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联体儿的影像学评估及应用
目的:通过对以往病例的回顾,发现适用于联体儿诊断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手术做准备,提高术后生存率.方法:观察以往病例的影像学检查,对照手术及病理进行比较.结果:6例联体儿中5例胸腹联体,1例坐骨联体,5例胸腹联体均为肝脏及胸骨融合,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先天性心脏病,1例坐骨联体两个患儿共用一条直肠,手术结果与影像诊断大致一致.结论:通过适用的影像学检查,能够全面的了解联体儿内部的结构异常情况,对手术的难度、手术的选择、术前准备、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
SARS康复者肺部CT表现及肺功能恢复与临床的联系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康复者的肺部CT表现及肺功能恢复情况与临床的联系.方法:49例SARS康复者出院后30~122天进行肺部螺旋CT和/或高分辨CT复查,同期40例进行了肺功能复查,分别有16例和13例康复者出院后120~245天再次进行CT复查和肺功能复查.对康复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CT视觉评分方法定量分析肺内病变.结果:首次49例复查的肺部CT表现为磨玻璃阴影25例(51.0%),间质阴影22例(44.9%),随后16例复查的情况分别为6例(37.5%)和7例(43.8%).CT视觉评分比较两次CT复查的征象,磨玻璃影有明显吸收,但间质阴影吸收缓慢.住院期间合并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者其磨玻璃阴影评分明显比没有合并ARDS者高.肺弥散功能占预计值的百分比(Dlco%)的恢复与性别和肺部磨玻璃阴影评分有关.结论:SARS康复者肺部CT表现与临床、实验室检查和肺功能密切相关,随时间的延长,肺内病灶及肺功能逐渐好转,但间质阴影吸收缓慢.
-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CT影像学研究
目的:系统性研究肝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的CT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对2003~2005年3年之间资料完整的23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CT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所有肝移植术后患者均出现肝周积液、胸腔积液及右下肺肺炎及门静脉伴行影.肝梗死4例,局限性脾梗死1例,肝内血肿2例,腹膜后血肿1例,胆总管下段胆泥阻塞伴胆管扩张5例,13例肝癌患者中肝移植术后单纯双肺转移3例,单纯移植肝转移1例,多脏器转移8例,1例因术后循环衰竭而死亡.结论:双螺旋CT能清楚显示肝移植术后的并发症影像.
-
5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手部影像学资料分析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A)手部X线的表现与临床病程的关系.方法:对56例临床资料完整的RA病例行双手的CR后前位X线检查,并按病程分为2组(A组为为符合类风湿关节炎X线Ⅰ期表现的30例,B组为符合类风湿关节炎X线Ⅱ期以上表现的病人26例),分别统计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活动性指标RF、ESR、CRP及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两组RA患者的急性炎性反应指标ESR、CRP的数值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类风湿因子及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的骨关节的损害的程度与RF和免疫球蛋白的水平有关,而手部X线的影像学检查在RA的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
静脉尿路造影在特殊病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提高静脉尿路造影诊断水平.方法:采用改良动态法行静脉尿路造影检查28例.结果:应用此法检查诊断肾肿瘤3例,肾下垂6例,肾动脉狭窄3列,慢性肾盂肾炎肾萎缩3例,明确尿路梗阻病因8例,不稳定膀胱5例.结论:尿路造影检查目前仍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检查,改良的动态造影方法可以提高许多疾病的诊断率.
