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癥口服液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阻断作用

    作者:高洪生;姚树坤;殷飞

    目的:探讨肝癥口服液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阻断作用.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给予大鼠二乙基亚硝胺((DEN)35mg/kg,灌胃,2次/周,共16周,预防组同时给予药物预防,16周后所有实验组停用DEN,各药物预防组继续用药至20周末实验结束,于第12周、第20周末分批处死大鼠,分别进行①肝组织切片常规HE染色,观察形态变化;②第12周,肝组织切片做γ-谷氨酰转肽酶(GGT)组化染色,对GGT阳性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①实验第12周,B组大鼠肝细胞排列紊乱,肝小叶结构消失,假小叶形成,可见大量异常肝细胞构成的不典型增生结节及卵圆细胞.各药物预防组肝细胞异型性增生灶和卵圆细胞明显少于B组,异型性较轻.第20周,B、C、D和E组大鼠肝癌发生率分别为88.8%、23.08%、30%、33.33%.C、D、E组肝癌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或P<0.01);②B组肝组织GGT酶组化染色单位切面病灶数、单位面积内病灶面积、病灶平均面积三项指标显著高于各药物预防组(P<0.05或P<0.01).结论:肝癥口服液和苦参碱均能有效地预防大鼠肝癌前病变及癌变的发生.肝癥口服液中药大剂量预防组优于苦参碱组.

  • 康莱特瘤内注射治疗大鼠移植性肝肿瘤的研究

    作者:吴力群;赵宗岗;卢云;张斌;曹景玉

    目的:探讨康莱特瘤内注射对大鼠移植性肝肿瘤的疗效.方法:40只大鼠移植性肝肿瘤模型被随机分为4组(G1、G2、G3和G4,10只/组),分别瘤内注射不同药物(G1:生理盐水0.2ml,G2:康莱特10mg,G3:康莱特20mg,G4:无水酒精0.2ml).注药后第3天及第8天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肝肿瘤的体积,血清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肌酐值及肝肿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瘤内药物注射后第3天,G3、G4组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G1组(P<0.05),G2、G3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G1、G4组(P<0.05),G2、G3组的血清ALT及AST水平明显低于G4组(P<0.05),G2、G3组的血清ALP水平明显低于G1、G4组(P(0.05),G2、G3组的PCNA表达明显低于G1、G4组(P<0.05).瘤内药物注射后第8天,G2、G3、G4组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G1组(P<0.05),但G2、G3、G4组间的肿瘤体积差异无显著性,G2、G3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G4组(P<0.05),G1、G2、G3组的血清ALP水平明显低于G4组(P<0.05),G3组的PCNA表达低于G1、G4组(P<0.05).结论:康莱特瘤内注射可明显抑制大鼠移植性肝肿瘤的生长,对肿瘤本身其疗效未见优于无水酒精,但康莱特瘤内注射治疗肝肿瘤对肝功能的损害较小.

  • 生长抑素及生长激素瘤内注射治疗大鼠移植性肝肿瘤的研究

    作者:吴力群;杨猛;卢云;曹景玉

    目的:为了探讨生长抑素及生长激素瘤内注射对大鼠移植性肝肿瘤的疗效.方法:将40只大鼠移植性肝肿瘤模型随机分为善宁组、思增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4组,分别瘤内注射不同药物,3天及8天后分别测定肿瘤的体积,血清生化指标及肿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后,酒精组、善宁组、思增组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P<0.05),思增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其它组(P<0.05),善宁组和思增组的血清ALT及AST水平明显低于酒精组(P<0.05),善宁组的PCNA表达明显低于其它组(P<0.05).结论:瘤内注射生长抑素及生长激素可抑制大鼠移植性肝肿瘤的生长,且二者瘤内注射治疗肝肿瘤对肝功能的损害较小.

