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NY-ESO-1和LAGE-1癌症-睾丸抗原在肝细胞癌的表达

    作者:张文敏;肖刚;张萌;郭爱林;董愉;文剑明

    目的检测NY-ESO-1和LAGE-1癌症-睾丸抗原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作为肝细胞癌免疫治疗靶标的可行性及其与肝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30例肝细胞癌新鲜标本NY-ESO-1和LAGE-1的表达;另将191例肝癌石蜡组织制成芯片观察NY-ESO-1蛋白在肝癌中的分布和表达.结果NY-ESO-1和LAGE-1基因mRNA在肝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33.3%(10/30)和16.7%(5/30),至少表达1种基因mRNA者为36.7%(11/30);NY-ESO-1蛋白主要分布在肝癌细胞胞质,有效标本中NY-ESO-1表达13.8%(24/174),小肝癌、中晚期肝癌、发生转移肝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分别为6.8%(3/44)、16.2%(21/130)、23.1%(12/52),不发生转移的肝癌仅为9.8%(12/122),其中转移组与无转移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病例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Y-ESO-1蛋白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无关,所有癌旁肝组织均未见NY-ESO-1和LAGE-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 NY-ESO-1/LAGE-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特异性表达提示其可作为肝细胞癌特异性免疫治疗潜在的靶标;NY-ESO-1在肝癌早期出现,随病情进展表达率逐步增高,转移患者高,提示NY-ESO-1肽疫苗可能作为晚期肝癌患者治疗手段之一.

  • 黏液素在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

    作者:赵时梅;朱雄增;纪元;侯君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黏液索蛋白(MUCI、MUC2、MUC5AC、MUC6)在肝内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并结合各种细胞角蛋白(CK7、CK19、CK20)的表达,寻求有效的免疫标记组合,与转移性结直肠癌相鉴别.方法 选取标本肝内胆管癌100例,肝转移性结直肠癌21例.所有病例均采用En Vision法,进行MUC1、MUC2、MUC5AC、MUC6、CK7、CK19和CK20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MUC1、MUC2、MUCSAC、MUC6在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1.0%、2.0%、22.0%、8.0%;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7.1%、47.6%、19.0%、23.8%.CK7、CK19和CK20在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3.0%、53.0%、15.0%;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表达率分别为14.3%、90.5%、85.7%.其中MUC2、MUC6、CK7、CK20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黏液素和细胞角蛋白联合应用.在肝内胆管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MUC2-、MUC6-、CK7+、CK20-提示为肝内胆管癌,而MUC2+、MUC6+、CK7-、CK20+提示为转移性结直肠癌.

  • 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c-myc基因扩增的临床意义

    作者:方;黄必军;梁启万;李辉梅;黄楚文

    目的探讨c-myc基因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扩增及其与临床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间期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100例原发性肝癌和6例带卫星结节的肝癌组织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92%(92例)原发性肝癌组织存在c-myc基因扩增,其中高拷贝数扩增达37%(37例),低拷贝数扩增55%(55例),只有8%(8例)无扩增.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myc扩增与患者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和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P>0.05),原发肿瘤和相应卫星结节肿瘤组织具有相似的c-myc基因扩增水平和相同病理类型的特点.在可随诊两年半的90例病例中,91.1%(82例)病例有c-myc基因扩增,其中高拷贝数扩增34例,低拷贝数扩增48例,无扩增8例.分析c-myc扩增程度与患者术后复发的时间及生存期关系,发现c-myc高拷贝数扩增的病例术后1年内复发率(70.6%,24/34)高于c-myc低拷贝数扩增(39.6%,19/48)和无扩增者(12.5%,1/8),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则与c-myc不同扩增程度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另外,c-myc高拷贝数扩增者术后2年存活率明显低于低拷贝数扩增和无扩增者(P= 0.001).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存在高频率的c-myc基因扩增,基因扩增与患者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和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但与患者预后有关,高拷贝数扩增者复发时间早、复发率高、生存期短.

