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 중국인수공환병학보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微生物学会
  • 影响因子: 0.81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002-2694
  • 国内刊号: 35-1284/R
  • 发行周期:
  • 邮发: 34-46
  • 曾用名: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编委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严延生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银杏酸、阿奇霉素和大蒜素抗弓形虫增殖效果研究

    作者:吴亮;陈盛霞;姜旭淦;周天戟;徐会娟;帅连云;傅行礼;曹建平

    目的 评价银杏酸、阿奇霉素和大蒜素体外和体内抗弓形虫增殖的效果.方法 体外试验,培养HFF细胞做为弓形虫宿主细胞,采用MTT法检测3种药物的安全浓度和体外抗弓形虫增殖的效果.体内试验,以腹腔注射的方式给药,观察感染弓形虫小鼠的存活时间,比较3种药物的体内抗弓形虫增殖效果.结果 银杏酸和阿奇霉素可显著抑制细胞内弓形虫的增殖,两者效果相近.银杏酸和阿奇霉素均可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大蒜素抗弓形虫效果微弱.结论 银杏酸具有抗弓形虫作用.

  • 生物信息学分析亚洲牛带绦虫乳酸脱氢酶基因及其蛋白的结构与特性

    作者:申萍香;黄艳;黄江;胡旭初;余新炳;徐劲;廖兴江

    目的 分析和预测亚洲牛带绦虫(Taeniasaginata asiatica,Ta)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特性,以指导其生物学功能的实验研究.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网站如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 http://www.ncbi.nlm.nih.gov/)和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蛋白分析专家系统(ExPASY, http://ca.expasy.org/)中有关基因和蛋白序列、结构信息分析的各种工具,结合其它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包,如DNAman和Vector NTI suite, 从亚洲牛带绦虫全长cDNA质粒文库中识别乳酸脱氢酶(Ta LDH)基因及其编码区,分析、预测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理化特性、抗原表位、翻译后的修饰位点、功能域、亚细胞定位、拓扑结构、二级结构、三维空间构象,酶的活性中心在拓扑结构和空间构象中的位置分布等.结果 该基因全长1285bp,编码区为92bp-1084bp,编码331个氨基酸,其推导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乳酸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50%左右,具有乳酸脱氢酶保守结构域.其编码的蛋白相对分子量理论预测值和等电点分别是35268.9Da 和8.03.其编码的蛋白有3个跨膜区、没有其它亚细胞定位序列.α螺旋(H)、β折叠(E)和无规卷曲(L)的比例分别是36.56:22.96:40.48,L-乳酸脱氢酶活化位点,位于189-195aa,Ta LDH氨基酸序列中有16个潜在抗原表位,酶催化位点的关键氨基酸在不同物种中保守,在空间结构中3个关键氨基酸相互靠近.结论 应用生物信息方法 从亚洲牛带绦虫成虫cDNA文库中筛选出了Ta LDH的cDNA全长序列并预测得到其结构与功能方面的信息.

  • 结核和肺吸虫抗体快速联检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夏晓华;何月龙;王越;施晓华;张伟民;干小仙

    目的 探索结核抗体、肺吸虫抗体快速联合检测技术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结核分枝杆菌脂阿拉伯甘露糖(LAM)抗原、肺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分别点样在硝酸纤维素膜上,以胶体金-蛋白A结合物为检测标志物,建立结核抗体、肺吸虫抗体联合检测的金标免疫渗滤法(TB/Pw-DIGFA);用TB/Pw-DIGFA检测肺结核病人、肺吸虫病人及健康人血清样本,以敏感性、特异性、灵敏度等指标考核其诊断价值.结果 TB/Pw-DIGFA检测涂阳肺结核病人、涂阴肺结核病人和肺吸虫病人抗体的敏感性分别为85.9%(134/156)、83.0%( 44/53)和95.6%(22/23);对肺结核病和肺吸虫病的特异性分别为92.6%(100/108)和99.1%(107/108);与TB-Dot平行检测结核病人和健康人群血清共94人份,符合率达96.8%(91/94),经Kappa检验,两者有高度一致性(K=0.935, P<0.001);与ELISA肺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平行检测肺吸虫病人和健康人群血清共90人份,检测结果 完全一致;未发现结核病和肺吸虫病人血清之间有交叉反应.结论 TB/Pw-DIGFA诊断肺结核病和肺吸虫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该方法 一次操作同时完成结核和肺吸虫二项特异性抗体测定,不仅检测效率高而且便于临床医生鉴别诊断.

