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중국전과의학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
- 影响因子: 2.0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572
- 国内刊号: 13-122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健康右利手年轻人脑白质投射纤维各向异性研究
目的 定量分析健康右利手年轻人脑白质投射纤维在左右侧之间和不同部位之间各向异性的差别.方法 应用GE 3.0 T MRI仪对31例健康右利手年轻志愿者行常规颅脑MRI及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查,重建DTI的分数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相对各向异性(relative anisotropy,RA)及1-容积比(volume ratio anisotropy,1-VR)3种各向异性图,选择4个层面测量脑白质投射纤维6个部位的FA、RA、1-VR值,比较各向异性在左右侧之间和不同部位之间的差异.结果 (1)投射纤维在脑桥的FA、RA值左侧大于右侧(FA:P=0.032,RA:P=0.033),脑桥的1-VR值左右侧无差别(P=0.289),其余5 个部位FA、RA和1-VR值左右侧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2)6部位FA、RA和1-VR值的顺序为大脑脚>内囊后肢>内囊膝部>内囊前肢、脑桥>半卵圆中心.结论 健康右利手年轻人在脑桥区投射纤维FA、RA值有左侧优势,脑白质投射纤维不同部位之间的各向异性程度有差异.
-
不同类型多系统萎缩临床表现与磁共振成像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多系统萎缩(MSA)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成像(MRI)特征之间的差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为MSA的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资料,其中帕金森型(MSA-parkinsonian,MSA-P)17例,小脑萎缩型(MSA-cerebellar,MSA-C)24例.比较MSA-P及MSA-C患者的临床表现及MRI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MSA-P与MSA-C患者在构音障碍、共济失调步态、跟膝胫试验阳性、指鼻轮替试验障碍、步态异常、肌张力增高6个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特征:MSA-P与MSA-C患者在侧脑室扩大、第四脑室扩大、壳核外侧缘高信号、壳核后外侧低信号、小脑萎缩、脑桥及小脑中脚萎缩、延髓萎缩、中脑萎缩、壳核萎缩9项MRI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MRI及临床表现有助于MSA的诊断及其分型的鉴别.
-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普拉克索对不宁腿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普拉克索对不宁腿综合征(RLS)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应用普拉克索治疗的不宁腿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疗效.结果 RLS患者治疗后PSQI总分及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方面的得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拉克索可有效改善RLS患者的睡眠质量且安全有效.
-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在急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oluable transferritin receptor,sTfR)在急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34例不同类型溶血性贫血患儿和12例非贫血对照儿童的血清sTfR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急性溶血性贫血患儿血清sTfR水平为(49.4±19.1) nmol/L,对照组血清sTfR水平为(13.8±3.3) n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患儿中,地中海贫血患儿血清sTfR水平升高为明显,其中β-地中海贫血患儿高.血清sTRF水平与网织红细胞绝对值计数呈正相关(r=0.8011,P<0.01).结论 血清sTfR变化可作为红细胞生成评价的指标,检测血清sTfR水平有助于急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行为干预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行为干预对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方法 选择127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对其进行有关饮酒危害性的早期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3个月后随访,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患者的饮酒量、饮酒频度以及肝功能,随访1年后观察超声图像及肝脏超声检测指标的变化.结果 (1)127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干预前后饮酒量、饮酒频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干预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后患者肝左叶厚度、肝右叶大斜径、门静脉主干内径较干预前显著降低,门静脉主干大血流速度较干预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行为干预前后患者脂肪肝严重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酒精性脂肪肝进行早期行为干预,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的饮酒量和饮酒频度,减少与饮酒相关的肝损害的发生.
-
微量注射泵垂直移动后注出率改变的影响因素实验室研究
目的 了解微量注射泵垂直移动后注出率改变的影响因素,找出能适用于临床的减少因泵体垂直移动而带来的微量注射泵注出率改变的方法.方法 使用析因设计比较不同的微量注射泵(国产Micorinfusion Pump WZ-50C、Micorinfusion Pump WZ-5C2、德国BRAUN Perfusor compact)、不同的垂直移动高度(25、35、50 cm)和关闭通路(三通开关和制水夹)对微量注射泵注出率的影响,每个试验组合重复3次,利用电子天平定量测定1 min内注出的液体.结果 垂直移动高度对微量注射泵注出率有显著影响(F=99.028,P=0.000),且移动高度越高,注出率的改变越大(P=0.000);关闭通路也对注出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F=3.085,P=0.051),这表明关闭通路后再移动微量注射泵也未必能保证注出率不发生显著变化.进一步的比较表明,关闭制水夹能够抑制垂直移动所致的注出率变化(P=0.085),而关闭三通对注出率的影响不明显(P=0.000).结论 微量注射泵在带延长管运转过程中垂直移动泵体可产生短时间的注出率改变,改变的程度与垂直移动的高度呈正相关;关闭通路上的制水夹后再移动泵体,有可能抵消移动所造成的影响.
