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 중국인수공환병학보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白术水提物对酵母朊病毒[ PS I+]治愈作用的定量研究
目的:定量研究白术水提物对酵母朊病毒[ PS I+]的治愈作用。方法首先用含白术水提物的培养基培养酵母朊病毒[ PS I+]阳性菌株,初步评价白术的治愈作用。然后在细胞水平借助影印培养法和蛋白水平上使用半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结合蛋白免疫技术进一步验证白术水提物对酵母朊病毒[ PS I+]的治愈作用。结果白术水提物作用酵母朊病毒[PSI+]5d后的治愈率为6%。结论白术水提物对酵母朊病毒[PSI+]有一定的治愈作用。
-
2002-2012年人和动物李斯特菌感染报告数据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调查国内近11年来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所引起的人及动物李斯特菌病的流行现状,为李斯特菌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检索工具(系统)检索文献信息的方法收集我国2002-2012年李斯特菌病的文献报告资料,并对各个文献资料中李斯特菌病的临床特征与流行病学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文所统计的李斯特菌感染病例涉及到全国27个(79%)省。共统计动物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感染报道次数123次,其中猪感染报道次数多(39%),次之为羊;感染类型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72%)。人李斯特菌感染报道病例共计84例,其中非围产期病例占35%,围产期病例占65%,以败血症症状居多(51%)。结论2002-2012年间,每年均有人和动物李斯特菌病的发生,且报告病例涉及全国大部分省,提示应加强人及动物李斯特菌病的预防和控制。
-
黑龙江逊克地区森林革蜱斑点热立克次体 DNA的检测
目的:调查黑龙江逊克地区蜱传斑点热自然疫源地,发现该地区蜱携带斑点热立克次体的种类。方法采用斑点热立克次体ompA和gltA 基因特异的PCR ,检测该地区森林革蜱的DNA样本,并对扩得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和聚类分析。结果从60只森林革蜱中检测有14只扩得斑点热立克次体ompA和gltA 基因片段,阳性率为23.33%。随机选择2只蜱的阳性片段进行测序,二者同源性为100%,ompA基因序列与Rickettsia sp .JL-02同源性为99.30%,与 Rickettsia raoultii为99.18%。结论黑龙江省逊克地区森林革蜱携带与 Rickettsia sp .JL-02株亲缘关系相近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
布鲁氏菌病血清学Brucellacapt和iELISA检测方法的比较
目的:探索Brucellacapt方法对于我国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来门诊就诊的120例就诊者,使用RB-PT和SAT方法结合临床表现等诊断布鲁氏菌病病人75例,非布鲁氏菌病病人45例。对全部120份就诊者血清进行Bru-cellacapt和iELISA检测并比较分析其在诊断中的意义。结果 Brucellacapt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Kappa值和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2.7%、88.9%、85.0%、0.69、0.86,而iELISA方法的结果分别为90.7%、64.4%、80.8%、0.57、0.78。结论 Brucellacapt检测方法的特异度、符合率、Kappa值和ROC曲线下面积均高于iELISA检测方法,而iELISA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较高。
-
2005-2013年陇南市汶川地震前后黑热病流行特点研究
目的:调查甘肃陇南地区2005-2013年黑热病的发病情况,分析黑热病流行的原因及其受汶川地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5-2012年黑热病的发病例数,计算发病率,分析地震前后黑热病流行病学特点。结果在2005-2013年期间,陇南地区黑热病总发病数为825例,年发病率为3.36/10万;黑热病年发病人数在2005-2008年期间有明显上升趋势,2010-2013年期间有明显下降趋势,2008-2010年期间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其他年份( P <0.01)。结论黑热病是陇南地区常见的人兽共患病,汶川地震所产生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有利于黑热病流行。因此,本研究充分证明,地震有利于黑热病流行,地震后黑热病应得到更加严格的防控。
