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ARID1A基因突变体的构建及其在肝癌细胞中的过表达鉴定

    作者:肖花;廖启成;汪海燕;刘威龙;吴驰;黄健;刘嘉林

    目的 构建人类染色体重塑复合物SWI/SNF(Switch/Sucrose NonFermentable)中重要组份ARID1A(A-T rich interaction domain)的突变过表达载体,并检测野生型ARID1A基因及突变型ARID1A基因在肝癌细胞株HepG2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overlap PCR技术构建在野生型质粒pcDNA6-ARID1A基础上构建结构域缺失突变体pcDNA6-ARID1A/△ARID以及pcDNA6-ARID1A/△DUF3518;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野生型质粒以及构建的突变型质粒转染到肝癌细胞HepG2中进行过表达;通过Real-time PCR以及Western blot技术对野生型及突变型ARID1A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进行鉴定.结果 经双酶切后SDS-PAGE分析以及测序验证,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6-ARID1A的突变型质粒pcDNA6-ARID1A/△ARID以及pcDNA6-ARID1A/△ DUF3518;通过Real-time PCR以及Western blot的方法验证,ARID1A及ARID1 A/△ARID在肝癌细胞株HepG2中成功过表达,而ARID1A/△ DUF3518蛋白可能降解.结论 成功构建ARID1A功能域缺失型突变体,并在肝癌细胞株HepG2中稳定过表达ARID1A及ARID1A/△ARID;ARID1A/△ DUF3518蛋白的缺失暗示DUF3518结构域可能起着稳定蛋白结构的功能.

  • 血清GP73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潘新娣;施前锋;邵伟芳;张卫国

    目的 检测血清中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水平),分析GP73指标对于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作用,探讨血清GP73水平和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 LISA)定量检测60例体检正常者,128例慢性肝炎和肝硬化(CH/LC)患者和96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中的GP73,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AFP的水平.结果 经统计分析,正常对照组、CH/LC组和PHC组GP73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P73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1.67%和95.21%,AFP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3.96%和87.23%.GP73和AFP联合检测时敏感度与特异性分别为96.52%和87.46%.结论 GP73对PHC的诊断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血清GP73联合AFP检测能够有效地提高PHC的诊断效率,可用于PHC高危人群的普查.

  • 血清中甲胎蛋白异质体L3含量与肝癌分期及大小的相关性

    作者:张健;阿克木江;刘爱霞;刘佳;赵静;徐军;戴亮;王卫东;卞成蓉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甲胎蛋白异质体L3(AFP-L3)水平与肝癌分期和癌灶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162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的血清,分别进行总甲胎蛋白(AFP)和AFP-L3的纯化和检测,并计算AFP-L3的百分含量后与患者的癌灶大小和肝癌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HC患者血清AFP-L3百分含量与癌灶大小呈正相关(r=0.332,P=0.009),与肝癌分期不相关(r=0.121,P=0.189).结论 AFP-L3的测定对于判断癌灶的大小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甲胎蛋白类 肝肿瘤
  • 甲胎蛋白异质体L3对低浓度甲胎蛋白肝癌诊断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鲁平;谷海峰;陈霖;刘爱霞;刘佳;徐军;张健;郭静霞;赵静

    目的 探讨在低浓度甲胎蛋白(AFP)肝病患者中,甲胎蛋白异质体L3(AFP-L3)的百分含量(AFP-L3%)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45例血清低AFP含量(5 ~40 ng/ml)的肝病患者样本(其中肝硬化患者100例、肝癌患者145例),检测AFP-L3%,并对其中100例肝硬化患者和20例肝癌术后患者分别进行3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结果 以AFP-L3%≥10%作为阳性判断标准,100例肝硬化患者中阳性为23例,经3个月随访后其中8例诊断为肝癌;145份肝癌患者血清AFP-L3%阳性率为46.2% (67/145).低浓度AFP肝癌组的AFP-L3%水平显著高于低AFP肝硬化组(t=7.318,P=0.001 <0.01);20例肝癌患者术后有5例AFP-L3%仍为阳性,其在12个月内的生存率为0,而术后AFP-L3%阴性患者生存概率为15/15.结论 AFP-L3%在低浓度AFP肝病患者中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术后疗效评估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GP73与AFP联合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巧萍;谢服役;孟庆玲;穆银玉

