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常见染色体病的快速产前诊断方法

    作者:陶华娟;张艳;郎翠红

    1前言染色体不分离和结构不平衡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为1/200[1],成为发育缺陷和先天畸形的主要原因.因此,细胞遗传学分析一直被认为是很重要的有创性产前诊断方法.从1966年首次应用孕中期羊水脱落细胞培养或孕早期绒毛采样进行产前检测,到19世纪70年代常规应用染色体显带分析(核型分析)以来,此方法已经成为经典的产前诊断技术[2].核型分析作为一种可靠的方法,可以诊断染色体数目异常及500万至1000万对碱基对的结构重排.羊水细胞核型分析的准确率为99.4%~99.8%,绒毛膜细胞核型分析的准确率为97.5%~99.6%[3].

  • 常见染色体多态性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

    作者:李蓉;翁炳焕;董旻岳

    染色体多态是指染色体结构或带型强度的微小变异,常涉及遗传上相对不活跃、含高度重复DNA结构的异染色质区.传统观点认为,染色体多态现象属于正常变异,不引起表型异常,因而不具有临床病理意义.但近几年研究表明,染色体多态性与流产、死胎、胎停育、生育畸形儿、无精、不孕不育等临床表现有一定关联.本文将近年内观察到的染色体多态性及其临床表现资料总结,对国内外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探讨染色体多态的临床意义,结果提示染色体多态性在一定内外环境影响下,可产生一定临床病理表现.

  • 产前诊断胎儿全前脑畸形并大Y染色体一例

    作者:马玲利;丛林;袁静

    目的 分析本例胎儿全前脑畸形及其病因.方法 询问病史,常规脐带血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G显带核型分析胎儿及其父母染色体.结果 胎儿染色体核型结果为46XY,Y≥18,其母亲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结果为46XX,其父亲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结果为46XY,Y≥18.结论 胎儿全前脑畸形与胎儿染色体异常有关,应在超声筛查的基础上,进一步行胎儿及其父母的染色体核型分析,科学寻找病因,指导以后的妊娠.

  • 无创性产前基因检测胎儿Turner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许烨烨;王威;蒋馥蔓;丛林

    目的 探讨胎儿Turner综合征的诊断方法.方法 结合超声、大规模基因并行测序技术、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胎儿Turner综合征.结果 测序技术的结果和染色体核型分析相符,显示胎儿核型为45,XO,引产后详细检查胎儿证实超声所见.结论 运用母体外周血游离血浆DNA采用大规模基因并行测序技术产前检测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可行的.

  • 基因芯片技术更有利于揭秘死产的原因

    作者:刘邓浩

    本文标题为"Karyotype versus Microarray Testing for Genetic Abnormalities after Stillbirth",与前一篇论文一起发表于2012年12月第367卷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来自于得克萨斯大学医学分校的研究者使用基因芯片微阵列技术对死产婴儿的染色体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这种微阵列技术相比过去的核型分析技术更为有效.

  • “单亲二倍体导致的NIFTY结果与核型分析结果不一致”的点评

    作者:孟梦

    1 原文摘要Uniparental disomy (UPD) is an uncommon chromosome condition,but UPD involving chromosome 21 is rarely reported.We reported here a case who had first trimester screening test for Down syndrome,chorionic villus sampling for fetal karyotyping,quantitative fluorescenc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F-PCR),as well as 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NIPT) by maternal plasma sequencing.There were discordant results between fetal karyotyping and NIPT due to UPD 21combined with confined placental mosaicism of trisomy 21.This demonstrated that it is possible to detect placental mosaicism by NIPT,but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confirm its sensitivity.Therefore,all positive NIPT results must be confirmed by conventional invasive test and karyotyping.QF-PCR has the additional benefit in diagnosing UPD.2论文核心内容及点评本文发表于2013年3月的《Prenatal Diagnosis》杂志.基于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的非侵入性产前检测胎儿非整倍体技术(NIFTY)是当前逐渐走向临床的新技术.这一技术避免了因侵入性取材过程导致的胎儿流产风险,在分子水平实现了快速、早期检出高危非整倍体胎儿的目标.