  • 中国人群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量评估

    作者:王君;刘秀梅

    目的 评估中国人群黄曲霉毒素的膳食暴露量,分析主要贡献食品及患肝癌的危险. 方法 通过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水平和人群食物摄入量计算人群黄曲霉毒素的膳食暴露量. 结果 我国成人、2~6岁儿童、城市人群、农村人群的平均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量分别为665.43、415.39、487.64、749.14 ng/(人·d),这些人群高消费者(97.5百分住)的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量分别为24 787.20、16 544.40、17 358.59、29 370.42 ns/(人·d).玉米和大米是我国人群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的主要贡献食品.农村人群由于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患肝癌的危险高于城市人群. 结论 农村人群和2-6岁儿童、玉米和大米在控制我国人群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量、降低肝癌患病率中是不可忽视的重点人群和重点食品.

  • 多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李婧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对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PHC)实行肝脏MSCT和DSA检查,两者之间要间隔2~14d.比较和分析多层螺旋CT和DSA检查对于PHC的诊断价值.结果:60例PHC患者中,巨块型有14例,弥漫型和混合型有40例,结节型有6例;其中有10例患者的两种检查结果存在差异,其余的50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基本上是一致的.DSA和MSCT检查内均发现PHC合并门静脉主干和近端分支癌栓12例,同时MSCT检查中得知,2例的外周分支存在癌栓.DSA检查得知PHC的中肝动脉-门静脉瘘(APS)形成24例,MSCT检查中发展的APS形成20例.结论:MSCT和DSA在原发性肝癌的影响诊断中各自具有特点,且两者相结合针对PHC的诊断及综合治疗存在重要的临床意义.

  • 奥曲肽对TGF-α刺激肝癌细胞增殖和ERK表达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建生;刘文斌;许戈良;胡何节;马金良;汤志刚;翟志敏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对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刺激人肝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表达的影响.方法 TGF-α刺激人肝癌细胞前后细胞增殖的变化以免疫组化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ERK蛋白表达以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 TGF-α能上移细胞生长曲线,促进细胞集落形成,使细胞集落形成率增加,使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及ERK蛋白在细胞核内表达明显增加,Western-blot所测ERK蛋白表达也明显增加;奥曲肽和TGF-α同时作用于细胞后,与TGF-α单独作用相比,细胞生长曲线下移,细胞集落形成受抑制,集落形成率减少,PCNA蛋白及ERK蛋白在细胞核内表达明显减少,Western-blot所测ERK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结论奥曲肽能抑制TGF-α刺激的人肝癌细胞增殖,阻断TGF-α在细胞内的信号传导.

  • 欧贝预防肝动脉化疗栓塞所致呕吐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军业

    目的观察欧贝预防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所致呕吐的疗效和毒性.方法TACE灌注药物前5~20min、术后4h、第2天各静脉注射欧贝4mg.结果经44例病人应用,欧贝第1、2、3天的止吐有效率分别为79.5%、93.2%、95.5%,与应用胃复安第1、2、3天的止吐有效率37.5%、47.5%、52.5%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欧贝为肝动脉化疗栓塞安全、有效的止吐药物.

    关键词: 肝肿瘤 欧贝 呕吐
  • 经肝动脉加温化疗肝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

    作者:刁继元;谭宴林;曾育;袁小叶;李慰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加温化疗肝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肝恶性肿瘤50例,经肝动脉加温化疗150次。灌注温度43~45℃,流速20~50 mL/min,总量600~1000 mL,时间30~60 min。化疗药物(5-Fu 0.75~1.0 g、MMC 12~20 mg、DDP 60~80 mg)3药联用。结果:经>2次治疗,随访6~48个月,资料完整50例。近期有效率88.7%(CR 4例,PR 41例,NC 5例),术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窝部灼热感、全身发热及出汗等,术后不良反应与常温法相近。结论:通过导管将热疗与化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肝恶性肿瘤疗效肯定,且没有严重不良反应。

  • 3.0T磁共振成像和64排螺旋CT应用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比较

    作者:吴成贵;吕志达

    目的:比较64排螺旋CT和3.0T磁共振成像诊断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疑似肝癌患者56例.所选患者均给予64排螺旋CT以及3.0T磁共振成像诊断,并对两种诊断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4排螺旋CT诊断的准确性87.5%,与3.0T磁共振成像诊断的98.2%相比明显要低,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癌进行诊断时,3.0T磁共振成像诊断的效果较64排螺旋CT明显要优,两种诊断方式具有自身的缺点及优点,因此在对肝癌患者进行诊断时需依照病变的实际情况选取合理的检查方式.

