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and Parasitic Diseases 중국기생충학여기생충병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影响因子: 1.1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7423
  • 国内刊号: 31-1248/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362
  • 曾用名: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汤林华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粉尘螨壳聚糖纳米疫苗舌下含服对哮喘小鼠的治疗作用

    作者:喻海琼;刘志刚;国华;周一平

    目的 制备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壳聚糖纳米疫苗,并观察其免疫治疗哮喘小鼠的效果.方法 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粉尘螨壳聚糖纳米疫苗.30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A组)用生理盐水处理,其余组用50μg粉尘螨粗提液+2mg氢氧化铝腹腔注射致敏,第28天开始分别用PBS(B组,模型组)、空白壳聚糖(C组)、粉尘螨变应原(Der f)组(D组,1mg/次)和粉尘螨壳聚糖纳米疫苗(DCN)(E组,负荷1 mg Der f的DCN/次)舌下含服免疫18次,每次间隔1 d,末次免疫后1周用50μg粉尘螨变应原滴鼻激发,每天1次,连续7次.末次激发后24 h检测小鼠的气道高反应性;末次激发后48 h处死小鼠,取血,行肺泡灌洗,无菌摘取肺组织和脾脏;计数小鼠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和嗜酸粒细胞数,观察BALF和脾细胞上清中IL-4、IL-10和IFN-γ细胞因子水平,血清中IgE、IgA和IgG2a抗体水平;运用HE染色观察肺部炎症细胞的浸润程度,运用MTT法检测脾细胞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计算刺激指数(SI).结果 与B组相比,D、E组气道高反应性和肺部病理改变减轻.D组(36.50×104/ml,3.72×104/ml)和E组(34.25×104ml,2.25×104/ml)的BALF中细胞总数、嗜酸粒细胞数显著少于B组(61.67×104/ml,14.17×104/ml)(P<0.05).与B组(IgE:0.39,IgA:0.79)相比,D组和E组血清中抗原特异性IgE抗体水平(D:0.22,E:0.22)显著降低,而IgA抗体水平(D:0.88,E:1.03)显著升高.D组和E组的BALF中IL-4水平(D:28.49 pg/ml,E:20.93 pg/ml)和脾细胞分泌的IL-4(D:27.82pg/ml,E:20.80pg/ml)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56.33pg/ml,45.84pg/ml)(P<0.05).而BALF中的IFN-γ(D:18.80 pg/ml,E:37.32 pg/ml)、IL-10(D:118.90pg/ml,E:129.15 pg/ml)水平显著高于B组(13.60 pg/ml,29.61 pg/ml)(P<0.05);脾细胞分泌的IFN-γ(D:20.68 pg/ml,E:42.42 pg/ml)、IL-10(D:36.31 pg/ml,E:161.37 pg/ml)水平亦显著高于B组(13.50 pg/ml,22.52 pg/ml)(P<0.05).与B组(SI:0.23)相比,D组(SI:0.14)和E组(SI:0.13)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明显抑制.而C组(SI:0.22)对致敏小鼠无明显疗效.结论 粉尘螨壳聚糖纳米疫苗对致敏小鼠具有免疫治疗作用.

  • 恶性疟原虫海南株var2csa基因DBL区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功能分析

    作者:康巍;常志广;陆慧君;姜宁;尹继刚;陈启军

    目的 克隆、表达恶性疟原虫海南株变异抗原基因(var)家族之一var2csa基因的血型抗原结合基团(duffy antigen-binding ligand,DBL)4、DBL5、DBL6区,比较其与硫酸软骨素A (chondroitin sulfate A,CSA)黏附能力的差异.方法 PCR扩增恶性疟原虫海南株基因组DNA中3个目的片段,将扩增产物与pMD18-T克隆载体连接,经酶切、测序鉴定正确后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2b上,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并用组氨酸标签融合蛋白纯化柱(His GraciTrap)纯化,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目的蛋白.ELISA检测不同DBL区重组蛋白与CSA的结合情况.结果 PCR扩增获得目的片段分别为996、859和894 bp,酶切及DNA测序结果均显示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成功表达并纯化3个DBL区重组蛋白,DBL4区、DBL5区和DBL6区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r 439800,Mr 34500,Mr 36000.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目的蛋白具有反应原性.ELISA结果显示,不同蛋白浓度条件下DBL5区均明显比其他两个DBL区的吸光度(A405值)高(P<0.05),表明DBL5区与CSA的黏附能力较强.结论 var2csa基因3个DBL区重组蛋白表达成功,DBL5区与CSA的黏附能力较强.

