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国人群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量评估

    作者:王君;刘秀梅

    目的 评估中国人群黄曲霉毒素的膳食暴露量,分析主要贡献食品及患肝癌的危险. 方法 通过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水平和人群食物摄入量计算人群黄曲霉毒素的膳食暴露量. 结果 我国成人、2~6岁儿童、城市人群、农村人群的平均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量分别为665.43、415.39、487.64、749.14 ng/(人·d),这些人群高消费者(97.5百分住)的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量分别为24 787.20、16 544.40、17 358.59、29 370.42 ns/(人·d).玉米和大米是我国人群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的主要贡献食品.农村人群由于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患肝癌的危险高于城市人群. 结论 农村人群和2-6岁儿童、玉米和大米在控制我国人群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量、降低肝癌患病率中是不可忽视的重点人群和重点食品.

  •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

    作者:王君;刘秀梅

    为建立同时测定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将碾磨后的试样经乙腈+水溶液提取、过滤后,以MycoSepTM净化柱净化,吹干净化液后,加入正己烷和三氟乙酸溶液衍生,反相色谱柱测定.黄曲霉毒素B1、B2、G1、G2能达到完全的基线分离,检出限分别为0.012、0.008、0.036和0.024μg/kg,不同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均达80%以上,RSD均小于3.0%.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有利于试验者安全,能同时分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

    作者:高秀芬;计融;李燕俊;王玉平

    目的 建立一种定量检测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 样品用甲醇-盐酸溶液提取、正己烷脱脂,再经二氯甲烷萃取和硅胶柱净化,后与TFA进行衍生反应,以甲醇-乙腈-水为流动相,C18柱分离并通过荧光检测器定量.结果 4种黄曲霉毒素在15 min内得到良好的基线分离,样品中AFB1、AFB2、AFG1、AFG2的检出限分别为0.04、0.02、0.10和0.04 μg/kg.0.10~50.00 μg/kg AFB1加标回收率为78.2%~85.9%,相对标准偏差为10%~16%;10.00和40.00 μg/kg总黄曲霉毒素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6.5%和89.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3%和9.2%.盲样测定结果在给定浓度范围内.结论 该方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成本低,可以用于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定量检测,并具有推广应用的前景.

  • 总黄曲霉毒素ELISA定量检测方法的研制

    作者:江涛;柳桢;郑佳;李敏;计融

    为敏感、特异和快速地检测食品中总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水平,在抗总黄曲霉毒素单克隆抗体的基础上,研制了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包被抗原为AFB1-BSA,包被量为0.0625μg/ml,抗体工作浓度为1:1.6×106.该方法对黄曲霉毒素B+G标准品的低检出浓度为0.13 ng/ml,对样品的低检出量为1.50μg/kg.校正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26~20.00ng/ml,线性方程y=-0.4463x+0.353 2(R2=0.9915);对黄曲霉毒素B+G 50%的抑制浓度为2.08 ng/ml;对玉米2个加标水平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4.56%和112.05%,对花生2个加标水平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7.50%和85.60%.该方法所用抗总黄曲霉毒素单克隆抗体对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00%、57.5%、104%和19%,与其它真菌毒素无交叉反应.

  • 免疫亲和层析净化荧光光度法快速测定酱油及醋中黄曲霉毒素

    作者:王晶;张鹏;张艺兵;王雄

    为检测酱油和醋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建立了免疫亲和层析净化荧光光度法.试样由甲醇-水提取,提取液被过滤、稀释后,上交联着黄曲霉毒素B1,B2、G1、G2特异抗体的免疫亲和层析柱净化.以甲醇通过免疫亲和层析柱洗脱,溴溶液衍生,荧光光度计测定衍生物的黄曲霉毒素(B1+B2+G1+G2)含量.酱油和醋中检出限分别为2.5 μg/kg和1 μg/kg. 添加回收率在85%以上.该方法准确、简单、快速、安全.