  •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诊断牛布鲁氏菌病的研究

    作者:朱明东;洪林娣

    目的 研发一种牛布鲁氏菌病快速诊断试剂.方法 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经布鲁氏菌病病牛和健康牛不同血清用量的测试,选择佳血清用量,建立快速诊断牛布鲁氏菌病的新方法 .结果 GICA快速诊断牛布鲁氏菌病佳血清用量为10μl,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91.3%和97.3%,youden指数为0.886;GICA、DIGFA及SAT检测结果 比较三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GICA快速诊断牛布鲁氏菌病,不仅具有试剂敏感、特异,且血清用量少,操作简便,更适合于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应用.

  • 卡氏肺孢子虫在大鼠肺外组织器官播散性的研究

    作者:卢致民;尚金星;邢洁;唐红炜

    目的 研究卡氏肺孢子虫在大鼠肺外组织器官(肾、肝、脾、骨髓)的播散性.方法 地塞米松肌肉注射Wistar大鼠,诱导建立PCP大鼠模型.模型诱导10 w后,剖杀大鼠,取其肺、肾、肝、脾和骨髓,分别作各组织印片和切片,光学显微镜下对各组织印片和切片进行病原学和病理学观察.同时设空白对照组.结果 PCP组大鼠肺、肾、肝、脾、骨髓印片卡氏肺孢子虫包囊阳性率分别为100%(25/25)、4%(1/2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0%(0/25)、0%(0/25)、0%(0/25);对照组大鼠各组织印片中均未查到肺孢子虫包囊.PCP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表现为典型间质性肺炎,肺外组织器官(肾、肝、脾、骨髓)均无明显病理改变,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区别.结论 肺孢子虫肺炎大鼠肺外组织器官(肾、肝、脾、骨髓)没有检测到卡氏肺孢子虫病原体,也没有出现病理改变,提示肺孢子虫肺炎大鼠一般不会出现肺外组织器官(肾、肝、脾、骨髓)播散.

  • 2006年福州市乙型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特性研究

    作者:姚栩;陈智伟;张彩云;杨建娜;郑能雄

    目的 探究2006年福州市流行的乙型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变异特点及种系进化分布.方法 采用狗肾传代细胞培养分离流感病毒,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进行流感病毒型和亚型鉴定,选取部分乙型流感病毒株提取病毒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乙型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扩增产物经纯化后,进行血凝素基因HA1 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并推导出其氨基酸序列,然后用DNASTAR MegAlign 序列分析软件进行基因种系进化特性分析.结果 2006 年福州市人群中同时流行着乙型Yamagata 系和Victoria 系毒株.Victoria系毒株为主要优势流行株.2006年分离的Yamagata系毒株与B/Shanghai/361/02 比较,在血凝素基因HA1 区发生6-7个氨基酸替换,在196位增加一个糖基化位点.2006年分离的Victoria 系毒株与B/Zhejiang/2/01 比较,在HA1 区发生8-9个氨基酸替换,在197 位增加一个糖基化位点.结论 2006年福州市人群中流行的乙型流感病毒与B/Shanghai/361/02和B/Zhejiang/2/01相比基因特性已发生了进一步改变.

  • 抗狂犬病病毒的初步研究

    作者:彭颖;余光开

    目的 选取盐酸氯胺酮,重组人干扰素α1b以及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治疗带毒犬,力图为犬伤后寻找有效治疗.方法 取经过盐酸氯胺酮,重组人干扰素α1b以及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治疗的带毒犬唾液,采用快速狂犬病酶联免疫诊断(RREID),检测唾液标本中狂犬病病毒抗原转阴率分别为36.36%,7.14%,和10.00%.结果 氯胺酮治疗组与干扰素及免疫球蛋白治疗组比较,病毒抗原转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氯胺酮在处理严重的犬咬伤抗狂犬病毒上具有一定效果.