  • 巢式PCR技术在输入性疟疾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周水茂;王重新;吴凯;毛重喜;杨燕

    目的 评价巢式PCR技术在高疟区回国人员疟疾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7-2009年自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回国人员中疟疾现症患者及其他无症状高危人群的滤纸血,采用巢式PCR技术检测疟原虫ssRNA基因,并与血片镜检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巢式PCR检测53例血检确诊的疟疾现症患者均为阳性,两法的阳性符合率为100%,其中PCR检出恶性疟、间日疟混合感染6例,高于镜检检出的3例.检测疟疾流行区返回的高危人群157人,镜检阳性3例,阳性率1.91%;巢式PCR阳性5例,阳性率为3.18%;其中,镜检阳性、巢式PCR阴性的1例,镜检阴性、巢式PCR阳性的3例,两种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66.7%,阴性符合率为98.1%,两法检测结果一致的血样占检测血样的97.5%.结论 巢式PCR技术对输人性疟疾的监测具有实用价值.

  • 7种抗蠕虫药物的体外抗华支睾吸虫作用

    作者:徐莉莉;薛剑;张永年;强慧琴;肖树华

    目的 观察吡喹酮、三苯双脒、左旋咪唑、蒿甲醚、青蒿琥酯、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体外对华支睾吸虫成虫的作用.方法 70只大鼠于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50~100个/只)5~7周后解剖,从胆总管内采集华支睾吸虫成虫,亨氏盐平衡溶液培养.取24孔培养板,每孔放置华支睾吸虫3~4条,加入不同浓度的上述药物,于药物处理后1、4、24、48和72 h,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成虫的活动和形态变化.结果 吡喹酮可迅速减弱华支睾吸虫的活动,使口吸盘丧失吸附皿壁能力,虫体蜷缩、皮层出现空泡.吡喹酮对华支睾吸虫的低致死浓度为0.1g/ml.三苯双脒0.5、1和10g/ml组虫体接触药物后迅速麻痹伸直呈松弛状.三苯双脒对华支睾吸虫的低致死浓度为0.05 g/ml.左旋咪唑10和20g/ml组华支睾吸虫的活动经药物作用后逐渐减弱,虫体松弛,但48 h后,大部分虫体和口吸盘明显恢复活动.左旋咪唑的浓度高达50g/ml时,虫体立即伸直麻痹,其表现与三苯双脒组相仿.蒿甲醚和青蒿琥酯10g/ml和50g/ml组虫体和口吸盘的活动减弱,虫体收缩,继则松弛,体表出现空泡,培养72 h后两组均有半数以上虫体死亡.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10g/ml和50 g/ml组华支睾吸虫除口吸盘在培养的24 h内呈兴奋的伸缩活动外,未见其他变化,培养72 h内无虫死亡.结论 吡喹酮和三苯双脒对体外培养的华支睾吸虫具有很强的杀死作用;左旋咪唑对华支睾吸虫低致死浓度为三苯双脒的50倍;较高浓度的蒿甲醚和青蒿琥酯有较缓慢抑制虫体活动的作用,并可杀死部分成虫;较高浓度的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无杀虫作用,仅见口吸盘兴奋.

  • 骨桥蛋白与肝泡型棘球蚴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龙;张示杰;曹玉文;吴向未;彭心宇;杨宏强;孙红

