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儿重症感染性休克早期逆转休克中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

    作者:蔡冬春

    目的 探讨小儿重症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SS)早期逆转休克中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06年3月-2013年8月收治的33例小儿重症SS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予以液体复苏早期逆转休克,并选取2003年1月-2010年12月予以传统扩容治疗的31例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抢救疗效.结果 观察组达到循环稳定治疗目标以及重症监护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肺水肿以及死亡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液体复苏是早期逆转休克至关重要的一步,能较快稳定SS患儿循环,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能显著缩短重症监护间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生存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溶液温度对失血性休克兔循环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建荣;张黎明;刘玉春;马燕兰;苏荣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兔循环功能的影响,以筛选较为适宜的抗休克补液温度.方法将实验兔(n=30)以随机的方法分为假手术组(n=7)、温热组(n=8)、常温组(n=7)、低温组(n=8).选择休克前(t1)、休克模型形成后30min(t2)、液体复苏后1h(t3)、2h(t4)、4h(t5),观察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休克指数的变化.结果温热组失血性休克兔在液体复苏后心率稳定,而常温及低温组心率明显下降.液体复苏后4 h,温热组与常温组、低温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温热组平均动脉压升高平稳,常温及低温组曲线有一定波动.液体复苏后4h,低温组平均动脉压较低,与其他3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中心静脉压、休克指数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温热液体复苏使休克兔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较为平稳,有助于改善休克兔循环功能.

  • 创伤非控制失血性休克大鼠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爱华;陶红;徐燕;桂莉;张黎明

    目的 探讨创伤非控制失血性休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及适宜的血压范围.方法 采用修订的Capone等方法 制备创伤非控制失血性体克模型.60只SD(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C组,正常对照组;NF组,休克不复苏组;NS40、NS60(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S80、NS100组(大量液体复苏组).备液体复苏组在大鼠的平均动脉压(MAP)降至35~40mmHg时分刺给予生理盐水输注,使血压维持在各相应水平.输液1h后,备液体复苏组均给予手术止血、回输血液及给予足量的液体输注,保持大鼠的MAP≥90mmHg.监测出血量、输液量、存活时间、存活率、碱缺失、红细胞比客、心、脑、肾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在出血未控的制的情况下,大量液体复苏组(NS80、NS100组)、出血量和输液量明显大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S40、NS60组)(P<0.05).NS60组有9/10只大鼠存活超过72h,NS40组3/10只存活起过72h,而NF组与NS80、NS100组无1只存活超过72h.NS40、NS60组大鼠的心、脑、肾病理学损害明显轻于大量液体复苏组.NS40组心、脑、肾病理学改变较NS60组明昱.结论 在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应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大鼠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较为适宜的血压范围是MAP保持在55-65mmHg左右(平均60mmHg).

  • 感染性休克复苏中血管活性药撤离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家琼;史载祥;许继元;张舟;李琳;卢飞;莫逊;李茂琴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复苏中有计划血管活性药撤离对组织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ICU时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18~28分且Glasgow昏迷评分>7分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006年10月至2009年6月为常规治疗组(A组),共纳入32例,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为有计划血管活性药撤离组(B组),共纳入30例;排除标准为既往有慢性心肺及肝肾功能不全病史。A组入ICU 6 h内予EDGT方案,必要时加去甲肾上腺素(NE)和(或)多巴酚丁胺,维持平均动脉压≥65 mmHg,医师根据经验减量和停用血管活性药。B组入ICU 6 h内根据PiCCO监测体循环外周阻力指数应用NE调整在900~1500 d·s·cm-5·(m2)-1;根据每搏变异量及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进行液体复苏,使平均动脉压≥65 mmHg,继续液体复苏,如平均动脉压≥75 mmHg稳定1 h,每10 min降低NE 0.4μg·kg-1·h-1,至平均动脉压降到65~75 mmHg,如平均动脉压<65 mmHg,则维持上次NE量。观察患者6 h后中心静脉氧饱和度和乳酸值,3 d的液体平衡状态、28 d生存率、28 d脱离呼吸机时间、住ICU时间和无脏器衰竭时间。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APACHEⅡ及SOFA评分、血流动力学状态、氧合指数、中心静脉氧饱和度和乳酸值在液体复苏前无统计学差异。(2)B组复苏6 h后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3±10)%]比A组[(68±15)%]明显升高,乳酸[(2.3±1.1)mmol/L]比 A 组[(2.8±1.2)mmol/L]明显降低(P<0.05)。(3)两组6 h及第1天血管活性药量无统计学差异,但B组第2天与第3天多巴酚丁胺[(245±33)mg与(135±21)mg]较A组[(267±29)mg与(156±18)mg]明显减少,同样B组NE量[(20.6±7.3)mg与(8.2±2.3)mg]较A组[(23.4±7.7)mg与(9.1±2.6)mg]明显减少(P<0.05)。(4)B组6 h及第1天液体复苏的量比A组明显增加[(2918±887)ml vs.(2326±568)ml;(4554±738)ml vs.(3847±454)ml],但第2天与第3天的液体复苏量比A组[(2289±376)ml vs.(2597±428)ml;(989±302)ml vs.(1438±313)ml]减少,3 d总液体复苏[(7648±815)ml vs.(7965±678)ml]明显减少(P<0.05)。(5)B组28 d生存率和无脏器衰竭时间有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 d内脱离呼吸机时间[(16.3±9.2)d vs.(19.5±8.5)d]增加,住ICU时间缩短[(9.6±3.2)d vs.(8.4±3.1)d](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复苏过程中严密监测下进行血管活性药撤离,能尽早充分复苏稳定循环,改善脏器灌注,并减少液体过负荷的风险,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住ICU时间。