-
结核抗体lgG/lgM检测在肺结核和肺外结核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异种血清抗体检测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IgG/IgM抗体试剂盒分别检测102例结核病患者(包括73例肺结核和29例肺外结核)、223例其他肺部疾病患者和100例对照者结核感染情况,以临床诊断为标准评价该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同时分别与痰菌培养及痰涂片平行检验的结果作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结核抗体IgG/IgM检测结核病患者的敏感度为74.51%、特异度为91.64%。结核抗体IgG/IgM检测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敏感度分别为82.19%、55.17%,肺内和肺外结核的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核抗体lg G/Ig M 检测结核患者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痰培养法和痰涂片法( P<0.05)。102例结核病患者年龄段分组分析,少年组和老年组检出率分别为58.33%、36%,远低于青年组和中年组的96.15%和89.74%。不同年龄组间进行卡方比较分析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5例标本中,共发现8例非结核分枝杆菌,其中6例胞内分枝杆菌,2例脓肿分枝杆菌,lgG/lgM 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Ig G/Ig M血清抗体检测肺内、外结核具有快速方便、经济和较高的敏感度,适合用于临床结核筛查。
-
日本血吸虫重组Bb(pGEX-Sj26GST)疫苗免疫BALB/c小鼠脾细胞动态观察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重组Bb(pGEX-Sj26GST )疫苗免疫BALB/c小鼠后脾细胞增殖、亚群和凋亡的动态变化。方法将疫苗分别经皮下注射(SC组)和鼻腔粘膜接种(IN组)免疫BALB/c鼠,在免疫后0~22周每2周每组随机剖杀4只小鼠,无菌取脾,制成单个悬浮脾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脾细胞增殖水平、用流式细胞仪(FACsort)检测T细胞亚群和脾细胞凋亡状况。结果未刺激及SjAWA刺激时SC组小鼠脾细胞增值水平于免疫后4~20周明显升高, ConA刺激时于4~18周显著升高,均于免疫后8周达高水平;IN组脾细胞增殖水平原液组、SjAWA组和ConA组分别于2~18周、2~10周及14~18周、2~8周和12~18周显著升高,均于免疫后4周达大值( P<0.01或 P<0.05)。SC组和IN组CD+4 T细胞分别于免疫后2~14周、2周及6~16周升高,并于8周达峰值( P<0.01或 P<0.05);两组CD+8 T 细胞均于2~20周轻微升高,分别于8周和6周达较高值(P>0.05)。未刺激和ConA刺激时SC组脾细胞凋亡水平分别于免疫后2~4周、2~6周升高显著,均于免疫后2周达大值( P<0.01或 P<0.05);IN组均于4周显著升高并达峰值( P<0.01)。结论日本血吸虫重组 Bb(pGEX-Sj26GST )疫苗可诱导脾细胞的增殖,增加CD+4 T细胞的数目,抑制脾细胞的凋亡而发挥保护性免疫应答。
-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CVB3 VP3相互作用的人心脏蛋白
目的:从人心脏cDNA文库中筛选与B3型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 group B type 3,CVB3)结构蛋白VP3相互作用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CVB3分子致病机制提供新的线索。方法构建酵母双杂交重组质粒(pGBKT7-VP3),转化至感受态酵母菌AH109,检测BD-cMyc-VP3融合蛋白自激活,应用酵母双杂交筛选与CVB3 VP3相互作用的人心脏蛋白。对阳性候选克隆进行测序和同源性比对分析;α-半乳糖苷酶活性定量分析 V P3与各阳性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结果诱饵质粒pGBKT7-VP3构建成功,检测到BD-cMyc-VP3融合蛋白在AH109中表达,且诱饵蛋白VP3在酵母中不存在自激活,从人心脏cDNA文库中筛选到10个与CVB3 VP3相互作用的蛋白: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A2、羟酰辅酶A脱氢酶三官能蛋白转录变体3、肌钙蛋白I3型、平滑肌蛋白3、线粒体乙醛脱氢酶2等。结论本研究成功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出与CVB3 VP3相互作用的10个蛋白。为研究CVB3引起心肌炎和心肌疾病的分子致病机制提供了一些新的线索。