  • 四种支原体大鼠宫内感染实验研究

    作者:刘晓丹;周丽萍;阎涛;杜园园

    目的 建立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 MP)、发酵支原体(Mycoplasma fermentans,Mf)、穿通支原体(Mycoplasma penetrans, MPe )及梨支原体(Mycoplasma pirum ,MPi )大鼠宫内感染动物模型.方法 实验组43只孕鼠分别在妊娠的第12.5、13.5、14.5天腹腔注射0 .2ml(2×108-9)四种支原体(MP、 Mf、 MPi 、MPe),注射相同剂量无菌生理盐水(11只孕鼠)为对照组.计算两组孕鼠流产、早产、死胎率.产后幼鼠饲养一个月无菌条件下解剖, 取母鼠心、肝、肺、肾、子宫角及幼鼠各脏器培养.选取培养结果 阳性幼鼠脏器做电镜观察.结果 四组实验组的流产、早产和死胎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5);孕鼠子宫角和心、肝、肺、肾组织支原体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幼鼠脑组织和心、肝、肺、肾组织支原体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 <0.05);电镜结果 显示幼鼠的心、肺、肝及脑组织内感染有支原体,并提示炎症和损伤.结论 妊娠期宫内感染MP、Mf、MPi 、MPe四种支原体可导致流产、早产、死胎和母鼠、幼鼠心、肺、肝、肾和脑组织支原体感染以及器官组织细胞损伤.

  •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检测嗜水气单胞菌和爱德华菌

    作者:邓显文;谢芝勋;谢志勤;刘加波;庞耀珊;谢丽基

    目的 根据嗜水气单胞菌株和爱德华菌株16S rDNA基因的结构特点,设计合成了二对引物XZAH3、XZAH4和XZE7b、XZE8,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鉴别嗜水气单胞菌株和爱德华菌株的多重PCR技术.试验结果 表明,用这两对引物对嗜水气单胞菌和爱德华菌株进行多重PCR,嗜水气单胞菌株只扩增出361bp一条带,而爱德华菌株只扩增出576bp一条带,而对其他鱼病病原的扩增不出现任何条带,结果 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 表明,该多重PCR低能检出10pg的嗜水气单胞菌株、爱德华菌株的DNA模板.

  •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四川省德格县鼠疫菌株

    作者:崔百忠;金丽霞;李存香

    目的 对四川省德格县更庆乡上压巴地区从自毙喜马拉雅旱獭体内分离到2株疑似鼠疫耶尔森氏菌(以下简称鼠疫菌)进行实验室诊断及鉴定.方法 采用PCR技术,检测鼠疫菌特异基因,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鉴定的2株菌具有鼠疫菌的特异标识序列3a和鼠疫菌的质粒基因Pla、calf、LcrG; DFR谱中均缺失DFR1、DFR2、DFR13、DFR23.结论 本次鉴定的2株菌均为喜马拉雅旱獭型鼠疫杆菌.

    关键词: 四川省 鼠疫菌 鉴定
  • 西尼罗病毒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作者:唐泰山;宋捷;田玲玲;陆承平;张常印;陈国强

    目的 用TaqMan技术建立荧光RT-PCR方法 ,用于检测西尼罗病毒(WNV).方法 从GenBank上调取WNV的基因序列,设计WNYA、WNYB、WNYC三套荧光RT-PCR,经优化后用于WNV灭活苗、乙型脑炎病毒(JEV)、黄热病毒(YFV)等11种病毒核酸的检测,同时用10倍倍比稀释的双链DNA、质粒DNA、cDNA、RNA进行扩增,以检测其灵敏度.结果 建立的WNYA、WNYC荧光RT-PCR检出WNV灭活苗阳性,而JEV等10种非WNV病毒均为阴性,能检出30个拷贝和65个拷贝的双链DNA、420个拷贝和460个拷贝的质粒DNA;WNYB的反转录效率明显低于WNYA和WNYC.结论 建立的WNYA、WNYC荧光RT-PCR可作为检测WNV的技术储备.