-
脑功能区自动提取法对99mTc-ECD脑显像63个脑区的灰度分析
目的:验证脑解剖功能区的自动提取法在99mTc-ECD脑显像中提取位置准确性,并初步探讨63个功能区药物相对摄取分布.方法:采用图像配准和图像形变方法,将99mTc-ECD脑SPECT图像标化到标准的Talairach坐标空间,按各脑部功能区对全脑中坐标点分类,计算每个脑区摄取信息即平均灰度,并计算其与全脑平均灰度比值,比较左右半球及不同脑区间摄取比值差异.结果:该方法成功地将目标图像与标准坐标空间配准,提取的脑功能区通过不同透视显示与实际目测的功能区吻合,通过对63个脑解剖区分析,人的大脑左右对99mTc-ECD摄取是不对称的,各个脑区间的分布悬殊也很大,枕叶楔前叶、舌回以及顶下小叶等在脑内99mTc-ECD摄取高,而眶回、胼胝体以及尾状核尾部摄取低.结论:脑功能区自动提取法对99mTc-ECD脑显像对特定脑区分析显示快速,准确,重现性好的特点,不但适合多样本统计分析,也适宜于单个样本的处理,为研究特定脑感兴趣区提供了一个客观、细致的分析方法.
-
脑梗塞患者颅外颈动脉MSCTA和超声对照
目的:探讨MSCTA和超声在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定性及狭窄程度判定的价值及两种检查方法间的一致性.方法:对41例脑梗塞病例行MSCTA及超声检查,其中4例同时行DSA检查.分别观察斑块有无、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并采用一致性检验,观察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68.85%(28/41)、82.93%(34/41)的患者发现有颅外颈动脉、颈动脉斑块.MSC-TA、超声分别发现了共76处、69处颅外颈动脉斑块;两种检查方法共同判断的60处斑块的性质判定的一致性为75%(45/60),Kappa值为0.5915.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率判断一致性为78.26%.Kappa值为0.6882.对DSA证实的3处颅外颈动脉闭塞,MSCTA均做出了正确的诊断,超声正确判断1例,另两例分别误判为中、重度狭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塞的关系密切.MSCTA、超声在斑块的性质及狭窄程度的判定上体现了良好的一致性,MSCTA可能检出更多的颈动脉斑块.对颈动脉血管闭塞的判断上,MSCTA较超声更为准确.
-
医学影像学在诊断先天性联体畸形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医学影像学在诊断先天性联体畸形中的价值,以便做好分离术前准备.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两例联体婴儿的消化道造影、CT、MRI、核医学等影像学资料,分析各自特异性表现.结果:联体婴儿1肝脏相连,心包有轻度的粘连,相连的肝脏没有大血管交通,其代谢、功能正常,各自具有完整独立的胆道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联体婴儿2心脏、肝脏相连,其它部位没有相连.结论:联体婴儿的影像学资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相连脏器的相连程度及其血管沟通和代谢、功能情况,能够较准确地指导分离手术方案的制定,医学影像检查的综合应用是联体畸形分离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
窒息性胸廓发育不良的影像表现(附4例报告)
目的:加深对窒息性胸廓发育不良(ATD)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通过4例ATD X线和CT影像分析,结合临床资料及有关文献加以讨论.结果:①ATD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骨软骨发育不良疾病.②X线主要表现:胸廓狭长,肋骨短,肋骨头膨大;髂翼呈方形,股骨头骨骺提前骨化;长骨短,干骺端增宽;掌指骨短粗,锥形骨骺及赘生指.结论:对反复肺部感染的患儿,应进行影像学检查,早日明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MDCT双期扫描及后处理重建在肾静脉异常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双期扫描及图像后处理重建方法在肾静脉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肾静脉异常患者(肾静脉变异3例,肾静脉栓子9例,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3例,脾肾静脉分流、动静脉瘘和静脉瘤各1例)的MDCT图像,比较MDCT双期扫描及各种图像后处理重建方法对肾静脉异常的显示效果.结果:①MDCT双期扫描图像可清晰显示肾静脉及其伴随病变;动脉期图像可对所有肾静脉异常作出初步诊断,静脉期图像显示肾静脉属支、侧支循环交通支静脉、静脉栓子范围及伴随的静脉系统异常较动脉期图像更有优势.②MPR图像可清晰显示肾静脉腔内外情况及合并的静脉周围组织病变,但难以完整显示血管解剖全貌;CPR可将迂曲的肾静脉拉直显示,但造成周围解剖结构分离、变形;MIP对血管解剖及病灶的显示效果佳,薄块MIP能减轻图像重叠的干扰;VR显示肾静脉解剖形态立体感强,对重叠血管和动静脉畸形的显示优于MIP,但不能显示静脉腔内栓子.结论:MDCT双期扫描结合适当的后处理重建方法可以满意显示肾静脉解剖及病变,是评价各种肾静脉异常及伴随病变的准确、安全方法.