    目的 通过检测HCC血清中的GP73和AFP含量,探讨GP73对于肝癌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ELISA方法对81例HCC、72例CH/LC和65例正常对照血清行GP73检测,并通过ROC曲线计算GP73诊断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HCC组、CH/LC组和正常对照组GP73含量分别为( 152.67±33.59) ng/ml、(93.15±20.02) ng/ml和(58.95±17.29) ng/ml.ROC曲线分析显示以120 ng/ml为Cut-off值,GP73诊断肝癌的敏感性为77.80%,特异性为78.00%.结论 GP73可以作为诊断肝癌的血清标志物,其敏感性好于AFP,同时通过联合检查可以提高肝癌的检出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高尔基体蛋白73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作者:郭静霞;魏红山;宋永继;赵静;刘爱霞;刘佳;陈霖;徐军;李伯安

    目的 克隆、表达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并制备单克隆抗体.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从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中扩增GP73编码序列,将产物与pQE31载体连接,转化人大肠埃希菌BL21,诱导表达后通过His标签进行纯化,用纯化后的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常规的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鉴定.结果 重组载体经序列分析与报道序列同源性100%,并获得了重组蛋白.筛选出5株能稳定分泌抗GP73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免疫球蛋白类型有2株为IgG1类.Western Blot印迹显示这些单抗能特异结合GP73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了人高尔基体蛋白73原核表达体系,并获得了单克隆抗体.

  • 高尔基体蛋白73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作者:侯俊;郭桐生;赵静;刘爱霞;宋永继;郭静霞;刘佳;陈霖;徐军

    目的 建立人血清中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的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方法.方法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GP73单抗,优化各类反应液的工作浓度和各种反应条件,建立双抗体夹心的ELISA检测方法;同时评价所建立方法的灵敏度、线性范围、特异性、稳定性等性能指标.结果 所建立方法的灵敏度为18.5 ng/ml,线性范围为25~ 500 ng/ml,批内、批间变异均<10%.检测GP73临床高、中、低值血清回收率为分别为95.3%、92.6%和103.7%;在4℃和37℃条件下分别进行了3、5、7d的稳定性考察,线性相关系数均>0.98,标准偏差<10%.结论 成功建立了定量检测血清中GP73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满足临床检测的需求.

  • 液-质联用分析肝癌细胞HLA-A2类分子递呈的抗原肽

    作者:隋延仿;郭爱林;叶菁;曲萍;张晓楠;张立红

    目的寻找MHCⅠ类分子递呈的、T淋巴细胞识别的肝癌抗原肽. 方法人肝癌细胞系hHCC以枸橼酸-磷酸盐(pH3.3)液洗脱,洗脱物经粗分离,得到相对分子质量(Mr)<5?000的各种多肽组分混合液;取各组分多肽分离液分别与抗原加工缺陷细胞(T2,HLA-A2)进行细胞表位重建,加入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51Cr释放法测杀伤活性;选活性值高的抗原肽组分进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质谱(RP-HPLC-MS)检测,对活性峰手工读谱分析其一级结构;后进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 结果酸洗1010hHCC细胞,样品蛋白质浓度2mg/ml;通过RP-HPLC-MS检测,其质谱图经手工解析,氨基酸序列为SXXVHXNEV,X=1或L;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证明SXXVHXNEV为SLIVHLNEV,是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第1?075~1?083肽段,第1?080位点发生突变,由F变为L,由HLA-A2分子递呈. 结论细胞膜温和酸洗技术结合RP-HPLC-MS联用技术,是寻找肝癌抗原肽的有效方法,尚未见相同研究报道.发现的肝癌抗原肽SLIVHLNEV是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突变物,可能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

  • 早期B细胞因子3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对HepG2细胞株作用的研究

    作者:王跃国;鞠少卿;王惠民

    目的 研究肝癌及远端非痛肝组织中早期B细胞因子3(EBF3)mRNA与蛋白质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并研究EBF3-EGFP(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蛋白表达对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20例配对肝癌及远端非癌肝组织EBF3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5例配对标本EBF3蛋白表达.将EBF3与EGFP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EGFP/EBF3转染HepG2细胞株,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EBF3-EGFP融合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测定转染后不同时间S期细胞分数(SPF)和增殖指数(PI).结果 20例肝癌和配对远端非癌肝组织中EBF3mRNA与β2M mRNA的埘数比值分别为0.55±0.12和0.22±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9,P<0.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EBF3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核中,5例肝癌组织核蛋白中EBF3条带平均灰度值为26.35±14.06,与远端非癌肝组织(7.86±8.4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P=0.036);将pEGFP/EBF3导入HepG2细胞株24 h后,可观察到EBF3-EGFP融合蛋白主要表达于核内.转染pEGFP/EBF3后48 h和72 h,SPF和PI均显著高于pEGFP转染细胞组.结论 肝癌组织中EBF3 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上调,EBF3基因导入HepG2促进细胞株增殖,EBF3在肝癌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绷带填塞术在肝脏肿瘤切除术中止血的应用