  • 结核分枝杆菌Hsp65与IL-2融合蛋白稳定表达细胞系的建立

    作者:师长宏;张海;席丽;王晓武;王丽梅;赵勇

    目的 构建了表达结核分枝杆菌Hsp65与IL-2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获得重组质粒稳定转染的P815细胞系.方法 将Hsp65与IL-2基因分别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转化DH5α菌株感受态细胞,获得阳性重组质粒Hsp65-IL-2-pcDNA3.1.在阳离子聚合物作用下,重组质粒转染与BALB/c遗传背景一致的P815(H-2d)细胞.G418筛选抗性克隆,免疫荧光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 真核质粒转染的阳性克隆细胞,经RT-PCR检测到Hsp65与IL-2融合蛋白mRNA水平的表达,分别用抗Hsp65和IL-2的单抗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可在转染重组质粒的P815细胞膜上观察到较强的绿色荧光.结论 获得表达Hsp65与IL-2融合蛋白的稳定细胞系,为其CTL研究提供了合适的靶细胞.

  • 天津地区汉坦病毒分离株TJJ16 M基因片段克隆和序列分析

    作者:杨东靖;陈锦英;李力;苏旭;丁建清

    目的 分析天津地区汉坦病毒分离株TJJ16 M基因的分子特征.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法从鼠肺标本中分离汉坦病毒TJJ16,提取TJJ16感染Vero-E6细胞的总RN A,经逆转录扩增病毒cDNA,继而进行PCR分别扩增M1和M2基因片段,克隆于T载体并测序拼接,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汉坦病毒TJJ16株的M基因片段全序列长为3616nt,仅有1个开放读码框架(ORF),编码1 136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其为汉滩型(HTN型)汉坦病毒,与HTN型Q32株同属1个亚型.结论 TJJ16病毒株M基因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证实其为HTN型,系天津地区的首次报道.

  • 湖南目平湖钉螺血吸虫病原生物控制资源调查及感染试验

    作者:唐崇惕;郭跃;王逸难;姜谧;卢明科;彭晋勇;武维宝;李文红;陈东

    目的 虽然一种贝类可作数种吸虫的中间宿主,但在各吸虫种类都存在的一自然环境中,它们共同贝类宿主的一个体通常只携带一种吸虫幼虫期.作者利用这一规律在湖南汉寿目平湖血吸虫病区进行媒介钉螺的调查,查到钉螺感染有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外睾类吸虫(Exorchis)、斜睾类吸虫(Plagiorchis)、侧殖类吸虫(Asymphylodora)和背孔类吸虫(Notocotylus)5种吸虫的幼虫期.其中对生物控制媒介钉螺有利用价值的外睾类吸虫,其钉螺感染率为3.298%(96/2911),终宿主鲶鱼(Parasilurus asoyus)的感染率为99.31%(434/437)、平均每尾鲶鱼的感染强度为115.4条.先用外睾类吸虫虫卵感染钉螺后再感染日本血吸虫毛蚴,切片观察不同时间的实验螺,后侵入的血吸虫幼虫,全部受损害不能发育.

  • 抗日本血吸虫生殖功能分子SIEA26~28kDa单链抗体与EGFP的融合表达及靶向性研究

    作者:何卓;汪世平;周帅锋;秦永华;高冬梅;汪希雅;李林;余路新;徐绍锐

    目的 体外观察抗日本血吸虫生殖功能分子SIEA26~28kDa单链抗体与日本血吸虫各阶段的靶向部位,探讨单链抗体在抗血吸虫病疫苗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扩增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克隆至PET32a/SIEA26~28kDa-scFv质粒,构建PET32a/EGFP-scFv质粒.转化至感受态E.coli BL21(DE3)中,并诱导表达单链抗体融合蛋白,分析单链抗体融合蛋白与SIEA26~28kDa的结合特异性.单链抗体融合蛋白与日本血吸虫成虫、虫卵切片孵育,荧光显微镜下观测GFP信号,确定特异性单链抗体的靶向性.结果 重组质粒PET32a/EGFP-scFv构建成功,Trx-EGFP-scFv融合蛋白高效表达,与SIEA26~28kDa特异性结合.GFP信号主要集中在未成熟卵卵胚,雌虫卵巢、卵黄腺及与生殖系统邻近的肠腔组织.结论 SIEA26~28kDa单链抗体与血吸虫未成熟卵胚胎及雌虫生殖系统具有较强的靶向性,具有潜在抗卵胚发育、抗雌虫生殖作用,为SIEA26~28kDa单链抗体在抗日本血吸虫病疫苗免疫靶向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动物狂犬病病毒街毒株的细胞分离鉴定