  • 复合性肝癌临床病理学观察

    作者:何偲;尹洪芳;柳萍;张莹;张剑波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及神经内分泌癌共同存在于同一肝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 对2例肝肿瘤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了详细的组织学观察和多种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证实其中复合癌的成分,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7.5岁,HBsAg均为阳性.2例肿瘤均明确由以下3种成分混合构成:(1)部分为多边形异型上皮细胞呈条索状或小梁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Hepatocyte和甲胎蛋白均阳性,为肝细胞癌(HCC),其中1例可见胆汁形成;(2)部分区域为椭圆或短梭形小蓝细胞呈巢片状或器官样排列,免疫组织化学:突触素和(或)嗜铬粒素A和(或)CD56阳性,为神经内分泌癌(NEC);(3)部分区域为卵圆形异型上皮细胞呈弥漫巢团状或腺样排列,免疫组织化学:CK19和CK7均阳性,为胆管细胞癌(CC).病理诊断:2例均为复合性肝癌,由HCC、NEC和CC成分组成,3种成分所占比例均≥20%.结论 HCC、NEC和CC组成的复合性肝癌非常罕见,可能来源于肝癌干细胞,预后较差.

  • 胆管癌基因变异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作者:丛文铭;吴孟超;Sydney D.Finkelstein

    目的了解肝内胆管癌(ICC)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基因变异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微量组织切割法,从22份ICC石蜡包埋组织块中提取基因组DNA,经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和DNA直接测序,检测6种肿瘤抑制基因(APC、MCC、DCC、OGG1、p53和RB1)的杂合性缺失和Ki-ras-2癌基因点突变的状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结果 7种肿瘤基因变异的总检出率为86.4%(19/22).根据变异基因类型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将19例有基因变异的病例分为两型:Ⅰ型患者9例, 47.4%,具有APC、MCC、DCC和Ki-ras-2基因变异,平均年龄57.2岁;Ⅱ型患者10例, 52.6%,具有p53、OGG1和RB1基因变异,平均年龄69.1岁(P<0.05);Ⅰ型患者的术后3年生存率为88.9%(8例),明显高于Ⅱ型患者的30.0%(3例,P<0.05).结论 ICC的发生和发展与多基因变异的长期蓄积和协同作用密切相关;Ⅰ型基因变异(APC、MCC、DCC和Ki-ras-2)主要在ICC的启动和早期演进阶段起作用,Ⅱ型基因变异(p53、OGG1和RB1)则在促进ICC的晚期演进过程中发挥作用.对ICC基因变异谱系的检测有助于了解肿瘤演进状态和判断预后.

  • 肝原发血管肉瘤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分析

    作者:王湛博;韦立新

    目的 探讨肝原发性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 搜集并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1988至2012年诊断的20例肝原发性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CD34、CD31、第八因子相关抗原、CK、GPC-3、Hepatocyte、波形蛋白、PTEN、结蛋白、CD117、Ki-67)等并进行随访.结果 20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3.2岁(7~86岁),肿瘤发生部位:肝右叶11例,肝左叶6例,左右叶弥漫生长3例.大体观察:肿瘤组织呈暗红色,蜂窝状,伴出血坏死.镜下观察:形态多样,有海绵状血管瘤样、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样改变,移植肝复发肿瘤与肝原发肿瘤形态有差别,但均能找到较特异的血管肉瘤诊断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组织至少表达CD31、CD34、第八因子相关抗原中的1项,波形蛋白表达均为弥漫阳性(20/20),10例PTEN低表达(10/20),Ki-67阳性指数均大于10%,高达60%.1例CK表达阳性(1/20),结蛋白、CD117、Hepatocyte及GPC-3均为阴性.结论 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预后很差的恶性肿瘤,结合组织学形态并联合应用多项血管内皮标志物可作出明确诊断.

