/Bax蛋白比值显著降低,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F=184.94~8 775.24,q=3.77~225.69,P<0.05).结论 SJAMP可以通过促进细胞凋亡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的表达,同时上调Bax的表达,使Bcl-2/Bax比值下调有关.

  • 消痔灵体外诱导肝癌细胞HepG2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金鑫;姚良苹;卢云;王宝磊

    目的 观察消痔灵注射液(XZL)体外诱导肝癌细胞HepG2的凋亡情况,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用含0.5、1.0、2.0、4.0、8.0、16.0 g/L XZL的培养液体外培养HepG2细胞,采用MTT法检测HepG2细胞抑制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相关凋亡蛋白Bcl-2和nm23-H1表达变化.结果 XZL能明显抑制HepG2细胞生长,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XZL组与空白对照组、氟尿嘧啶组相比,Bel-2蛋白表达显著下降;与共同作用组相比,Bcl-2蛋白表达显著增高(F=43.64,q=4.13~15.49,P<0.05).但nm23-Hl蛋白表达各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XZL可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通过降低Bcl-2蛋白表达诱导HepG2细胞凋亡.

  • 重组别藻蓝蛋白对小鼠H22肿瘤生长及COX-2、VEGF和PCNA表达的影响

    作者:徐清燕;梁惠;秦松

    目的 观察重组别藻蓝蛋白(rAPC)对接种H22细胞小鼠的肿瘤生长及环氧化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n=10),即模型组,rAPC低、中、高剂量组(25、50、100 mg·kg-1·d-1),环磷酰胺组(CY对照组).各组小鼠左前腋下皮下接种H22肝癌细胞,第2天除模型组外,其余4组分别以不同剂量的rAPC、CY灌胃, 15 d后处死,剥离出肿瘤,称质量,计算抑瘤率; 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肿瘤组织中COX-2、VEGF和PCNA的表达.结果 rAPC低、中、高剂量组小鼠H22肿瘤质量增长均较模型组缓慢,差异有显著性(F=8.926,q=3.794~7.684,P<0.05、0.01),其抑瘤率分别为25.2%、36.7%、43.1%.rAPC各剂量组COX-2、VEGF阳性表达均低于模型组(F=23.651、7.244,q=3.985~11.307,P<0.01); rAPC中、高剂量组PCNA 阳性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减少(F=164.380,q=1.513~31.265,P<0.01).结论 rAPC可以抑制小鼠H22肿瘤的生长及COX-2、VEGF和PCNA的表达.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原发性肝癌术后Th1/Th2漂移影响

    作者:曲玉虎;邱法波;刘国强

    目的 研究重组人生长激素对原发性肝癌(PHC)手术切除后病人Th1/Th2漂移的影响.方法 以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2 (IL-2)代表Th1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代表Th2类细胞因子,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6例原发性肝癌病人术前和术后10 d即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5 d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1/Th2类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以20例原发性肝癌单纯手术切除病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重组人生长激素组与单纯手术切除组比较,术前Th1类细胞因子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0 d重组人生长激素组Th1类细胞因子显著增高,与单纯手术切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c=2.58,P<0.01).结论 短期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可促使PHC手术切除后病人免疫状态向Th1状态漂移.

  • 沙利度胺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体外增殖影响

    作者:孙萍;张良明;孙等军;董亮亮

    目的 观察沙利度胺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 分别应用浓度为3.125、6.250、 12.500、 25.000、 50.000、 100.000及200.000 mg/L的沙利度胺溶液作用于SMMC-7721细胞,同时以等体积的RPMI 1640培养液为空白对照组,MTT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 沙利度胺浓度从3.125 mg/L依次增至200.000 mg/L,其对SMMC-7721细胞增殖抑制率从11.70%依次增加至34.21%.25.000 mg/L以上浓度沙利度胺组的吸光度值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3.093,q=4.02~5.37,P<0.05、0.01).结论 沙利度胺能抑制SMMC-7721细胞的生长,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 西罗莫司对肝癌HepG2细胞中HIF-1α表达影响

    作者:关鸽;张斌;吴力群

    目的 研究西罗莫司对氯化钴(CoCl2)诱导的肝癌Hep2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CoCl2诱导细胞模拟缺氧微环境,并根据CoCl2浓度不同分为0、50、100、200及00 μmol/L组;选择CoCl2浓度为200 μmol/L来模拟肿瘤内缺氧微环境,同时分别联合0、10、20、30、0 nmol/L的西罗莫司作用于细胞2 h.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IF-1α mRNA的表达.结果 随CoCl2浓度提高,HIF-1α mRNA的表达升高(F=103.67,q=.83~2.15,P<0.05),其中CoCl2浓度为200和00 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q=0.69,P>0.05);西罗莫司可使Hep2细胞HIF-1α mRNA的表达降低并呈剂量依赖性(F=127.90,q=.2~28.28,P<0.05).结论 缺氧微环境可以促进Hep2细胞中HIF-1α mRNA的表达,HIF-1α可能通过在细胞缺氧调控中起作用而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西罗莫司可以抑制HIF-1α mRNA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抗肿瘤的机制之一.