    作者:

    巨大或复杂的肝肿瘤手术切除难度及风险大,手术时间长,术中易发生凝血功能紊乱、低体温、酸中毒等,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此时如何简化手术,贯彻损伤控制,以挽救生命、降低术后并发症成为首要考虑.笔者通过回顾分析近8年本院14例肝脏巨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肝周绷带填塞术以控制出血,探讨该措施在肝脏肿瘤切除术中止血的价值.

  • 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和肝动脉节段性化疗栓塞(TAS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评价和与术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性

    作者:吴照宇;肖惠宁

    目的 研究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和肝动脉节段性化疗栓塞(TAS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其与术后肝硬化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将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成两组,其中26人接受TACE治疗,另外24人接受TASCE治疗.动态观察他们治疗前后血清中HA(透明质酸)、HPC-Ⅲ(人三型前胶原)、Ⅳ·C(四型胶原)、LN(层黏蛋白)4项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含量变化及肿瘤体积和甲胎蛋白(AFP)两项反应治疗效果的指标的变化.结果 TACE组,治疗后上述4项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肿瘤体积和AFP较治疗前有所下降.而TASCE组,治疗前后上述4项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体积和AF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下降程度明显高于TACE组(P<0.05).结论 TASCE治疗原发性肝癌较TACE不易导致肝硬化或程度较轻,而疗效更优.

  •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8例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邱雍;蔡刁龙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8例的FNH患者临床、病理学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8例 FNH年龄23~59岁,无明显临床症状,无肝炎、肝硬化病史,甲胎茧白(AFP)和肝功能正常,CT检查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3例通过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确诊,其余5例通过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5例行手术治疗,无术后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随访2年未见复发.3例保守治疗,定期复查,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FNH术前诊断依赖于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提高诊断率.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主,小病灶的确诊者可行保守治疗.

  • 疲乏与疼痛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周莉萍;王勤芳;郁新;丁晔

    目的:探讨疲乏与疼痛对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7月收治的64例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肝癌患者术后饮食治疗依从性量表、癌症疲乏量表( CFS)中文版、数字评分法( NRS)分别评估患者术后饮食治疗依从性、术后疲乏状况、术后疼痛程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确定患者术后饮食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术后饮食治疗依从性评分为(31.9±10.2)分,疲乏均分为(26.8±6.9)分,安静状态疼痛均分为(1.5±0.7)分,适量活动时疼痛均分为(4.7±1.4)分。术后第1天的疲乏评分、安静时疼痛评分及活动时疼痛评分均显著大于术后第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6.850,7.047,8.188;P <0.01)。术后第3天的疲乏评分、安静时疼痛评分及活动时疼痛评分均显著大于术后第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606,7.283,9.747;P<0.01)。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饮食治疗依从性评分与疲乏评分、疼痛评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43,-0.266;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支持程度、手术方式、疲乏状况和适量活动时的疼痛程度是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饮食治疗依从性的预测因素(P<0.01)。结论疲乏状况和适量活动时的疼痛程度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饮食治疗依从性,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的术后疲乏和疼痛进行早期干预,提高饮食治疗的依从性。

  • 肝癌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实施连续护理的效果

    作者:齐越;秦杰;柳迪;陈楠;邱坤鹏;宋淑平

    目的 探讨连续护理模式对肝癌介入(TACE)术后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58例TACE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连续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采用SF-36量表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比较干预前后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各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生活质量各因子中躯体功能(52.5±17.5)分、躯体角色(52.9±16.2)分、身体疼痛(53.0±17.3)分、生命力(56.1±15.7)分、情感角色(31.9±15.2)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099,4.803,2.688,2.849,2.724;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各因子无变化,其中躯体功能(70.8±12.3)分,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7,P<0.01).干预后实验组护理满意度(34.13±5.25)分,对照组(26.51±4.8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81,P<0.01).结论 连续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TACE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护理质量.