  • 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5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徐缓;王欢;张秀辉;李甘地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以及预后.方法 收集25例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观察其病理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染色讨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常见于中青年,女性明显好发,无特征性临床症状;其形态学特点表现为:(1)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但核分裂象相对罕见;(2)常出现肿瘤细胞以薄壁血管或肌性血管为中心的放射状分布;(3)常见多核瘤巨细胞和神经节样大细胞.免疫表型呈黑色素细胞标记(HMB45、MART-1)和平滑肌细胞标志物(SMA)双相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TFE3、p53在肿瘤细胞中分别有16%(4/25)、32%(8/25)、24%(6/25)和60%(15/25)不同程度表达.结论 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形态学多变,但具有较明确的免疫表型特点,需与多种肿瘤鉴别,其生物学行为趋向良性.

  • 免疫标志物在肝脏上皮性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李杰;韦立新

    目的 探讨精氨酸酶1 (Arg-1)、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Hepatocyte paraffin antigen 1(HepPar-1)及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肝脏良性病变及肝脏转移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对3组病例,即85例肝细胞癌、35例肝脏良性病变及19例肝脏转移癌分别进行Arg-1、GPC3、HepPar-1和甲胎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分析抗体的表达在肝脏肿瘤诊断、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Arg-1、GPC3、HepPar-1和甲胎蛋白在肝细胞癌、肝脏良性病变及肝脏转移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6%(77/85)、100%(35/35)和1/19; 82.4%(70/85)、0(0/35)和1/19;72.9%(62/85)、100%(35/35)和2/19; 47.1%(40/85)、0(0/35)和0(0/19).Arg-1敏感性高于甲胎蛋白及HepPar-1(P值分别为0.000,0.002),GPC3在肝细胞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8.1%).结论 Arg-1是一个敏感的肝细胞标志物,对鉴别肝脏转移癌及转移到其他器官的肝细胞癌有重要作用;GPC3在肝细胞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肝细胞性肿瘤的良恶性判断有意义,此4种抗体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预后推测具有应用价值.

  • CD138和乙酰化肝素酶在肝细胞癌中表达的组织芯片研究

    作者:吕自力;张文敏;肖刚;张萌;谢丹;徐方平;梁秀就;闭慎金;文剑明

    目的探讨人肝细胞癌中CD138和乙酰化肝素酶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的关系.方法运用组织芯片技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研究197例肝细胞癌、癌旁肝组织及其中66例转移病灶中CD138和乙酰化肝素酶的表达水平.48例获得4~72个月随访.结果 (1)CD138的表达率在肝细胞癌和癌旁肝组织中分别为48.7%(96/197)和65.0%(128/197,P<0.05) ,在早期和中晚期肝细胞癌中分别为61.7%(29/47)和44.7%(67/150,P<0.05),在有和无转移的中晚期肝细胞癌组中分别为33.3%(22/66)和53.6%(45/84, P<0.05), 在1年之内和1年之上复发组中分别为23.3%(7/30)和61.1%(11/18, P<0.05);(2)乙酰化肝素酶的阳性表达率在肝细胞癌和癌旁肝组织中分别为35.5%(70/197)和12.7%(25/197, P<0.05),在早期和中晚期肝细胞癌中分别为29.8%(14/47)和37.3%(56/150,P>0.05),在伴随和不伴转移的肝细胞癌组织中48.5%(32/66)和28.6%(24/84,P<0.05) ,在1年之内和1年之上复发组中分别为50.0%(15/30)和44.4%(8/18,P>0.05);(3) 66例伴随转移的肝细胞癌组织中,CD138在乙酰化肝素酶阴性组中的高表达率高于阳性组(P<0.05).结论 (1)CD138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低表达与其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密切相关,与分级、HBV感染及血清甲胎球蛋白值无关;(2)CD138蛋白低表达与乙酰化肝素酶高表达参与肝细胞癌的转移过程.