  • 血清补体水平与肝癌病理类型的关系

    作者:吴桂荣;庄永敬;王俊津;卢良声

    目的:探讨肝癌病理类型与血清补体水平的关系.方法:测定46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血清CH50、C3、C4含量,并根据病理类型进行分类比较.结果:巨大肝癌组的血清补体CH50、C3水平明显高于大肝癌组和小肝癌组(P<0.05),高分化肝癌组的血清CH50、C3水平明显高于中分化和低分化肝癌组(P<0.05),而补体C4水平在各类型病理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提示肝癌患者的CH50、C3水平与肝癌大小,肝癌的分化程度有关.而补体C4水平与各类型病理组之间的关系不明显.

    关键词: 肝肿瘤 诊断 补体
  • 肝脏实质占位性病变的动态灰阶超声造影研究

    作者:王文平;丁红;齐青;魏瑞雪;黄备建;毛枫

    目的:应用动态灰阶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研究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增强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54例共58个肝实质占位性病变进行动态灰阶超声造影检查.其中原发性肝癌29个,转移性肝癌4个,肝血管瘤8个,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2个,肝脏炎性假瘤2个和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个.造影剂选用浓度为400 mg/ml的Levovist经肘部浅静脉快速注射.结果:超声造影后不同肝肿瘤多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其增强方式可分为:周边增强、均匀增强、斑片状增强和无增强四种.肝恶性肿瘤的增强特征为动脉期快速增强而门脉期消退;肝血管瘤表现为肿块增强呈周边增强型,并逐渐向肿块中央填充;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表现为动脉期均匀增强并持续整个门脉期;而肝脏炎性假瘤始终未见增强.结论:动态灰阶超声造影对肝肿瘤的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

  • 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

    作者:李红

    肝癌是常见的肝肿瘤,原发性肝癌占肝癌的90%.国内高发区发病率达10/105,占男性死因第2位,女性第5位.早期治疗以外科学术切除为首选,但复发率高;中晚期患者,由于肝硬化、转移等原因已失去手术机会,行全身化疗效果不佳,且并发症和副作用多.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得到了肯定,并公认为该方法是中晚期肝癌的首选疗法.

  • 原发性肝癌动静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

    作者:马明平;王正林;胡道予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动静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介入治疗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7例原发性肝癌并动静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进行了分析,并经导管动脉内药物灌注(TAI)和(或)经导管动脉内栓塞术(TAE)及随访.结果:37例中,并发肝动-门脉瘘33例,肝动脉-肝静脉瘘4例,同时伴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7例,经过2~5次(平均2.3次)TAI和(或)TAE治疗后,23例(62%)生存期超过半年,14例(38%)生存期超过1年.结论:原发性肝癌动静脉瘘常伴有严重门脉高压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预后差,但恰当地应用TAI和(或)TAE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疗效.

  • 宝石CT在原发性肝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蕾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淋巴瘤CT平扫及三期增强的特点,提高对其影像表现的认识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肝脏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的5例原发性肝淋巴瘤的CT表现.男性4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0岁.术前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分析病灶形态、大小、密度、位置及增强特点.结果:平扫5例病灶均为稍低或低密度影,边界清晰3例,边界模糊2例,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匀1例,病灶内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影,未见钙化及出血灶.增强扫描动脉期4例病灶强化不明显,1例病灶呈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4例病灶呈轻至中度强化,强化较均匀,1例强化不明显,1例病灶周边肝实质可见较薄的边缘强化,2例单发肿块内可见肝固有血管穿行,1例单发肿块沿血管浸润,但血管形态相对正常,形成所谓"血管漂浮征".结论:原发性肝淋巴瘤术前容易误诊,但结合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及临床相关检查,可以提示诊断.

