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态造血细胞克隆起源的FISH研究

    作者:张俊;薛永权;潘金兰;吴亚芳;沈娟;王勇;刘丹丹

    40%~70%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可以检出再现性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其中以5q-/-5,7q-/-7,+8.20q-和-Y等为常见.骨髓细胞病态造血现象是MDS形态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染色体异常则是MDS恶性克隆的标志,二者均是诊断MDS的重婴依据.然而.病态造血改变究竟是恶性克隆本身的表现还是正常造血细胞对恶性克隆的一种反应,目前仍有争议.为明确MDS中病态造血细胞的克降起源问题,我们采用骨髓形态学检测结合问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方法对8例伴有克隆性核型异常的MDS病例进行了研究.

  • 光谱核型分析及其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陈丽娟;陈赛娟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先天性缺陷和肿瘤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显带核型分析费时、费力,特别是对复杂染色体异常的分析尤为困难.经典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采用特异探针检测已知的染色体异常更直观、灵敏和特异,但一次只能检测一个或几个候选位点,且仅能检测已知的染色体异常,不能像核型分析那样进行染色体异常的筛查.近年来,在FISH基础上发展出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光谱核型分析(spectral karyotyping,SKY)、多重FISH(M-FISH)和彩色显带FISH(Rx-FISH),一次成像可同时区分24条染色体,使得复杂染色体异常的筛查成为可能.自1996年首次报道SKY技术以来,它已广泛应用于人和鼠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1].

  • 三例变异型Ph染色体的bcr/abl融合基因荧光原位杂交

    作者:朱宝生;李春华;李永刚;沈晓梅;史克倩;赖洵;李惠民

    约8%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有变异型Ph染色体(变异Ph易位),形态上可将其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国外有作者用Soufhern blot和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研究发现,变异Ph易位的CML患者具有bcr/abl融合基因[1,2].我们应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dual-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hybridization, D-FISH),检测3例变异Ph易位CML患者的bcr/abl融合基因.对象和方法1 病例变异型Ph染色体的CML患者3例,男1例,女2例,发病年龄为25~32岁,平均29.7岁.3例初诊时均有头昏、乏力、脾脏肿大(巨脾)等症状;血常规:WBC(52~98)×109/L,平均72.3×109/L;骨髓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为(6.1~9.4):1,粒系0.480~0.840,平均0.653.初诊检查3例均处于CML慢性期.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用于快速产前诊断临床评价

    作者:徐爱群;边旭明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能有效检测出间期羊水或绒毛细胞的非整倍体异常,因此可以针对13,18,21,X和Y 5种染色体进行产前诊断,在24~48h内得出结果.随着可靠的商业化的探针出现,FISH检测的效能和稳定性提高,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明显减少.但是,仍需警惕母源细胞污染对FISH结果的干扰.与核型分析相比,FISH技术的突出优势在于快速得到结果,从而更早缓解妊娠妇女的焦虑情绪.联合超声检查.FISH技术能在一站式快速产前诊断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妇产科应用进展

    作者:彭玉池;凌斌

    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分子细胞学遗传技术,具有快速、安全、简便、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及多色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间期细胞遗传学分析以及DNA片段的染色体定位等研究中,推动了临床细胞遗传学的发展.随着细胞遗传学研究技术的不断深入,在FSH技术上建立了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GH)、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 CGH).目前FISH技术在产前诊断、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妇科肿瘤相关基因诊断和分析中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从FISH技术探针的类型、标记方法及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做简要综述.

  • 微核着丝粒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辐射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田素青

    微核分析因其在遗传毒理学和辐射生物剂量学中的广泛应用而受到人们关注。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微核有了进一步的认识。FISH技术能用于解释微核的形成机理、功能及微核的超微结构,并可用于辐射损伤的遗传学评价。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支气管肺癌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胡春霞;张锦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其主要是应用荧光物质通过核酸探针杂交原理在核中或染色体上显示DNA序列的位置,在中期及间期细胞均可检测到DNA序列及其变化.染色体的不稳定性是肺癌发生过程的重要阶段,在不同的组织病理类型及分期中均有不同的表现.主要表现为染色体的数目或结构异常,在分子水平上则表现为DNA片段的扩增、缺失、碱基改变等.应用原位荧光杂交技术对肺癌组织细胞进行检测,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同时对于判断治疗效果、预后及有无复发等均有辅助作用.

  • 您了解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吗

    作者:刘迎龙;杨学勇

    先天性心脏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不幸和深重的负担,其病因目前还不清楚,但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可致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2种.遗传因素近年来,随着细胞遗传学、试管婴儿和产前检查等发展,先天性心脏病遗传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检查从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数目开始,升级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确定染色体微小病变,直至现在可采用基因突变分析技术确定病变基因.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先天性心脏病的遗传密码不断被破解.