  • 临床上利用全基因组测序对常见胎儿非整倍性进行非侵入性产前检查结果进行验证

    作者:刘勇;摘编

    文章发表在2013年6月的《Gynecoloncol》杂志上。
      作者通过5个案例报道临床上利用全基因组测序对常见胎儿非整倍性进行非侵入性产前检查(NIPT)的次要发现。这5个案例分别为:案例1, NIPT发现染色体18p 的巨大的复制,这一结果被羊水细胞CG H 芯片分析结果所支持,终核型分析证实为18p 四体镶嵌性;案例2,NIPT 怀疑母源性的18q近端缺失,被 CGH 芯片检测母亲白细胞DNA证实;案例3,NIPT筛查结果显示21和18三体阴性,但随后常规产检中发现胎儿结构异常,回头深度分析早期NIPT 结果的缺失或重复,结果通过核型分析证实为3 q近端缺失;案例4,NIPT正确预测局限性胎盘嵌合体,包括 X、7、21染色体三体嵌合;案例5,NIPT 正确检测到一种先前不知道的45X母源性嵌合。

  • 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96例稽留流产组织染色体核型异常分析

    作者:任茁;李智;王静;赵娜;张永岗;杨欣

    目的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稽留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探讨稽留流产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 留取96例稽留流产绒毛组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稽留流产绒毛标本的染色体异常情况.结果 96例稽留流产中,染色体异常31例(32.29%),其中染色体三体异常22例(22.92%),相关染色体拷贝重复9例(9.38%).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为特纳综合征6例(6.25%),其次为4号-三体4例(4.17%),16号-三体4例(4.17%),21-三体4例(4.17%),18-三体1例(1.04%).9例染色体拷贝重复中,12号染色体短臂合并19号染色体长臂拷贝重复1例(1.04%),3号染色体短臂拷贝重复1例(1.04%),4号染色体短臂拷贝重复1例(1.04%),1号染色体长臂拷贝重复1例(1.04%),1号染色体短臂拷贝重复1例(1.04%),13号染色体合并17号染色体长臂拷贝重复1例(1.04%),8号-三体合并短臂重复1例(1.04%),12号染色体长臂重复1例(1.04%),7号染色体长臂重复1例(1.04%).结论 稽留流产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密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稽留流产绒毛染色体成功率高,可以对全基因组覆盖性检测并发现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

  • 复发性流产染色体异常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文华;王晨阳;姜李乐;金彦斌;崔金全

    目的 探讨复发性流产染色体异常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复发性流产患者73例,其中52例清宫术后新鲜绒毛组织同时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和高通量测序(NGS)检测;21例因自然流产或药物流产后绒毛组织行NGS检测,其父母均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①52例清宫术后绒毛染色体核型正常37例,数目异常15例;NGS检测正常14例(26.9%),数目异常7例,数目异常且存在拷贝数变异(CNV)7例,仅存在CNV> 10 Mb的重复或缺失24例;1例染色体核型分析为45,XO,NGS结果为正常.21例自然流产后绒毛仅行NGS患者中,数目异常5例,CNV> 10 Mb的重复或缺失2例,正常14例.73例患者中,父方染色体均正常,母方染色体异常4例(5.5%),其中2例染色体平衡易位者胚胎染色体分别为14-三体合并CNV和7-三体,1例染色体平衡易位和1例10号染色体长臂内倒位者胚胎染色体正常.②73例患者中,年龄≥35岁者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76.7%,23/30)高于年龄<35岁者(53.5%,23/43)(P=0.044).自然流产3次者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73.3%,33/45)高于自然流产≥4次者(46.4%,13/28) (P=0.021);排除胚胎染色体异常因素后,自然流产≥4次者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率(60.0%,9/15)高于自然流产3次者(8.3%,1/12) (P=0.006).结论 高通量测序技术可检测染色体微粒缺失,高龄是引起复发性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的高危因素,自然流产≥4次者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率增加.