  • 精氨酸酶-1在肝细胞肝癌和非肝脏来源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桑伟;古丽那尔·阿布拉江;王成辉;盛伟琪;买为丽旦·衣明江;张巍

    目的 研究精氨酸酶(Arg)-1在肝细胞肝癌(HCC)和肝脏转移恶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了解Arg-1在透明细胞型HCC和具有透明细胞形态肿瘤表达方式,以及Arg-1在其他类型肿瘤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Arg-1在78例HCC(包括8例透明细胞型和70例非透明细胞型)和246例非肝脏来源肿瘤石蜡标本,包括肝脏转移恶性肿瘤29例(乳腺癌、鼻咽癌、内分泌癌等)、具有透明细胞形态的肿瘤77例(恶性黑色素瘤、肾透明细胞癌、腺泡软组织肉瘤等)、其他类型肿瘤140例(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甲状腺乳头状癌、垂体瘤等)的表达.结果 (1)Arg-1在HCC细胞质和大部分细胞核呈棕黄色表达,在HCC总阳性率为96.2%(75/78),在高、中、低分化HCC阳性率分别为15/15、100% (41/41)和86.4%(19/22).(2) Arg-1在78例HCC和29例肝脏转移恶性肿瘤阳性率分别为96.2% (75/78)和0,Arg-1在HCC表达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2%、100%、100%和90.6%.(3)Arg-1在透明细胞型HCC细胞核呈凝集状着色、胞膜呈线性着色;在77例具有透明细胞形态肿瘤的检测中,Arg-1总阳性率为14.3% (11/77),其中有8/15恶性黑色素瘤表达,2/4卵巢透明细胞癌表达,在1/1胆囊腺癌伴透明细胞区表达,其余肿瘤中均不表达.Arg-1在恶性黑色素瘤和卵巢透明细胞癌细胞质着色深浅不一,呈浮云絮状,细胞核和细胞膜表达缺失;在胆囊腺癌伴透明细胞区表达方式与透明细胞型HCC一致.(4)检测140例其他类型肿瘤Arg-1的表达,结果显示Arg-1均为阴性.结论 Arg-1是HCC的一个敏感和特异性标志物,其在HCC细胞质和细胞核定位视为阳性结果.Arg-1在鉴别HCC和肝脏转移恶性肿瘤中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可以作为肝脏恶性肿瘤常规检测指标之一.

  •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的表达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叶玉清;王凤华;黄香婷;张萌;文剑明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GPC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肝细胞癌病理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制作14个含731例肝肿瘤和肿瘤旁肝组织芯片,其中肝细胞癌357例、胆管癌26例、肝细胞癌癌旁肝组织包括肝硬化171例、血管瘤旁肝组织93例、肝转移癌84例。全部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GPC3(1G12克隆)蛋白表达,实验设阳性对照。结果 72.0%的肝细胞癌(257/357)GPC3呈阳性反应,其余374例非肝细胞癌病例均为阴性,包括胆管癌、肝转移癌、肝细胞癌癌旁肝组织(包括肝硬化和血管瘤旁肝组织)。GPC3阳性率在不同的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率高低排列为Ⅲ级(77.1%,64/83)、Ⅱ级(73.3%,187/255)、Ⅰ级6/12和Ⅳ级(0)为阴性。结论 GPC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肝细胞癌诊断的良好指标,敏感性达72.0%;也是区别瘤旁肝组织和肝转移癌的鉴别诊断指标,其特异性达100%。

  • 肝细胞癌中p53基因的缺失与HER-2基因的扩增及其意义

    作者:黄必军;朱振宇;梁启万;方嬿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中17号染色体上p53基因的缺失与HER-2基因的扩增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以不同颜色荧光标记的p53基因、HER-2基因和17号染色体着丝粒为双色探针组,应用间期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42例肝细胞癌间期细胞核中p53基因、HER-2基因和17号染色体的拷贝数及其相对比例,以确定其缺失或扩增,结合临床分期、血清甲胎蛋白(AFP)、肿瘤大小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42例肝细胞癌中p53基因缺失27例(64.3%);HER-2基因扩增9例(21.4%),其中高拷贝扩增 (HC)4例 (9.5%),低拷贝扩增(LC)5例 (11.9%),同时具有缺失与扩增的6例(14.3%); 另外,17号染色体多倍体有26例(61.9%). p53基因缺失与17号染色体多倍性呈正相关(χ2=12.286,P<0.001),但与HER-2基因的扩增无关(χ2=0.00,P=1.00).p53基因缺失与肝细胞癌患者AFP水平、肿瘤大小有关(P<0.05);术后2年存活率p53基因缺失患者(18.5%)显著低于无缺失患者(60.0%,χ2=7.467,P=0.006).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17号染色体上存在p53基因高频缺失和HER-2基因的扩增,它们可能与部分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脂酰肌醇蛋白3在肝母细胞瘤中的表达特征及诊断意义

