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腓骨解剖型钢板拉力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76例

    作者:戴建辉;林海滨;吴献伟;占鲤生;林宇进

    踝关节骨折是创伤骨科中常见骨折之一,部分踝关节骨折合并有腓骨下段骨折、下胫腓联合的分离.自1999~2004年笔者采用腓骨解剖型钢板拉力螺钉治疗合并腓骨下段骨折的踝关节骨折76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 不合并骨折的踝关节前脱位1例

    作者:朱言

    踝关节脱位常合并骨折,单纯踝关节脱位十分罕见.笔者于2014-06诊治1例不合并骨折的踝关节前脱位,报道如下.1 病例报道患者,男,40岁,因骑摩托时不慎摔伤,致右踝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不能行走2h就诊.查体:右踝关节肿胀、畸形严重,疼痛剧烈,拒按,查体不合作.右小腿下段前侧可见约2 cm×4 cm大小皮肤擦伤及1 cm的撕裂伤口,无骨质、肌腱裸露.

  • 手术治疗Maisonneuve骨折五例

    作者:赵建勇;时忠霞;孙宏辉;魏学庆;张桂生

    Maisonneuve骨折(简称MFF)是一种少见的踝关节骨折,我科自1997年1月以来共诊治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年龄25~42岁,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损伤均为扭转暴力,受伤距就诊时间1~6 d。人院查体于内踝及下胫腓前韧带、腓骨下段存在压痛;骨间膜体表投影全长压痛3例,下部压痛2例。摄膝踝全长X线片皆发现高位腓骨骨折,位于腓骨头下约2~3 cm处。上述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固定内踝或修复三角韧带,修复下胫腓前韧带,皮质骨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长腿U型石膏托内翻位超膝固定,3周后去石膏功能锻炼,8周负重行走。

  • 小腿内旋20°踝关节前后位片在踝关节损伤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樊宇平;孙志斌;赵天河

    踝关节损伤临床常见,诊断不明确及治疗方法选择不当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治疗中保持腓骨长度及下胫腓联合韧带的完整性对踝穴稳定极其重要[1].我院从1994年6月至1998年2月共收治踝关节骨折及韧带损伤39例体会到,小腿内旋20°踝关节前后位片在踝关节下胫腓联合、腓骨损伤诊断及治疗中起着积极作用,现报告如下:

  • 下胫腓联合固定螺钉断裂的治疗与预防

    作者:马宝通;曹清;叶伟胜;赵宝成;张铁良

    我科1998年5月~2001年5月治疗116例踝部骨折病人中,有78例采用切开复位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方法.在这78例病人中6例病人手术后6~13周,随访时发现固定下胫腓联合的螺钉断裂,其中5例经手术将断钉取出.

  • 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于涛;俞光荣

    外踝作为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踝关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以及人的正常行走和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踝关节的外侧不稳定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症状,它的发生与腓骨长度的改变,韧带、下胫腓联合及腓骨长短肌的损伤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对外踝的结构及其生物力学特征进行实验和临床研究,人们对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入.

  • Endobutton与可吸收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短期疗效

    作者:郭建邦;李晓彬;武兴国;刘奕宁;丘靖

    目的:比较Endobutton与可吸收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2006 年1 月~2014年12月应用2种方法治疗27例合并或不合并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其中Endobutton组14例,可吸收螺钉组13例.将病例一般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末次随访AOFAS评分、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评价并比较2种内固定的短期疗效.结果:术后2组平均随访18.51±4.36个月,除手术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 据AOPAS评分标准,Endobutton优良率达 85.71.8%,可吸收螺钉优良率达 84.62%.结论:Endobutton及可吸收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均不需2次住院取内固定,短期疗效满意.但Endobutton为弹性固定符合生理特点,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理想选择.

  • Wagstaffe骨折的手术疗效评估

    作者:鹿军;温晓东;梁晓军;赵宏谋;田锋;孙川

    背景:众所周知,踝关节骨折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切开复位内固定已成为其治疗的金标准,然而踝关节骨折伴有下胫腓前韧带撕脱骨折在以往文献中鲜有报道。
      目的:探讨Wagstaffe骨折的诊断、评估方法以及治疗措施。
      方法:本文收集了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Wagstaffe骨折患者35例,均为Weber-B型踝关节骨折。男25例,女10例。按照Wagstaffe骨折分型:Ⅰ型2例,Ⅱ型27例,Ⅲ型6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复内固定术,术前术后进行影像学以及功能评分。
      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WagstaffeⅡ型骨折在踝关节骨折中为常见,本报道中有27例(77.1%)患者为此类骨折。AOFAS评分由术前(26.4±8.1)分提高到术后(83.1±5.9)分,Maryland足部评分由术前(37.1±7.5)分提高到术后(82.1±5.9)分,患者功能恢复良好,疼痛减轻。Leeds和Ehrlich的影像学标准优良率85.7%,无差病例。
      结论:Wagstaffe骨折Ⅱ型发生率较高,术中对Wagstaffe骨折进行准确的复位固定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 急性踝关节复合体损伤的诊治