  •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染色体组拷贝数分析技术在流产胚胎组织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戚红;蔡莉蓉;祝建疆;杨锴;闻小慧;曾雯;陈佳靓

    目的:探讨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染色体组拷贝数分析(NGS-CNVA)技术在流产胚胎组织遗传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5月间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确诊为稽留流产的患者74例(孕6~13周),对其流产组织物行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和NGS-CNVA;对NGS-CNVA结果进行染色体核型的复核,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不同临床应用特点。结果(1)74例患者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分辨率均在320条带左右,获得结果的时间平均为22 d,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正常30例,染色体数目异常26例,染色体结构异常18例。(2)74份样本均获得NGS-CNVA的有效结果,获得结果的时间为7~10 d。(3)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正常或数目异常的56例患者中,NGS-CNVA结果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一致、未发现基因拷贝数变异(CNV)者有28例(28/56,50%),发现CNV<10 Mb的重复或缺失19例(19/56,34%),NGS-CNVA中发现CNV≥10 Mb的重复或缺失诊断不符9例(16%,9/56)。(4)再次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复核结果,30例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正常者中有7例CNV<10 Mb的重复或缺失,3例CNV≥10 Mb的重复或缺失。(5)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染色体结构异常者18例,复核染色体结果,其中罗氏易位6例,通过NGS-CNVA技术能明确提示染色体缺失或重复片段的具体区域;8例染色体结构异常的诊断仍不明确者,NGS-CNVA结果可协助确定区带、明确诊断,但不能提示染色体的空间位置。结论 NGS-CNVA技术与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比较,其实验失败率低,标本要求低,染色体分辨率高,获得结果的时间早。NGS-CNVA技术可以作为流产组织物遗传学诊断的方法之一,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SNP-array技术应用于超声检查异常胎儿产前诊断的研究

    作者:郭依琳;王莉;薛淑文;屈素真;杨娟;徐慧;白周现;刘宁;孔祥东

    目的 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SNP-array)技术在超声检查异常胎儿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产前超声检查结果异常的胎儿共904例.904例胎儿均接受SNP-array技术检测,其中434例(48.0%,434/904)同时行染色体核型分析.904例胎儿根据异常的超声检查结果类型分为5组:单结构畸形组280例(31.0%),多结构畸形组31例(3.4%),单软指标异常组331例(36.6%),多软指标异常组107例(11.8%),结构畸形合并软指标异常组155例(17.2%),比较5组超声检查异常胎儿的染色体异常率.结果 (1)总体SNP-array结果:904例胎儿中,SNP-array技术检出染色体异常率18.9%(171/904),发现致病性拷贝数变异(pCNV)27例(3.0%,27/904),临床意义不明确的拷贝数变异(VOUS)71例(7.9%,71/904).对27例携带VOUS的胎儿进行父母验证,发现7例(26.0%,7/27)为新发突变.(2)5组超声检查异常胎儿的SNP-array结果:单结构畸形组检出染色体异常率为19.3%(54/280)、多结构畸形组为25.8%(8/31)、单软指标异常组为13.9%(46/331)、多软指标异常组为19.6%(21/107)、结构畸形合并软指标异常组为27.1%(42/155),5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在单软指标异常组胎儿中,脉络丛囊肿、心室强光点、单脐动脉和肾盂增宽者均未检出染色体异常.(3)超声检查异常胎儿检出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率随孕妇年龄增加而升高,但其随孕周的增加而降低(P均<0.05);而超声检查异常胎儿pCNV和VOUS的检出率,不随孕妇年龄及孕周的改变而变化(P均>0.05).(4)SNP-array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的比较:904例胎儿中,434例胎儿同时接受了染色体核型分析和SNP-array检测,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胎儿染色体异常率10.3%(43/419),SNP-array检出胎儿染色体异常率18.7%(81/434).结论SNP-array可作为产前超声检查异常胎儿遗传学诊断的有效方法.对于不同种类的产前超声检查异常胎儿,SNP-array检出的染色体异常率不同.与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SNP-array技术可提高产前超声检查异常胎儿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且能够发现染色体核型分析不能检出的染色体异常,为妊娠提供更合理的建议.

  • 染色体核型分析与BoBs技术联合检测染色体异常和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的产前诊断新模式的建立及应用