    作者:王凤华;文剑明;黄香婷;叶玉清

    目的 探讨脂酰肌醇蛋白3(GPC3)在肝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方式和诊断意义.方法 制作5个含54例肝母细胞瘤(病例收集于2000至201 1年)的组织芯片,其中包括3例肿瘤组织活检标本、33例穿刺活检标本、5例一期手术切除标本、13例介入治疗后二期手术标本.54例肝母细胞瘤的组织学分型,单纯胎儿型22例,混合性胎儿和胚胎型24例,混合性上皮和间叶型8例.另选10例同龄瘤旁肝组织作为对照.全部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GPC3(1G12克隆)蛋白表达,并设阳性对照.结果 22例胎儿型的上皮细胞GPC3均呈阳性反应(100%);24例混合性胎儿和胚胎型中的胎儿型上皮细胞GPC3阳性,胚胎型上皮细胞为微弱阳性或阴性,而小细胞未分化成分为阴性;8例混合性上皮和间叶型的上皮成分GPC3反应同胎儿型或胚胎型,而间叶成分不表达GPC3.同龄瘤旁肝细胞GPC3为阴性(0/10).结论 GPC3在肝母细胞瘤的小细胞未分化成分不表达,在胚胎肝成分不表达或微弱表达,在胎儿肝成分明显表达,在出生后肝组织表达消失.GPC3免疫组织化学是婴幼儿肝母细胞瘤良好的诊断标志物.

  •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82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罗荣奎;赵婧;谭云山;宿杰·阿克苏;曾海英;纪元

    目的:了解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HAM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部分临床病理参数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HAM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根据文献复习分为上皮样型、经典型和脂肪为主型,并通过变量分析比较各参数与肿瘤分型的相关性。对165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随访,并对病理学参数与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HAML好发于女性(男女比为1∶4),发病年龄17~77岁(中位年龄46岁),肿瘤大径0.3~32.0 cm,平均5.0 cm;多为单发(168/182,92.3%),≥2个灶者14例(14/182,7.7%),均为女性。组织学分型提示HAML以上皮样型为主(112/165,67.9%)。肿瘤浸润性生长方式、含铁血黄素沉积、肿瘤渗血/出血、瘤巨细胞、细胞核异型、核内包涵体和出现核仁7项形态学特征多出现在上皮样型中,这些形态学特征在各亚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有97例(58.8%,97/165)获得完整的随访资料,随访时间4至130个月,平均41个月。5例术后发生复发或转移,无1例死于肿瘤。统计学分析发现肿瘤直径≥10 cm、多发病灶、肿瘤侵犯汇管区、肿瘤性坏死、脉管内瘤栓、肿瘤内出现核分裂象和瘤巨细胞7项病理参数与肿瘤复发或转移存在明显相关性( P<0.05)。结论肿瘤≥10 cm、多发病灶、肿瘤侵犯汇管区、肿瘤性坏死、脉管内瘤栓、肿瘤内出现核分裂象和瘤巨细胞可能与肿瘤的复发或转移有密切关系。肿瘤浸润性生长和细胞核异型性在肿瘤复发或转移中无显著影响。

  • 肝脏原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及肝脏假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刘冲;李霄;李海;贡其星;李扬;王震;张智弘