  • AML1/ETO融合基因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M2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常杏红;周永安;靳红岩

    目的:探讨AML1/ETO融合基因检测对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诊断的价值.方法:通过骨髓24h短期培养法培养细胞,采用R显带技术分析核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AML 1/ETO融合基因.结果:26例AML-M2患者中,12例检出t(8;21),占46.2%;1例未检出t(8;21),占3.8%;13例核型正常,占50.0%.t(8;21)核型的标本,FISH结果均为阳性,阳性细胞的比例均在80%以上;未检出t(8;21)的标本,FISH结果均为阳性,阳性细胞的比例均在51%~75%.结论:AML1/ETO融合基因检测灵敏度更高,是诊断AML-M2的可靠方法,可作为细胞遗传学的重要补充.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绒膜绒毛间期细胞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杜梅君;曾瑄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绒毛间期细胞染色体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地高辛标记的探针pY3.4以及生物素标记的探针21 q22.3,对10例流产绒毛进行荧光原位杂交,以绒毛染色体直接制备分析验证杂交结果。结果 FISH杂交结果与绒毛染色体分析结果一致,诊断率达95%以上。结论 FISH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可用于产前诊断间期细胞染色体分析的手段。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胡恭华;李舒梅

    染色体异常一直是毒理学研究的热点.然而要准确地探测细胞内染色体在外源物作用后所发生的变化并非易事,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的问世成功地解决了上述难题,已成为研究染色体畸变的常用方法之一.目前毒理学已将该技术应用于检测外源物作用后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确定微核的组成和来源、诱裂剂和非整倍体剂的鉴别、外源物危险度评定以及职业性暴露人群的生物学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此,笔者就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宫颈癌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王攀;李招云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分子细胞学遗传技术,具有快速、安全、高灵敏度及探针可长期保存等优点,在分子细胞遗传学、肿瘤生物学、产前诊断等领城已得到广泛应用.从FISH与常规宫颈癌检测技术比较、荧光探针类型及标记方法和在宫颈癌中的应用做简要综述.

  • 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宫颈脱落细胞端粒酶基因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相关性

    作者:魏力;刘冬涌;蒋宏颉

    目的 探讨端粒酶(the human telomerase gene,hTERC)基因在不同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及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的关系.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采用荧光原位杂交(n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方法,检测120例子宫颈脱落细胞(正常宫颈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 28例、CIN2 27例、CIN3 17例及浸润性宫颈癌28例)hTERC的表达情况及并进行HPV-DNA分型测定.结果 hTERC基因在正常宫颈、CIN1、CIN2、CIN3及浸润性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21.42%、55.60%、88.24%及92.86%.hTERC基因表达宫颈癌组与CIN各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IN2、3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叉(P<0.01).宫颈病变与HPV感染的宫颈上皮细胞中CIN1、CIN2、CIN3及宫颈癌的h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分别为33.33%、66.67%、87.50%、92.86%,77例HPV阳性患者中,hTERC基因扩增比例为76.62%(59/77);而在23例HPV阴性患者中,hTERC基因扩增比例仅为17.39%(4/2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TERC基因的扩增与宫颈病变程度及HPV 感染呈正相关.hTERC基因高表达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检测人精子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黄梅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以其快速、简便、高灵敏度及高特异性的优点,可一次检测成千上万精子染色体而被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检测精子染色体的首选方法.本文总结近10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将FISH技术在检测正常人、不育者、染色体平衡易位者、有毒物接触者及肿瘤患者化疗后精子染色体异常方面的应用加以综述.

  •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停育胚胎或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

    作者:张宁;闫素文;郝冬梅;徐斌

    目的: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对停育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进行快速检测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第13、18、21、X和Y5条染色体特异性的FISH探针对66例停育胚胎绒毛进行分析.结果:13、18、21、X和Y数目异常20例,占46.97%,正常例数35例,间异例数11例.在所有异常胚胎中性染色体异常占75%,其中Turner's Syndrome 45X(TS 45X)所占比例高与其他任何一种异常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FISH检测停育胚胎第13、18、21、X和Y数目异常是简单、快速和准确的诊断方法.