    作者:唐新华;杨必成;朱姝;苏洁;章锦曼;银益飞;冯燕;黎冬梅;赵庆芬;余蕊;朱宝生

    目的:联合细菌人工染色体微珠(BoBs)技术和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建立胎儿染色体异常及常见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产前诊断新模式,评估“核型分析+BoBs”产前诊断新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接受侵入性产前诊断的孕妇807例,同时采用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技术和BoBs技术,对胎儿染色体异常和9种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在807例胎儿中,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和BoBs技术均独立地成功检出32例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包括21三体综合征18例、18三体综合征6例、13三体综合征1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7例,BoBs检测结果与羊水细胞核型分析结果均一致。BoBs技术检出5例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其中DiGeorge综合征3例(2例为微重复、1例为微缺失)、Miller-Dieker综合征1例、Wolf-Hirschhorn综合征1例;基于BoBs技术检出的5例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胎儿中,仅1例Wolf-Hirschhorn综合征通过传统核型分析技术检测出来,其余4例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未见异常。但BoBs技术漏诊了8例被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检测出的胎儿染色体结构异常,其中,染色体易位7例、倒位1例,7例遗传自胎儿父母、1例为新发突变。结论“核型分析+BoBs”产前诊断新模式可以全面、快速、有效地检测染色体异常和9种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绒毛细胞培养法分析1983例自然流产胚胎的染色体核型

    作者:袁思敏;廖灿;李东至;黄洁贞;胡舜妍;柯茗;钟惠珠;易翠兴

    目的 探讨自然流产与胚胎染色体核型的关系,及绒毛细胞培养法分析染色体核型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7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为胚胎停止发育的1983例妇女的临床资料,孕妇自然流产胚胎的绒毛组织均在清宫手术时无菌条件下采集,并采用绒毛细胞长期培养法及染色体G显带技术制备染色体标本,并对绒毛细胞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 1983例自然流产胚胎的绒毛组织标本中,除取材不合格的标本,细胞培养成功并进行核型分析的标本共1770例(89.98%,1770/1967).其中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标本1038例(58.64%,1038/1770),以非整倍体为常见,依次为16三体、45,X、22三体、2三体、21三体、15三体;染色体结构异常的标本37例,以平衡易位和罗伯逊易位常见.自然流产的胚胎中,女性胚胎1080例(61.02%,1080/1770),男性胚胎690例(38.98%,690/1770);染色体异常的胚胎中,女性胚胎596例(57.42%,596/1038),男性胚胎442例(42.58%,442/103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7,P<0.01).自然流产孕妇的中位年龄为30岁(16~46岁),35岁及以上孕妇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发生率为68.38%(240/351),较35岁以下孕妇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发生率(56.24%,798/1419)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0,P<0.01).结论 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常见的染色体核型异常有一定的集中性.孕妇的年龄及胚胎的性别,均与自然流产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采用绒毛细胞培养法分析自然流产胚胎的染色体核型,对自然流产的病因分析及指导再次妊娠有重要的意义.

  • 基因芯片技术在复发性流产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沈国松;张甦;何平亚

    目的 探讨基因芯片单核苷酸多态性阵列(SNP-array)技术在复发性流产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10月在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的、曾有自然流产≥2次、本次妊娠又发生自然流产的患者26例(RSA组),对流产物分别应用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和SNP-array技术进行分析;同时选取20例早孕期人工流产妇女作为对照组.结果 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获得结果19例,检测成功率为73% (19/26),发现染色体异常10例,异常检出率为10/19;SNP-array技术检测获得结果26例,检测成功率为100%,发现全基因组拷贝数异常15例,异常检出率为58% (15/26).对照组胚胎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获得结果16例,检测成功率为16/20,均未发现染色体核型异常;SNP-array技术检测获得结果20例,检测成功率为20/20,均未发现全基因组拷贝数异常.结论 SNP-array技术具有分辨率高、准确性好等优点,是自然流产特别是复发性流产遗传学诊断的有力工具.