    作者:龚文杰;江禹;曾政;李茂;王莉莉;刘浩;熊仲良;涂长春

    目的 N2A细胞和BHK-21细胞用于我国动物狂犬病流行街毒株的分离培养.方法 狂犬病发病动物脑组织悬液首先脑内接种乳鼠,再采取Nonclon Delta Tube内置盖玻片法从鼠脑中进行病毒分离培养,脑组织悬液接种细胞后96h,利用直接荧光抗体实验检测盖玻片上的病毒感染细胞,判定病毒是否在细胞上增殖;通过测定不同毒株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病毒滴度对病毒进行鉴定.结果 22份狂犬病病犬、猪和牛的脑组织接种乳鼠后均获得了鼠脑分离毒,将鼠脑毒接种N2A细胞分离获得了22株病毒,接种BHK-21细胞却只分离获得20株病毒.不同病毒株第三代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病毒滴度从10-1 TCID50/100μL到10-3.6 TCID50/100μL.结论 N2A细胞对狂犬病病毒街毒株的敏感性高于BHK-21细胞,且不同的病毒株对细胞的适应能力不同.实验分离获得的病毒细胞适应株丰富了我国狂犬病病毒毒种资源,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病毒分离株的抗原性差异奠定基础.

  • 细粒棘球绦虫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基因的表达及抗原性分析

    作者:李航;李文卉;李永光;苟惠天;王艳华;张德林;贾万忠;史大中;付宝权

    目的 在原核系统表达并初步鉴定细粒棘球绦虫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EgTPx)基因重组蛋白的抗原性.方法 对已构建的重组质粒pMD-18T-EgTPx进行限制性酶切,获取目的 基因片段后连接到表达质粒载体pET30a, 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0a-EgTPx,转化大肠杆菌DH5α.筛选阳性克隆,经限制性酶切分析、PCR及测序鉴定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对表达产物纯化后用Western-blot方法 和ELISA鉴定重组EgTPx蛋白的抗原性.结果 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pET30a-EgTPx阳性克隆经PCR与双酶切鉴定,与预期结果 一致,测序鉴定无基因突变,开放阅读框正确;含有pET30a-EgTPx重组表达质粒的大肠杆菌BL21(DE3)诱导后得到了高效表达,SDS-PAGE显示表达产物分子量约为27 kDa,而且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blot和ELISA结果 表明EgTPx重组抗原可以被棘球蚴感染羊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结论 成功构建了pET30a-EgTPx表达质粒,EgTPx重组蛋白得到了高效表达,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 食源性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重复序列-PCR分型与鉴定研究

    作者:金莉莉;王秋雨;王芳;刘佳妍;李强

    目的 探索我国北方部分省市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食品分离株与标准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筛选食品中该菌的鉴定用标识序列.方法 利用REP-PCR和ERIC-PCR技术,对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基因组进行分型研究,并以相似性系数构建进化树.回收、克隆该菌共有的ERIC-PCR扩增DNA条带,通过序列测定、BLAST分析及PCR验证,确定使用该序列鉴定该菌的可行性.结果 本研究所用的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分别被ERIC-PCR和 REP-PCR扩增产生约1 800bp的共有扩增带;当欧式距离的平方为20时, ERIC-PCR和REP-PCR均将25株菌分为3个群,当欧式距离的平方为5时,ERIC-PCR将25株菌分为16个型,REP-PCR将25株菌分为20个型.ERIC-PCR得到的1 800bp共有扩增片段测序后的长度为1 816 bp,为李斯特氏菌属共有的精氨酸生物合成双功能argJ基因.结论 重复序列-PCR可将本研究的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食品分离株分为3个群;筛选获得的ERIC-PCR特异DNA扩增片段可用于李斯特氏菌属的鉴定.

