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穿刺活检在诊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的价值

    作者:刘毅强;孙宇;李忠武;薛卫成;陆爱平;李吉友

    目的 总结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穿刺活检标本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探讨提高诊断准确率、降低误诊率的方法.方法 对 9 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穿刺活检病例进行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9 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女性 8 例,男性 1 例,年龄25~62 岁,中位年龄 43 岁;肿瘤直径2~10 cm;5 例为肌瘤型,3例为混合型,1例为脂肪瘤型;其中 8 例HMB45(+),1 例 HMB45(-)但 melan A(+).仅1 例术前影像学诊断考虑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而未行免疫组化检测、仅依靠光镜观察,有 4 例得出正确的病理诊断.结论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组织形态变化多样,穿刺活检标本更易误诊或漏诊,确切的病理诊断还需借助于免疫组化,尤其是 HMB45 和 melan A 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 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作者:曹保凯;王锦波

    患者男性,24岁.右上腹隐痛不适伴不规则低热1月余.无腹泻、黑便史.B超、CT及MRI检查均示肝右叶不均质团块.查体:体温38℃,巩膜、皮肤黏膜无黄染.肝右肋下可及3cm,压痛不明显.术中见肿物位于肝右叶被膜下,边界清楚,向表面凸起,完整切除肿物后送检.手中见T12椎体表面充血、隆起,切除T12椎体后见椎体表面骨化,椎体内为肉芽组织.取3cm×1.2cm×0.7cm大小组织(质软)送冷冻病理检查,镜下示组织内见大量多核巨细胞和单核样细胞伴大片坏死.随后彻底清除病灶,病变组织固定后送常规病理检查.

  • 先天胆道闭锁胆汁性肝硬化合并肝母细胞瘤1例

    作者:赵碧芬

    患儿男,24天.因皮肤发黄20天,嗜睡,呕吐,抽搐1天,就诊入院.患儿足月顺产,产后第三天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并进行性加重,当天抽搐3次,抽时四肢发抖、眨眼,持续10min左右.查体可见全身皮肤、巩膜黄染,腹部隆起,肝肋下4cm,脾肋下7.5cm,脐部有渗血,手指抽血后出血难止.血象:血色素49g/L,白细胞4.8×109/L,凝血时间40s.脑积液红细胞().B超提示肝肿瘤.头颅CT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诊断:①肝癌;②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后第三天因颅内出血而死亡.

  •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4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孟芝兰;叶大雄;姜英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ol nodular hyperplasia, FNH)是肝脏的一种良性病变,比较少见.1958年由Edmondson提出,并于1975年被WH0确认.国内近年来仅见少数个案报道,我院统计300余例肝肿瘤中仅见4例.

  • FNAC诊断肝占位性疾病171例

    作者:郑香玲;花亚伟;张丽红

    我国肝肿瘤的发病率已超过25/10万,每年有13万余人死亡(1).对肝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延长生存期的关键.本文作者于1986年以来对肝占位性疾病进了细胞学观察与诊断,将影像学提示的占位性病变提高到细胞病理学定性诊断,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依据.1 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1986-1998年间经B超或ct检查提示肝占位性疾病171例,行针吸细胞学诊断(frne needle aspietion Cytology,FNAC),其中手术治疗136例.男性133例,女性38例,男:女=3.5:1.年龄10个月-79岁,41-60岁为高发年龄段,占67.05%.取血小板计数和出凝血时间正常、无严重心肺疾病的肝占位性病变患者,经B超或CT引导定位,进行经皮细针穿刺抽取病灶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成分及其形态学特征,并与其组织学形态对比,同时抽血检测AFP,了解其在诊断肝肿瘤中的意义.