-
利用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Ⅰ分析青海藏区细粒棘球绦虫系统发育学
目的:囊型包虫病是一种广泛流行且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本文旨在分析流行于青南地区细粒棘球绦虫系统发育学及基因多态性。方法本文利用线粒体 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Ⅰ(COX Ⅰ)分子对收集到的流行于青海省的59例包虫病样本进行测序。总计71条序列(其中12条来自GenBank)碱基通过Clustal X软件比对,构建贝叶斯进化树。结果流行于青海省包虫病样本大部分与细粒棘球绦虫G1型聚在一枝,还有三个样本与多房棘球绦虫(AB018440)聚在一枝。虽大部分棘球绦虫基因型属于G1型,但各自的基因型各不相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结论流行于青海省细粒棘球绦虫系统发育学比我们想象复杂。
-
传统 BCG 初免 IL-12联合 Ag85A DNA 疫苗加强序贯免疫小鼠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BCG初次免疫,IL-12联合结核分枝杆菌Ag85A DNA疫苗加强免疫对小鼠的免疫效果。方法实验小鼠随机分为7组,即 PBS阴性对照组、BCG组、pcAg85A组、BCG初免pcAg85A加强免疫组、BCG初免pcAg85A联合IL-12加强免疫组、BCG初免IL-12加强免疫组、以及BCG初免pcDNA3.1加强免疫组。按BCG初免,细胞因子IL-12联合结核分枝杆菌Ag85A DNA加强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实验,在末次免疫后的4、6、8周通过检测小鼠血清总IgG抗体、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细胞因子的水平,观测对小鼠的免疫效果。结果采用BCG初免,细胞因子IL-12联合结核分枝杆菌Ag85A DNA疫苗加强的免疫策略组的小鼠与其它免疫方式组相比,IgG明显升高(P<0.05)、特异性淋巴细胞明显增殖,加强免疫后IFN-γ水平、IL-2水平、IL-4水平BCG/Ag85A+ IL-12组在3个时间段分别为128.2±20.4、190.2±16.51、244.2±39.14;146.2±17.29、271.6±16.36、419.3±28.12;68.6±6.62、96.6±5.5、117.4±10.71均高于其它各组( P<0.05)。结论采用BCG初免,细胞因子IL-12联合结核分枝杆菌Ag85A DNA疫苗加强的免疫能明显增强机体体液和细胞免疫,为进一步在动物体内进行保护性效应试验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
口蹄疫病毒致乳鼠心肌炎的动物模型
目的:为建立乳鼠感染FMDV心肌炎的动物模型。方法本研究以3日龄乳鼠为研究对象,经病毒接种,饲养观察,乳鼠心肌 H .E染色,乳鼠心肌透射电镜显微观察和乳鼠心肌FMDV特异性目的基因扩增。结果结果显示接种FM-D V后36 h内乳鼠频临死亡,H .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可见乳鼠心肌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纤维部分溶解,感染组乳鼠心肌中检测到FMDV特有的VP1基因。结论建立了乳鼠感染FMDV心肌炎的动物模型,为研究FMDV致幼龄偶蹄动物心肌炎的分子机制建立了动物模型。
-
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同源建模及功能分析
目的:对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TGR)进行结构及功能分析。方法基于结构序列比较利用Swiss-Pdbviewer构建了日本血吸虫的TGR同源结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结构评估;分析日本血吸虫TGR与底物结合时可能的位点,比较这些位点在不同来源TGR中的异同。结果日本血吸虫 TGR结构在 PROCHECK评估中被证实可靠;位点比较分析表明NADPH、GDS结合区是保守的位点;GSH结合区存在特异性。结论作用于GDS、NADPH结合区的其它来源的TGR抑制剂可能对日本血吸虫TGR也有作用;GSH结合区是设计寄生虫TGR特异性抑制剂的潜在靶点之一;TGR的C末端对电子传递起着重要作用并可能参与底物的结合,因而阻断日本血吸虫TGR的C末端摆动的抑制剂将可能有效地抑制日本血吸虫TGR活性。
-