-
下肢动脉血栓的机械性祛栓结合药物溶栓治疗
目的:研究OASIS导管流变溶栓和Amplatz血栓消融导管(Amplatz Thrombectomy Device,ATD)浸软溶栓结合基因重组型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human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或尿激酶(UK)药物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对18例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实施急诊OASIS导管流变溶栓(12例)或ATD导管浸软溶栓(6例)术,对远端小血管残留血栓给予rt-PA溶栓2例,UK溶栓7例,对4例5处髂股动脉狭窄段采取经皮球囊扩张(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或支架成形辅助治疗.其中髂动脉3例,股动脉13例,腘动脉1例,股动脉、腘动脉、胫前胫后动脉及足部动脉广泛血栓形成1例.结果:18例机械性祛栓技术实施成功率100%,其中14例术中处理后立即完全再通;4例术后留置导管继续溶栓3~5天达到完全再通.其中4例5处动脉狭窄段采用球囊扩张或置入支架后狭窄段的血管腔平均复通率95%,临床表现好转率100%.全部病例均经DSA、B超及临床随访1~45个月,动脉均保持通畅.无血管穿孔并发症和截肢病例,溶栓过程中出现消化道出血1例.结论:采用OASIS导管和ATD导管机械性祛栓结合rt-PA或UK药物溶栓治疗能够快速地祛除下肢动脉血栓,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显著.用PTA和支架辅助治疗可有效地解除动脉狭窄,防止血栓再形成,避免截肢.
-
骨尤文瘤与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影像学对照
目的:探讨尤文瘤与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s)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的异同点,为两者的鉴别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尤文瘤和10例骨pPNETs的临床和X、CT及MR资料.结果:尤文瘤的年龄范围10~28岁,平均18.5岁.多以局部疼痛(17/18)伴肿胀(13/18)为主诉,1例以局部肿块为主诉.病变的部位为股骨6例、肱骨4例、锁骨2例,胫骨、腓骨、尺骨、髂骨、骶骨及髋臼各1例.18例X线片中,溶骨性骨质破坏7例,溶骨性骨质破坏并不规则骨质增生、密度增高11例;10例见软组织肿块;10出现骨膜反应,其中葱皮样骨膜反应3例;病变呈偏侧性6例;一侧骨皮质出现压迹3例.12例CT扫描中,边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溶骨性骨质破坏并不规则骨质增生、密度增高8例;10中有大小不一的软组织肿块形成;8例出现骨膜反应.9例MRI扫描中,T1WI等信号8例,中等偏高信号1例;T2WI及STIR呈不均匀中高信号;8例中见大小不一的软组织肿块形成,肿块的大小为2cm×3cm~3cm×10cm;5例MR增强扫描中,3例呈显著性强化,2例呈不均匀显著性强化.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s)年龄范围8~68岁,平均24.4岁.病变的部位为:髂骨3例、肱骨干骺端2例,椎体、椎弓、肩胛骨、骶骨、蝶骨大翼各1例;多以局部疼痛(9/10)伴肿块为(7/10)主诉.X线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伴有不规则硬化和轻度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未见异常1例;7例见软组织肿块;均未见骨膜反应.7例CT扫描中边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伴有不规则硬化和轻度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均有明显的软组织肿块形成,2例伴有细小的点状钙化,均未见骨膜反应;10例MRI扫描中,T1WI等信号9例,中等偏高信号1例;T2WI及STIR不均匀中高信号8例,均匀高信号2例;均见软组织肿块形成,肿块的大小为2.5cm×4.0cm~7.5cm×13.0cm;5例MR增强扫描中,2例呈中等度强化,3例呈不均匀显著性强化.结论:和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比较,尤文瘤的发病年龄相对较轻,以长管骨好发,X线和CT上骨膜反应明显,骨质密度增高多见,MR上其信号改变相似但软组织肿块较小,结合病理检查有助于两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右侧隐睾合并精原细胞瘤1例的超声表现
病例男,63岁.因发现右下腹包块29年,突然增大4月入院,发病以来无发热、消瘦、腹泻及其他伴随症状.查体:一般情况好,右下腹有一大小约10cm×8cm大小包块,质硬,界限较清,有压痛,活动度尚好.右侧睾丸缺如,左侧发育正常.在外院做电子内窥镜检查结果为:回盲部肠外肿物性质待定.超
-
巨大甲状旁腺腺瘤1例
病例女,60岁,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腰背部疼痛,以后逐渐发展成全身疼痛,外院曾按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骨关节退行性变治疗无明显改善.5年前发现双肾结石,并逐渐增大,于两年前行体外超声碎石治疗.近年来骨痛加重,但无厌食、恶心、呕吐、多饮和多尿症状,以"全身骨痛、肾结石.可疑甲旁亢"收入院.