  • FABP-5基因沉默对肝癌Bel-7402细胞生物学特性及人参川穹嗪敏感性的影响

    作者:李佳

    目的 探讨通过siRNA干扰技术沉默表皮脂肪酸结合蛋白-5(FABP-5)基因表达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生物学特性及人参川穹嗪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以人肝癌Bel-7402细胞为研究对象,根据FABP-5mRNA 编码序列设计并合成干扰 siRNA 序列,瞬时转染Bel-7402 细胞.将人肝癌 Bel-7402 细胞分为 FABP-5 siRNA 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用 RT-PCR 和Western blot 法分别从 mRNA 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FABP-5 基因的表达;CCK8 法测定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情况;细胞侵袭小室法检测各组细胞的体外侵袭力;MTT 法观察 FABP-5基因沉默后 Bel-7402 细胞对人参川穹嗪的敏感性.结果 RT-PCR 和 Western blot 显示,FABP-5 siRNA 组较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 FABP-5 mRNA 和蛋白表达都明显下降;FABP-5 siRNA 组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细胞周期阻滞在 G0/G1期,S 期细胞数减少;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FABP-5 siRNA 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升高(P < 0.01),增殖、侵袭能力显著下降(P < 0.05);FABP-5 siRNA组细胞对人参川穹嗪的敏感性显著增强(P < 0.05).结论 特异性沉默 FABP-5 基因表达能够降低肝癌细胞的侵袭能力,抑制细胞的增殖,将细胞周期阻滞于 G0/G1期,使其凋亡显著增加.

  • 口虾蛄乙酸乙酯提取物联合阿霉素或顺铂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研究

    作者:邵松军;李明勇;张湘宁;黄培春

    目的研究海洋生物口虾蛄乙酸乙酯提取物联合阿霉素或顺铂对人肝癌 HepG2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效应,并定量分析其协同、相加或拮抗的作用。
      方法不同浓度的口虾蛄乙酸乙酯提取物联合阿霉素或顺铂处理肝癌 HepG2细胞株24 h,用 MTT 法测定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并用中效原理法、金氏修正公式分析药物的联合作用。
      结果口虾蛄乙酸乙酯提取物、阿霉素、顺铂单用或联合用药作用于肝癌 HepG2细胞株,均能抑制细胞的增殖,呈现量-效依赖性。口虾蛄乙酸乙酯提取物与传统化疗药物的联合用药增加了传统化疗药物对肝癌细胞的毒性作用,呈现出低浓度拮抗,而高浓度协同的作用。
      结论海洋生物口虾蛄乙酸乙酯提取物作为一类新型、天然的抗肿瘤药物,可有效地抑制肝癌 HepG2细胞的增殖。

  • 鞘氨醇激酶通过调控血管发生促进肝癌转移

    作者:赛岩;代学强;白纪民;刘勇;常菁;范礼斌;崔春萍

    目的 确定鞘氨醇激酶(SPK)在肝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用 Ad-SPK1 腺病毒感染肝癌细胞 LM-3 使其 SPK过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 SPK1 表达及激活情况;Transwell、划痕实验检测肝癌细胞迁移情况.体外管状结构形成实验检测 SPK 对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管状化形成的影响.建立 SPK 过表达裸鼠模型,体内检测肝癌迁移情况.结果 在体外 SPK 对肝癌细胞的迁移无显著影响;Ad-SPK 能够促进 HUVEC 管状结构形成;裸鼠皮下移植瘤结果 显示 Ad-SPK 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结论 鞘氨醇激酶通过调控血管发生促进肝癌转移.