  • 黄曲霉毒素的分析方法

    作者:高秀芬;计融

    为了解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从采样与样品准备、提取净化、测定方法等方面对黄曲霉毒素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

  • 重庆地区黄曲霉毒素暴露与原发性肝癌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郑传芬;曾惠;王佳;林辉;冯晓彬;陈济安;邱志群;罗教华;徐安伟;王灵巧;谭瑶;陈姝;江鹏;舒为群

    目的 分析黄曲霉毒素(AFB1)暴露与原发性肝癌(PHC)发生的关联性.方法 于2013年12月至2016年5月,收集来自重庆市3所医院的214例新确诊PHC患者.病例组纳入符合PHC的诊断标准,排除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损伤、脂肪肝、胆结石等病因明确引起的肝癌病例;对照组来自同医院内同时期非肿瘤、无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以性别、年龄(±3岁)与病例组进行1:1匹配.收集患者外周血和尿,通过生化仪检测血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采用ELISA检测血清AFB1-ALB加合物和尿AFB1-N7-GUA加合物.通过问卷调查患者基本信息、生活习惯和疾病史.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AFB1-ALB加合物和尿AFB1-N7-GUA加合物含量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HC危险因素,并利用Andersson方法计算AFB1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强度指数(S).结果 病例组年龄为(50.74±9.67)岁,对照组为(51.15±9.90)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HBV在PHC发生过程中OR值为46.3(95%CI:23.3~88.0).病例组血清AFB1-ALB加合物的中位数(146.23 ng/g白蛋白)高于对照组(74.42 ng/g白蛋白)(P<0.001),但病例组与对照组尿AFB1-N7-GUA加合物的中位数(0.17比0.14 ng/mg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两种加合物高暴露组PHC发生的调整OR值分别为1.9(95%CI:1.1~3.4)、2.1(95%CI:1.0~4.2).AFB1和HBV、饮酒、糖尿病存在正交互作用,AFB1-ALB加合物与这3个因素的S值分别为4.7(95%CI:2.8~7.9)、3.5(95%CI:1.0~12.0)、12.4(95%CI:1.8~84.2),AFB1-N7-GUA加合物与这3个因素的S值分别为1.9(95%CI:1.1~3.1)、2.0(95%CI:1.1~3.6)、2.0(95%CI:1.1~3.6).结论 HBV依然是重庆地区PHC主要的危险因素,而AFB1暴露也是该地区PH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HBV、饮酒、糖尿病存在正交互作用.

  • 中国人群膳食黄曲霉毒素致肝癌的暴露评估

    作者:王君;刘秀梅;张志强

    目的 评估我国人群膳食黄曲霉毒素暴露引发肝癌的危险.方法 用数学模型和暴露限值(MOE)两种方法对我国人群膳食黄曲霉毒素进行了暴露评估.数学模型中使用的资料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和2004年我国居民血样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的调查.MOE模型中使用的资料来源于动物实验研究资料、第四次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以及国家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结果 数学模型方法表明,对我国膳食黄曲霉毒素暴露处于平均水平(665.43 ng/标准人日)的人群,由黄曲霉毒素暴露导致的肝癌发病率为每年0.4033/10万;对于膳食黄曲霉毒素暴露处于高水平(第97.5百分位,24 787.20ns/标准人日)的人群,由黄曲霉毒素暴露导致的肝癌发病率为每年15.0215/10万.MOE方法表明,在全国、城市和农村处于平均膳食黄曲霉毒素暴露水平(分别为0.011 09、0.008 13、0.012 49μg·kg-1·d-1)下的人群中,黄曲霉毒素导致肝癌的MOE值分别为9017.1、123 04.7和8006.4;对处于高膳食黄曲霉毒素暴露(第97.5百分位,分别为0.413 10、0.289 30、0.489 50 μg·kg-1·d-1)的全国、城市和农村人群而言,由黄曲霉毒素暴露导致肝癌的MOE值分别为242.1、345.7、204.3.结论 对膳食黄曲霉毒素处于平均暴露水平的人群,膳食黄曲霉毒素暴露导致肝癌的危险属于中度,对于高暴露水平的人群,膳食黄曲霉毒素暴露导致肝癌的危险属于高度.