  • BoBs分子诊断技术在早期自然流产遗传学分析中的应用及评价

    作者:李志毅;刘欣燕;彭萍;陈娜;欧婕;郝娜;周京;边旭明

    目的 探讨细菌人工染色体标记-磁珠分离法(BoBs)分子诊断技术在早期自然流产遗传学分析中的应用,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就诊、临床确诊为早期自然流产的患者161例,在行清宫术时留取绒毛组织进行BoBs检测,同时进行传统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并评价BoBs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价值.结果 (1)161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中,BoBs检测均成功,成功率为100.0%(161/161);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131例成功,失败30例,成功率为81.4%(131/161).两种检测方法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082,P<0.01).(2)BoBs检测耗时(2.7±0.6)d,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成功患者耗时(22.5±1.9)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315,P<0.01).(3)161例行BoBs检测的患者中,染色体正常76例(47.2%,76/161);染色体异常85例(52.8%,85/161),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79例、其他异常(包括染色体片段缺失、嵌合等)6例.131例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成功的患者中,染色体正常52例(39.7%,52/131);染色体异常79例(60.3%,79/131),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62例、其他异常17例.BoBs检测异常染色体的检出率低于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55,P=0.198).对于30例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失败的早期自然流产患者,BoBs检测均成功,其中染色体正常8例,染色体异常22例,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18例、其他异常4例.(4)131例有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的患者中,BoBs检测结果与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一致者108例(包括染色体数目正常51例、染色体数目异常57例),不一致者23例,一致率为82.4%(108/131).131例有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的患者中,以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作为标准,BoBs检测方法对于检测染色体异常的准确率为82.4%(108/131),敏感度为72.2%(57/79),特异度为98.1%(51/52);对于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为染色体正常及染色体数目异常的114例患者,BoBs检测方法对于检测染色体数目的准确率为94.7%(108/114),敏感度为91.9%(57/62),特异度为98.1%(51/52).结论 BoBs分子诊断技术与传统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技术相比,是1种快速、成功率高、检测准确率高的染色体检测方法,可以作为早期自然流产遗传学分析的方法之一.

  • 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SNP-array技术在不良妊娠史孕妇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余宏盛;郭红;沈双双;李笑春;张丽萍;范徐妃

    目的 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与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array)技术对既往有不良妊娠史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探讨不良妊娠史孕妇再次妊娠时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浙江省金华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孕妇2163例,其中94例(4.35%)既往有不良妊娠史的单胎孕妇作为本研究的入选孕妇,分别对入选孕妇的羊水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SNP-array检测,并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结果(1)检出的总体情况:94例羊水标本中,共检出11例异常,检出率为11.7%(11/94).其中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异常者7例(7.4%,7/94),SNP-array检测结果异常者7例(7.4%,7/94).只有3例(3.2%,3/94)两种技术的检出结果一致,分别为21三体、13号染色体长臂片段缺失及45,X.(2)漏检情况:①染色体核型分析漏检、SNP-array检测结果异常的4例(4/7)胎儿中,有3例(3/4)为染色体微缺失和(或)重复,片段改变大小为422.4~1708.4 kb;1例(1/4)为杂合性缺失;这4例胎儿中,2例(2/4)为致病性拷贝数变异,2例(2/4)为良性或临床意义不明的拷贝数变异.②SNP-array检测漏检、染色体核型分析异常的4例(4/7)胎儿中,均证实为平衡易位或倒位(4/4),孕妇均选择继续妊娠.结论 既往有不良妊娠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仍较高,SNP-array作为1种新的检测技术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合,可提高胎儿染色体异常的诊断率,减少流产率,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更多、更重要的信息.

  •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在自然流产遗传学分析中的应用

    作者:楚艳;吴东;侯巧芳;霍晓东;高越;王涛;王红丹;杨艳丽;廖世秀

    目的:探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技术在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分析中的应用,为自然流产的遗传咨询和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自然流产患者382例,收集流产绒毛或胎儿组织,采用array-CGH技术对流产绒毛或胎儿组织的全基因组拷贝数进行检测,并同时行细胞培养和传统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及array-CGH的结果。结果 array-CGH技术成功获得结果382例,检测成功率为100.0%(382/382),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46.6%(178/382);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成功获得结果281例,检测成功率为73.6%(281/382),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40.2%(113/281);array-CGH均高于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array-CGH检测出的178例染色体异常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63例(91.6%,163/178);染色体结构异常15例(8.4%,15/178),其中10例同时出现了染色体微重复和微缺失的流产胚胎中有4例被证实父母一方为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的113例染色体异常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08例(95.6%,108/113),染色体结构异常5例(4.4%,5/113)。两种方法的结果不一致有3例,其中2例为三倍体、1例为性染色体低比例嵌合,array-CGH均漏检为正常。结论 array-CGH技术用于自然流产胚胎组织的染色体分析成功率高,对标本的取材要求远低于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且分辨率高、准确快速,可以作为流产组织遗传学诊断的一线技术。