  • TCRVβ7.1基因修饰的T细胞对肝癌细胞体外杀伤及体内靶向识别作用的研究

    作者:吕丽珊;王金全;邵红伟;黄树林

    目的 探讨 TCRVβ7.1基因修饰的T细胞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及其在体内靶向识别肝癌细胞的作用.方法 ①体外实验:以特异性识别肝癌细胞的TCRVβ7.1基因转染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转染前和转染后24、48 h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基因的表达.将人肝癌 BEL-7402 细胞分为4组,其中3组分别与未经修饰的PBMC(PBMC组)、转染pcDNA3.1空质粒的PBMC(空质粒组)、转染TCRVβ7.1基因的PBMC(基因修饰组)共培养,1组作为阴性对照组.共培养前和共培养24、48 h,以噻唑蓝(MTT)法检测PBMC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杀伤活性.②体内实验:用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建立荷肝癌动物模型,于肿瘤周围皮下注射基因修饰的PBMC,于注射后2、7、14、28、42d 各处死2只小鼠,分别取肿瘤、脾、肝、肺、肠、卵巢、心、脑、肾组织,检测基因修饰的 PBMC 在小鼠体内的存活时间及组织分布情况.结果 ①体外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TCRVβ7.1基因成功转染到T细胞并得到有效表达.MTT法检测显示,基因修饰组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24、48 h分别为31.24%±2.26%、40.95%±3.45%)明显高于PBMC组(分别为6.92%±3.12%、7.84%±2.29%)和空质粒组(分别为9.23%±2.46%、10.36%±3.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体内实验:肿瘤周围注射基因修饰的PBMC后2d,小鼠肿瘤组织已经出现PBMC(8个/视野),随时间延长PBMC数量呈上升趋势,28d达大值(18个/视野).取材于不同时间的小鼠组织标本的检测显示,基因修饰的PBMC只分布于肿瘤组织,而在其他组织中没有出现.结论 TCRVβ7.1基因修饰可诱导T细胞活化并提高T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外源性TCRVβ7.1基因修饰T细胞在荷肝癌小鼠体内的分布具有肿瘤靶向性.

  •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袁东红;王燕;谢华红;孟存英;杨利萍;宋久刚;刘杰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能否作为一个新的肝癌预警分子.方法 肝癌及癌旁组织取自160例术前未经放疗、化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GPC3在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GPC3表达与患者性别(男性89例,女性71例)、年龄(≤50岁102例,>50岁58例)、血清HBsAg(阳性102例,阴性58例)、甲胎蛋白(<300μg/L 61例,≥300μg/L99例)、肿瘤大小(直径≤5 cm 104例,>5 cm 56例)、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48例,中分化55例,低分化57例)的关系.结果 GPC3表达阳性率肝癌组织为74.4%(119/160),癌旁组织为43.8%(70/160),肝癌组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χ2=17.21,P<0.05).GPC3表达与血清HBsAg、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有明显相关性.GPC3表达阳性率血清HBsAg阳性者为79.4%(81/102),阴性者为65.5%(38/58,P<0.05);肿瘤直径≤5 cm者为69.2%(72/104),>5 cm者为83/9%(47/56,P<0.05);肿瘤组织高分化者为60.4%(29/48),中分化者为80.0%(44/55),低分化者为80.7%(46157),高分化组织明显低于中低分化组织(P<0.05).结论 GPC3可能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有可能成为肝癌的预警分子.

  • 肝脏特异HPPCn转基因小鼠的建立及表型分析

    作者:文川;赛岩;白纪民;刘勇;常菁;王智;崔春萍

    目的 建立高表达 HPPCn 转基因小鼠,为研究该基因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提供研究模型.方法 显微注射外源基因 pGEM-A1b/his-HPPCn 至FVB/N 小鼠原核,注射受精卵移植到假孕受体出生个体.PCR 和 Southern blot 鉴定转基因小鼠基因型,Western blot和 Realtime-PCR 检测转基因阳性和阴性小鼠肝脏 HPPCn蛋白表达情况,HE 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肝脏病理改变.结果 经检测,显微注射共产生 2 只首建鼠,转入的重组HPPCn 基因能在肝脏中特异表达,并能够稳定遗传.转基因小鼠肝脏内 HPPCn 含量明显增高.转基因后并未对小鼠造成不良影响.结论 HPPCn 参与了肝癌发生发展的过程,其在体内的高水平表达,为在体内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工具.

