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Journal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의학구생학보
- 主管单位: 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8199
- 国内刊号: 32-157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瘢痕形成的免疫机制
瘢痕是组织过度修复的结果,在形成过程中的免疫机制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本文着重阐述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免疫介质对瘢痕形成的影响,同时对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
-
CT仿真结肠内窥镜技术的临床应用评价
CT检查能直接显示肠腔本身及其病变的横断面像,因此,特别适用于肠道的占位性病变的诊断、肿瘤的分期、手术切除可能性的预测等.运用专门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可获得肠道三维图像,产生纤维内镜的观察效果.用于结肠者称结肠仿真内窥镜.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新方法,它安全、快捷、病人无痛苦.因此,在诊断结肠直肠占位性病变上是结肠纤维内镜的补充手段.尽管该技术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在减少侵入性、影像诊断、医学教育方面有很大发展潜能.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此技术的原理、方法、临床应用的价值和局限性作一综述和评价.
-
肾移植术后常见的肾外非感染性并发症
肾移植术后的并发症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其中非感染性并发症种类多而复杂,可累及各个系统.本文综述了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恶性病及各重要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
-
小脑梗死的临床研究现状
小脑动脉属椎、基底动脉的长旋支,供血范围主要包括小脑、脑干外侧部及被盖部.小脑梗死好发于60~80岁男性,根据影像学改变可分为区域性和非区域性两大类.缺血机制不同,临床表现及预后差异较大.本文重点阐述小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各小脑动脉闭塞时的临床-解剖相关性和预后.
-
毛细胞白血病的生物学和治疗
毛细胞白血病为B细胞恶性增生性疾患,并伴有特殊的活化征象.毛细胞表型可能与细胞生存期延长和治疗的敏感性有关.90%以上的患者对嘌呤类药物有效,完全缓解(CR)率>75%,大多数患者无病生存期长.干扰素不如嘌呤类药物有效,但在全血细胞明显减少者作为初期治疗仍应保留一席之地.
-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细胞因子与IGF的关系
0 引言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患者体内免疫应答异常,产生甲状腺自身抗体,甲状腺内有多种炎性细胞浸润,而后者与甲状腺细胞共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临床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异常,部分患者出现甲状腺肿大.近来体外研究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可以促进甲状腺细胞的增生并增强其功能,因而IGF也可能参与了AITD的病程进展.但AITD患者体内的细胞因子与IGF-IGFBP轴的关系,目前尚少见报道.我们收集了AITD患者血清,检测其中部分细胞因子与I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1~3水平,观察了细胞因子与IGF-IGFBP轴的相互关系,并探讨其对AITD疾病的影响.
-
斑点免疫结合实验用于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检测
0 引言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为重症肌无力(mgasthemia graris,MG)特异的自身抗体,对辅助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研究MG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1,2].我们在原ELISA法的基础上,采用α-银环蛇毒素(α-BGT)包被硝酸纤维素膜(NC),建立了检测AchR-Ab的斑点免疫结合实验(DIBA),对各类疾病患者进行了初步的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
网状铜丝留置治疗海绵状血管瘤13例
0 引言海绵状血管瘤是常见的先天性皮肤良性肿瘤,多见于头面颈部,其次为四肢、躯干部,常为弥漫性生长,境界不甚清晰.治疗方法很多,如冷冻、激光、平阳霉素或硬化剂注射法、手术切除等[1],均有一定疗效,但对较大面积或深部组织的海绵状血管瘤,治愈后有复发的可能.铜针栓塞术治疗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应用的新技术,但铜针直径粗,刺入皮肤后常遗留点状瘢痕,在颜面部、颈部常影响外观,故国内近期已有改用网状铜丝留置治疗的报告[2].我们从1998年起采用改进的网状铜丝留置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13例,均收到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不能触及型隐睾48例临床分析
0 引言隐睾是常见的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1岁时为0.66%,至成年时为0.3%[1].术前不能触及睾丸的隐睾患儿约占隐睾患者总数的20%[2],其原因多为睾丸位于腹腔内或高位腹股沟管内,或者睾丸萎缩、发育不良,甚至缺如.复习本院自1996~1999年手术的隐睾患者312例,其中48例术前被证实为不能触及型隐睾,均行手术探查.现就此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并就术前诊断、定位、手术方式等进行讨论.
-
急性有机磷中毒致呼吸停止患者的抢救护理
有机磷中毒在临床上并非少见,但由中毒所致呼吸停止抢救成功的病例甚少.我科于2000年6月收治1例自服"敌杀青"(属有机磷类)致呼吸停止的患者,经医护人员积极抢救及精心护理而康复出院.
-
对老干部实施远程健康教育的方法及体会
0 引言远程健康教育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手段,实现远程双向异地的一种健康教育活动,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产物.我院于1996年8月成立了"南京军区远程会诊中心",与40余家军地医院和部队干休所联网,开展远程会诊和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系统的建立为远程健康教育铺设了硬件和软件平台,充分发挥远程技术优势,对部队干休所老干部开展了实时双向异地的远程健康教育和咨询,提高老干部自我保健能力.