  • 动态无创心排量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作者:黄鹤;田昭涛

    感染性休克是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常见疾病,治疗上强调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1].既往对于液体的管理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大多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CVP)、尿量、血压及医师的临床经验进行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而感染性休克是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常见原因,病死率居高不下,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判断病情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无创心排量监测(USCOM)监测技术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用于指导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 新生儿广泛小肠穿孔一例

    作者:郑明华;翟超;刘晓晨;相建国

    患儿女,20 d,足月单胎顺产,出生体重3.5 kg,无胎膜早破及宫内窘迫史,母乳喂养;其母亲孕期无特殊病史.现以"腹泻5 d,抽搐2次"之代诉入院.患儿于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约6-7次/d,由黄色稀糊便转为黄色稀水样便,量中;在当地医院给予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效不佳,现转入我院,入院前抽搐2次,双眼向上凝视,口唇发绀,四肢强直,肌张力增高;给予镇静治疗后缓解.入院时情况:T 37.2℃,P 114次/min,R 50次/min,体重3.31 kg;呈浅昏迷状,无肢体活动,刺激不哭、仅有皱眉,吸吮反射消失,皮肤出现大片花斑,肢体末梢温度降低;前肉无隆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4 mm,对光反射灵敏;心肺未见异常,腹膨隆略软,腹壁无红肿,肠鸣音弱.入院后按新生儿败血症及新生儿腹泻给予液体复苏、抗感染及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患儿病情渐平稳,反应较前好转,肢体活动增多,刺激后能哭,可进食母乳.

  • 液体复苏前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价值

    作者:李士欣;翟建华;柴艳芬

    目的:探讨监测液体复苏前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选择86例严重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28 d转归分存活组(58例)和死亡组(28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液体复苏前后血浆ANGⅡ水平,并记录入院首日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Ⅱ(APACHEⅡ)评分。比较各指标组间差异,分析其与患者转归关系。结果液体复苏前,两组患者血浆ANGⅡ水平均高于正常上限(52.2 pg/ml),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5,P=0.104)。液体复苏后,存活组血浆ANGⅡ水平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96,P<0.05)。患者入院首日APACHEⅡ评分与液体复苏后血浆ANGⅡ水平呈正相关(r=0.339,P<0.05),而与液体复苏前血浆ANGⅡ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009,P=0.931),前两者预测患者28 d生存转归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1,P=0.27)。结论严重脓毒症患者存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现象,监测液体复苏后血浆ANGⅡ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

  •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对心功能不全并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应用价值