  • 人肝细胞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3的表达及与其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关系

    作者:吕国丽;文剑明;胥健敏;张萌;徐若冰;田保玲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发生和门脉浸润机制.方法 20例肝细胞癌患者,每例在手术后分别取原发瘤、门脉瘤栓及远离肝癌之肝组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的蛋白表达,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IMP-3 mRNA的表达,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TIMP-3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结果远离肝癌之肝组织中均可见TIMP-3蛋白和mRNA的表达,原发瘤和门脉瘤栓组织TIMP-3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降低,其中分别有5例和6例完全丢失.远离肝癌之肝组织均未发现TIMP-3启动子甲基化.原发瘤中有7例、门脉瘤栓组织中有9例出现甲基化.所有有甲基化的肝癌组织,包括原发瘤和门脉瘤栓,有13例TIMP-3 mRNA和蛋白表达完全丢失,6例表达降低.TIMP-3启动子甲基化和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结论肝细胞癌的发生和门脉浸润与TIMP-3基因和蛋白缺失或降低相关、而TIMP-3启动子甲基化是其基因和蛋白缺失或降低的原因.

  • 肝细胞癌细胞周期蛋白D1基因的扩增和表达

    作者:胥健敏;文剑明;张萌;吕国丽;吴立志;汪维生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基因(CCND1)扩增和cyclin D1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HCC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分别应用差异聚合酶链反应(DPCR)、逆转录(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HCC中cyclin D1基因扩增率、mRNA和蛋白表达状况,并分析其与HCC组织学分级的关系. 结果 cyclin D1基因扩增结果为6/20,其mRNA和蛋白过表达分别为9/20和14/20.cyclin D1 mRNA表达与基因扩增相关(P<0.05),也和蛋白表达水平相关(P<0.05).cyclin D1蛋白表达与HCC组织学分级具有相关性(P<0.05). 结论 cyclin D1基因扩增在HCC中较常见,是引起cyclin D1 mRNA和蛋白过表达的主要原因之一.cyclin D1蛋白过表达与HCC的组织学分级相关.cyclin D1基因扩增及过表达可能在肝癌的演进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形态学变异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作者:张树辉;丛文铭;冼志红;吴伟清;董辉;吴孟超

    目的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44例手术切除肝AM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并对10种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的表达状况进行检测.结果肿瘤由平滑肌细胞、厚壁血管及脂肪3种成分混合组成,根据瘤组织成分的比例可分为经典型(13例)、肌细胞为主型(25例)、脂肪细胞为主型(4例)、血管瘤型(2例);肌细胞可呈多种形态变异,主要有上皮样细胞型、中间细胞型、梭形细胞型、嗜酸细胞型和多形细胞型5种;8例可见髓外造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细胞呈HMB45(44/44,100%)、SMA(38/38,100%)和CD117(30/38,78.9%)阳性.结论肝AML形态学变异较大,容易造成误诊,HMB45阳性瘤细胞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CD117可作为诊断AML的一个有用的辅助标记物.

  • 肝细胞癌375例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分析

    作者:杜经丽;王玉兰;石怀银;郭爱桃;韦立新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的预后因素及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GPC3)、肝细胞抗原(HEP)、甲胎蛋白(AFP)、CD34及CD10蛋白表达的预后意义.方法 对375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对其中8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石蜡标本以Eli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上述抗体染色,分析抗体表达与病理特征的关系,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肿瘤数目(P=0.000)、肿瘤大小(P=0.025)、分化程度(P =0.001)及血管浸润(P=0.000)均为与预后有关的因素.GPC3( 66/80,82.5%)、HEP( 64/80,80.0%)、AFP(38/80,47.5%)及CD10( 28/80,35.0%)表达与分化程度明显相关,其P值分别为0.002、0.021、0.014、0.002.GPC3表达还与肿瘤单发与多发、有无卫星灶相关,P =0.028.AFP、CD10的表达与脉管有无癌栓密切相关,P值分别为0.000、0.010.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HEP低表达及AFP高表达者预后差.结论 肿瘤大小、数目、分化程度及血管浸润为肝细胞癌预后相关因素;HEP及AFP表达情况有明显的预后意义.