-
医院空调的特点与使用技术
1 医疗要求的室内空气环境医院重要的对象是患者,不同患者对室内空气环境要求不同.适宜的空气温、湿度和洁净度能使患者的代谢趋于正常,有利于疾病痊愈康复,这对生理调节功能下降的重症患者尤为重要.对于现代化医院来说,空调所创造的适宜的室内温、湿度和洁净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技术保障.医院各主要科室的温、湿度要求见表1.
-
紫绀型心脏病患者围体外循环期血液流变学研究
目的:通过测定围体外循环期紫绀型心脏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来协助和指导术后监护.方法:选取12例紫绀型心脏病患者,分别测定其血液粘滞度、还原粘滞度、血浆粘滞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和血沉方程K值、血小板聚集率以及红细胞变形指数和聚集指数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术前红细胞比容、血液粘滞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正常水平;在术中,全血粘滞度、血浆粘滞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术前水平,红细胞变形指数和血沉方程K值均显著高于术前水平,而血沉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在术后,全血粘滞度、红细胞比容、血浆粘滞度、红细胞变形指数、血小板聚集率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而纤维蛋白原、血沉和血沉方程K值均显著高于术前水平;术前、术中和术后,患者的还原粘滞度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影响血液流变学的主要因素是红细胞比容.我们认为在氧供充分、血压稳定的情况下,红细胞比容应维持在正常水平下限或者稍低于正常水平.
-
电子束CT三维重建的应用和评价
目的:探讨和评价电子束CT(EB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不同病变中显示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13例不同病变的患者作了EBCT检查和三维图像重建处理,包括电子束CT血管造影(EBCTA)117例、复杂骨折30例、先天性心脏病15例和肿瘤等病变51例.三维重建分别采用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和表面遮盖显示(SSD)方法,部分采用了VRT技术.结果:117例EBCTA检查中,在MIP、MPR和SSD重建图像上清晰显示了正常血管及其分支、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和血管狭窄以及它们与周围血管的关系,30例骨折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了轴位难以显示的骨折和移位、骨折的类型和周围关系.在MPR和SSD图像上能对1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作出正确诊断、分型和评估.对肿瘤等病变,MPR和SSD图像能清晰显示其位置和空间关系,同时在SSD上能准确测量其体积.结论:EBCT三维重建图像是诊断和评价血管性病变和复杂部位骨折的可靠方法,对先天性心脏病和肿瘤等病变的定位、分型和治疗前后的评估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刺梨汁对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刺梨汁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方法:在刺梨汁参与下,氧化的极低密度脂蛋白(Ox-VLDL)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孵育一段时间,通过测定细胞胆固醇含量和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分析刺梨汁对Ox-VLDL促泡沫细胞形成的影响.结果:较低浓度的刺梨汁能明显抑制Ox-VLDL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胆固醇酯的堆积(P<0.001),并呈浓度依赖性.刺梨汁浓度为2 μl/ml和4 μl/ml时,Ox-VLDL堆积的细胞胆固醇酯含量分别被抑制了59.8%和90.1%.形态学观察显示,经刺梨汁处理的巨噬细胞猩红阳性染色显著减少.结论:刺梨汁通过抑制Ox-VLDL的促泡沫细胞形成来实现其抗动脉硬化的功能.
-
DNA倍体分析在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胸腔积液细胞DNA倍体,以探讨其在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5例胸水分为恶性、良性两组.用FCM检测胸水中DNA倍体,同时测定CEA、Cyfra21-1.结果:用FCM检测恶性胸水,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与CEA、Cyfra 21-1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若三种方式合用,则诊断恶性胸水的敏感性达95.7%,特异性达100%.结论:FCM进行DNA倍体分析是良、恶性胸水鉴别的一项指标,对诊断恶性胸水有重要价值.
-
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测定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血清及初乳中该病毒标志物存在状况.方法:对244份HCV感染者、33份对照血清和35份HCV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的产妇、41份健康产妇的初乳进行HCV四种标志物测定.抗HCV-IgG、IgM和GOR抗体采用间接ELISA法,HCV C33抗原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结果:抗 HCV-IgG、抗HCV-IgM、HCV C33和抗GOR抗体四种标志物在慢性活动性丙型肝炎组检出率高,分别为100.0%、85.7%、46.4%和64.3%;急性输血后丙型肝炎组检出率为66.7%、100.0%、22.9%和42.9%;慢性稳定性丙型肝炎组为94.1%、26.5%、17.6%和52.9%;血透患者组为62.6%、31.3%、4.8%和45.6%.血清抗HCV IgG阳性组初乳为17.1%、2.9%、8.5%和37.1%.血清和初乳对照组除1例献血员血清抗HCV-IgG阳性外,其余均为阴性结果.结论:除抗HCV-IgG外,抗HCV-IgM、HCV C33和GOR抗体三种标志物在HCV感染的相关疾病组中,有一定的阳性检出率,均可作为HCV感染的标志,可用于HCV感染后的实验室诊断.