  •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马蹄足内翻胎儿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郭乔丽;符芳;李茹;景象一;雷婷缨;韩瑾;杨昕;甄理;潘敏;廖灿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MA)在马蹄足内翻(TE)胎儿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6月经产前超声检查提示为TE、伴或不伴有其他结构畸形并行侵入性产前诊断的54例胎儿,根据是否合并其他结构异常分成单纯TE组及复杂TE组。所有胎儿均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核型正常者再进一步行全基因组高分辨率CMA检测,并应用CHAS软件及相关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CMA检测结果。对所有胎儿进行随访,了解妊娠结局及产后诊治情况。结果54例TE胎儿中,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1例核型异常,为18三体,核型异常比例为2%(1/54)。核型正常的53例胎儿中单纯TE组38例、复杂TE组15例,进一步行CMA检测,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NV)检出率为11%(6/53),单纯TE组和复杂TE组的致病性CNV检出率分别为5%(2/38)及4/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对53例胎儿进行随访,51例随访成功,其中11例出生时无足内翻表现,产前超声诊断为TE的假阳性率为22%(11/51)。结论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对TE伴或不伴其他结构畸形的胎儿的异常核型检出率为2%,CMA技术对核型正常的TE胎儿的致病性CNV的检出率提高至11%。结合产前超声诊断TE的假阳性率及两组致病性CNV的检出率,建议核型正常的TE合并其他畸形的胎儿进一步行全基因组高分辨率CMA检测,以排除染色体微缺失或微重复的可能性;单纯TE胎儿建议行连续超声复查,如复查结果仍提示为TE,则建议行CMA检测,以降低侵入性产前诊断率及假阳性率。

  • 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在稽留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核型分析中的应用

    作者:古艳;谢建生;罗福薇;耿茜;张华坤;沈辉宁;赵坤;刘庆芝

    目的 探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LPA)技术在稽留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核型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08年2-10月于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经激素水平测定、B超和临床检查确诊为稽留流产患者91例为病例组;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同期20例经激素水平测定、B超和临床检查为正常妊娠,要求人工流产者为对照组.人工流产术中无菌条件下获取两组妇女的绒毛组织,培养后每份样本分别采用传统细胞遗传学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同时提取DNA采用MLPA技术分析染色体异常,并与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91例病例组样本中,有84例(92%)采用MLPA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的非整倍体结果与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的结果一致,其中包括正常核型40例、常染色体三体29例、常染色体双三体1例、X染色体单体合并常染色体三体1例、X染色体单体10例、嵌合性X染色体单体2例和1例结构异常46,XX,der(5)t(5;8)(p1.2;q1.2);其余结果不一致的7例中,采用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检测出2例三倍体和5例四倍体,而采用MLPA技术检测结果均为正常的二倍体.20例对照组样本两种技术的分析结果均一致.结论 MLPA技术分析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是一种简单、快速且有效的方法,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 双胎之一完全性葡萄胎的产前诊断及处理

    作者:戚庆炜;向阳;郝娜;刘俊涛;徐蕴华;杨秀玉;孙念怙

    目的探讨双胎之一完全性葡萄胎(a twin pregnancy consisting of a complete mole and coexisting fetus,CMCF)的产前诊断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CMCF的临床资料.结果第1例患者在孕10周时,B超发现胎儿与葡萄胎胎盘共存,患者要求终止妊娠,刮宫物间期细胞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核型分析提示,胎儿与葡萄胎均为二倍体,证实为CMCF.第2例患者在孕21周时,B超发现胎儿与葡萄胎胎盘共存,B超引导下经腹壁绒毛活组织检查(活检)和羊膜腔穿刺,葡萄胎和羊水的间期细胞FISH和核型分析提示,胎儿与葡萄胎均为二倍体,证实为CMCF双胎之一完全性葡萄胎,患者继续妊娠,在孕28周时胎膜早破,因继发感染而行剖宫产终止妊娠,胎儿存活,胎盘、新生儿外周血的核型分析结果与产前诊断相符.结论产前一旦发现胎儿与葡萄胎胎盘共存,应立即进行CMCF和部分性葡萄胎(partial hydatidiform mole,PHM)的鉴别,如果绒毛和羊水行间期细胞FISH和核型分析为二倍体,则为CMCF,是否继续妊娠,需采取个体化原则;如果为三倍体,则为部分性葡萄胎,应及时终止妊娠.

644 条记录 4/33 页 « 12345678...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