  • 登革病毒感染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李玉静;张玲;赵卫;文小敏;杨运高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属,是一种以蚊虫为主要传播媒介的RNA病毒,可以引起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及登革休克综合征.近年来,登革热流行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发展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但目前登革热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主要是由于感染登革病毒后,只有人类才表现出临床症状,所以急需一种合适的动物模型,来探讨登革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的本质.本文为登革病毒感染模型研究进展的综述.

  • 猪链球菌Ⅱ型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作者:徐公义;王海丽;王长军;唐家琪;葛长城;吕云鹏;吕俊

    猪链球菌病属国家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在(Streptococcus suis, SS)的35个血清型中猪链球菌2型(SS2)对养猪业的危害大,不仅可导致猪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关节炎、肺炎、猝死症,还可导致从业人员感染出现中毒性休综合征、脑膜炎及败血症等严重疾患,给养猪业、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都带来了很大危害.国内外对SS2的研究非常重视,猪链球菌的毒力相关因子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重在论述猪链球菌的致病机理.

  • 我国大陆日本血吸虫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光辉;莫细好;朱兴全

    日本血吸虫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能够寄生于人和40多种哺乳动物门静脉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意义[1-2].根据日本血吸虫的生物学、形态学、免疫学和地理分布等特征,将其分为中国大陆、中国台湾、菲律宾、日本和印度尼西亚5个地域品系(geographic strains);但对于分布在中国大陆长江流域以南12个省、市、自治区的日本血吸虫是否为同一品系-中国大陆品系的问题,国内外学者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综述国内外关于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进展,以供借鉴.

  • 猪链球菌2型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作者:孙理云

    猪链球菌2型(SS2 )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SS2先是定殖于猪的鼻咽组织,后引起脑膜炎、关节炎、心内膜炎等.而人一般则是经伤口感染,进而发展成脑膜炎、关节炎、肺炎、中毒休克综合征等.细菌由定殖部位侵入血流,又由血流突破各种屏障结构,期间必然涉及细菌与多种细胞的相互作用,因此细菌与宿主不同细胞的相互作用成了SS2致病机理研究的一个焦点.

  • 中国巴尔通体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栗冬梅;张建中;刘起勇

    尔通体(Bartonella spp.)是一群革兰氏染色阴性、营养条件要求苛刻、兼性细胞内寄生的需氧杆菌.<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2004)将之归录于变形菌纲、α亚纲、根瘤菌目、巴尔通体科、巴尔通体属,并列出21个种及亚种,分布广泛,寄生在人和脊椎动物的红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中,除杆菌样巴尔通体(B. bacilliformis)、五日热巴尔通体(B. quintana)的宿主是人类外,其余均在自然界中的动物体内,包括猫、狗、牛、啮齿类等,并经吸血节肢动物蚤、白蛉、体虱等传播.

  • 囊型肝包虫病的临床基础研究进展

    作者:吕海龙;张示杰;彭心宇

    囊型肝包虫病是我国西北牧区常见的地方性疾病,手术仍然是治疗肝包虫的手段之一[1],近十年来,在一些国家开展了包虫外囊完整摘除的根治性手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3].传统观念认为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性囊壁(外囊)来源于人体,外囊与邻近脏器组织无明显的分界不能分开[4],故该术式是以不规则肝切除技术为基础,难度大、风险高开展受到限制[5-6].

  • 重组双歧杆菌疫苗研究进展

    作者:李文桂;陈雅棠

    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Bb)是人和哺乳动物回肠末端及大肠内主要的生理性菌群,是革兰氏阳性菌,形态多样,可呈V字、Y字、弯曲状、球拍状、棍棒状、球杆状甚至球状,适pH为6.7~7.0,适生长温度为36℃~38℃,无芽孢、荚膜或鞭毛,无运动性.