  • 抑癌基因PTEN在肝癌组织中的突变及其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控作用

    作者:郭双平;王丽;王文亮;李擒龙;王文勇;张静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突变及其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 (1)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法和序列分析法检测42例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第5、8外显子的突变.(2)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将野生型PTEN基因、突变型PTEN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wt-PTEN、pEGFP-PTEN;G129R分别转染不表达内源性PTEN蛋白的人肝癌细胞系HHCC,G418筛选稳定表达PTEN蛋白的克隆,MTT比色实验分析测定细胞的增殖能力.以未转染基因的HHCC细胞和转染空载体pEGFP-C1的HHCC细胞为对照.(3)TNF-α诱导上述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测定凋亡细胞比例;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内磷酸化Akt(Ser473)的表达.结果 (1)在4例肝癌组织中检测出PTEN基因第5外显子的异常突变条带(9.5%,4/42).(2)转染野生型PTEN基因的HHCC细胞生长明显抑制,而转染突变型PTEN基因的HHCC细胞的增殖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TNF-α诱导分别转染野生型、突变型PTEN基因、空载体的HHCC细胞和未转染基因的HHCC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8%、8.1%、4.6%、3.3%,与转染空载体的HHCC细胞比较,转染野生型PTEN基因的HHCC细胞凋亡率增高(P<0.05);而转染突变型PTEN基因的HHCC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未经基因转染的HHCC细胞内源性Akt水平较低;HHCC细胞经TNF-α作用,其内源性Akt水平增高;转染野生型PTEN基因,可降低TNF-α诱导的肝癌细胞内信号分子Akt(Ser473)的磷酸化水平.结论 (1)首次发现原发性人肝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发生突变;(2)野生型PTEN基因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而突变型PTEN基因丧失对肝癌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3)野生型PTEN基因可降低TNF-α诱导的肝癌细胞内重要的信号分子Akt(Ser473)的磷酸化水平,即野生型PTEN基因通过抑制TNF-α诱导的肝癌细胞Akt磷酸化(活化)而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蛋白质组成分的双向凝胶电泳-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作者:王征;阮幼冰;官阳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患者与正常人血清双向凝胶电泳的差异蛋白质,寻找肝癌早期血清学诊断的可能指标.方法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肝细胞癌患者及正常人血清总蛋白.银染显色,PDQuest 2DE软件分析,对差异蛋白质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测定其胶内酶解后的肽质指纹图谱, 用PepIdent软件查询SWISS-PROT数据库.结果获得了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银染图谱.图像分析检测3块胶平均匹配的点数占平均蛋白点数的匹配率是70.2%.等电聚焦方向的平均偏差为(1.02±0.22) mm,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向的平均偏差为(0.97±0.14) mm.将23个差异点进行胶内原位酶解-质谱指纹图分析,获得15张肽质指纹图,查询数据库进行了初步鉴定.结论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人血清总蛋白获得重复性较好的结果,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如何去除高丰度已知蛋白及脂类等物质的方法,以便得到分辨率更高的双向电泳银染图谱.MALDI-TOF-MS肽质指纹图分析鉴定的结果为人肝细胞癌血清学诊断指标的筛选提供了依据.

  • DNA错配修复基因甲基化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张翠娟;李晓明;丘礼武;孙建华;周庚寅;喻芳;刘宗石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MMR)hMLH1,hMSH2和hMSH3甲基化在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MSP)法对38例新鲜HCC组织,相应非肿瘤肝组织,2例正常的捐肝组织及6种肝癌细胞系的hMLH1,hMSH2和hMSH3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进行检测;培养6种肝癌细胞系,MSP法检测加入5-aza-2′-deoxycytidine前后hMSH2基因在HCC中的甲基化状态改变;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加入5-aza-2′-deoxycytidine前后hMSH2在肝癌细胞株中的mRNA表达改变.结果 HCC标本中13.2%(5/38)发生了hMLH1启动子甲基化,68.4%(26/38)发生了hMSH2启动子甲基化;相应的非肿瘤肝组织中hMLH1,hMSH2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2.6%(1/38),55.3%(21/38);2例正常肝组织中未发现甲基化;6株肝癌细胞系中有5株发生了hMSH2启动子甲基化,而未发现有MLH1启动子甲基化.所有标本中均未发现有hMSH3启动子甲基化.5-aza-2′-deoxycytidine处理细胞株后,可部分或完全逆转hMSH2启动子甲基化,各细胞株的mRNA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增加.结论 hMSH3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与HCC的发生发展关系不大.hMSH2基因甲基化与mRNA表达密切相关,是基因表达调节的一种重要方式.hMLH1和hMSH2基因启动子CpG岛的高甲基化在HCC中是一个常见的基因改变,DNA错配修复基因尤其是hMSH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HCC的发生中起了重要作用,是早期事件,其可能为临床诊断HCC提供新的检测指标.