-
青年与中老年急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比较
目的 比较青年与中老年发生急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9年1月神经外科住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者共786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年龄≤45岁)310例和中老年组(年龄>45岁)476例,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并分析两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和1年病死率.结果 高血压是脑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中老年组高血压发病率更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血症是中老年脑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吸烟史、大量饮酒史是青年脑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动静脉畸形及动脉瘤破裂是青年脑出血的主要原因,高血压是中老年脑出血的主要原因.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和1年病死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是各年龄组脑出血发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是中老年脑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吸烟史、大量饮酒史是青年脑出血的危险因素.预后主要与年龄、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关,年龄>45岁,出血量大或出血发生在脑干、丘脑部位的患者预后差.
-
骨髓和脐血间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杜氏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269例疗效研究
目的 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和脐血间质干细胞(CMSCs)联合移植治疗杜氏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MD)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3月对269例DMD患者行自体BMSCs和CMSCs联合移植方案进行治疗,患者均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10 μg/kg,2次/d,皮下注射动员骨髓干细胞4 d,于第5天行骨髓采集术,局部麻醉下从髂后上棘抽取骨髓100~180 ml.将采集的骨髓液经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后,分离单个核细胞2.0×109,用Uitra cul Ture 培养液调节细胞数量为1×105/ml~1×106/ml,接种于75 mm2培养瓶中,24 h换液,7~10 d后收集全部细胞,总数为4.0×108/ml~1.5×109/ml.将BMSCs移植到患者四肢近端肌肉内.采集脐血80~160 ml,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并诱导分化为CMSCs.将CMSC(1.0~4.8)×107细胞悬液,经静脉缓慢输注,每5~7 d 1次,共3次.移植后6个月对患者的肌力、步行10 m和推轮椅10 m所需时间、肌酸激酶水平、肌电图等进行观察.结果 269例患者移植后6个月时随访,218例患者(81.0%)肌力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干细胞移植后235例患者复查心肌酶谱,其中188例(80%)患者步行10 m及推轮椅10 m所需时间明显缩短,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肌酸激酶水平较移植前明显下降(P<0.01).51例患者复查肌电图,32例(62.7%)患者波幅不同程度增高,运动单位增多,多相波减少.47例患者复查大腿肌肉磁共振成像,肌肉影像较移植前变化不明显.结论 BMSCs和CMSCs移植治疗DMD,对肌肉组织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使DMD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改善,肌力有所提高,肌酸激酶较移植前下降.移植后复查肌电图波幅不同程度增高,运动单位增多,多相波减少.MSCs移植无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好,是治疗DMD的新手段.
-
定量组织速度显像评价急诊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入选22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于急诊PCI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分别测定患者的左房室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a)、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并计算Ea/Aa比值.结果 (1)PCI治疗后1周患者S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515,P<0.05);PCI治疗后3、6个月患者Sa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0.042和0.029,P<0.05);PCI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1周时比较Sa也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0.012,P<0.05).(2)急诊PCI治疗后3、6个月患者Ea与治疗前比较有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0.012和0.011,P<0.05).(3)急诊PCI治疗后1周、3个月和6个月患者Ea/Aa比值与治疗前比较有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0.023、0.018和0.012,P<0.05).结论 急诊PCI治疗可以改善AMI患者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定量组织速度显像可以准确、敏感地评价AMI患者急诊PCI治疗后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变化.