  • 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肝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马新力;郭彩虹;卜月菊;张世英;李建荣

    关系,对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 腹腔镜超声在腹腔镜肝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陈昕;徐涛;时红光;李博;于彦章;赵华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声在腹腔镜肝胆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7~2010年54例肝胆疾病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应用腹腔镜超声检查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确定手术解剖入路与实施.结果:所有腹腔镜手术切除病例均由腹腔镜超声辅助确定肝切除线,在LUS引导下行肝组织离断术,3例术中超声检查发现胆总管小结石,3例发现多发性肝囊转开腹.另51例均在术中超声引导下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结论:腹腔镜术中超声具有定位准确、直观等特点及盲点病灶的探知能力,在腹腔镜肝胆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自然人群中HBsAg携带与肝癌的随访研究

    作者:陆建华;陈建国;倪正平;黄飞;朱源荣

    目的研究自然人群中HBsAg长期携带与肝癌发生的关系,为肝癌病因研究及采取预防措施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方法 1976年选择启东某社区15岁以上自然人群,用血清筛检确定HBsAg携带状态,建立11534人前瞻队列数据库;1977年1月进入随访,截至于1998年12月,与人群癌症登记资料及居民病伤死因资料核实癌症发生的结局及出列人数.结果队列观察总人年数为242 467.HBsAg携带者中发生肝癌125例,发生率为356.58/10万;HBsAg非携带者发生肝癌54例,发生率为26.04/10万,两组的相对危险度(RR)为13.69(95%CI:9.95~18.85).其中男性及女性HBsAg携带者的RR分别为11.98及17.06.各年龄组HBsAg携带者的肝癌发生率均高于非携带者.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性别、年龄、HBsAg、ALT为肝癌发生的显著的影响因素;而抗-HBs(+)为保护因素.HBsAg携带与食管、胃、肠、胰腺、肺、乳腺、宫颈各部位癌症及白血病等的发生未见有联系.结论进一步证实了启东自然人群中HBsAg携带与肝癌发生的因果关系、联系的强度与联系的特异性.围绕HBV开展预防研究是现场肝癌防治的重点.

  • 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方法及应用价值

    作者:严昆;陈敏华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脏原发及转移性肿瘤的疗效和提高灭活效果的方法.方法:对不能或不宜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82例,肝转移癌49例,共计131例、226个病灶,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RFA).肿瘤大小1.0~10.8cm,中位数3.8cm.对大于3.5cm肿瘤则根据球体覆盖原理术前制定布针方案,以达到原位灭活.结果:治疗后24小时内或1个月增强CT检查,可见203个病灶被灭活,有效灭活率达89.8%.病人6个月、1 2个月、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1%(85/93例)、72%(47/65例)、62%(8/13例).术中及术后较明显并发症6例,占4.6%.分别为肝被膜出血、胆瘘各2例,肝脓肿、胆系梗阻各1例.无1例需急诊手术处理.结论: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 超声造影在肝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罗葆明;冯霞

    本文介绍了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非手术治疗治疗前病灶的定性、治疗中定位、治疗后的疗效评估等方面的应用.

  • CT引导下弯针穿刺乙醇消融对肝脏肿瘤的治疗价值

    作者:邵成伟;左长京;田建明;赵起;吕桃珍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弯针穿刺乙醇消融术(PEI)在小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残存活性病灶及转移性肝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37个小肝癌,25个经TACE治疗后的肝癌残存活性病灶,18个微小转移性肝癌病灶,采用CT引导下弯针穿刺无水乙醇肿瘤消融治疗,观察其坏死情况.结果:PEI治疗后一个疗程行动态增强MR或CT复查,37个小肝癌完全坏死率为86.5%,25个经TACE治疗后的残存肝癌完全坏死率为68.0%,18个微小转移性肝癌病灶完全坏死率为94.4%.结论:CT引导下无水乙醇消融术治疗肝脏肿瘤疗效较满意,弯针穿刺技术尤其有助于微小、深在病灶或需多点注射的病灶的治疗.

9538 条记录 2/477 页 « 12345678...47647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