布鲁氏菌外膜蛋白VirB4在感染胚胎滋养层细胞中的作用分析
目的:筛选布鲁氏菌侵染牛胚胎滋养层细胞过程中与Ⅳ型分泌系统VirB4蛋白结合的潜在靶蛋白。方法设计引物并PCR扩增布鲁氏菌的virB4基因,构建表达载体pGBKT7-VirB4,酶切鉴定,测序分析正确后,转化酿酒酵母菌感受态细胞Y187,进行自激活和毒性检测;建立布鲁氏菌侵染牛胚胎滋养层细胞模型,构建布鲁氏菌侵染牛胚胎滋养层细胞cDNA文库;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VirB4相互作用的滋养层细胞蛋白,实时定量PCR检测靶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了pGBKT7-virB4诱饵质粒,转入Y187后无毒性,不能自激活;获得了布鲁氏菌侵染牛胚胎滋养层细胞cDNA文库;筛选到了13个阳性质粒,其中蛋白辅酶Q10和SLC3A2在布鲁氏菌侵染后mRNA表达量均增加。结论本试验对VirB4蛋白与宿主细胞的互作研究为进一步阐明布鲁氏菌感染宿主细胞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
牛源大肠杆菌 O157∶ H7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为了解郑州地区牛携带大肠杆菌O157∶ H7的情况。方法应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大肠杆菌 O157∶ H7多重PCR方法对其进行了检测,并对临床分离的动物源大肠杆菌O157∶ H7的生物学特性及携带的毒力基因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所采集的样品中共分离鉴定出2株大肠杆菌 O157∶ H7,分别命名为L1和L2,其检出率为1.4%;临床分离菌株的生化试验结果均符合大肠杆菌的常规生化特性;L1和L2菌株的生长曲线一致,均比标准株的迟缓期短,较早进入对数生长期;L1菌株在48 h可形成成熟完整的生物被膜,L2菌株在36 h形成成熟完整的生物被膜;L1和L2菌株均携带有hlyA和eaeA毒力基因,同时L1还携带Stx2毒力基因。结论该结果为大肠杆菌O157∶H7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相关数据,对郑州地区大肠杆菌O157∶H7有效的监测奠定了基础。
-
血管新生在肝泡球蚴浸润性生长中的作用
泡球蚴病是对人体危害极大地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原发于肝脏,呈恶性浸润性生长,可继发肺、脑转移,手术及药物治疗效果差,其浸润性生长和转移的机制尚不明确,血管新生在正常组织中是被高度管制的行为,异常情况下的血管新生是恶性肿瘤的关键标志之一。VEGF是血管新生中关键的介质。研究显示VEGF和CD34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及侵袭性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初步探讨血管生成在泡球蚴侵袭性中的作用,为临床上泡球蚴病晚期患者的保守治疗、以及手术、药物的辅助治疗提供一个新途径。
-
PhoPR双组份系统在结核分枝杆菌致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Two-component signal transduction system ,TCS)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细胞内,对细胞生长、分化、代谢、毒力、持留性、致病性等方面的调控发挥着重要作用。PhoPR TCS作为双组份系统中基本、重要的感应外界环境变化,并作出相应反应的调控系统,能够调控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更好的适应宿主微环境变化。因此PhoPR TCS作为M TB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调控系统已愈来愈受关注,关于PhoPR TCS在M TB的致病机制调控方面的研究正在成为新的热点。
-
棘球蚴 EG95重组蛋白研究进展
棘球蚴病是一种对人畜危害极为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威胁我国流行区农牧民身体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对该病的预防迫在眉睫。EG95蛋白在细粒棘球蚴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高度保守,是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具潜力的疫苗候选抗原之一。国内外学者在EG95重组抗原的构建、表达、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本文对其进行综述。
-
荧光偏振技术在布鲁氏菌病检测中的应用