-
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对胃癌细胞SGC7901中Skp2和NAG-1表达的影响及其效应
目的 研究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靶向抑制剂LY294002对胃癌细胞SGC7901中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和非甾体抗炎药诱导基因-1(NAG-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LY294002作用于胃癌细胞株SGC7901,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AnnexinV2FITC/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NAG-1、Skp2 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p-Akt(Ser473)和总Akt(t-Akt)的表达情况.结果 LY294002可明显抑制SGC7901的生长,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并出现典型的细胞形态学改变;10、30、50 μmol/L的LY294002作用12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7±0.42)%、(36.5±0.45)%和(64.1±0.79)%,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的(2.3±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Y294002可下调p-Akt的蛋白表达,而t-Akt的表达未发生改变;LY294002可上调NAG-1 mRNA的表达,并下调Skp2 mRNA的表达.结论 阻断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可改变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Skp2和NAG-1的表达,并能明显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Akt磷酸化及调控NAG-1、Skp2 mRNA表达水平有关.
-
食管癌引流区淋巴结细胞裸鼠体内抑瘤实验
目的 观察肿瘤引流区淋巴结(TDLN)细胞对自体瘤细胞体内杀伤作用.方法 将TDLN细胞分为3组进行培养:TDLN-Ⅰ组培养基中添加IL-2,TDLN-Ⅱ组添加IL-2+IL-4+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TDLN-Ⅲ组添加IL-2+IL-4+GM-CSF+自身食管癌细胞抗原(tAg).选择60只BALB/C裸鼠,用术中切取的食管癌组织块建立荷瘤裸鼠模型,将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IL-2组、TDLN-Ⅰ组、TDLN-Ⅱ组和TDLN-Ⅲ组,各6只,分别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IL-2及相应TDLN细胞.每周测量并记录一次裸鼠的肿瘤体积,5周后处死裸鼠取出移植瘤标本,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结果 实验的不同时间5组裸鼠肿瘤体积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020,P<0.01).进一步分析显示:空白对照组与IL-2组肿瘤体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进行3、4、5周时TDLN-Ⅰ组、TDLN-Ⅱ组及TDLN-Ⅲ组肿瘤体积均较空白对照组及IL-2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DLN-Ⅰ组与TDLN-Ⅲ组间差异显著(P<0.05).各组肿瘤细胞凋亡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DLN-Ⅲ组的肿瘤细胞凋亡率高为(39.1±1.5)%.结论 TDLN细胞在体内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功能,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
-
不同标准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葡萄糖负荷后血糖代谢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2种标准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葡萄糖负荷后血糖代谢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3 828例40岁以上居民及职工进行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对空腹血糖(FPG)≥5.6 mmol/L者行75 g葡萄糖负荷试验,分析负荷后2 h血糖(PPG)代谢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 828例调查对象中,5.6 mmol/L≤FPG<7.0 mmol/L的IFG患者627例(A组),6.1 mmol/L≤FPG<7.0 mmol/L的IFG患者245例(B组).A组人群中,糖耐量减低(IGT)的患病率为37.00%(232/627),其中女性IGT患病率(23.76%)显著高于男性(1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T2DM)患病率为13.88%(87/627),女性T2DM患病率(9.52%)显著高于男性(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该IFG人群PPG升高的危险因素为FPG、年龄、饮酒、收缩压和体质指数(BMI).B组人群中,IGT的患病率为41.22%(101/245),其中女性IGT患病率(25.71%)显著高于男性(1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病率为20.82%(51/245),其中女性T2DM患病率(11.84%)显著高于男性(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该IFG人群PPG升高的危险因素为FPG、年龄和BMI.结论 以5.6 mmol/L和6.1 mmol/L为切点的IFG阶段,PPG代谢异常率分别为50.88%和62.04%,共同且可控危险因素为体质量.
-
针织厂工人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针织厂一线车间工人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中山市51家针织厂1 280名一线车间工人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首次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村劳务工人1 280名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观察组呼吸道变应性疾病患者150例,患病率为11.72%,对照组呼吸道变应性疾病患者22例,患病率为1.7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工作环境、日工作时间,工作环境中粉尘、化学纤尘、羊毛纤维及化学制剂的接触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织厂工人的从业时间与呼吸道变应性疾病患病率间呈正相关(P=0.001);针织厂工人上呼吸道变应性疾病患病率与下呼吸道变应性疾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织厂一线车间工人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患病率高,针织厂工人的从业时间越长患病率越高,患病以上呼吸道疾病为主;应加强针织厂一线车间工人的健康防护和健康干预.