    目的 探讨肝脏原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MALT)淋巴瘤和肝脏假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例肝脏原发MALT淋巴瘤和2例肝脏假性淋巴瘤患者资料,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编码小RNA,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MALT1基因,采用免疫球蛋白(Ig)基因重排检测技术分析克隆性基因重排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MALT淋巴瘤,肿瘤结节状浸润汇管区,浸润及包绕周围肝组织并融合成结节或片状,多量小胆管陷入、散布其间伴淋巴上皮病变.瘤细胞围绕增生的淋巴滤泡,主要为中心细胞样和单核样B细胞,其中1例可见簇状上皮样组织细胞.瘤细胞CD20和PAX5阳性,不表达CD5、CD23、CD10、bcl-6及cyclin D1.2例肝脏假性淋巴瘤,病灶呈境界清楚的孤立性结节,其中1例可见部分纤维包膜.小胆管仅见于病灶周边,且缺乏淋巴上皮病变.淋巴组织增生以淋巴滤泡增生为主,缺乏明显异型性和单核样B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增生的淋巴组织由B细胞和T细胞混合.Ig基因重排检测发现,3例肝脏原发MALT淋巴瘤呈单克隆性B细胞增生,而在2例假性淋巴瘤示多克隆性增生.FISH检测发现2例MALT淋巴瘤存在MALT1基因断裂.所有病例EBER原位杂交均为阴性.结论 肝脏原发MALT淋巴瘤和假性淋巴瘤均属肝脏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两者具有重叠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互为首要鉴别诊断.综合分析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和基因重排有助于区分两者.

  • 肝脏/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七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作者:吴友莉;吴峰;杨岚;孙晖;阎晓初;段光杰

    目的 探讨肝脏/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FDC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相关因素,以加强对该少见肿瘤的认识.方法 收集2006至2016年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的19例肝脏/脾脏炎性假瘤和5例炎性假瘤样FDCS,对其进行组织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EB病毒原位杂交检测,并结合文献报道的炎性假瘤样FDCS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复核19例先前诊断为肝脏/脾脏炎性假瘤的病例,发现其中2例为未被识别的炎性假瘤样FDCS(漏诊比例2/19).调整后的7例肝脏/脾脏炎性假瘤样FDCS中,发生于肝脏3例,脾脏4例;男性3例,女性4例.患者年龄37~64岁(平均53岁),肿瘤大径3.0~11.0 cm(平均6.5 cm).7例患者均行单纯手术切除治疗,随访时间3~84个月,均无瘤生存.7例炎性假瘤样FDCS EB病毒编码的小RNA (EBER)阳性,并不同程度地表达CD21、CD23、CD35等滤泡树突状细胞标志物;17例炎性假瘤则均显示EBER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滤泡树突状细胞标志物基本为阴性.结论 肝脏/脾脏炎性假瘤样FDCS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组织形态与炎性假瘤非常相似,对其认识不足时很容易误诊或漏诊,EB病毒及滤泡树突状细胞相关免疫标志物检测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 烯酯酰辅酶A水解酶1基因在小鼠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与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关系

    作者:张军;唐建武;宋美英;王波;李荣宽;侯力;黄玉红;王梅;宋波;金艳玲

    目的 研究烯酯酰辅酶A水解酶1( ECH1)在小鼠肝癌高、低淋巴转移Hca-F/Hca-P细胞株中的表达及ECH1基因表达下调后对Hca-F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ECH1在小鼠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构建pGPU6/GFP/Neo-shRNA-ECH1表达载体,稳定转染至高淋巴转移Hca-F细胞中干扰ECH1基因的表达,通过CCK8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情况.结果 ECH1在小鼠肝癌细胞株中主要表达于细胞质,且ECH1在Hca-F细胞的表达强于其在Hca-P细胞的表达.ECH1表达下调后,Hca-F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Transwell小室检测穿膜细胞数pGPU6/GFP/Neo-shRNA-ECH1转染Hca-F组(27.07±17.49)较阴性对照组(72.38±18.83)和Hca-F组(59.06±30.33)明显减少,细胞周期S期pGPU6/GFP/Neo-shRNA-ECH1转染Hca-F组(86.1%)较阴性对照组(75.8%)和Hca-F组(66.2%)停留细胞数明显增多,G1期pGPU6/GFP/Neo-shRNA-ECH1转染Hca-F组(9.4%)较阴性对照组(24.2%)和Hca-F组(30.3%)停留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 ECH1可能在肿瘤淋巴转移中发挥作用,抑制ECH1的表达可有效降低体外高淋巴转移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 细胞内氯离子通道蛋白1在肝癌高、低淋巴道转移细胞株中的定位及表达差异