    目的 研究骨桥蛋白(OPN)在肝泡型棘球蚴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探讨骨桥蛋白在肝泡型棘球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开腹直视下肝脏穿刺注射的方法,用20%泡型棘球蚴组织混悬液感染长爪沙鼠40只,每只0.1ml,建立肝泡型棘球蚴长爪沙鼠模型.感染100d后剖杀所有长爪沙鼠,观察泡型棘球蚴生长和转移等情况,取长爪沙鼠肝脏、肝泡型棘球蚴组织和转移灶标本.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沙鼠肝泡型棘球蚴组织和转移灶中骨桥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感染泡型棘球蚴的长爪沙鼠的肝脏和腹腔中见大小不等的团块状囊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肝泡型棘球蚴长爪沙鼠模型中肝泡型棘球蚴组织中可见骨桥蛋白不同程度的表达,其阳性细胞检出率为70%(28/40),骨桥蛋白主要分布在肝泡型棘球蚴纤维囊壁、炎症细胞和部分肝细胞中.60%(24/40)的长爪沙鼠模型经病理证实发生胸廓内淋巴结转移,伴有胸廓淋巴结棘球蚴转移的肝脏泡型棘球蚴组织的OPN阳性细胞检出率(83%,20/24)高于未发生胸廓淋巴结转移的肝脏泡型棘球蚴组织(50%,8/16)(P<0.05).淋巴转移灶中骨桥蛋白阳性细胞检出率(92%,22/24)明显高于泡球蚴组织(70%,28/40)(P<0.05).结论 骨桥蛋自主要分布在泡型棘球蚴纤维囊壁和炎症细胞,可能促进泡型棘球蚴转移.

  • 日本血吸虫表膜特异结合肽重组质粒ZLW/pEGFP-C2体外转染日本血吸虫童虫的研究

    作者:刘彦;曾庆仁;杨胜辉;魏琦;周军;李立新;兰玲梅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表膜特异结合肽合成基因(ZLW)构建的ZLW/pEGFP-C2重组质粒体外转染H本血吸虫童虫的效率,了解其抗虫作用.方法 用0.75%二甲基亚砜(DMSO)和高浓度质粒浸泡法,使用重组质粒ZLW/pEGFP-C2转染机械转化的日本血吸虫脱尾童虫,以瞬时表达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为报告基因,在倒置荧光镜下观察虫体.抽提转染后培养48 h虫体的总RNA和全虫蛋白,分别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ZLW基因和EGFP基因在虫体内的表达情况.于转染后培养24、48、72和96 h,用美蓝染色法鉴别虫体存活情况,并计数.以上试验均设空质粒组和Tris-HCl缓冲盐溶液(TBS)对照组.结果 镜下观察结果显示,转染率约为10%,其EGFP主要分布于虫体皮层,以口、腹吸盘为明显;空质粒转染组虫体腹吸盘处略带绿色荧光.RT-PCR结果显示,ZLW/pEGFP-C2转染组虫体的扩增产物大小约为259 bp,测序结果与ZLW序列一致.Western blotting分析证实EGFP基因在童虫体内表达.抗虫效果显示,转染后24 h和48 h,ZLW/pEGFP-C2转染组童虫死亡率(14.0%,48.8%)与空质粒组(15.9%,45.7%)和TBS对照组(16.9%,50.3%)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72 h,ZLW/pEGFP-C2转染组死亡率(92.7%)高于空质粒组(73.2%)和TBS对照组(76.8%)(P<0.01);转染后96 h,ZLW/pEGFP-C2转染组童虫死亡率达100%.结论 DMSO作用的高浓度质粒浸泡法可将重组质粒ZLW/pEGFP-C2引入日本血吸虫章虫体内,并获得表达.

  • 大劣按蚊含硫脂蛋白基因在约氏疟原虫感染中的作用

    作者:王艳艳;王英;张健;段建华;黄复生

    目的 分析大劣按蚊含硫脂蛋白(TEP1)基因在约氏疟原虫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GenBank中大劣按蚊TEP1基因序列设计带有T7启动子的引物,以大劣按蚊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纯化产物,体外转录试剂盒合成AdTEP1双链RNA.羽化1~2日的雌性大劣按蚊分3组(200只/组):TEP1干扰组、绿色荧光蛋白(EGFP)干扰组和对照组.TEP1、EGFP干扰组按蚊分别进行胸部微量注射AdTEP1双链RNA、EGFP双链RNA各147 ng,对照组未处理.干扰后3 d,每组取15只按蚊,去头,以大劣按蚊核糖蛋白S7(AdS7)为内参进行半定量PCR,检测干扰效果.干扰后4 d,用约氏疟原虫BY256荧光株感染3组大劣按蚊.感染后9 d,每组各解剖25只蚊胃,记录感染率和感染度.结果 对照组和EGFP干扰组AdTEP1的表达条带亮度基本一致,而TEP1干扰组AdTEP1的表达条带亮度非常微弱.感染后9 d,蚊胃卵囊数统计学分析表明,对照组、EGFP干扰组和TEP1干扰组感染率分别为(24±2.83)%、(24±0.71)%和(80±3.54)%;感染度分别为0132±0.7、0.44±0.85和5.52±4.84,TEP1干扰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EGFP干扰组(P<0.05).结论 AdTEP1干扰后明显增加了大劣按蚊的感染率和感染度,增强了大劣按蚊对约氏疟原虫易感性.

