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原心脏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1病历资料患者男,42岁,主因胸闷、气短、头痛10 h于2004年5月25日入院.患者移居高原21年.1天前从平原地区(海拔约500 m)休假后重返高原(海拔约2 808 m),既往患高原性心脏病3年.入院查体:T:36.5℃ P:98次/min,R:20次/min,BP:14.7/9.3 kPa.神清,结膜充血,唇紫绀,双肺呼吸音粗,左下肺可闻及少量细湿罗音.
-
初入高海拔区不同适应水平者肺功能的变化
关于移居高原健康人肺功能的检测研究已有一些报道[1,2].本文通过对同一筑路人群在不同海拔高度肺功能变化的分析,探讨急性高原病(AHAD)对肺功能影响的临床意义.
-
B超对移居高原青年的肝脏肾脏及腔静脉观测
为探索青年移居高原后腹腔脏器的改变,利用B超对其肝脏肾脏及下腔静脉进行了观测.
-
移居高原返回平原初期汉族人群红细胞、血流变学指标及肺动脉收缩压改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平原移居高原人群出现红细胞(RBC)、血液流变学以及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变化.方法:选取进入西藏高原环境工作一年的汉族男性40例,分别于进入高原前和返回平原后3天内采血,检测血常规和血液流变学以及心脏彩超.结果:研究对象移居高原返回平原初RBC、PASP、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全血黏度低切变率、全血黏度高切变率数值均较进藏前升高,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血浆黏度切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高原低氧条件下平原人群机体血液、呼吸、循环系统会发生一系列改变适应环境,甚至导致病理性改变.
-
移居高原地区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
目的初步分析移居高原地区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相关疾病及已知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观察移居高原地区满5年的人口2000例,根据是否有已知疾病及烟、酒等危险因素分为观察组(疾病组)1121例,对照组(正常人组)879例,分别追踪观察2年,平均每周1次,分析两组TIA的发病率及观察组各疾病的构成比.结果观察组TIA的发病率为50.13%明显高于对照组9.78%(P<0.01);而观察组各疾病的构成比以高血液粘度为高,达19.93%.结论移居高原地区后TIA的危险因素无明显改变,但以高血液粘度为主要危险因素.
-
高原心脏病致左侧喉返神经麻痹1例
患者,男性,52岁,汉族.因心悸、乏力、胸闷、气喘、双下肢水肿,伴声音嘶哑前来就诊.该患者15年前移居高原地区(海拔3 000 m以上).移居高原前身体健康,无心肺疾病.7年前出现心慌、乏力、气喘、胸闷等症状,到当地医院就诊,确诊为高原性心脏病.7年间曾反复多次发病并入院治疗.20 d前因病情反复入当地医院治疗,病情有所缓解.后因其父亲病危(居住于哈尔滨),于是要求出院回老家探望.在返家途中病情加重,出现心悸、乏力、胸闷、气喘、双下肢水肿,伴声音嘶哑、易疲劳、咳嗽时漏气、进食呛咳.于抵达哈市当日来医院就诊.
-
高压氧治疗高原蛋白尿的疗效观察
高原蛋白尿很早就引起了有关学者的关注[1],笔者近几年对移居高原尿蛋白阳性的人群进行了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驻守在海拔4300 m正常守防6个月以上的某部13名官兵,均为男性,汉族,年龄22~36岁,经3次以上尿检均为尿蛋白阳性。
-
藏医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疗效分析
本病为慢性高原病的一种临床类型,是指人体长期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生活,由慢性低氧所引起的红细胞增生过度.常见症状依次为:头晕、头痛、气短、胸闷、乏力、关节痛、厌食、消瘦、记忆力减退、失眠.此外,女性月经不调、男性阳痿、性欲减退等.症状本病多呈慢性经过,无明确的发病时间,一般发生在移居高原一年,或原有急性高原病迁延不愈而致.赫血性苏日病是由于血液黏滞度增高,血流缓慢所致的全身各脏器缺氧性损伤;因各脏器受损程度的不同,其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变化十分复杂.常见症状是头痛、头晕、气短、乏力、记忆力减退.临床症状的轻重与血液学的变化引起的组织缺氧程度有关.