  • FISH技术检测宫颈上皮细胞hTERC基因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王莹;米贤军;刘晓萍;钟守军;段立锋;肖琳;杨伟洪;陈志强

    目的:探讨hTERC基因扩增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FISH技术检测120例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100例各级宫颈病变中,CIN I组TERC基因异常扩增为13.3%(4/30),CIN II组为71.0%(22/31),CIN III/原位癌组及官颈癌组均为100.0%(39/39).各组TERC基因异常扩增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时,hTERC基因有扩增,且随着病变的进展,hTERC基因异常扩增几率增加,高度病变和癌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度病变,可以作为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筛查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染色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性研究

    作者:冀小平;王晓华;董弘;周燕;朱博

    目的:优化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未经培养羊水细胞的方法学平台,规范操作程序,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检测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的临床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适合进行产前诊断的羊水标本25 ml,取5 ml进行FISH(13、21、18、X、Y)检测;同时将20 ml羊水细胞进行细胞培养,收获后制片,常规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应用FISH检测技术,共检测90例标本.均获得诊断结果,检测出1例非整倍体,1例46,XX/46,XY嵌合体,FISH检测标本均能在24~48 h内出结果.FISH结果与核型分析结果一致.结论:FISH技术具有实验方法稳定,结果准确可靠,需用标本量少等特点,因此在临床上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国产荧光原位杂交探针检测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胡红霞;丛林;袁静;赵保静;方慧琴;陈薇

    目的:应用国产荧光原位杂交(FISH)探针,对自然流产绒毛组织进行遗传学分析.方法:收集自然妊娠后自然流产绒毛80例,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 - ET)治疗后自然流产绒毛20例,行荧光免疫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分析流产绒毛13、16、18、21、22、X和Y这5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状况,并与细胞培养核型分析技术相对比.结果:FISH技术共检测出30例染色体异常,细胞培养核型分析共检测出38例染色体异常;自然流产组与IVF - ET流产组的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38.75%(31/80)、35.00% (7/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0例自然妊娠后自然流产病例中,既往0、1、2、3次及以上自然流产史的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28.30% (15/53)、30.00% (3/10)、30.00% (3/10)、33.33% (1/3),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80例自然妊娠自然流产病例中,年龄在35岁及以下和大于35岁者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38.23% (26/68)、41.67% (5/12),IVF - ET组分别为21.43% (3/14)、66.67% (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妊娠后自然流产与IVF - ET术后自然流产的发生均与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其染色体异常率无明显差异.

  • 复发性流产患者流产组织物的遗传学分析

    作者:李亚丽;余小平;王方娜;高健;楚伟;李娟;霍平;王超

    目的 分析胚胎绒毛染色体异常情况与复发性流产之间的临床关系.方法 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优生优育优教中心和妇产科门诊拟行流产的孕12周内孕妇共149例,分为4组,即正常组30例,病例1组36例,病例2组40例,病例3组43例.应用绒毛染色体细胞培养G显带分析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高通量全基因组DNA测序技术等3种方法对绒毛细胞进行染色体检查.结果 149例样本中共有55例染色体异常核型,异常核型中三体综合征占65.45%,以5-三体、16-三体、22-三体多见,Turner综合征占12.73%,结构异常占10.91%;正常组染色体异常率明显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46、22.32和8.25,P<0.01).病例1组和病例2组染色体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9,P>0.05).病例1组和病例2组染色体异常率明显高于病例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7、6.27,P<0.05);发生2次自然流产的胚胎染色体异常率高,随着自然流产次数增加,胚胎染色体异常率反而呈下降趋势.结论 该研究通过绒毛染色体细胞培养G显带分析技术、FISH、高通量全基因组DNA测序技术等对比研究,建立了一套临床医生如何科学地选择绒毛染色体检测方法的标准,有效指导临床.

  • 多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王芳;田宏伟;丁辉;祁媚娇

    目的:探讨多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的可行性,并探讨其与肿瘤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收集经膀胱镜检查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35例患者,及10例非肿瘤病人,10例正常人群的新鲜尿液标本,应用 FISH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中的3、7、17、9号染色体异常,并进行尿细胞学检测(Urinary cytological examination,UCE)。统计学分析 FISH 和 UCE诊断膀胱癌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并分析 FISH检测染色体突变与膀胱肿瘤分期及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多探针联合 FISH 技术与UCE诊断膀胱癌的灵敏度分别为82.86%和37.14%(P<0.05),特异度分别为95.0%和100%(P>0.05)。3、7及17号染色体着丝粒特异性探针及9号染色体长臂2区1带(9p21)的 p16位点特异性探针联合应用诊断膀胱癌的灵敏度为82.86%,而单一探针诊断膀胱癌的灵敏度高仅为65.71%。膀胱癌患者中发生3、7、17号染色体畸变及9号染色体 p16基因畸变均与不同病理分级(G1-G3)有关(P<0.05);3、7号染色体畸变与临床分期(T0-T4)有相关性(P<0.05),而17号染色体及9号染色体 p16基因畸变与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多荧光探针 FISH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无创,且与肿瘤分期和分级有一定相关性,临床应用价值高。

191 条记录 3/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