    作者:姜保国

    踝关节复合体由踝关节的骨性结构及其韧带结构共同组成。踝关节的骨性结构由胫骨远端关节面穹窿部、内外踝与距骨组成。主要包括距骨体马鞍形顶与胫骨远端关节面所构成的关节和下胫腓间的关节,另外距骨体两侧的关节面还与相应的内、外踝构成关节。踝关节的韧带结构主要包括下胫腓复合体及内外侧副韧带系统三个部分。下胫腓复合体将胫腓骨远端紧密相连,主要包括三个部分:①下胫腓前韧带,连接胫骨前结节与外踝;②下胫腓后韧带,连接胫骨后结节与外踝;③骨间韧带,连接腓骨和胫骨,向上与小腿骨间膜相延续。从坚强程度来说,骨间韧带为强韧,下胫腓后韧带次之,而下胫腓前韧带为薄弱。故下胫腓联合后方的损伤多表现为胫骨后结节的撕脱骨折,而前方的损伤通常为下胫腓前韧带的撕裂。外侧副韧带由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及距腓后韧带组成。距腓前韧带起于外踝前缘,止于距骨颈。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由浅层和深层两部分组成,浅层跨越踝关节和距下关节两个关节,而深层只跨越踝关节一个关节,但是有时候也不是绝对的。浅层分成四束,分别为胫舟韧带(位于前方,发自内踝前丘前缘,进入舟骨背面内侧,可能也有部分止于距骨)、胫距后浅韧带(发自丘间沟,止于内侧距骨结节和载距突)、胫跟韧带(位于胫弹簧韧带的深层,起自内踝前丘内侧表面,止于载距突内缘)和胫弹簧韧带(位于浅层,起自内踝,垂直向下,止于弹簧韧带的浅层并形成为其主要部分,是三角韧带浅层中坚强的部分),其中胫弹簧韧带和胫舟韧带是恒定存在的。三角韧带深层由胫距后深韧带(发自内踝丘间沟,止于距骨关节面下方的内侧面)和胫距前深韧带(发自内踝前丘和丘间沟,止于距骨内侧关节面前部以远处)组成,前者是唯一恒定存在的。

  • 正常成人双侧下胫腓联合间隙参数指标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

    作者:孙明举;周勇刚;王岩;贾锐;高赛明;王艳辉;王海林;李垂启;鲁春华;张晔;冯中华;丁祖虎

    2005年6月至2008年2月,我们采用CT对正常成人下胫腓联合进行轴向扫描,并进行测量,从而获得了正常成人下胫腓联合间隙参数指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新兵下胫腓联合小间距CT测量及其在训练伤中的应用

    作者:孙明举;高赛明;贾锐;王晓光;唐建军;王艳辉;刘锡良;何一成;王海林

    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军事训练伤,严重时可引起踝关节韧带断裂,目前临床上对下胫腓联合分离的影像学诊断尚无完善的客观指标,因此单纯性下胫腓联合分离常被漏诊.笔者自2005年起采用CT对新兵下胫腓联合进行扫描及测量,获得了新兵下胫腓联合小间距参数,并经过11例战士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验证,现介绍如下.

  • 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30例临床分析

    作者:黄伟

    目的 总结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1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外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11例,双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12例,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7例.结果术后随访均获临床愈合,伤口一期愈合29例,1例出现伤口感染,积极处理后愈合,优良率达96.7%.结论对于踝部骨折联合下胫腓损伤者,要在认真分析损伤基础上,积极恢复踝关节稳定性,可采用手术复位内固定,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以保证手术效果,避免后期出现并发症.

  •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弹性固定治疗进展

    作者:张如意;云才

    下胫腓联合是维持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踝关节损伤常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越来越多的骨科医师开始在治疗踝关节损伤时重视下胫腓联合的诊疗.随着生物学固定理念逐渐普及,既往作为治疗金标准的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技术因存在相关并发症而逐渐受到质疑.弹性固定符合下胫腓联合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逐渐被认可并推广.目前,弹性固定的方法主要有韧带重建(自体和异体)、锚钉缝合重建、Endobutton系统、Suture button系统和胫腓钩等固定装置.各种方法均有各自的临床适应证及优缺点.