  • 流程化沟通模式在腹腔镜肝癌手术患者术前访视中的应用

    作者:蒋红媛;韩小云

    目的:探讨流程化沟通模式( CICARE)在腹腔镜肝癌手术患者术前访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实施腹腔镜肝癌手术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6例行CICARE沟通模式术前访视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建立术前访视CICARE沟通程序,应用接触、介绍、沟通、询问、回答、离开6个步骤落实访视;40例行传统常规术前访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访视前和入手术室后5 min的焦虑值、收缩压及心率的变化和术后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比较访视前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别,但在入手术室后5 min时,焦虑值、收缩压及心率的变化和术后的满意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CARE沟通模式使术前访视变得规范、有序,提升了护士的沟通能力,可有效缓解焦虑情绪,降低手术患者的生理应激反应,达到治疗性沟通的目的,提高患者满意度。

  • 综合护理干预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苏颖颖;于惠玲

    目的:探讨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采用放射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不舒适原因评估、心理干预、休息指导、饮食指导、健康教育、训练放松、术后药物反应和并发症护理等综合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护理效果。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化疗药物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穿刺处出血、排尿或排便困难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947,4.000,6.618;P<0.05)。观察组患者对术后不良反应的耐受情况、对介入治疗知识的掌握、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301,19.869,4.762;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减轻患者身心压力,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饮食干预联合腹部热敷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胃肠反应的影响

    作者:谭李军;尹旭明;尹秀芬;唐黛青;唐桂香

    目的 探讨饮食干预联合腹部热敷对肝癌介入治疗(TACE)后胃肠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127例肝癌需行介入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及对照组62例,观察组给予腹部热敷联合饮食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禁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行TACE治疗后恶心、呕吐次数,胃区不适,消化道出血发生情况及介入术当日、术后第1天呕吐量.结果 介入术后观察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胃区不适的发生率分别为20.0%,6.2%,9.2%,分别低于对照组的45.2%,24.2%,2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7.961,8.117,8.118;P<0.01);观察组介入术当日及术后第1天呕吐量分别为( 130±46.90),(100±16.33)ml,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60 ±66.17),(160±37.1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555 5,3.1326;P <0.01).结论 饮食干预联合腹部热敷可有效降低肝癌介入术后患者胃肠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原发性肝癌姑息治疗患者照顾者照顾负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汤赫男;谷玥;范业辉

    目的 调查原发性肝癌(PLC)姑息治疗患者照顾者照顾负荷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120名在长春市某三甲医院进行姑息治疗的晚期PLC患者照顾者,采用照顾者及患者的一般资料调查表、癌末照顾负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14份.PLC照顾者平均负荷得分为(47.5±12.2)分.重度负荷者34例,占总数的29.8%;中度负荷者51例,占44.7%;轻度负荷者29例,占25.5%.单因素分析显示,照顾者年龄、居住情况、工作情况及每日照顾时间不同的照顾者,患者费用支付方式、治疗方式、并发症情况、病程不同,其照顾者的照顾负荷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照顾者年龄、居住情况、工作情况、每日照顾时间,患者治疗方式、并发症、病程是PLC姑息治疗患者照顾者照顾负荷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PLC姑息治疗患者照顾负荷处于中等水平,医护人员需结合患者家庭及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采取个体化干预措施降低患者照顾负荷,提高患者及照顾者的生活质量.

  • 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自我管理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徐晓霞;张汛滔;江永军;王红军;董倍;郭嬿

    目的:调查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自我管理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195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患者进行调查,包括饮食、治疗相关、躯体活动、情绪心理等相关因素。结果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总体得分为(6.80±1.33)分,呈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治疗相关管理得分低,为(6.42±1.82)分,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情况、家庭人均年收入的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021,45.365,87.468,18.907;P<0.05)。结论医务工作者在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复诊时,应详细询问和观察患者自我管理情况,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肝癌术中腹腔药物灌注的护理配合

    作者:刘畅;王鑫;赵艳

    目的 研究在肝癌手术中腹腔药物灌注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 在肝癌手术中,采用腹腔药物灌注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总结护理配合经验.结果 护理配合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24.0%,单纯手术组术后感染率为52.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275,P=0.023).护理配合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为(5.00 ±0.97)d,单纯手术组为(12.00 ±2.45)d,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47,P=0.003).结论 在系统护理配合情况下,腹腔药物灌注能降低术后感染率及3个月内复发率,并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延长腹水出现时间.

9538 条记录 11/477 页 « 12...891011121314...47647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