  • 微小隐孢子虫病毒衣壳蛋白的原核表达及鉴定

    作者:刁玉梅;宫鹏涛;李巍;苏利波;黄祥盛;李建华;张西臣

    目的 对微小隐孢子虫病毒衣壳蛋白S-dsRNA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和反应原性分析.方法 以微小隐孢子虫总RNA逆转录的cDNA为模板,克隆S-dsRNA基因,并转化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S,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观察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与鼠抗微小隐孢子虫阳性血清的反应原性.结果 PCR和双酶切鉴定表明,重组质粒pET-28a(+)-S构建成功.SDS-PAGE结果显示,37℃下经1 mmol/L IPTG诱导4 h,重组蛋白表达量大.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37000,与预期大小一致,重组蛋白约占蛋白总量的72.6%.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蛋白能识别抗微小隐孢子虫阳性鼠血清.结论 微小隐孢子虫病毒衣壳蛋白S-dsRNA基因表达成功,重组蛋白具有反应原性.

  • rSj26-Sj32融合蛋白Dot-ELISA检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IgG

    作者:蔡世飞;李文桂;王敏

    目的 探讨rSj26-Sj32融合蛋白对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用rSj26-Sj32融合蛋白和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SjAWA)作为包被抗原,采用Dot-ELISA检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40例)血清IgG,同时以华支睾吸虫病(21例)、卫氏并殖吸虫病(13例)、泡型棘球蚴病(10例)、囊型棘球蚴病(9例)、乙型肝炎(20例)和肺结核患者(20例)及健康人(43例)血清作为对照.结果 rSj26-Sj32融合蛋白检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37/40)和94.9%(129/136);SjAWA的为95.0%(38/40)和91.9%(125/136),两种抗原检测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与华支睾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和泡型棘球蚴病患者血清均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但与囊型棘球蚴病、乙型肝炎和肺结核患者血清均无交叉反应.rSj26-Sj32融合蛋白诊断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效率分别为84.1%(37/44)、97.7%(129/132)和94.3%(166/176),SjAWA的为77.6%(38/49)、98.4%(125/127)和92.6%(163/176).两种方法检测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j26-Sj32融合蛋白可替代SiAWA,用于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免疫诊断.

  • 多头带绦虫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作者:李永光;李文卉;盖文燕;姚菊霞;曲自刚;贾万忠;Radu Blaga;付宝权

    从自然感染的羊脑内采集脑多头蚴原头节,提取总RNA.根据亚洲牛带绦虫的TaHc2-D11 mRNA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采用RT-PCR技术扩增多头带绦虫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mTPx)基因.PCR产物连接到pMD18-T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MD-TmTPx,转化大肠埃希菌DH5α后筛选阳性克隆,经限制性酶切及测序鉴定后进行序列分析.扩增获得大小为614 bp的TmTPx基因cDNA,该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架(ORF,591 bp)编码196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r 21 690,等电点为7.6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TmTPx具有一个典型的2-Cys Prx保守功能结构域.绦虫已知TPx的分子进化分析发现,多头带绦虫与亚洲牛带绦虫的亲缘关系近,与猪带绦虫和肥头绦虫的亲缘关系次之,与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亲缘关系远.