    作者:金光勇;林乐清;梁栋诚;张烛仙;王白永;王斌;唐文学;郭亮

    目的 探讨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指导心功能不全并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住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心功能不全并脓毒性休克患者共41例,分为中心静脉压组(CVP组)和GEDI组,其中CVP组21例,GEDI组20例.CVP组按照脓毒症指南进行常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GEDI组进行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根据GEDI指导液体复苏,使GEDI达到680~800 mL/m2,余复苏目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尿量)同常规EGDT方案.观察两组患者达到复苏目标所需液体总量、24 h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6 h及24 h脑尿钠肽、乳酸清除率、去甲肾上腺素用量.结果 GEDI组达到复苏目标时所需液体总量少于CVP组[(2572±1108)mL vs.(3327±925)mL,t=2.375,P=0.023)].GEDI组24 h EVLWI[7.3(5.5,8.8)mL/kg vs.9.6(8.9,9.8)mL/kg]、6 h脑尿钠肽[889.0(340.3,1270.0)ng/L vs.1746.0(634.0,2160.0)ng/L]与24 h脑尿钠肽[684.5(192.5,749.9)ng/L vs.1120.0(400.5,2480.0)ng/L]均低于CVP组(Z=86.500、120.000、124.000,P=0.001、0.020、0.026).GEDI组6 h乳酸清除率[34.21(15.64,45.87)%vs.20.00(0.00,33.19)%,Z=129.5,P=0.037]优于CVP组,且能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用量[(0.9±0.6)mg/kg vs.(1.9±1.5)mg/kg,t'=2.817,P=0.009].结论 心功能不全患者合并脓毒性休克时以GEDI指导的液体复苏能达到更有效的早期液体复苏目标,所需复苏液体总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相对较少,肺水增加较轻且不明显加重心功能损害.

  • 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策略分析

    作者:陆远强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休克类型,通常由于大失血引起机体循环血量骤减而发生,大多继发于创伤或其他疾病.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传统复苏方法往往要求:快速、充分、正压、复温、复苏,即主张在失血性休克发生后快速给予大量液体,恢复有效血容量,并使用正性肌力或血管活性药物以尽快恢复血压,维持血压在正常水平,保证器官组织灌注,保持机体正常体温,防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目前医学界对液体复苏时机、采用何种液体复苏、复苏原则等问题,均存在较大争议.为此,本文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策略进行简略的分析.

  •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液体复苏

    作者:刘爱茹;胡端敏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常见的临床急症,发病率逐年升高,尤其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P SAP),起病凶险、病死率高.微循环障碍、血流动力学改变是SAP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早期液体复苏是SAP治疗的基石.而目前对于早期补液类型、补液量、补液速率等仍处于争议中,早期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是一项重要的个体化液体复苏策略,对改善SAP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SAP微循环病理生理改变的发生机制、液体复苏的相关治疗及早期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策略的应用做一综述.

  •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及护理

    作者:黎贵湘;黄才蓉;吴灵;万美华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大量体液从消化道丢失及转移到第三间隙等多种因素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甚至低血容量性休克.早期积极的液体复苏对及时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防治全身并发症至关重要,而液体复苏的实施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本文就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液体异常分布的特点、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及护理进行了评述,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实施安全、有效的液体复苏提供参考.

  • Ⅰ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液体复苏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郑少娟;林新富

    目的 探析Ⅰ 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用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Ⅰ 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予以研究,依照随机硬币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40)、实验组(n=40).两组患者均予以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对照组患者先快后慢补液,实验组患者匀速补液,对两组患者各实验室指标、脑水肿发生率、尿酮转阴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血糖、血钾、血钠、血浆渗透压、阴离子间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脑水肿发生率(0.00%)低于对照组患者(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尿酮转阴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Ⅰ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用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更加确切,可有效减少脑水肿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早期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疗效的影响

    作者:钟鸣;陈尔真

    目的 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发病72 h内就诊的70例SAP患者纳入研究.液体复苏达标参数:心率<120次/min;尿量≥1 ml·h-1 ·kg-1;血细胞比容≤35%;平均动脉压65~85 mmHg(1 mmHg =0.133 kPa).回顾分析液体复苏达标时间(<48h、48 ~72 h、>72 h)和达标项目数(0~1、2、3、4项)对患者疗效的影响.结果 70例患者中41例(58.6%)发生并发症,20例(28.6%)中转手术,10例(14.3%)病死.中位住院天数为23.5 d,中位治疗费用为7.19(0.57~56.74)万元.<48 h、48~72 h、>72 h液体复苏达标患者的中转手术率(20.0%、33.3%、75.0%)、急性肾损伤发生率(20.0%、25.0%、75.0%)和并发症发生率(50.0%、83.3%、100%)在3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48 h内液体复苏后0~1、2、3、4项达标者的中转手术率(50.0%、26.3%、13.0%、25.0%)、急性肾损伤发生率(45.0%、31.6%、17.4%、0)、ARDS发生率(35.0%、31.6%、13.0%、0)均呈显著下降趋势.结论 SAP发病48 h内,合理的液体复苏策略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 2015版中国急性胰腺炎MDT共识意见解读