  • 检测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芯片的研制

    作者:胡娜;许杨;涂追

    目的 建立比较成熟的可用于分析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芯片技术.方法 采用反转录PCR和芯片检测对比的方法.实验所用探针来源于寄生曲霉,待测样品选择黄曲霉菌株.结果 芯片点阵后依次通过温浴2 h,650 mJ/cm<'2>紫外交联30 S,80℃烘烤2 h,预杂交45 min,清洗,干燥等步骤,后与待测样品在42℃杂交16 h,获得了低背景高质量的芯片.芯片扫描显示荧光信号稳定,与反转录PCR扩增结果一致,并且无背景干扰.结论 探针设计合理,实验方法可靠.初步建立了用芯片检测与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技术平台.

  • 伏马菌素与黄曲霉毒素对SD大鼠联合毒性的研究

    作者:孙桂菊;王少康;王加生

    目的 探讨伏马菌素B1(fumonisin B1,FB1)和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对SD大鼠的联合毒性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按体重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灌胃给予受试物(100μg/kg bw FB1、100μg/kg bw AFB1、100μg/kg bw FB1+100μg/kg bw AFB1、50μg/kg bw FB1+50μg/kg bw AFB1、蒸馏水),连续灌胃30 d,观察动物的生长发育、食物利用情况、血液学、血生化指标及脏器组织病理学的改变情况.结果 实验结束时100μg/kg bw FB1+100μg/kg bw AFB1组体重增重为(164.9±19.8)g,食物利用率为(25.3±1.6)%,低于实验对照组体重增重为(203.7±17.1)g,食物利用率为(28.1±1.2)%,也低于其余各实验组(P<0.05),而其余各染毒组与实验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动物肝功能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胺转移酶(γ-GT)水平升高,且FB1+AFB1组的升高程度较单独给予FB1和AFB1严重;同时FB1+AFB1高剂量组动物肝脏、肾脏重量降低,肝脏出现明显病理变化,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降低,丙二醛(MDA)水平升高等.结论 两种真菌毒素存在联合毒性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两种真菌毒素同时暴露对人群健康的危害与联合作用.

  • 食品中重要B族黄曲霉毒素生物可及性体外消化模型的构建

    作者:林肖惠;胡骁;李凤琴

    目的 构建黄曲霉毒素B1( AFB1)和B2(AFB2)生物可及性体外消化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体外条件下,模拟胃肠道生理消化过程,研究消化时间(长、中、短)、进食状态(禁食、介于禁食及半饱食、半饱食、介于半饱食及饱食、饱食状态)、人工消化液体积(高、中、低)、人工消化液pH值(高、中、低)、同时进食的多种食物成分等因素对AFB1和AFB2在口腔、胃和小肠中的生物可及性的影响,确定其生物可及性体外消化模型优技术参数,并用真菌毒素吸附剂和样品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经过优化,AFB1从食物基质中释放到唾液、胃液、十二指肠液和胆汁中浓度达高的佳消化时间分别是6 min、1.5h和2.5h;胃液、十二指肠液的佳pH值分别是1.1和7.5;唾液、胃液、十二指肠液、胆汁的佳体积分别是7、13、12和6 ml;AFB2从食物基质中释放到唾液、胃液、十二指肠液和胆汁中浓度达高的佳消化时间分别是6 min、2.5h和2.5h;胃液、十二指肠液的佳pH值分别是1.1和7.8;唾液、胃液、十二指肠液、胆汁的佳体积分别是5、12、13和6 ml;AFB1和AFB2的生物可及性均在禁食状态下高,分别为83.1%和89.3%,并随着胃内容物的增加而降低,但当胃内容物达到半饱食状态时,即使增加胃内容物量,生物可及性的变化不大,半饱食到饱食状态AFB1的生物可及性由72.8%下降到71.5%,AFB2由78.3%下降到76.9%.叶绿素和活性炭分别是降低AFB1和AFB2的生物可及性强的吸附剂,生物可极性分别降低到0.8%和1.3%.结论 构建的体外消化模型稳定、重复性好,完全可以满足对食品中B族黄曲霉毒素生物可及性的研究.