布鲁氏菌病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早期感染的检测结果对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目前常用的布鲁氏菌病检测技术,阐述荧光偏振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并重点介绍荧光偏振技术在布鲁氏菌病检测中的运用,以期为布鲁氏菌病的临床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提供参考。
-
2009-2011年环洞庭湖区主要活禽批发市场低致病禽流感监测情况
目的:了解环洞庭湖区主要活禽批发市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布和流行情况,为该地区活禽批发市场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措施提供一些依据。方法对在活禽批发市场上采集的拭子样品先由尿囊腔接种SPF鸡胚,然后用血凝试验(HA)测定所收集的尿囊液,对HA测定有滴度的再进行血凝抑制试验(HI)和RT-PCT方法相结合鉴定病毒的亚型。结果2009-2011年冬春季节,我们在环洞庭湖地区主要活禽批发市场上共分离到627株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总的分离率为22.2%,其中鸭拭子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离率高,达到24.6%,其次是鸡拭子,达到21.5%,鹅拭子为11%。在所监测的5家活禽批发市场中共分离到 H3、H4、H6、H9、H10型和H11等6种亚型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其中 H9、H6和 H4亚型比较高,其分离率分别可达到11%、6.3%和3.4%。结论活禽批发市场中低致病性禽流感隐性带毒的情况普遍存在,其发生禽流感疫情的威胁较大。建议整顿规范市场经营管理,特别是要建立活禽交易市场定期休市制度。
-
贵州省8例空肠弯曲菌病例的病原学诊断与分析
目的:对来自贵州省的8例空肠弯曲菌病疑似病例进行病原学诊断与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为病例的确诊和贵州省空肠弯曲菌病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8例疑似病例粪便和血液标本进行细菌分离,采用传统方法和多重PCR方法对空肠弯曲菌可疑菌株进行鉴定,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PFGE)对空场弯曲菌分离株进行分析。结果8例空肠弯曲菌病疑似病例标本均分离出空肠弯曲菌可疑菌株,PCR扩增出空肠弯曲菌预期大小的目的基因片段,PF-GE显示8株菌经 SamI酶切后产生7~10条DNA条带,聚类分析显示,8株菌株分为7个PFGE带型,8株菌的相似性>50%,其中GZ201004和GZ201005两株腹泻病例来源分离株相似性为100%,血培养血液标本分离株GZ201201与粪便标本分离株 GZ201007相似性为66.7%。结论8例空肠弯曲菌病疑似病例均检出空肠弯曲菌,PFGE 显示 GZ201004和GZ201005两株为同一来源,但8例病例来源菌株存在PFGE带型多态性,该研究结果为病例的确诊和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14年第8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P1280乌干达、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恶性疟原虫叶酸拮抗剂超级耐药性的独立起源//Michael Alifrangis ,Sidsel Nag ,Mette L ,等
超级耐药恶性疟原虫威胁着妊娠期磺胺多辛-乙胺嘧啶间歇预防性治疗疟疾的效果。它以恶性疟原虫二氢蝶呤合酶基因(Pf dhps)双重突变背景下的A581G Pf dhps 突变和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Pf dhf r)三重突变为特征。我们用2004-2008年间收集的非洲东部3个地区的样本根据微卫星多样性侧翼序列的 P f d h p s三重突变等位基因(437G+540E+581G )的特征,并将其与来自同一地区的双重突变等位基因(437G +540E )进行比较,研究A581G突变的进化起源。在埃塞俄比亚,两种等位基因均源自一个谱系,这与乌干达和坦桑尼亚明显不同。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三重突变源自已存在的具有特征性的非洲东南部双重突变谱系。虽然A581G突变多次出现在当地有 P f dhps双重突变的背景下;然而自2004年始一个新的微卫星等位基因并入坦桑尼亚谱系,提示新出现的三重突变谱系已在本地传播。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5 | 01 02 03 04 05 |