  • 中山市狂犬病105例回顾性分析

    作者:夏生林;舒波;李雷;来学惠

    目的 收集105例狂犬病完整的流行病学个案资料,分析流行特征,为本市狂犬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病例个案资料录入Epidata数据库,并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 发病季节以7-12月份为高峰;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其发病比例为2.28∶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5.24%;本市人狂犬病病例传染源以家犬为主,占93.33%;暴露后伤口未作任何处理和接种疫苗的占63.81%,自行处理或不规范处理伤口和无及时接种疫苗的占20.00%,及时处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疫苗但发病的仅占病例数的7.62%.暴露后潜伏期短13d,长1153d,平均潜伏期78.56d.结论 建议进一步加强犬类的"管、免、灭";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使人们在被带狂犬病毒的犬类咬伤后及时获得狂犬病暴露后的免疫预防;尽可能地对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开展暴露前免疫,降低狂犬病发病率.

  • 超声波成像与CT比较华支睾吸虫所致肝胆损害

    作者:郑笑娟;陈永兴;黄雪兰;邹晓娉;卢晓潇;任淑先

    肝吸虫病是黑龙江流域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尤以有生食鱼虾习惯的赫哲族、朝鲜族聚居地区发病率为高.临床表现多以肝区不适、疼痛,到医院就诊者多常伴胆道结石、胆囊炎,个别为黄疸等,易误诊为胆道肿瘤.

  • 以VEGF、MMP-2检测验证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与胃癌的关系

    作者:王萍;于东红;罗彦丽;王启之;承泽农;唐素兰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 L-form,Hp-L型)感染对胃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0例胃癌和50例对照组的Hp-L型感染,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2,MMP-2)蛋白的表达.结果 130例胃癌中免疫组化及革兰染色同时Hp-L型阳性的病例有88例.胃癌组与对照组的Hp-L型阳性率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67.69% vs 24%, P<0.05).胃癌组中Hp-L型阳性组的MMP-2、VEGF表达阳性率高于其Hp-L型阴性组(P<0.05);胃癌组中Hp-L型阳性MMP-2和VEGF的表达阳性呈正相关(r = 0.45,r= 0.30, P<0.001).结论 Hp-L型感染是影响胃癌侵袭和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机制与胃癌细胞的VEGF、MMP-2的表达上调有关.

  • 肾脏二维超声及肾动脉指力指数诊断流行性出血热的价值

    作者:殷玉梅;仇纯武

    流行性出血热(EHF)的病理改变是全身小血管变性坏死,以肾损害为突出.为考察肾脏二维超声及血流动力学检查对EHF诊断价值.我们于1999-2005年观察了EHF50例,并设正常对照组40例,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观察EHF病程中各期肾脏大小及各级肾动脉血流频谱参数,并与对照组比较,现报告如下.

  • 流动人口血吸虫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周廉胜;沈鹏;平建明

    目的 了解来自疫区的流动人口血吸虫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来自全国109个血吸虫流行县(市、区)的人开展基本情况和接触疫水史调查,进行血吸虫病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 对19,403名对象调查发现,血清学阳性率为7.32‰,粪检阳性率为0.57‰.血清学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回顾性调查显示,既往不同暴露疫水方式和暴露强度的人群血清学阳性率不同.结论 流动人口存在血吸虫病感染者,在传播阻断地区开展来自疫区人群的监测十分必要.其感染率与年龄同既往疫水的暴露方式和暴露强度有关.

  • 湖北省洪湖市家畜血吸虫感染危险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赵红梅;汪明;王芳燕;张涛

    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病在重度流行区对家畜的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追踪观察两组牛群在1个感染季节后的感染情况、螺情、接触疫水及疫水变化等因素,对其进行了单因素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基线感染率为17.33%,其中黄牛感染率(17.69%)高于水牛感染率(16.98%).接触疫水处水体尾蚴密度(OR=10.40,95% CI: 2.43~44.50)、年龄(OR=0.194, 95% CI: 0.770~0.049)、性别(OR=2.120,95% CI:1.009~4.453)有无治疗过(OR=1.277,95% CI:0.938~2.754)、7~10月疫水接触指数(OR=2.083,95% CI:1.12~3.89)、牧地距阳性螺点距离(OR=2.614,95% CI:1.11~6.16)等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在日本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存在较快感染趋势,且家畜血吸虫感染危险因素顺序为:接触疫水处水体尾蚴密度、年龄、放牧地点距阳性釘螺存在点距离、7~10月疫水接触情况.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