    作者:杜奕奇;李兆申

    急性胰腺炎( AP)的诊治,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的救治充分体现多学科协作( 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s, MDT)的理念. 脏器功能维护、液体复苏等环节需要重症医学科的支持,肠内营养环节需要营养科的支持,腹腔高压、胰腺脓肿等并发症需要外科医师的及时介入,胆囊切除需要腹腔镜外科的协助,胰腺假性囊肿、胆管结石需要消化内镜医师的干预,脓毒血症需要抗感染专业医师的指导,高血糖和高血脂控制需要内分泌科医师的协助,血液透析的模式离不开肾内科专业医师的指导,妊娠期胰腺炎需要产科医师的指导,等等.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AP的治疗已经不能由单一学科来完成,需要体现MDT的理念,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建立MDT的会诊制度,成立MDT救治团队,才能提高救治成功率,这也是国内外倡导的MDT模式.

  • 血浆置换联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妊娠晚期合并暴发性急性胰腺炎伴重度高脂血症1例

    作者:胡波;鲍云慧;刘艳清;曹玲;丰蕊;谭华炳

    暴发性急性胰腺炎(fulminant acute pancreatitis,FAP)是指急性胰腺炎在发病72小时内,虽经充分的液体复苏,仍然迅速出现进行性器官功能障碍者.FAP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一种特殊亚型,起病急骤,病程凶险,并发症多,预后较差[1].FAP患者病死率约为57.69%[2].高脂血症、过量饮酒、暴食、胆道疾患是FAP的主要原因,晚期妊娠并发FAP罕见.本院于2011年3月确诊1例妊娠晚期合并FAP、严重高脂血症患者,通过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 PE ) 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结合综合治疗抢救成功,现报告如下.

  • 湘雅医院2个ICU重症患者液体治疗现状调查

    作者:刘洪;龚芳;艾宇航;艾美林;冯清;邓松筠;刘志勇;张丽娜

    了解患者在ICU治疗期间液体治疗现状,及液体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记录所有纳入本研究患者的液体治疗情况,包括入ICU后连续7d的液体治疗量[24 h总入量、24h总出量、24 h液体净平衡量(24 h总入量-24 h总出量)],液体种类(晶体液、胶体液、血液制品);液体治疗目的包括容量治疗(液体复苏)、维持输液(维持液体管路通畅)、治疗用药(抗感染、保肝等治疗配液)、营养治疗用液(含肠内与肠外营养).同时记录患者肝肾功能、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死亡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液体入量在入ICU第5天[2 806(1 997,3 582) ml]达高峰.液体净平衡在第4天开始实现负平衡-84(-1 127,612)ml,且随住ICU时间呈逐步增多趋势.治疗用药和营养液量在整个治疗液体中占比较大.液体总入量、晶体总入量、胶体总入量与患者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211、0.686、0.282、0.155、0.506、0.174、0.209、0.072、0.292,P<0.05),胶体总入量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196、0.242、0.190、0.335、0.284、0.223,P<0.05).

  •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

    作者:雷洋;彭进;郑佳;杨雪飞;王耀丽;李鹏飞;周健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2年间首诊或发病48 h内入住ICU的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脱离呼吸机为观察终点,对其治疗方案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除1例因重度ARDS经治疗无好转出院外,其余患者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并脱机拔管成功.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ARDS患者早期采用有效液体复苏、肺保护性通气、早期液体负平衡、小剂量激素、俯卧位通气、早期肠内营养等措施,能有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并发的ARDS,帮助患者渡过急性期;早期液体复苏具有关键作用,可以改善组织患者氧合和微循环灌注,以维护胰、肾脏和心脏灌注.