  • 肝细胞癌8号染色体微卫星变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张树辉;丛文铭;冼志红;吴孟超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微卫星变异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毛细管电泳DNA分析系统,对56例HCC中8号染色体上10个微卫星的杂合子丢失(LOH)、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等位基因失衡(AI)3种变异特征进行检测.结果 56例HCC在8号染色体上10个基因位点发生LOH的总频率为66.1% (37/56),LOH以D8S261高为53.5%(23/43),其次为D8S1721(52.5%)和D8S1771(52.5%).D8S277基因位点,血清HBsAg阳性患者的LOH频率显著高于HBsAg阴性者(P<0.01),D8S261、D8S298和D8S1733基因位点,血清HBsAg阴性患者的LOH频率显著高于HBsAg阳性者(P<0.01);D8S298和D8S1771基因位点,直径>3 cm肿瘤的LOH率明显高于≤3 cm组(P<0.05和P<0.01);在D8S1721基因位点,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的肿瘤的LOH显著高于包膜完整的肿瘤(P<0.01);D8S298和D8S1771基因位点,肝内转移者的LOH明显高于无肝内转移者(P<0.05).MSI的频率为12.5%(7/56),AI的频率为19.6%(11/56).结论HCC在8号染色体上存在广泛的微卫星变异,其中LOH方式在HC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SI的作用次之.特定基因位点的LOH与临床和病理学参数有一定的相关性.

  • 肝细胞癌肿瘤抑制基因的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作者:丛文铭;张树辉;冼志红;吴伟清;吴孟超

    目的了解肿瘤抑制基因(TSG)杂合性缺失(LOH)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在肝细胞癌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显微组织切割基础上的DNA直接测序法,从92例手术切除肝细胞癌中筛选出36例信息性肝细胞癌进行6种TSG(APC、DCC、MCC、OGG 1、p53和RB1)的LOH检测,对其中15例肝细胞癌进行13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LOH和MSI检测,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SG的LOH总发生率为41.7%(15/36),仅MCC基因未出现LOH.15例肝细胞癌中有9例(60%)发生微卫星LOH,占检测微卫星的46.2%(6/13),但无1例肝细胞癌出现MSI.若将 APC、OGG1和DCC基因LOH作为Ⅰ型(n=7),将p53 和 RB1基因LOH作为Ⅱ型(n=8)进行统计学处理,则两组肝细胞癌的平均瘤体直径分别为(2.9 ± 1.7) cm 和(7.2 ± 3.4) cm (P<0.01),两组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分别为 (72.0 ± 38.6)个月和(51.0± 30.4)个月(P<0.05).肝细胞癌基因变异型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血清甲胎蛋白水平、HBsAg阳性率、合并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在肝细胞癌发生的多阶段演进与多基因变异过程中,LOH路径所起的作用要比MSI路径更大.Ⅰ型基因变异(APC、OGG1和DCC)主要在肝细胞癌早期阶段起作用,Ⅱ型基因变异(p53和RB1)主要在晚期阶段起作用,而MCC基因在肝细胞癌发生中起的作用较小.

9538 条记录 8/477 页 « 12...567891011...47647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