-
以四肢酸痛为主诉的空泡蝶鞍综合征一例
1 病例简介患者,男,29岁,主因"心悸、多汗6个月,四肢无力、酸痛1个月,加重伴头痛3 d"于2008-07-31入院.患者有慢性鼻窦炎史.6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心悸、多汗,多于空腹时发作,进食后缓解,未予注意.1个月前患者出现四肢无力、酸痛,以下肢为明显,伴双足跟疼痛,久站行走后加重,无红肿、畸形,就诊当地医院骨科诊为"骨质增生",予对症治疗后无好转.
-
淋巴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一例
1 病例简介患者,女,35岁.因"淋巴瘤确诊8个月,反复发热10余天,黄疸2 d"于2009-11-15入院.患者8个月前行鼻腔肿物活检术,病理检查示(右鼻)恶性淋巴瘤,NK/T细胞型.采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 750 mg/m2 静脉滴注d1,长春新碱 1.4 mg/m2 静脉滴注d1,多柔比星 50 mg/m2 静脉滴注d1,泼尼松 60 mg/m2 口服 d1~d5)化疗3个周期后部分缓解(PR),鼻腔及周围结构放疗,DT50Gy/25fx放疗后缓解(CR).
-
绝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
本文要点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舒张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血管壁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颈动脉是脑供血的主要通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 artery plaque,CAA)是引起血管狭窄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
延长单次血液透析时间——值得尝试的透析模式
目前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 h已成为全世界公认的血液透析方式,而美国肾脏病协会(NKF)基于循证医学制定的K/DOQI指南也成为各国制定透析规范的依据,K/DOQI指南中明确规定:为使透析充分性达标,需每周至少透析12 h以达到低透析充分性[尿素清除率(URR)>65%,尿素清除指数(Kt/V)>1.2].
-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的脊髓功能障碍性疾病,是骨科常见病.本研究结合颈段脊柱、颈部脊髓的解剖特点及相关文献报道,对CSM患者手术入路及方式的选择进行了讨论,并对各种手术方式的优劣进行了比较.
-
脑卒中社区防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种遍及世界范围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于它的防控很早就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政府的重视.但是目前脑卒中依然是世界范围内人口死亡的第三位病因和成人残疾的首要原因[1].据美国卒中协会(ASA)统计:卒中目前在美国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致残和致死性病因,每年约有70万人新发或复发卒中,每年死于卒中的人数约为161 000人,是第三位致死原因[2].
-
院内卒中33例发病因素及防治分析
目的 探讨在神经内科诊治的非卒中住院患者发生卒中的可能原因和机制,提高院内卒中的防范意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后发生的或转入我科诊治的23例急性脑梗死/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和10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就院内卒中发生的可能原因、机制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院内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心脏疾病、过度降血压、脑血管介入检查和治疗、妊娠、骨科手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部感染等;引起出血性卒中的相关因素有:溶栓/抗凝/降纤、脑血管介入治疗、脑血管畸形、创伤等.结论 院内卒中发病因素多种多样,在入院早期及时全面了解患者的机体状况,及时消除潜在的卒中危险,对预防院内卒中及减少医疗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80例恢复期脑卒中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帕罗西汀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神经系统药物和支持治疗.帕罗西汀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20~40 mg/d,疗程均为8周.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根据HAMD评分减分率进行疗效评定.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浆P物质(SP)、神经肽Y(NPY)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的水平,并对帕罗西汀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HAMD、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BI明显上升,而对照组下降或上升的幅度明显低于帕罗西汀组;同时帕罗西汀组患者的血浆SP和CRF水平明显降低,NPY水平明显升高,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SP、NPY和CRF水平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的疗效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帕罗西汀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并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血浆NPY水平增加,SP和CRF水平降低可能是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另外一种作用机制.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及全脑血管造影对预后评估的价值
目的 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脂和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的发生率与TIA的关系及全脑血管造影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病例组)的血脂和血浆MMP-9水平、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确定TIA患者的治疗方案,并评估DSA对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 (1)TIA患者的血脂和血浆MMP-9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但病例组中有脑梗死亚组和无脑梗死亚组比较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行DSA检查发现TIA患者脑血管狭窄发生率达80.26%(61/76),根据DSA检查结果所采取的治疗方案临床效果佳.结论 血脂和血浆MMP-9水平异常、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与TIA具有相关性,是颈动脉系统TIA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可依据DSA检查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及对预后进行评估.