  • 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振虹;毕卫群;王燕

    目的 评价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供血动脉置管造影并行超选择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瘤体,明胶海绵栓塞供血动脉.结果 血管瘤供血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操作成功率100%,血管瘤消失或不同程度缩小.未出现严重的栓塞综合征反应及并发症.结论 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肝细胞癌并门静脉癌栓组织PDGFR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哲夫;苏亚飞;陈孝平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HCC)并门静脉癌栓(PVTT)组织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6 例HCC并PVTT组织、12例正常肝脏标本中PDGFR的表达与MVD计数.结果 HCC 并PVTT组织中PDGFR的表达阳性率及MVD计数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2=4.732、6.321,t=5.432、6.852,P<0.05).PDGFR在TNM Ⅲ~ⅥA期肿瘤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TNM Ⅱ期(P=0.008).分化差、肿瘤直径≥5 cm 和TNM Ⅲ~ⅥA期肿瘤组织MVD计数明显高于分化好、肿瘤直径< 5 cm 和TNM Ⅱ期者 (t=5.842~6.764,P<0.01).PDGFR表达阳性肿瘤组织的MVD明显高于PDGFR表达阴性组织(t=7.236,P<0.01).结论 HCC并PVTT 中PDGFR表达上调,可能通过促进肿瘤血管形成而参与HCC并发PVTT的发生和发展.

  • 低剂量顺铂并IFN-α对小鼠移植性肝癌血管生成影响

    作者:王延涛;沈方臻;侯继院

    目的 了解持续低剂量顺铂(DDP)联合α-干扰素(IFN-α)对小鼠移植性肝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将48只接种H22肝癌的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各12只. 低剂量DDP组(DDP组):腹腔注射DDP 0.2 mL(0.6 mg/kg);IFN-α组(IFN组):皮下注射IFN-α 0.2 mL (2×104 U);低剂量DDP联合IFN-α组(联合组):腹腔注射DDP 0.2 mL (0.6 mg/kg)并皮下注射IFN-α 0.2 mL (2×104 U);生理盐水对照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每天1次,连续2周.观察肿瘤体积、小鼠体质量的变化和药物毒副反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DDP组和IFN组肿瘤生长比较缓慢,联合组抑瘤效果更为明显(F=260.58,q=0.72~1.08,P<0.05),且毒、副反应未增加.与对照组比较,DDP组和INF组的MVD、VEGF表达均下降(F=157.04、 52.97,q=9.55~19.02,P<0.05),联合组下降更显著(q=5.25~9.47,P<0.05).结论 低剂量DDP与IFN-α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的抗血管生成协同作用,抑瘤效果显著,毒、副反应小.

  • 下颌骨转移性肝癌(附2例报告及文献分析)

    作者:刘洪伟;冯元勇;李宁毅;贾暮云;袁荣涛;尚伟

    目的 探讨下颌骨转移性肝癌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方法 结合有关文献报道,对2例经病理确诊的下颌骨转移性肝癌病人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下颌骨转移性肝癌多见于中年人,男性多发,表现为下颌骨膨隆伴下唇麻木,多数病人HBsAg阳性.局部手术切除肿瘤后转肿瘤科继续治疗.结论 下颌骨转移性肝癌比较罕见,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困难,需要行B超、CT、AFP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 急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病人TM检测及其意义

    作者:陈兵;杨颉;张贵君

    目的 探讨急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病人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及其在疾病病情进展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59例急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其中急性甲型肝炎20例,急性重症肝炎14例,肝硬化代偿15例,肝硬化失代偿10例)、28例肝癌病人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浆TM水平,并与12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 急性重症肝炎、肝硬化代偿、肝硬化失代偿组血浆TM水平皆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急性重症肝炎组明显高于急性甲型肝炎组,肝硬化失代偿组显著高于代偿组(F=389.19,q=3.08~45.77,P<0.001);肝癌病人术前血浆TM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55.64,q=6.959~17.544,P<0.05),Ⅰ、Ⅱ期病人术后10 d的血浆TM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接近正常水平(t'=2.366,t=8.372,P<0.01).肝癌病人血浆TM水平随分期的增高而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F=55.64,q=4.099~17.544,P<0.05).结论 TM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可作为某些肝脏疾病病情进展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 人肝癌组织中nm23-H1基因突变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赵炜;高洪梅;刘世国;赵洁;王修海

    目的 观察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在人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突变情况,探讨nm23-H1基因突变与肝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PCR-SSCP),对16例肝癌组织、12例癌旁组织和4例正常肝组织的nm23-H1基因的第1、2、4外显子突变情况突变进行检测.结果 肝癌组织中有1例nm23-H1基因第1外显子纯合缺失;肝癌组织中1例第1外显子、1例第2外显子,癌旁组织中2例第2外显子有单链DNA泳动变位.结论 nm23-H1基因突变在肝癌组织中发生率低.

  • 富勒醇对小鼠移植性肝癌抑瘤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沈方臻;王秀美;陈滇宝

    目的 研究富勒醇对小鼠移植性肝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荷瘤小鼠分为4组:4.8 g/L和2.4 g/L的富勒醇组,氟尿嘧啶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相应的药物及注射用水后,给予光照射,连续7 d.之后处死小鼠,记录瘤质量.结果 4.8 g/L和2.4 g/L的富勒醇组平均瘤质量均低于空白对照组(F=58.89,q=4.28、4.40,P<0.01),两种浓度富勒醇组之间瘤质量差异无显著性(q=1.32,P>0.05).氟尿嘧啶组平均瘤质量明显低于4.8 g/L和2.4 g/L富勒醇组(q=3.97、4.51,P<0.01),但其毒性作用大于富勒醇组.结论 富勒醇对小鼠移植性肝癌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毒性作用较氟尿嘧啶小.

  • 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肝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陈心锐;梁洪;李元龙;吴力群

    ①目的探讨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与肝细胞性肝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②方法对30例肝细胞性肝癌根治性切除病理组织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并用CD3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计数被CD34抗体染色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数,以测定MVD.对MVD与临床病理因素及术后生存率的关系进行分析.③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MVD水平与肿瘤大小、TNM分期都是影响肝细胞性肝癌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肝癌大小及肿瘤分期是肝细胞性肝癌的独立预后因素.④结论 MVD是肝细胞性肝癌一种预后因素.

9538 条记录 472/477 页 « 12...46947047147247347447547647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