  • 印度殖盘吸虫神经系统的乙酰胆碱酯酶定位观察

    作者:张浩;张威;朱燃;诸葛洪祥

    采用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方法对印度殖盘吸虫进行染色,观察并描绘其神经结构.结果 显示,该吸虫脑神经节与神经连合位于口吸盘和生殖吸盘之间、虫体的背侧.脑神经节向前发出4对神经干,与口吸盘内神经网相连;向后发出3对神经干,其中腹主神经干粗大,3对神经干在虫体后端各分出几条神经分支进人腹吸盘.生殖吸盘上分布有发达的神经网.虫体表面神经纤维成对并行,斜行交叉,构成表面神经网.分布于前体部的神经细胞分为3种类型.说明印度殖盘吸虫神经结构符合复殖类吸虫的基本特征,其生殖吸盘内具有独特、复杂的神经结构.

  • 海南省人群广州管圆线虫病血清学、危险因素及知晓率调查

    作者:李雨春;胡锡敏;童重锦;柳坚;李妹统;王善青

    海南省5个县市各选取1个行政村进行人群广州管圆线虫病血清学、危险因素和知晓率调查.结果 显示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阳性率为20.6%(81/393),近半年有食用螺类史者占39.7%,有生食习惯的占12.5%,仅33人知晓该病,知晓率为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用螺类是主要的危险因素.海南省可能存在广州管圆线虫隐形感染者.

  • 云南疟疾监测点2008年疟疾流行趋势与流行特征

    作者:陈国伟;魏春;李华宪;杨丽香;黄强;岩罕章;田光强;白志荣

    云南省疟疾监测点2005-2008年疟疾年平均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008年平均年发病率为11.84/万,比2005年下降了66.1%.小学生疟疾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抗体阳性率平均为4.61%.82%的病例初诊就诊机构为乡(镇)卫生院.患者病后第3天及以后就诊的比例高达83.6%.临床表现以隔日发作为主(占72.7%),轻度病例占98.4%,初、复发病例分别占95.3%和4.7%.优势虫种为间日疟原虫(占81.2%).当地感染病例主要发生在边境接壤地带(占97.2%).居民蚊帐覆盖率仅占51.4%.调查表明,监测点范围内的疟疾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提高当地居民尽早就医的行为意识和探索与周边国家接壤地带的疟疾防制策略仍是今后需要考虑的任务.

  • 脑型疟发生的免疫病理机制

    作者:刘太平;付雍;徐文岳

    脑型疟(cerebral malaria)是疟疾感染的严重并发症,近年来其发生的免疫病理学机制受到极大关注.早期的研究认为,脑型疟的发生主要与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和脑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导致脑血管阻塞有关.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脑型疟的发生主要由疟原虫感染后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所导致,与炎症因子的过量释放和免疫细胞在脑血管的浸润密切相关.本文就近年来脑型疟发生的免疫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人工神经网络在传染病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徐俊芳;周晓农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适应性、并行处理能力和非线性等优点,逐渐被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本文对人工神经网络近年来在传染病相关因素、预测预报和诊断等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 重要人兽共患寄生虫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作者:艾琳;陈韶红;陈家旭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组学的研究已从结构基因组学转向功能基因组学,对于基因功能的研究也由单一基因转向大规模、批量分析.为促进我国寄生虫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本文介绍几种重要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技术方法,并对近几年来一些重要寄生虫功能基因组学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十堰市首例输入性恶性疟死亡病例报告

    作者:郑向梅;吕均;何光慧;黄光全;胡乐群

    湖北省十堰市是以中华按蚊为主要媒介的低疟区,非恶性疟流行区.2010年2月,十堰市发现1例输入性恶性疟,患者因被误诊为"病毒性流感",导致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死亡,成为该市首例输入性恶性疟死亡病例,报告如下.

  • 乳房曼氏裂头蚴病1例报告

    作者:张永年;李浩;郭俭;常正山

    患者,女,24岁,江西玉山县人,外出打工者.2009年11月自查乳房有一约分币大小的肿块,11月15日在浙江诸暨红十字医院妇科检查,患者主诉右侧乳房局部偶有胀痛感,无发热、无皮下游走性移行包块.血常规:白细胞5.7×10 9/L,中性粒细胞53.2%,血红蛋白133.0%,血小板176×10 9/L,嗜酸粒细胞17%(↑),粪检未见寄生虫或卵.初诊为乳房小叶增生,医嘱服"乳消肿"中药,4片/次,4次/d,连服3周,肿块未见消退.2010年2月1日在玉山县医院诊断疑为乳房肿瘤,试服抗肿瘤中药(天冬、天花粉和地骨皮各6 g为1剂,加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周,肿块仍未消退,医生建议外科手术.3月4日在江西上饶市人民医院进行普外科手术,从乳房肿块病灶内取出2条灰白色、自然卷曲、能蠕动、具横皱纹、无明显分节的长约1 cm、直径约0.2 cm的活虫体,送至上海市瑞金医院病理科切片镜检为绦虫.