-
移居高原汉族人群返回平原初红细胞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平原移居人群在高原习服过程中出现红细胞(RBC )和血脂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进入西藏阿里地区工作1年的汉族男性教师40例,分别于进入高原前和返回平原后3 d内采血,检测血常规和血脂水平。结果返回平原初,研究对象的RB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其中RBC、TG有显著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降低(P<0.01);返回平原后,RBC与TG、CHO呈正相关(分别为 r=0.46,P<0.01和r=0.36,P<0.05)。结论高原低氧环境是导致平原人群进入高原环境后RBC和血脂指标改变的根本原因。
-
平原汉族与移居高原返回平原汉族人群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
目的:分析了解平原汉族人群、高原返回平原汉族人群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差异。方法抽取平原汉族人群及移居高原返回平原45 d左右人群的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男性高原返回平原人群在45 d左右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刚性指数和全血黏度低切变率与平原汉族人群比较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高原返回平原汉族人群与平原人群各项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返回平原汉族人群在返回平原后45 d左右,男性大部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已经恢复至平原人群水平,女性全部血液流变学指标可恢复至平原人群水平。
-
移居高原不同海拔群体急慢性肺动脉高压及急性肺水肿的X线动态观察
为了研究移居高原群体在不同海拔、不同时间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和动态变化,以及不同海拔急性肺水肿的肺部特点,本文对移居高原不同海拔、不同时期群体进行动态X线胸片检测,主要测量了表示肺动脉高压的心血管六项指标和急性肺水肿的肺部表现,报道如下.
-
105例慢性高原病肝功能的分析
低压、低氧导致氧饱和度下降并诱发红细胞增生,如达到严重程度,就可出现明显的慢性高原病.其也是高原常见病之一,表现为过度的红细胞增多和显著的肺动脉高压,主要引起血液、神经、心脏、呼吸功能的障碍,病理生理学标志是红细胞过度增生伴血红蛋白浓度的增加.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慢性高原病,充分认识慢性高原病对人体的影响,我们在海拔5100m对长期移居高原的慢性高原病患者进行肝功部分项目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藏区官兵的高原反应防治体会
高原地区气候特点(如低氧压,缺氧,高辐射及高寒等)与平原明显不同.长期以来,急性高原反应一直是人类移居高原的不利因素,尤其是军队进驻高原的一大障碍.预防与控制急性高原反应是高原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
依那普利联合利尿剂治疗高原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高原高血压(High altitude hypertension,HAH):平原人移居高原出现血压增高,以舒张压增高为主,脉压差相对缩少,血红蛋白低于180g/L,可伴有高原病的某些症状,下降至低海拔地区后,血压较快恢复正常,排除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病者[1].2001年2月-2002年8月我们对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中22例高原高血压者,采用依那普利联合利尿剂进行降压治疗,并作了详细的跟踪调查研究,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高压氧综合治疗高原脑病临床观察
高原地区由于受低气压、低氧分压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常使不少从平原移居高原的人群罹患高原病,其中由急性缺氧引起的高原脑病来势凶险,治疗不当常危及生命.高压氧(hyp erbaric oxygenation,HBO)作为及时而有效纠正急性脑缺氧的疗法,在高原脑病的救治方面显示了特殊的疗效.
-
移居高原地区后肺动脉高压的葛根素治疗
目的:了解移居高原地区后出现肺动脉高压的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移居高原地区5年以上、无高血压病、出凝血障碍及各器官器质性疾病,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诊断为高原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患者238例,随机分为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组133例,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105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肺动脉平均压、肺血管阻力、心输出量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降低肺动脉平均压、肺血管阻力,但以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组的效果更明显(P<0.01),葛根素注射液不减少心输出量,复方丹参注射液减少心输出量(P<0.05);葛根素注射液降低肺动脉平均压总有效率达96.99%,明显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的82.86%(P<0.01).结论:葛根素注射液能降低高原低氧性肺动高压患者的肺动脉平均压及肺血管阻力,对心输出量无明显影响,是治疗移居高原地区后出现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有效药物.
-
高原地区慢性颅内压增高症一例报告
患者男,43岁,汉族,移居高原24年,驻地海拔3658m。因“间断性头痛、心慌、胸闷6年,加重伴恶心、呕吐4天”于2002年9月10日入院。追伺病史,患者于1996年5月至2002年9月年间,每年4、5月份休假后从西安……
-
高原地区风钻爆炸致严重多发伤一例
1 病历资料患者男,20岁,移居高原2年.因风钻爆炸致全身多发伤后1 h于2005年4月18日入院.入院时意识不清,血压为零,脉搏测不出,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右下腹大量小肠外露,右腹股沟区及右大腿大片皮肤撕脱缺失、部分肌肉离断,伤口内混有大量黑色颗粒,右侧精索横断,右侧睾丸外露,右手自腕关节离断,仅少量皮肤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