  • 黄曲霉毒素G1诱发NIH小鼠肺癌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向华;张祥宏;李月红;王俊灵;严霞;邢凌霄;王凤荣

    目的探讨经口给予黄曲霉毒素G1(AFG1)对NIH小鼠的致癌作用.方法将NIH小鼠随机分为3组:AFG1 3 μg/kg组;AFG1 30 μg/kg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灌喂不同剂量的AFG1,对照组灌喂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3次/周,共24周.实验期间严密观察动物变化.实验第58和74周处死实验动物,观察各器官组织病变.结果对照组动物各器官组织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AFG1各处理组均有部分动物发生支气管上皮增生、肺泡上皮增生和肺腺癌.AFG1 3 μg/kg组和AFG1 30 μg/kg组支气管上皮增生、肺泡上皮增生、肺腺癌率分别为60.0%、10.0%、30.0%和28.6%、35.7%、42.9%.结论经口给予AFG1 可诱发NIH小鼠肺癌前增生性病变和肺腺癌.

  • 银杏叶提取物对AFB1致HepG2细胞毒性保护作用的观察

    作者:蒿艳蓉;杨芳;曹骥;欧超;张晶晶;段小娴;杨春;李媛;苏建家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AFB1致HepG2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以MTT实验检测AFB1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再以MTT、FCM等实验,观察EGb761预处理后对AFB1诱导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然后通过硫代巴比妥酸(TBA)法及二氛荧光素双乙酸(DCFH-DA)法检测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及氧化代谢产物活性氧簇(ROS)水平,以观察EGb761对AFB1毒性引起的HepG2细胞活性保护作用及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AFB1显著降低HepG2细胞活力,IC50为15μg/mL.EGb761能显著增加AFB1处理后的细胞活力,以219μg/mL EGb761预处理在24、48和72 h均提高了AFBl(15μg/mL)处理的细胞存活率,分别提高了28%、47%及47%,P值均<0.01;在3个时间点都明显抑制了AFB1诱导的MDA的形成及ROS的水平,P值均<0.01.结论:EGb761对AFB1致HepG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对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 黄曲霉毒素G1对体外原代培养的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

    作者:申海涛;吕平;张祥宏;邢欣;邢凌霄;严霞;王俊灵

    目的 进一步研究黄曲霉毒素G1(AFG1)对可能作用的靶细胞SD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T-Ⅱ)损伤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以酶消化法原代培养SD大鼠AT-Ⅱ,纯化后培养36 h,分别给予不同浓度(0.5,1.0 和2.0 mg·L-1)的AFG1处理.AFG1作用24 h后,收集细胞和培养基上清液及细胞爬片,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生物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和碱性磷酸酶(AKP)活力、透射电镜方法观察AT-Ⅱ超微结构的改变、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 )检测Fluo-3/AM负载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免疫细胞化学、CLSM及流式细胞术(FCM)方法检测AT-Ⅱ特异分化标志物肺表面分泌蛋白C(SP-C )表达情况.结果 给予不同浓度AFG1处理后,体外培养AT-Ⅱ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8±3)%,(80±9)%和(72±8)%,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101±2)%(n=6,P<0.01);培养上清液中LDH和AKP活力明显增高;透射电镜观察可见上皮细胞板层小体出现空化,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等损伤性变化.CLSM结果显示,AFG1 0.5,1.0 和2.0 mg·L-1处理组,AT-Ⅱ细胞内平均钙离子荧光强度分别为200±21,225±14和229±12,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161±28 (n=6,P<0.01) ,有明显浓度依赖关系(r=0.849);免疫细胞化学、CLSM及FCM检测结果显示AFG1处理组AT-Ⅱ SP-C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结论 AFG1对体外培养的大鼠AT-Ⅱ具有明显致损伤作用,同时增加细胞[Ca2+]i、降低SP-C蛋白的表达.