  • 广西圆圃棘口吸虫感染2例报告

    作者:刘晓泉;石焕焕

    病例1女,40岁,护士,广西宾阳县人.患者腹泻,起初为每天1次,就诊前1周增加到每天2次到数次,多为水样便.于2010年7月8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初诊为肠炎.2010年7月9日结肠镜检查,发现升结肠有一直径0.3 cm宽基息肉,距离肛门10 cm处见一长约1 cm的活虫体,局部黏膜充血水肿.血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红细胞4.20×10 12/L,血红蛋白132 g/L,血小板215×10 9/L,白细胞7.2×10 9/L、中性粒细胞50.8%,嗜酸粒细胞3.2%.经询问病史,患者在近半年内食生泥鳅2次,泥鳅购自当地农贸市场,均为切块加佐料生食,每次约食用1条.

  • 甘肃省民乐县人体泡型棘球蚴病2例报告

    作者:韩俭;张多强;包根书;高鹏程;杨孙虎;张著杰;陈根;叶华;周伟;景涛

    泡型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是由多房棘球绦虫幼虫寄生于动物或人体内导致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绝大多数原发于肝脏,症状与肝癌类似,病死率较高.我国泡型棘球蚴病患者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和宁夏等地.甘肃省泡型棘球蚴病病例主要集中于东南部的漳县、岷县和临洮县等,河西走廊地域主要为细粒棘球蚴病,以往无泡型棘球蚴病例的报道.于2008-2009年发现该地区有泡型棘球蚴病患者2例,报告如下.

  • 重症多发性肝、腹腔、肺细粒棘球蚴病1例

    作者:姜秀峰;王形;卞涛;孙佳;谢瑛

    患者,女,41岁,无锡人,于2009年10月20日至无锡市人民医院就诊.入院前4个月,患者出现纳差、腹胀、恶心和呕吐,消瘦,4个月内体重减轻15 kg,逐渐出现巩膜和皮肤黄染等症状.入院检查:腹部CT示,肝脏轮廓扩大,在肝实质内显示大小不等的类球形占位阴影,内囊壁光滑,厚度1~3 mm,CT值10~20 Hu.囊内充满呈水样密度的液体,CT值<10 Hu.外囊壁较厚,3~8 mm,可显示双壁征,CT值30~50 Hu,界限清楚:肝左叶占位阴影呈蜂房状,局部可见不规则的"蛋壳"状钙化阴影,腹腔可见数个类球形占位阴影,诊断为多发性肝、腹腔细粒棘球蚴病(图1A).胸片提示右侧膈肌呈波浪状抬高(图2A).

  • 肝泡型棘球蚴病非手术治疗的疗效评价

    作者:唐群科;张瑛;李永寿;袁春萍;张冬天

    目的 探讨非手术治疗的晚期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医院2006-2009年收治的25例无法根治性切除的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了解其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 25例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为41岁.其中单纯药物治疗[持续服用阿苯达唑15~20mg/(kg·d)]12例,药物结合穿刺治疗11例,药物结合介入治疗2例.阿苯达唑治疗2周为一疗程,一般持续3个疗程.治疗后1~4年共有18人获随访.其中单纯药物治疗组有效2例,改善7例;药物结合穿刺治疗组有效2例,改善5例;药物结合介入治疗组2例均无效.结论 持续服用阿苯达唑可作为非手术治疗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

  • 2009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

    作者:周水森;王漪;夏志贵

    本文根据2009年全国有疟疾发病的23省(市、区)专业单位上报的年度疟疾防治工作总结和有关疫情报表(年报系统)汇总整理,除特别注明"网络直报"外,所有疫情数据均来自年报系统.

    关键词: 中国 疟疾 报告病例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