    作者:宋美英;唐建武;孙明忠;刘淑清;王波

    目的 研究细胞内氯离子通道蛋白1(CLIC1)在小鼠腹水型肝癌高、低淋巴道转移细胞株中的定位及表达差异.方法 以小鼠腹水型肝癌高淋巴道转移细胞株Hca-F和低淋巴道转移细胞株Hca-P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鉴定、细胞免疫荧光、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LIC1在高、低淋巴道转移细胞株中的定位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鉴定CLIC1在Hca-F细胞中高表达,是Hca-P细胞的1.6倍;细胞免疫荧光和免疫化学结果显示CLIC1定位于Hca-F和Hca-P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膜,功能形式的细胞膜定位更多存在于Hca-F细胞中,并且在Hca-F细胞中的表达强于Hca-P细胞.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LIC1在Hca-F细胞中的表达是Hca-P细胞的1.6倍.结论 CLIC1在Hca-F和Hca-P细胞中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在Hca-F细胞中高表达,且在Hca-F中更多定位于细胞膜,可能在肝癌淋巴道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

  • Bcl-2过表达抑制乙醇诱导的HCC-9204肝癌细胞凋亡

    作者:杨连君;王文亮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bcl-2过表达对乙醇诱导的肝细胞癌(HCC)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含有人bcl-2 cDNA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DOR-SB质粒转染到不表达bcl-2蛋白的人肝癌细胞系HCC-9204细胞中,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连续克隆化直至获得100%表达bcl-2蛋白的单克隆细胞株,并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用6%乙醇分别作用于上述细胞6 h后,用MTT法和TUNEL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发生程度.结果转染pDOR-SB的细胞大部分为bcl-2蛋白表达阳性,而转染pDOR空载体或未转染的HCC-9204细胞均为bcl-2蛋白阴性.连续3次克隆化后,流式细胞检测表明所获得的单克隆细胞株100%稳定表达bcl-2蛋白,命名为HCC-bcl-2.6%乙醇作用后,HCC-bcl-2细胞和未转染的HCC-9204细胞经MTT法检测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519±0.053和0.366±0.046,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1);TUNEL指数分别为0.387和0.613,亚二倍体凋亡峰比例分别为3.8%和10.7%,前者均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 bcl-2蛋白过表达能够抑制乙醇诱导的HCC-9204肝癌细胞凋亡.

  • 靶向着丝粒蛋白A的小RNA干扰对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李咏梅;祝峙;陈颖;罗志刚;史敏;朱明华

    目的 研究靶向着丝粒蛋白A(CENP-A)的siRNA对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设计并合成三对CENP-A编码基因的反向重复序列,中间间隔9个核苷酸序列,通过定向克隆至载体pSilencerTM 2.1-U6 neo,构建siRNA真核表达质粒,经稳定转染HepG2细胞后检测肝癌细胞中CENP-A基因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抑制情况;通过观察HepG2细胞生长、凋亡、细胞周期和平板克隆形成能力评价CENP-A基因干扰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通过检测bcl-2、Bax、p21waf1、mdm2、p53蛋白表达水平初步探讨CENP-A生物学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 三对靶向CENP-A的siRNA干扰片段中有二对抑制效果明显.与未转染组及空载体组相比,转染CENP-A干扰片段的细胞生长减慢,平板克隆形成率下降.细胞周期检测显示,G1期阻滞(P<0.01),S期细胞比例减少(P<0.001).细胞凋亡比例增加(P=0.003),并伴随bcl-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00),Bax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01).还可致p21waf1表达增高,mdm2表达下降,但对野生型p53表达未显示明显影响.结论 CENP-A通过参与细胞周期调控而密切相关于细胞恶性增殖和凋亡抑制,其机制可能涉及野生型p53非依赖性通路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异常.

9538 条记录 9/477 页 « 12...6789101112...47647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