  • 中药中有害残留物分析与控制的研究现状

    作者:孙燕燕

    近年来中药凭借功能、资源、价格等优势进入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关注.但是,中药有害残留物问题却严重影响了中药的国际形象.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霉素、农药残留、中药提取物及注射液中有害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检测已成为制约中药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瓶颈".兹将近几年对中药有害残留物的种类、检测方法与限量标准的研究综述如下.

  • 青少年原发性肝癌二例报告

    作者:任关青

    1 病例资料[例1] 男,14岁.因上腹部隐痛1周就诊.患者1周前自觉上腹部隐痛不适,食欲缺乏,无畏寒、发热,在院外给予中西药口服(具体不详),治疗未见好转.查体:消瘦,皮肤巩膜微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增大.

  • 乙肝病毒和化学致癌物致肝细胞癌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豪;孙桂菊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原发性癌的主要形式,也是世界上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新认HCC病例大约为437 000,在常见的癌症中排名第五(占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5%).HCC的发病率在不同的地区有很大的差异,如中国江苏的启东、广西扶绥等均为肝癌高发区,世界范围内荷兰发病率低[1].HCC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的病理过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和黄曲霉毒素的暴露被认为是HCC发生的两个重要因素.流行病学资料已经显示受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HCC发生的危险性将提高100倍[2].除了HBV感染外,其他因素如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慢性感染,酗酒和吸烟,抗氧化类维生素和硒摄入不足,高剂量摄入铁,长期摄入无机砷,暴露于二氧化钍和氯乙烯等都是HCC的环境危险因素.本文就HBV和化学致癌物的致肝癌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广州某高校男生膳食状况及尿粪黄曲霉毒素代谢物含量

    作者:马静;刘静;朱惠莲;夏颖;唐志红

    目的了解大学生膳食营养状况,探讨日常饮食习惯与尿粪黄曲霉毒素代谢物(AFM1)水平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健康男性在校大学生300名,进行膳食调查、体格测量、肝功能及HBsAg检测,并收集尿液、粪便测定黄曲霉毒素及其代谢物含量.结果调查对象的膳食摄入基本合理,但奶类摄入明显不足.尿黄曲霉毒素代谢物(AFM1)阳性率为47%,尿AFM1水平与进食种类无明显相关关系.HBsAg阳性组粪便黄曲霉毒素Q1(AFQ1)和AFM1含量显著高于HBsAg阴性组.结论调查对象的营养状况良好;膳食结构基本合理,但需增加奶类摄入.

  • 黄曲霉毒素致肝癌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徐明辉;秦雪

    黄曲霉毒素B1(AFB1)广泛分布在发霉的粮食及其制品中,是毒性和致癌性强的天然污染物,AFB1的长期暴露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现就AFB1代谢过程、AFB1致肝癌机制(包括AFB1引起基因变化、与HBV协同致癌作用、宿主对AFB1的易感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2010年某地粮食类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孙成平;钟晓妮;张燕;贾元元

    目的 了解某地粮食类食品铅、镉、汞和黄曲霉毒素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对694份粮食类食品标本的铅、镉、汞和黄曲霉毒素污染状况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与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对照.结果 该地粮食类食品总体合格率为97.41%.大米中铅超标率为9.17%,镉超标率为4.95%,汞超标率为0.92%;镉在大米、小麦粉、玉米面中均被检出,超标率分别为4.95%、4.55%、4.35%;黄曲霉毒素B1检出率为4.17%.不同采集地食品合格率比较,超市高于农贸市场.结论 该地粮食类食品污染状况需要引起关注,监管部门今后应加强对各类粮食类食品的监测及安全监管,并科学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公众正确消费.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