-
腹直肌上皮样平滑肌瘤(交界性)CT表现1例
上皮样平滑肌瘤(epithelioid leiomyoma,EL),多发生于胃,其次为小肠、肠系膜、网膜、腹膜后及子宫等部位[1],发生于骨骼肌者罕见,笔者遇到1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
Caroli病的影像诊断(附8例分析)
Caroi病(CD)是一种少见的肝内胆管囊状扩张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确诊病例逐渐增多.本文对我院2002年11月~2006年6月确诊的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Caroli病CT、MRI及MRCP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
血小板减少血管瘤综合征的MRI诊断
血小板减少血管瘤综合征,也称为Kasabach-Merritt综合征,是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低纤维蛋白血症,继之发生出血、贫血,严重者发生DIC危及患儿生命,此病少见,手术时有大出血危险,临床治疗困难.本文回顾性分析6例血小板减少血管瘤综合征MRI、MRA表现,探讨血小板减少血管瘤综合征的MRI、MRA诊断.
-
桥本甲状腺炎的超声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
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是1912年由日本学者桥本策首先报道的,故名桥本氏病.又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hronic lvmphocytic thyroiditis),或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近几十年中,随着诊断技术不断进步,其检出率日益提高,仅次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在甲状腺疾病中居第二位[1],成为临床一种常见病.
-
PET-CT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恶性肿瘤的首位,亦是肿瘤致死的首要原因.如何对肺癌进行早期诊断、准确分期、合理治疗,以及改善病人的预后,是多年来医学工作的重点,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肺癌的主要手段.随着影像学进展,CT、HRCT、CT造影、MRI、PET及PET-CT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对早期发现肺癌、早期诊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影像学的肿瘤分期也越来越接近病理.
关键词: 肺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PET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人们在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面取得巨大的进展,而且还不断有新技术出现,PET(正电子发射断层,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v)的出现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分子影像学时代.PET是将能放出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示踪剂引入体内,然后探测正电子与电子发生湮灭反应时释放的两个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γ光子,通过计算得到有关血流分布、氧消耗、物质代谢等方面的信息,向人体引入参与体内不同生物代谢活动的各种示踪剂,如碳、氧、氢等,可以获得人体细胞代谢的各种参数,以此评价其功能,是分子影像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
读片窗及答案
病例男,60岁.5月前无明显诱因腰骶部疼痛,进行性加重.1月前出现间断低热、头晕、咳嗽、胸闷、活动后气促,无痰.1周前出现双足麻木而后发展为双下肢瘫痪,不能站立及行走.查体:第3、4胸椎部位可触及软组织肿物,触痛不明显.下部胸椎及腰椎压痛阳性,其中第1、5腰椎压痛明显.血常规检查:RBC 3.44×1012/L,HB 10.6g/L,WBC 9.2×109/L.肺、腰椎CT示:纵隔窗: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