-
伴吞咽困难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开展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早期规范肠内营养(EN)对伴吞咽困难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08例患者分为营养支持组(58例)和对照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鼻饲整蛋白肠内营养制剂及普通鼻饲奶.住院第1天和第21天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三酰甘油,统计两组患者第1、21天的 NIHSS评分,第7、21 天时的感染率及EN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第21天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均有下降,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营养支持组第7、21天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第7天EN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营养支持组NIHSS评分改善更为显著(P<0.01).结论 早期EN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伴吞咽困难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感染发生率,改善预后.
-
颈动脉超声与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与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中87例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的检测结果.结果 478例患者中,颈动脉超声检出颈动脉硬化病变397例,检出率为83.05%;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32例(1 098块),斑块的主要分布部位依次为颈动脉分叉处(BIF)、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起始段及颈外动脉(ECA).对颅外颈动脉<70%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颈动脉超声与DSA两种方法的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70%~99%的狭窄,两种方法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对颅外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超声对颅外颈动脉<70%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与DSA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对≥70%的颈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率低于DSA,颈动脉超声对颅外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高于DSA.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价值.
-
隐匿性中颅窝底骨折的早期诊断
目的 探讨隐匿性中颅窝底骨折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隐匿性中颅窝底骨折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早期诊断的方法.结果 本组隐匿性中颅窝底骨折患者多合并有外耳道出血,可出现迟发的脑脊液漏、面神经损伤、前庭功能障碍,通过保守治疗多可好转.大部分患者可通过颅底的薄层CT扫描得以确诊.结论 大部分隐匿性中颅窝底骨折可通过薄层CT扫描得以确诊,但仍有少数患者需要通过观察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
出血型烟雾病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出血型烟雾病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出血型烟雾病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 在51例脑室内出血的患者中,4例(7.8%)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在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11例(64.7%)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11例患者行外科治疗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 在出血型烟雾病患者中,如果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应高度怀疑合并颅内动脉瘤的可能.对于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治疗,可采用直接手术治疗或血管内栓塞治疗.
-
时间护理对老年患者护理质量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时间护理对老年患者护理质量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老年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进行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患者给予时间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后健康知识评分、患者满意度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33.1±7.6)d与(39.6±5.4)d],健康知识评分、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96.0±3.5)分与(92.0±5.4)分;(95.0±1.9)%与(93.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90±4)分与(8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68,P=0.02).结论 对老年患者进行时间护理,能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的生存质量.
-
同种异体骨钉固定骨块的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术后护理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钉固定骨块的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对我院骨科收治的20例行同种异体骨钉固定骨块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术后给予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及常规护理,观察相关护理对患者康复的作用及效果.结果 20例患者中,术后19例达到良好的骨性愈合,1例好转.全部椎管直径较术前扩大50%以上,临床效果满意.未发生手术并发症.结论 同种异体骨钉固定骨块的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椎管成形重建术;术后给予正确、恰当的护理能很好地重建脊柱稳定性,减少硬脊膜黏连,使骨块提早愈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及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的护理经验.方法 应用Codman颅内压监护仪对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监测及护理:重视基础护理,加强并发症的防治,准确测量颅内压并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做出相应处理.结果 45例患者经过持续颅内压监测,10例患者病情发生变化,颅内压超过5.3 kPa,急诊手术去除骨瓣减压,9例术后颅内压下降,恢复良好;1例术后再次升高,患者家属拒绝再次手术,终死亡.余35例患者于病程的2~6 d颅内压出现增高,但未达手术要求值,经过脱水等处理,颅内压下降.根据格拉期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进行划分,本组存活44例,其中Ⅰ级22例,Ⅱ级11例,Ⅲ级11例;Ⅴ级:死亡1例 .结论 动态监测颅内压的变化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辅以细致周到、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32例围术期护理及康复训练
目的 总结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围术期护理及康复训练体会.方法 选择32例关节镜下应用半腱肌和股薄肌腱重建交叉韧带患者,总结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及康复训练体会,包括术前心理护理及功能锻炼指导,术后患肢体位的摆放、生命体征、伤口渗血情况的观察及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等.结果 32例患者经过科学的围术期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随访6~8周,29例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可达0°~110°,只有3例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达0°~90°.结论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围术期护理及术后的早期合理康复训练,对于减轻疼痛、防止关节挛缩、促进关节软骨代谢、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