  • 弹性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现状

    作者:王帅(综述);王成伟(审校)

    下胫腓联合是维持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其在保持踝关节稳定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骨科医师的重视。下胫腓联合损伤在足踝部的创伤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目前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金属螺钉内固定,但其坚强的固定方式使患者术后早起不能负重以及下胫腓关节恢复早期失去了原有的生理性微动的缺点,使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建议应用符合生物力学特点的弹性固定方式治疗下胫腓联合的损伤。

  •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悦;李峰

    下胫腓联合损伤为常见的踝关节损伤,常伴随于踝关节骨折而发生,但也可出现单纯性的下胫腓联合损伤,因此对于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具有一定难度.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治疗方式也较多,常见的有克氏针经皮复合固定、金属皮质骨螺钉、可吸收螺钉、缝线纽扣装置、下胫腓钩钢板、韧带重建等,但选取何种固定方式仍然存在争议.文章就下胫腓联合的解剖、生物力学、诊断及治疗方式进行综述, 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加压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比较分析

    作者:陈少初;庄泽;张昊;菅新民;张弦;卢学有;周建华

    目的 分析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特点及加压螺钉治疗方法.方法 2002年1月-2011年4月对22例诊断为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手术治疗,其中一组12名患者采用一枚松质骨螺钉固定,一组10名患者采用两枚松质骨螺钉固定,对术中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患者同期行三角韧带修复术.术后8-10周拆除下胫腓联合螺钉,术后随访6-25月,平均14个月.结果 用改良McGuire踝关节评分对术后效果随访评估,一枚螺钉固定组患者术后评分93.5±2.6分,两枚螺钉固定组术后评分91.7±3.4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未见螺钉断裂、踝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 对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采用一枚或两枚松质骨螺钉,均可达到固定效果,对发现合并三角韧带断裂者术中必须同期修复三角韧带,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

  • 下胫腓联合损伤治疗的探讨

    作者:张文远;史立强;陈艳

    目的:探讨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特殊类型的踝关节骨折脱位的创伤病理特点和下胫腓韧带损伤处理。方法:1998年至2012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13例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男79例,女34例;年龄17~78岁,平均38岁。所有病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下胫腓联合采用单个或双螺钉固定107例,手术后用石膏外固定6周。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5年(6月~8年),骨折均愈合,无切口感染,按Baird和Jackon踝关节评分系统,优良(91~100分)101例,可(81~90分)10例,差(0~80分)2例,平均85.5分(20~100分)。结论:骨折的解剖复位,胫距之间正常的对合关系,三角韧带深层损伤的修复,应依据不同骨折类型处理下胫腓韧带损伤,是取得优良结果的关键。

  • 拉力钉对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一点体会

    作者:商连斌;李周平;刘志远;石皓

    随着机动车的发展,创伤患者逐年呈上升趋势,踝部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常常合并出现,在手术治疗后易出现断钉,在我科治疗中总结一点体会.1 资料与方法

  • 无骨折的踝关节外脱位1例报告

    作者:侯岩珂;高金城;王禹增

    患者男,34岁.右踝扭伤3 d,踝部明显肿胀,活动受限,内侧及前侧局限性压痛,踝关节弹性固定.拍片为右踝外脱位,距骨与内踝间隙1.5 cm,未见骨折.诊断为右踝外脱位并下胫腓分离.腰麻下试行手法复位失败,即给手术治疗.术中见内踝三角韧带浅深两层完全断裂,胫后肌腱嵌入,胫腓下前后韧带断裂,骨间韧带断裂,下胫腓完全分离,三踝未见骨折.修补韧带,2枚加压螺丝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石膏外固定,8周后开始主动功能锻炼,10周后取出内固定螺丝钉,随访1年,右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后踝骨折分型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锦泉;马信龙;马宝通;辛景义

    后踝在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与功能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后踝骨折约占踝关节损伤的7%~44%。研究显示,当踝关节骨折累及后踝时,其治疗效果通常不能令人满意,骨折复位不良可导致畸形愈合、疼痛和活动受限等并发症,症状明显者还需行截骨矫形手术。Haraguchi等将后踝骨折分为三型:Ⅰ型,后外斜型;Ⅱ型,内侧延伸型;Ⅲ型,小壳型(小片剥脱型)。Mangnus等认为可将后踝骨折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后外型和后内型。Bartonícek等在CT扫描和三维重建的基础上,根据骨块位置、形状、大小和胫骨腓切迹完整性等因素,将后踝骨折分为四型:Ⅰ型,切迹外骨折;Ⅱ型,后外侧骨折;Ⅲ型,后踝两部分骨折;Ⅳ型,后外侧大三角形骨折。后踝骨折的形态在个体间差异较大,目前尚没有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分型方法能够充分体现骨折的受伤机制和损伤程度,并对治疗有指导意义。骨折块的大小仍然是决定后踝骨折是否需行内固定术的重要因素,患者伤后应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以了解踝关节骨折、脱位和韧带损伤等情况,同时通过CT及三维重建对后踝骨折块的形态、大小、移位程度等进行详细地术前评估和计划,确定适宜的手术入路,如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或后外侧与后内侧联合入路,并根据骨折块的大小选择螺钉或钢板内固定,以达到后踝骨折解剖复位、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以及胫距关节和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治疗目的。

121 条记录 2/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