-
新生微血管密度与原发性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肿瘤新生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labelled streptavidin biotin,LSAB酶标记的链酶亲合素-生物素)对手术切除后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和20例癌旁组织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中的MVD进行了检测.在400倍视野下选择5个密集区,计算MVD数量,取其均数.结果:①MVD在HCC组织中比癌旁组织明显增高(P<0.01);②在HCC中有转移者及包膜不完整者,MVD明显高于无转移者及包膜完整者(P<0.05);③大肿瘤(直径>5 cm)与小肿瘤(直径≤5 cm)MV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MVD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判定HCC生长、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
滋养层抗原对流产患者PBMC增殖和产生IFN-γ、TNF-α的影响
目的:探讨滋养层抗原(TA)对反复自然流产(RS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增殖以及产生IFN-γ、TNF-α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通过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了25例RSA患者,22例对照者外周血PBMC 经TA诱导后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培养细胞上清中的 IFN-γ和TNF-α水平.同时对其中7例经白细胞免疫治疗患者的IFN-γ和TNF-α水平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RSA患者淋巴细胞转化率和IFN-γ、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例患者治疗后的IFN-γ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RSA患者妊娠失败可能与其PBMC对滋养层抗原的增殖反应和产生IFN-γ、TNF-α增多有关.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TH1类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H1类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探讨其在SLE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荧光标记RT-PCR半定量的方法,对32例SLE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白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活动性SLE患者IL-2和IFN-γ mRNA的表达为(0.82±0.20)和(0.89±0.31)与正常对照组水平(1.12±0.11)和(1.28±0.15)相比,可见显著降低(P<0.01).结论:活动性SLE患者PBMC中TH1类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量下调,可能在SLE疾病发生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
检测白色念珠菌p47抗原ELISA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建立检测血清中白色念珠菌相对分子质量47 000(p47)抗原的实验室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亲和层析纯化白色念珠菌p47抗原,制备抗p47单抗和多抗,建立ELISA法检测血清中p47抗原,并以美国Biomerica公司试剂盒对照,同时检测血液病患者和念珠菌培养阳性的患者.结果:血液病组69例患者中,本法检测10例阳性,Biomerica法9例阳性;培养阳性组126例患者,本法检测8例阳性,Biomerica法6例阳性.两种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40%.结论:对怀疑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患者,检测血清中p47抗原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诊断方法.
-
老年牙周炎牙龈组织中SOD和MDA水平的变化
目的:观察老年牙周炎患者局部牙龈组织中抗氧化能力的变化.方法:测定老年牙周炎患者、健康老年人、成人慢性牙周炎患者和青少年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牙周炎患者SO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老年人、成人慢性牙周炎患者和青少年牙周炎患者(P<0.05);其MD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老年人、成人慢性牙周炎患者和青少年牙周炎患者(P<0.05).结论:衰老和牙周炎双重作用造成老年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局部抗氧化能力的降低,氧化物质堆积.SOD降低应是老年牙周炎局部牙周组织病理和免疫功能特征性变化的原因之一.
-
军队医院信息化系统工程在我院的建立和实施
0 引言1999年底,我院按照全军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把医院信息化建设作为"科技兴医"、加强管理、确保为部队服务的重要举措,从实际出发,遵循"思想重视、目标明确、规划得当、措施有力、成效明显"的总体要求,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具体组织,业务部门狠抓落实,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我院军队医院信息化工程(简称"一号工程")建设.
-
溴莫普林治疗细菌性感染双盲对照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溴莫普林对细菌性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溴莫普林治疗组和复方磺胺甲( )唑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用溴莫普林 0.2 g 口服,每天1次,首剂加倍;对照组用复方磺胺甲( )唑 2片口服,1天2次.结果:溴莫普林治疗的有效率为95%(19/20)与对照组100%(20/20)无显著差异(P>0.05).前者的细菌清除率(88.2%)与后者(100%)亦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两组发生率均为10%,且均比较轻微,不影响继续治疗.结论:溴莫普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
小肠出血显像时发现左心室室壁瘤1例
1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58岁,因腹痛、发热5天,便血4天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便血,伴全身散在淤斑点,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好转,其间作纤维肠镜检查发现"结肠肝曲部活动性出血".
-
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临床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发病率,以及与骨性关节炎的关系.方法:本组共收集1 080例成人站立位骨盆X线前后位片,采用Wiberg法测量髋关节CE角,Sharp法测量髋臼角.结果:1 080例中25例46个髋臼发育不良,其中男5例9个髋臼,女20例37个髋臼.结论:本组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发病率为2.3%,女性发病率为3.7%,男性发病率为0.9%,男∶女为1∶4,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髋臼发育不良与骨性关节炎密切相关.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z1 |
1999 | 01 02 03 |
1998 | 01 02 03 04 |
1997 | 01 |
1996 | 01 02 03 04 |
1995 | 01 02 03 04 |
1994 | 01 02 03 04 |
1993 | 01 02 03 04 z1 |
1992 | 01 02 03 04 |
1991 | 01 02 03 04 |
1990 | 01 02 03 04 |
1989 | 01 02 03 04 |
1988 | 01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