  • 不同补液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SD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章捷;单治;吴鼎宇;王瑞兰;唐雪

    目的 研究不同种类的补液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SD大鼠液体复苏时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气管内滴注内毒素(lipoplysaccharide,LPS) 10 mg/kg,建立大鼠ARDS模型.取36只雄性SD大鼠(体重300±10 g)随机分为预实验组(18只)和实验组(18只),其中预实验组分为3组,每组6只,为气管滴入LPS后1 h组、1.5 h组、2 h组分别检测动脉血气以确定从气管滴入LPS后到稳定建立ARDS模型所需时间.实验组分为3组,分别为0.9%氯化钠注射液组、葡萄糖40右旋糖酐注射液组、20%人体白蛋白组,并按预实验组得出的时间,确定ARDS建模稳定后各补液组分别开始予以相对应的补液持续补液3 h,补液3 h后准时取大鼠心尖血检测凝血指标,处死大鼠并采集肺组织标本,观察经不同补液复苏治疗后的SD大鼠重要凝血指标变化,及肺部标本示肺损伤情况.结果 ①预实验组确定从气管内滴入内毒素到ARDS模型建立稳定用时约为1.5 h;②实验组中0.9%氯化钠注射液组纤维蛋白含量(FIB)、葡萄糖40右旋糖苷注射液组FIB和20%人体白蛋白组FIB三组数据两两相比组间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氯化钠注射液组凝血酶原时间(PT)、葡萄糖40右旋糖苷注射液组PT和20%人体白蛋白组PT之间:0.9%氯化钠组与葡萄糖40右旋糖酐组组间P>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0.9%氯化钠组与人体白蛋白组P<0.01.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葡萄糖40右旋糖酐组与人体白蛋白组组间P<0.01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氯化钠注射液组凝血酶时间(TT)、葡萄糖40右旋糖苷注射液组TT和20%人体白蛋白组TT三组数据两两相比P>0.05 无明显统计学差异;③组织HE染色示:气管滴素1.5 h后SD大鼠肺大体标本可见明显局灶性出血,HE染色显微镜下见肺泡壁水肿、断裂,肺泡腔内炎性细胞和大量红细胞浸润.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40右旋糖酐注射液、20%人体白蛋白补液3小时后取肺组织HE染色后镜检示:使用20%人体白蛋白治疗的大鼠肺泡壁水肿断裂程度及肺泡腔炎性细胞、红细胞浸润程度明显轻于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和葡萄糖40右旋糖苷注射液治疗组,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组大鼠肺泡壁水肿破坏程度及肺泡腔炎性细胞、红细胞浸润程度轻于葡萄糖40右旋糖苷注射液治疗组.结论 对气管滴入LPS后导致的ARDS SD大鼠使用白蛋白补液复苏治疗,对减轻凝血功能紊乱和肺组织损伤疗效优于0.9%氯化钠注射液和葡萄糖40右旋糖苷注射液.

  • 重症肺炎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策略

    作者:刘双林;李琦

    重症肺炎是呼吸科和重症医学科常见的一种危重症,该病进展迅速,其并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sesponse syndrome,SIRS)、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病死率为23%~47%[1].及时充分的液体复苏是重症肺炎合并休克时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但由于重症肺炎发生时,大量炎症介质使肺毛细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形成高通透性肺水肿,大量液体复苏可加重肺水肿的程度,进而影响氧的弥散,影响呼吸功能的改善.因此如何在为患者提供足够的容量保证组织灌注的同时又避免肺水肿加重使氧合恶化,是重症肺炎患者液体复苏的难点.本文将从液体复苏重要的三点,即液体的选择、补液的量、复苏的目三个方面讨论重症肺炎合并休克时液体复苏策略.

  • 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如何避免液体过负荷

    作者:万有栋;朱瑞雪;高艳霞;袁丁;孙同文;关方霞

    对于休克患者首先进行液体复苏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如何在液体复苏过程中避免液体过负荷仍是目前液体管理中较难的一环.大量研究表明,对于休克患者,液体过负荷是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因素,并可导致多脏器受损[1].而这些损害常常较隐匿,难以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因此本文就休克患者液体复苏过程中液体过负荷的危害及如何避免进行综述.

873 条记录 4/44 页 « 12345678...434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6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6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